沟头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7880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沟头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沟头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沟头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沟头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沟头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沟头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

《沟头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沟头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沟头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

沟头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威信县沟头煤矿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2013年一2017年)

沟头煤矿

二O一三年

、尸■、亠

刖言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矿井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节矿井生产概况

第二章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

第一节矿区地层

第二节构造

第三节主要含水层

第四节矿区主要隔水层

第五节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第六节地下水动态特征

第三章矿井充水条件

第一节矿井水害情况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矿井充水水源及其特征

第三节矿井充水途径及其特征

第四节影响和控制矿井主要充水因素分析

第四章矿井水害特征及需要查明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第一节矿井已经完成和基本查清的水文地质问题

第二节目前存在并需查明的矿井水文地质问题

第三节矿井近期与中远期分别应查明的水文地质问题

第五章矿井防治水技术路线与原则

第一节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矿井防治水工作的技术路线

第六章防治水技术与工程规划

第一节主要水文地质研究工作

第二节水文地质补充勘探

第三节主要监测试验工作

第四节主要水害治理工程

第五节井下防排水系统改造工程

第七章防治水规划实施的时间与进度安排

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沟头煤矿位于威信县扎西镇境内,纸坊沟煤矿北侧,沟头煤矿2002年

建成投产,目前设计生产能力4万吨/年,拟扩建生产能力30万吨/年。

用主平硐加副斜井多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

沟头煤矿主采赋存于龙潭组上部的C5煤层,下距峨眉山组玄武岩5m左右。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矿区无较大水体或河流,矿井充水主要来源于地表水补给,在断层导水的情况下对矿井生产产生不利影响,矿井充水水源主要以顶板淋水为主,矿井正常涌水量200m3/h,最大涌水量

400m3/h,在顶板破碎带与地表水沟通时,会对矿井安全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矿井采掘工程的延伸,矿井水害问题仍不容忽视。

因此,需要研究和评价矿井开采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开采受水害威胁程度,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水工作内容,指导矿井防治水工作有序进行,确保矿井生产安全。

为此,特制定近五年的防治水总体规划。

本规划是在收集井田已有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分析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沟头煤矿的水文地质特征,结合矿井采掘规划提出的。

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矿井防治水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2、矿井日常水文地质工作内容与要求;

3、井田水文地质补充勘探;

4、C5煤顶板龙潭组水带压开采技术;

5、采煤工作面顶板突水预测预报;

6、采煤工作面底板原位应力测试;

7、防治水治理改造工程;

8矿井防排水系统改造;

9、防治水工程实施进度。

本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收集了矿井已有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分析了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了矿区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并针对沟头煤矿的水文地质特点,结合矿井2013年—2017年的采掘计划,提出了沟头煤矿防治水规划基本原则,确定了沟头煤矿防治水技术路线。

从矿井日常水文地质工作要求、矿井地下水观测网建设、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补充勘探、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探查、防治水工程安排、矿井防透水保障信息系统以及防治水技术难题研究等方面全面规划了沟头煤矿今后的防治水工作。

但由于原有的水文地质勘探程度较低,观测资料不足,井下揭露面积较小,开拓范围有限,因此有些认识不一定准确,需要进一步证实。

由此导致的工程布置的不适当性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第一章矿井概况

威信县沟头煤矿位于威信县城270°,平距约15km处,行政区划隶属昭通地区威信县扎西镇墨黑村管辖。

距县城较近,经济类型为私人所有制

企业,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年,平硐开拓,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

井田东与威信县河边煤矿相邻,西面无其他煤矿相邻,南与威信县纸坊沟煤矿相邻,北与云投粤电公司观音山煤矿相邻。

井田位于新庄煤矿区墨黑详查区,地处云贵高原北部,地形较复杂,沟谷发育,纵横交错,属中山深切割地形地貌。

矿区内无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地表水以季节性冲沟水及泉水汇聚于沟谷形成的溪流为主,冲沟水一般流距不长,区内河流较少。

