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7848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

《〈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儒家典籍《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点明全文主旨(结论)的句子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词语归类

(一)重点字词解释

1.人和:

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2.郭:

外城。

3.环(huán):

包围。

4.池:

护城河。

5.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6.委:

抛弃。

7.故:

所以。

8.域:

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9.以:

凭借。

10.固:

使……巩固。

11.国:

国防。

12.山溪:

山河。

13.险:

险要的地理环境。

14.威:

威服,威慑。

15.以:

凭借,依靠之意。

16.兵革:

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17.得道者:

实施“仁政”的君主。

18.之至:

到达极点。

19.亲戚: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20.有:

要么,或者。

(二)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三)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四)古今异义

1.池古义:

护城河今义:

水池

2.委古义:

放弃今义:

委屈、不甘心

3.国古义:

国防今义:

国家

4.亲戚古义:

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5.域古义:

界限,限制今义:

地域

6.是古义:

这今义:

判断动词

(五)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

锐利

2.之

三里之城:

的,助词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词,代指这座城

3.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内城

城非不高也:

城墙

4.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

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修饰

三、重点语句翻译。

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却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四、内容理解

五、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4题。

(15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

“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天下顺之()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4)使者未说()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

(每句标一处)。

(2分)

(1)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无民,何有君?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4分)

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①___________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④____________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参考答案:

1.

(1)限制;

(2)归顺,顺从;(3)派,派遣;(4)说,同“悦”,偷快

2.

(1)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

3.

(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2)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会有国君?

4.

(1)以民为本

(2)排比(3)对偶(4)问(答“反问”亦可)

【参考译文】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

“今年收成还可以吧?

百姓安乐吗?

你们大王无恙吧?

”使者有点不高兴,说:

“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

”赵威后回答说:

“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

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

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5-8题。

(15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班彪①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彪复辟司徒玉况府。

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

彪上书奏,帝纳之。

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

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

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

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②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②敷:

铺叙。

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七里之郭() 

(2) 亲戚畔之()

(3)师保多阙() (4)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

6.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

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乙】两文都提到了“道”,甲文中的“道”,指道义,仁政和王道。

君王要施仁政,行王道,才能赢得民心。

乙文中的“道”,是人臣之道,班彪做到了哪些?

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5.(4分)外城

(2)畔同“叛”,背叛(3)阙同“缺”,缺点(4)做,担任   

6.(2分) 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7.(7分)

(1)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2)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写作,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

8.(3分)示例:

(1)善于荐才。

如:

班彪上奏官属、师保,后又荐司徒廉。

(2)著书立说。

如:

既有高才,又好写作。

敷文华以纬国典。

(3)敢于担当。

如:

倾侧危乱之间。

(4)中规中矩。

如:

行不逾方,言不失正。

(5)不急功近利。

如:

仕不急进。

(6)不违信义。

如:

贞不违人。

(7)甘于贫贱。

如:

守贱薄而无闷容。

(答对3点即可)

附:

译文

班彪传,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

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写作,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

彪又被征到司徒玉况府。

当时太子的东宫刚建立,诸王国同时开辟,而官吏没有配齐,师保齐缺。

班彪又上奏书,皇帝采纳了。

后来选司徒廉作望都长,得到官吏百姓的爱戴。

建武三十年,班彪年五十二,死在官位上。

他所著的赋、论、书、记、奏事共九篇。

  评论说:

班彪身为博古通今的儒者和杰出的人才,置身于危难动乱之中,行为不逾越道义,言语不背离正轨,当官不急功近利,守志不背弃他人,写文章来治理国家,守着清贫的生活而没有闷闷不乐的神色,他坚守道义,恬静淡薄的志向是多么的坚定呀。

《富贵不能淫》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1)《富贵不能淫》一文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名轲,战国(朝代)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独行其道”句由《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转化而来。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二、词语归类

(一)重点词语

1.诚:

真正,确实。

2.大丈夫: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3.天下熄: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4.焉:

怎么,哪里。

5.丈夫之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6.父命之:

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7.戒:

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8.女家:

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9.夫子:

这里指丈夫。

10.正:

准则,标准。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12.与民由之: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循。

