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共34页word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1421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共34页word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共34页word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共34页word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共34页word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共34页word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共34页word资料.docx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共34页word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共34页word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共34页word资料.docx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共34页word资料

第六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边疆各主要民族及其生活地区。

匈奴的社会状况;匈奴的统一;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呼韩邪单于与昭君出塞;东汉初年的南匈奴与北匈奴;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

张骞通西域;中原地区与西域联系的加强;西汉设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

西南夷和百越;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西汉与南越的关系;汉武帝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

能力培养目标

两汉时期,汉朝政府与匈奴的关系有战有和,比较复杂。

通过本节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全面、科学地分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史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辩证地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两汉时期,边疆民族分布广泛,通过指导学生读史识图,并与地理学科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想像能力,逐渐养成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良好习惯。

通过图中指认两汉各族生活居住位置,培养学生识得历史地图的能力;

通过讲述各族发展及与中原关系,使学生养成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认识;

通过描述中原文明的幅射作用,以及民族间文化影响的交互性,培养学生动态历史观。

思想教育目标

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

尽管各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西汉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强盛,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

两汉时期,朝廷加强对边疆一些地方的管辖,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张骞等杰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坚毅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基本理论

大一统的秦汉王朝对边疆各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各族均与中原王朝保持着不同形式的关系和交往;

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间有和平有战争,但和平是主流,民族融合是主线;

中华民族文明不是中原文明的自身相传,文明的影响也不是由中原向周边的单向传递,而是互相融合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要点

  一、匈奴的兴衰

  1.匈奴的社会发展状况

  2.西汉初期的“和亲”

  3.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4.昭君出塞

  5.匈奴的分裂与东汉击北匈奴

  二、张骞通西域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及其意义

  2.西域与内地联系的加强

  3.西域都护的设置

  4.班超经营西域

  三、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的基本情况

  2.西汉对西南夷的统治

  3.百越及其分布

  4.西汉与南越的关系

教学重点:

匈奴的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教学难点:

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分析

教具教法:

史料,讲述,读图练习,教师指点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汉的统治范围,指认地图位置,导入。

建议教师出示本章第二节的西汉疆域地图,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西汉强盛时期大一统局面得以巩固的有关知识,然后点题,指明自秦朝以来我国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引入本节教学。

如果学生的水平普遍较高,教师可采用提问方式再认再现西汉强盛的历史;如果学生水平一般,则以教师引领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为宜。

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导入新课。

秦朝

西汉时期

东汉时期

匈奴

居住在蒙古高原

1派[]30万大夺回[]

2在河套设县

3把[]、[]、[]长城连起

东起[]西到[]

1公元前200年、匈奴南犯晋阳,“白登之围”

2汉武帝时,与匈奴大规模战役有[]次,公元前[]卫青、霍去病大败[]

1东汉初,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匈奴迁到[]、陕西、山西北部一带与汉人杂居,[]匈奴控制西域政权。

2公元前[]窦固出击北匈奴,恢复对[]统治。

公元前[]窦[]大败北匈奴解除其威胁。

西域

汉时,甘肃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南北地区。

1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

公元前[]出使,被匈奴扣10年。

公元前[]再使,带回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种子,西域得到[]、[],学会铸造[]、凿井。

2公元前[]西域都成立,是其正式归属[]的开始。

1[]年班超出使西域,恢复东汉和西域的交往,[在鄯善,“”]

2重设[]

大秦

汉时,史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

中国与西亚、欧洲通商开始:

丝绸之路—[]往西,经[]走廊、今[]境内,到安息,再转运到[]和欧洲的[]

1[]年,[]派甘英出使,达[]

2[]年,大秦王安敦谴使从[]道来华,把象牙等送给汉桓帝[《后汉书》载],这是中国与欧洲{}最早记载

越族

南方古老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珠江流域

1公元前[]秦征服越族,设桂林、[]、象郡,50万中原人迁入,[]等先进技传人。

2为解决军粮运输,派[]开灵渠,沟通湘水、漓水,把[]流域[]流域连接起来。

西南少数民族

汉武帝派人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

知识结构

概述:

民族及民族关系史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讲授时要把握好一些原则:

其一,中国自古时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汉族和祖国境内的其他兄弟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繁荣进步、文明昌盛,做出了贡献。

其二,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交通发达,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不断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而且随着封建国家的日益富强,中央朝廷的政治力量逐渐深入边疆。

这些情况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其三,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完全不同。

随着民族间交往与交流的发展,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兄弟民族之间的矛盾、隔阂也就逐渐消除。

战争是暂时的,统一、和平、兄弟情谊、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汉代匈奴问题西域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只有解除匈奴的威胁才能密切内地与西域之间的联系

1、边疆各族分布(名称、地区。

由于各族发展状况不同、交通条件不一,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有所不同)

匈奴:

北方。

乌桓:

东北。

鲜卑:

北偏东北。

越:

南方与东南。

氐:

西方。

羌:

西方。

西域诸国:

西部与西北。

东北:

扶余(夫余),另有满族祖先肃慎。

2、民族关系的特点:

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秦汉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手段:

战争、和亲、交往、经济文化交流、设立机构

3、民族交往频繁原因

两汉经济的发展是边疆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自秦朝以来,中国就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4、民族交往的意义

政治

经济

民族

文化

一、匈奴的兴衰及其与秦汉的交往

1、匈奴的兴起

·社会状况(生产生活):

生活于蒙古高原,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

狩猎占重要地位。

善骑射。

宽裕则以畜牧狩猎为生,急困则四出攻掠

后学会农业,从事农业生产。

无文字,以言语为约束

使用铁器,冶铁业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匈奴的统一:

匈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东破东胡,西驱大月氏,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建立了以单于为君长的一整套职官军事体制。

由于他们以游牧、狩猎为生,且“所得卤获,因以与之,得人以为奴婢”,军事力量强大,他们对长城以内的农耕文明常有袭扰。

至此,北方出现农牧业政权分立局面,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碰撞。

其掠夺的目的是占据水草,掠夺人口、牲畜。

严重威胁北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是匈奴也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统一我国北方草原和开发北方起了重大作用。

2、匈奴与秦汉的战与和

(1)与秦朝关系:

目的:

为解除匈奴对秦的严重威胁

概况:

蒙恬夺回河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巩固北方的措施:

建城设县,移民实边:

发展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北部边疆的开发,巩固了边防,有力制止了奴隶主的掠夺

修筑长城

(2)与西汉关系:

·和亲:

西汉初(高祖至景帝)被迫和亲,进行贸易往来。

汉初因为战争的破坏,经济急待恢复,政权不稳固,无力战胜匈奴,只能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BC200年,白登山之围后开始和亲。

当时,匈奴力量很强,白登山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

尽管匈奴单于多次寻衅,一再南下,甚至威胁长安,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只能继续对匈奴和亲,而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为反击匈奴进行积极的准备。

这种和亲政策缓解了匈奴对边疆的侵扰,但并不能阻挡匈奴的掠夺

和亲的含义:

是统治者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评价:

在经济军事实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中原王朝无力用军事手段抵御边疆少数民族的侵扰,被迫采取了带有屈辱性的和亲政策。

如刘邦在白登之围后用刘敬的建议和亲,并且每年奉送大量的物资,同时进行贸易,但并未完全阻止其南下

·战争:

汉武帝对匈奴展开为期10年的军事反攻(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三次大战,匈奴败迁漠北。

后双方争夺西域地区。

)当时,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

其中,第三次规模最大,西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在讲授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利用课文中三次大战的简表,并在西汉边疆各族地图上指明汉军出击的方位和进军方向。

这三次大战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西汉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逐渐开发了这一地区。

匈奴则失去了水草丰美宜于六畜蕃息的河西走廊。

汉武帝时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政权巩固

经济实力雄厚,粮丰财足

军事实力强大,战马众多,士卒训练有素

性质:

时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但正义在西汉一边

评价:

匈奴实力大大削弱,西汉北部得以安定和开发,保护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交通

西汉的力量也受到了很大的削弱,用完了多年积蓄的财富,“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征收捐税,造成人民困苦,汉武帝晚年重新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又得以恢复

尽管西汉与匈奴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但是汉匈人民之间始终保持了友好往来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内地人民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匈奴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之间的融合时主流

·和平:

汉元帝(匈奴分裂后),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BC33年,元帝将宫女昭君出塞(密切了关系。

互市兴盛,友好相处四十年。

)后来,匈奴贵族发生内讧,互相攻杀,力量削弱,西汉也处于昭宣中兴后期,特别是汉元帝继位后社会险象环生,不可能对匈奴再实施攻击。

呼韩邪单于归汉、昭君出塞,结束了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状态,此后几十年间边境安宁,汉与匈奴和睦相处。

这种和洽关系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3)与东汉关系:

东汉初匈奴分裂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与陕西、山西北部,同汉族杂居,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退居漠北,仍不时进攻东汉,阻隔东汉与西域的交通。

73年与89年,东汉先后派窦固窦宪打击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一部西迁远去,使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最终解除。

鲜卑族进入漠北,占据匈奴故地,逐渐发展成为又一个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

二、与西域的关系

西域的地理概念:

(地图,指明其地理位置)

地理范围:

狭义是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地区;广义还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区(亚洲的西部和欧洲的东部)

政治状况:

有大小36个政权,多分布于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均以城郭为中心,多以农业立国。

为匈奴征服,并以此未据点向西汉发动进攻

1、西汉张骞通西域

原因:

西汉初匈奴征服西域,勒索贡赋,西域各族希望摆脱其控制

西汉北部边境受匈奴的威胁

目的:

为联合西域诸国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过程:

BC1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