矿区北边大井河流量为0.02〜8.6m3/s,

南边的河边小河流量为0.05〜6.8m3/s,东边纸坊沟小河流量为0.08〜

7.4m3/s,各河流具有暴雨骤涨,雨后骤降的特点。

井田地层总体构造形态为单斜构造,地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北。

矿区范围内断层破碎带的涌水一般具有在短期内由初期的淋、滴水等较强的补给逐渐减弱,且雨后涌水量比正常涌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的特点,这一现象说明断层破碎带的初次来水量大部分为断层裂隙带赋存的水量,而后期的涌水量则是断裂影响裂隙带沟通的含水层的储存水量,除此之外无其它补给源,由于本区含煤地层含水层的富水性弱,而断裂构造本身的应力性质大都为压扭性,故而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富水性及导水性均差,对矿床充水影响较小。

矿区煤炭开采历史久远,老窑、废窑分布多,老窑主要开采浅部煤层露头附近煤层,大部分小窑洞口均已被炸塌或自然垮塌,无法进内具体了解积水情况。

开采过程中,要特别防范老窑突水,尽量做到超前探水,避免巷道透通老窑水,或因采空冒落带导通浅部老窑水溃入矿井而发生水害事故。

此外,矿区内施工有多个钻孔,若封孔质量差,可能会导通各地下水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通道,成为矿坑的充水因素,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应引起重视,留设足够隔水保安煤柱,防止各含水层地下水通过钻孔溃入矿井,造成矿井突水事故。

另外,原何家湾煤矿采空区已并入纸坊沟煤矿,但由于其采空区在沟头煤矿煤浅部,对煤层的开采还有一定的影响。

矿区范围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大气降水通过含水层露头渗透补给后转为地下径流,降雨不断补给含水层,含水层可视为无限平面。

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条件按无限补给边界考虑。

勘探报告分别采用比拟法,单位面积、单位降深法对+925m标高的涌水量预测了。

设计利用勘探报告提供的基础数据预测+800m水平矿井涌水量。

沟头煤矿采空区面积为15.33万m3,平均初见水位为1293.2m,旱季最大涌水量为110m3/d,雨季最大涌水量为230m3/d;河边煤矿采空区面积为12.44万m3,平均初见水位为1327.5m,旱季最大涌水量为65m3/d,雨季最大涌水量为135m3/d;纸坊沟煤矿采空区面积为45.52万m3,平均初见水位为1290.8m,旱季最大涌水量为225m3/d,雨季最大涌水量为480m3/d;预算的Fo取三矿井总开采面积为73.29万m2,三个矿井平均开采标高为

+1150m。

第二节矿井生产概况

一、矿井开发历史与生产现状

沟头煤矿2002年建成投产,主采C5煤层,目前矿井第一水平以开采结束,正在开拓第二水平和第三水平。

我矿经资源整合扩界后保有地质储量577.6万吨。

原设计生产能力4万t/a,改扩建成30万t/a。

术改造后采用主平硐加斜井多水平上、下山采区开拓方式,开采水平

标高+800m至1171m。

二、矿井开拓、开采现状

矿井采用主平硐加斜井多水平上、下山开拓,矿井共有四个井筒,主

平硐、副平硐、东西回风斜井井筒断面均为半圆拱形,净宽4.2m,中心

净高3.2m,净断面积13.6川。

米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回米,一次米全高放顶煤。

工作面运煤巷、运料巷、回风巷均沿煤层底板布置。

矿井目前布置了一个生产采区,布置了2151一个回采工作面,2152一个备用工作面,二采区运输上山、二采区回风上山及2153、2154、顶板预抽巷和2251回风巷五个掘进工作面。

三、矿井排水系统及防排水能力

沟头煤矿+925m水平以上排水系统为水沟自流排水,即矿井二水平

以上采区涌水由主平硐水沟排出井外。

+925水平以下,即矿井三水平

采区所有涌水由各工作面水沟导入井底水仓,采用水泵排至主平硐水沟,经主平硐水沟自流出井外。

井底车场设置井底水泵房和水仓等硐室,泵房设计安装主排水泵2

台。

排水泵向上排水至主平硐,形成矿井一级排水系统。

三水平预计正常涌水量50~100m3/h,最大涌水量100~200m3/h,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主要水仓容量应不小于100X8=800m3。