13.独行其道: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二)通假字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三)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原意是过多,过甚,在文中意思为使……惑乱,迷惑

2.贫贱不能移原意是改变,在文中意思为使……动摇,改变

3.威武不能屈原意是屈服,在文中意思为使……屈服

(四)一词多义

(1)戒

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2)之

往之女家动词,到

妾妇之道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3)居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

居住

第二个:

居所,住宅

(4)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

得志实现

(5)道

行天下之大道道路,孟子用来比喻“义”

妾妇之道也原则,行为准则

(五)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

真正,确实今义:

诚实

(2)父命之古义:

教导,训诲今义:

命令

(3)丈夫之冠也古义:

成年男子今义:

女子的配偶

(4)以顺为正者古义:

准则,标准;今义:

正面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旦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安静静地待着,天下就平安无事。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实现了志愿,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志愿,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四、内容理解

 

五、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7分)

【甲】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

【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

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

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

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

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

“我为留守,当死此。

子无城守责,盍去诸?

”同敞正色曰:

“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

”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

令为僧,亦不从。

乃幽之民舍。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

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

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1)往之女家()

(2)或败奔()

(3)同敞危坐不去()(4)适同敞自灵川至()

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军中以是服同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通“汝”,你,你的

(2)有时(3)离开(4)恰逢

2.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A.结构助词,的/代词,它,指书籍;B.表疑问语气,哪里/语气助词,不译;C.于是/竟然;D.两个“诚”都翻译为真的。

故选D。

4.

(1)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2)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5.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乙参考译文】张同敝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为人大方、讲义气。

每次带兵打仗,就骑着马走在将士的最前面。

有的时候战败,将士都逃跑了,但是张同敝端端正正地坐着,不离开前线,将士们看到了就再次投入战斗,有时会取得胜利,军中众将因此都很佩服他。

顺治七年,清军攻破了严关,将士们都放弃桂林逃跑了。

桂林城中空无一人,只有式耜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敝从灵川到达桂林,拜见了式耜,式耜说:

“我是桂林的留守将军,应当死在这个地方。

你没有守城的职责,何不像其他人一样离开呢?

”同敝认真地说道:

“从前的人以只有自己成为君子为耻,你难道不让我和你一同赴死吗?

”式耜大喜,拿出酒和他一起喝,一直到天亮,清晨时分,被清军所擒,让他们投降,他们不愿意。

下令让他们做和尚,也不愿意。

于是,就将他们关在民房里。

虽然(两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通过吟诗来互相唱和。

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16分)

【甲】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

【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

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

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

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

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

“我为留守,当死此。

子无城守责,盍去诸?

”同敞正色曰:

“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

”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

令为僧,亦不从。

乃幽之民舍。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

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

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1)往之女家()  

(2)或败奔()

(3)同敞危坐不去()(4)适同敞自灵川至()

7.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8.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行天下之大道   录毕,走送之  (《送东阳马生序》)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乃幽之民舍     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D.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军中以是服同敞。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

(1)通“汝”,你,你的

(2)有时(3)离开(4)恰逢

7.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8.D 

9.

(1)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2)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10.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常及课文默写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

他主张实行“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呼吁重视人民的作用。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

所以动心忍性,曾以其所不能。

5.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论断的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通过陈述六个出身贫贱却成就不平凡事业的名人的事例和相关道理,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二、词语归类

(一)重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指被任用。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3.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4.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

下达。

 任:

责任,使命。

6.人恒过常常。

7.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8.所以动心忍性:

用这些来。

9.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10.而后作:

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11.征于色:

征,征验,表现。

12.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二)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

通“增”,增加。

   

2.衡于虑衡:

通“横”,梗塞,不顺畅。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通“弼”,辅弼,辅佐。

(三)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

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

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

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

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忍:

使……坚韧

行拂乱其所为乱:

使……受到阻扰

2.动作状: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

在国内

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

在国外

3.名作动:

 

人恒过过:

犯错误

(四)一词多义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发于声(发出)

2.拂  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

3.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在)

困于心,衡于虑:

   (在)

生于忧患:

(在)   

(五)古今异义

1.然后知生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