因此

设计主仓容量500m3,副仓容量350m3,主要水仓有效总容量为850m3,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水泵房拟选用200D-43X9型离心泵2台,参数:

扬程167.2m,单台流量288m3/h,效率80%。

配YB45M1-4型防爆电动机,功率45KW,电压660V,转速1480r/min。

排水管路选用巾219X6mm无缝钢管2趟。

排水管沿副斜井井筒敷设至地面。

沟头煤矿排水系统能力符合规程要求,能够满足安全生产需要,水仓容量按预计正常涌水量符合规程要求

第二章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

-、矿区地层、构造

本矿区位于新庄矿区墨黑详查区纸坊沟井田北部,根据《云南省

新庄矿区墨黑详查区地质报告》资料,区域内由新至老出露的地层有:

第四系,侏罗系上统遂宁组,中统沙溪庙组,下统自流井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中统关岭组,下统永宁镇组、飞仙关组、卡以头组;二叠系上统长兴组、龙潭组、峨嵋山玄武岩组,下统茅口组,栖霞组。

其中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下统自流井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中统关岭组的各组地层依次展布在向斜两翼,侏罗系地层分布于向斜轴部,二叠系及三叠系展布于背向斜两翼,第四系地层零星分布于河流两岸及山间凹地与山麓地带。

1、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

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m)、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R3、龙潭组(P2I)、长兴组(P2C)和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k)、飞仙关组(Tif)、永宁镇组(Tiy)及第四系(Q)残坡积松散层。

现按接触关系由老到新简述如下:

(1)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im)

上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夹燧石及泥质条带灰岩,下部为厚层状灰岩,

全组富含、瓣鳃及珊瑚化石。

厚度大于100m。

(2)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

上部为浅紫色凝灰岩或凝灰质泥岩,一般厚约8m;下部为灰绿色或深

灰色玄武岩,厚层状,局部具气孔或杏仁状结构,块状结构,发育柱状节理,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

全层平均厚度37.92m。

(3)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I)

岩性主要为浅灰及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砂岩、煤层及炭质泥岩。

所夹煤及炭质泥岩一般为4至16层,总厚平均为3.01m。

其中,仅C5煤层可采,平均厚1.47m。

全组含植物碎片化石,其数量由下至上增加。

中上部泥岩中还富含菱铁矿结核。

与下覆地层假整合接触。

平均厚105.33m。

(4)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

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砂岩和3层煤层(煤线),但所夹煤层均未达到可采厚度。

全组含植物碎片化石及动物化石,并含大量黄铁矿晶粒,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平均厚37.62m。

(5)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k)

上部以绿色粉砂岩、细砂岩为主。

钙质胶结,具均匀层理构造。

顶界往下约15m处含一层鲕粒状灰岩。

下部以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为主,多显水平层理构造。

底部夹1层厚1.06m的白色灰岩,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

全组含少量完整的腕足、瓣鳃类化石种属有:

Unionitestassaensis

Claraiasp.Lingulasp.平均厚度97.63m。

(6)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f)

1飞仙关组第一段(Tf):

平均厚约220.06m,其上部为紫灰色及浅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及泥质粉砂岩,中厚至厚层状,以水平纹理、水平层理

及小型交错层理为主;下部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粉砂、细砂岩及中厚层状灰岩,底部夹灰绿色粉砂质泥岩。

以水平层理为主。

本段含砂岩13~16

层,灰岩6~8层,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2飞仙关组二段(Tf2):

平均厚153.77m。

岩性主要以浅紫色泥质粉砂

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粉、细砂岩,局部夹灰岩或泥灰岩。

薄至厚层状,具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

其顶部往下约10m处夹一层细粒

砂岩,厚约2~6m,发育大型交错层理,为与上覆地层分界的标志。

飞仙关组平均厚度373.83m。

(7)永宁镇组(「y)

上部为浅紫灰色灰岩,薄层至中厚层状;下部为浅紫灰色钙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灰色泥灰岩及灰岩,也呈薄至中厚层状。

全组含腕足及头足类动物化石。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厚度大于224m。

(8)第四系(Q)松散层

为灰黄、紫、棕等杂色坡积物,残积物及耕植土。

分布在山坡或地形

较平坦地段,分布范围不广,与下覆各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

厚0〜8m。

2、矿区构造

(1)矿区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及变化

沟头煤矿位于新庄向斜南翼西段,呈北东至南西走向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约为240°〜260°,倾向北西。

矿区内地层倾角由西南至东北逐渐增大。

从门顶至寒婆坡,地层浅部倾角为15°〜21°向深部渐减小到10°〜15°在岩背上(地名),地层倾角从浅部到深部几乎相同,一般为20°左右。

总体

上讲,矿区内地层由深到浅,地层倾角有逐渐趋于减小的趋势。

(2)矿区断裂构造及构造复杂程度

矿区内断裂不发育,共查出大、小断层7条。

落差大于20m的断层仅3条,落差大于10m的断层有1条,落差小于10m的断层有3条。

矿区内断层均为斜交断层,分别为北东走向及北西走向两组,北东走向的斜交断层相对更发育。

3条落差大于20m的断层,斜交地层走向,破碎带较宽,对煤层赋存影响较大,但因具压扭性,破碎带中充填物胶结紧密,断层富水性弱,导水、透气性差。

一些具张性小断层,因破碎带充填不紧密,导水、导气性好,常造成矿坑涌水量局部增大。

据调查,矿区内断层两侧影响带宽从几米至数十米,影响带内,顶板裂隙相对更发育。

①矿区内落差大于20m的3条断层情况及控制情况。

Fi逆断层:

起于河坝黄泥埂及101孔附近,北延伸至麻地近于消失。

南交F2号断层,走向长度大于1900m。

断层倾向北308°〜340°西,倾角72°〜75°落差0〜23m。

断层破碎带宽7〜8m,由灰色断层泥及断层角砾紧密充填。

地表四条槽探控制,深部有101钻孔控制,断层产状已基本查明,属探明断层。

对煤层开采有较大的影响。

F2正断层:

出露于矿区西南部的林口至纸坊沟一带。

林口以西及纸坊沟以东均延伸到矿区外围,走向长大于4000m,断层倾向北350°〜357°西,倾角49°〜80°在TC-10槽探中,倾角80°落差约50m,在+1280m主平坑中,落差仅33m,断距由西南向东北减少。

原92年详查报告中,TC-10槽探揭露断层界面上具明显斜交擦痕,显示该断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伴随升降运动的张扭性正断层。

+1280m主平坑中约50m,为一组挤揉破碎带夹一些完整岩体。

由于该断层与地层走向交角小,且破碎带较宽,对煤层破坏性极大。

101号钻孔中的C5层煤,因受其影响厚度变薄至0.79m,该断层在巷道中多出揭露已探明,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对巷道施工有一定的影响。

F30正断层:

位于矿区西北部,走向为北东52°〜88°断层延伸长度大于4300m。

断层倾向北西,走向230°〜245°,倾角60°〜70°区内垂直断距150〜320m,该断层为勘探工作发现,属区域性大断层。

断层上盘由三迭系下统永宁镇组(Ty)组成,下盘由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组成,断层破碎带在地表形成深沟。

该断层正好切割于矿区矿界西北角,可作为矿区的天然边界,对矿区的煤层开采影响不大。

断层地表有5个地质点控制,该断

层属推断的正断层。

②矿区内落差小于20m的断层较为发育,断层斜交于地层走向,断层走向分别为北东、北西的两组断裂,断层落差小,走向延伸较长,地下切割较浅。

如F9、F10、F17、F18断层,对此分别叙述如下:

F9断层:

北端交于F2断层,南端消失于第四系中,倾向北东,倾角79°地表落差约5m,走向长度大于420m,地表有三点控制,浅部采空区有多处揭露,对未来矿山开采基本无影响,属探明断层。

Fio断层:

南起沟头附近切割F2断层向北东延伸约600m后消失,倾向北西,倾角72°落差11m,走向延伸长度大于500m,地表有两点控制,深部有多处巷道揭露,对未来矿山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属探明断层。

原报告的F17、Fi8断层经勘探核实确认,地表断层迹象确实存在,两条断层发育于矿界10附近,仅在地表有几点及探槽揭露,倾向北西,倾角56°〜63°地表落差分别约5〜8m,长度约为600m左右。

原92年详查报告底板等高线图,断层并未在图中表示,矿山开采井巷工程亦尚未曾揭露,为保持与原报告一致,本次工作未对煤层底板等高线修校,该两条断层是否对煤层产生影响,还需井巷工程进行揭露证明。

因其落差不大,故其对未来矿山开采影响有限。

该两条断层属控制断层。

二、主要含水层

矿区主要出露地层有第四系(Q)、永宁镇组(Tiy)、飞仙关组(Tif)、卡以头组(Tik)、长兴组(P2C)、龙潭组(P2I)、峨嵋山玄武岩组(P2B),现根据矿区以往地质资料,将矿区内含(隔)水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孔隙弱含水层:

岩性为坡积及残积物,主要分布在罗汉林梁

子两侧的坡地及其他谷地、洼地中。

地下水一般埋藏深度为5〜10m第四

系地层含水程度随地形而有各异,以沟谷泽地及平缓地带含水较为丰富,该层富水性弱。

对矿床充水无影响。

(2)永宁镇组(T1y)岩溶裂隙弱至中等含水层:

出露于矿区北部,岩性以

灰岩为主,夹有泥岩、泥质粉砂岩,厚度大于224m据本次野外调查,该含水层在矿区范围内无泉点出露,富水性弱,导水性好,因本含水层位于矿区边界以外,故而该含水层地下水对矿井充水无影响。

(3)飞仙关组(Tif)砂岩裂隙弱至中等含水层:

以中厚至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厚约220m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北部泉水涌出量0.074〜1.23l/s。

南部泉水流量0.014〜1.891/s,水温11〜15C,水位标高1365m据新施工的北主平硐巷道揭露,含水层中的细砂岩、粉砂岩有少量渗水、滴水现象;从出露的泉点涌水量分析,该层富水性弱至中等,导水性较差,因远离矿山主采煤层,仅在巷道穿过该含水层时对

矿井充水有一定的影响,故该含水层是矿床的次要充水含水层。

(4)卡以头组(T1k)砂岩、粉砂岩裂隙弱含水层:

岩性为厚层状含钙粉砂岩、细砂岩及泥质粉砂岩。

厚约97m,节理裂隙较发育,该含水层与其它含水层无水力联系,下水主要通过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在露头区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受地层厚度、出露面积、地形地貌及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及地表植被发育的综合控制,补给条件较好。

煤矿开采巷道揭露含水层的粉砂岩、细砂岩有少量渗水、滴水现象,且浅部巷道岩石的渗水、滴水量

较深部大。

从矿井涌水情况分析,本含水层富水性较弱,由于该含水层与主采煤层的距离大于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开采后对该含水层影响不大,仅在巷道穿过该含水层时对矿井充水有一定的影响,故该含水层是矿床的次要充水含水层。

(5)长兴组(P2C)砂岩、粉砂岩裂隙弱含水层:

以中层至厚层状含钙质粉

砂岩为主,夹数层灰岩、煤层及炭质泥岩。

厚约38m岩溶不发育。

据302

号钻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1.88x10-5l/s•m渗透系数2.11X10-5m/d,本含水层主要在露头区接受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受地层厚度、出露面积、地形地貌及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及地表植被发育的综合控制,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差。

布置于本层段的巷道及回采工作面未见淋水、滴水情况,巷道较为干燥。

从钻孔抽水试验成果分析,含水层富水性较弱。

可采煤层在龙潭组顶部与长兴组交界处,煤层开采后采动裂隙直接影响到该含水层,长兴组是矿床充水的主要充水含水层。

(6)龙潭组(P』)裂隙弱含水层:

以厚层泥岩、粉砂泥质岩为主,夹粉砂岩、煤层及炭质泥岩。

厚约143m从岩性分析,岩性主要为粉砂质泥岩、泥岩呈不等厚互层组成,由于泥岩、粉砂质泥岩结构致密,不利于地下水的赋存,据主平硐揭露,除断层破碎带粉砂岩地段出现淋水、滴水现象外,巷道一般较为干燥。

泥岩不利于地下水补给,含水层富水性较弱。

受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发育程度不同的影响,含水层浅部富水性较深部稍强,由

于可采煤层赋存在龙潭组顶部,底部为厚约10m的砂泥岩相对隔水层,煤

层开采后,龙潭组含水层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故龙潭组是矿床充水的次要充水含水层。

(7)峨嵋山玄武岩组(P2p)极弱含水层:

岩性为灰绿色、墨绿色斑状玄武岩或杏仁状玄武岩夹暗紫色凝灰岩组成,厚度约为38m浅部地层多呈球状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多为纵横斜交形成菱形。

勘探阶段调查地表无泉点出露。

本含水层主要在露头区通过风化裂隙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富水性受风化裂隙的控制,由于该含水层是矿床的下覆地层,距开采煤层达100m以上,故该含水层对矿床充水无影响。

三、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矿区范围内对充水影响较大的断层主要有Fi、F2、F10断层,据以往地质资料及生产矿井巷道对断层的揭露情况,将断层水文地质特征叙述如下:

(1)F1逆断层:

出露于矿区西南部,由矿区西南经矿区中部向西北方向延伸,矿区内走向长1.9km,断距22m,倾角72°倾向110〜130°破碎

带宽约5〜7m,由断层泥含钙泥质粉砂岩角砾紧密充填。

101号钻孔揭穿

Fi断层前后水位无变化,Fi逆断层本身导水性是差的。

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

(2)F2正断层:

出露于矿区南部,由矿区西部经矿区中部向东部方向延

伸。

矿区内走向长约4km,断层倾角50〜65°断距20〜50m,破碎带宽40m。

由一组近于平行的断层破碎带,中间夹一些产状完好的岩体构成。

碎带由角砾、断层泥紧密充填。

101钻孔揭穿F2断层前后,钻孔中水位及消耗量没有明显变化。

沟头煤矿主平巷揭穿该断层破碎带时,仅见破碎带段巷壁上有潮湿现象。

推断其富水性弱,导水性差。

对矿床充水有较小的影响。

(3)F10正断层:

出露于矿区南部,由矿区西南部向东北部延伸矿区

内走向长约550m,断层倾角60〜75°断距20〜40m,断层破碎带宽0.8〜1.2m,破碎带充填物主要有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及少量泥岩碎屑,断层上下盘均为长兴组(P2)地层,沟头煤矿回采巷道揭露该断层时,断层影响裂隙带附近顶板出现少量淋水、滴水现象,单位长度涌水量(初始来水)为

0.0008〜0.00101/s.m,十余天后,逐渐变小至基本无涌水。

一般雨季对矿床充水稍有影响。

综上所述,矿区范围内断层破碎带的涌水一般具有在短期内由初期的淋、滴水等较强的补给逐渐减弱,且雨后涌水量比正常涌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的特点,这一现象说明断层破碎带的初次来水量大部分为断层裂隙带赋存的水量,而后期的涌水量则是断裂影响裂隙带沟通的含水层的储存水量,除此之外无其它补给源,由于本区含煤地层含水层的富水性弱,而断裂构造本身的应力性质大都为压扭性,故而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富水性及导水性均差,对矿床充水影响较小。

三、地下水动态特征

对地下水进行动态监测和动态特征的分析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重

要方面,它有助于我们掌握井田所在区段地下水运移规律,分析各含水

层之间是否存在水力联系,尤其是对分析含水层与矿井之间是否有充水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区地下水观测网络尚未建立,

第三章矿井充水条件

、矿井水害情况的统计分析

矿区范围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大气降水通过含水层露头渗透补给后转为地下径流,降雨不断补给含水层,含水层可视为无限平面。

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条件按无限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