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备份教案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7666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8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件备份教案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文件备份教案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文件备份教案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文件备份教案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文件备份教案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件备份教案9.docx

《文件备份教案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件备份教案9.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件备份教案9.docx

文件备份教案9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提问:

请大家回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使用天然火的是哪种远古人类?

(北京人)那么,北京人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历史上它的地位又如何呢?

 一、完全形成的人

  最初的人类在人类学中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一般把这一阶段的人类在分成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请同学们参照教材第一页的表格和图片。

明确我们中国的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处于四个阶段中的哪一个阶段。

回忆他们在体态,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随着晚期智人的出现,现代人种在体型、肤色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逐渐显现出来。

这种差异并没有本质区别。

因此古印度社会的雅利安人和现代社会的德国纳粹党人所宣扬的人种高贵理论都是站不住脚的。

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历史,人们最初经历的是原始社会。

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又是按怎样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呢?

 二、氏族公社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定居下来,形成了氏族。

在中国古代史中,我们曾经接触过氏族这一概念。

请问:

在氏族中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们按血统关系组成固定的集团。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在氏族公社的发展中,我们习惯上把它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时期。

  请同学们思考划分这两个时期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妇女和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

起初,妇女在食物采集和家务劳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这就是母系氏族。

之后适合于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使男子在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最终取代母系氏族。

  进一步提问:

造成这种地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氏族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当然无论母系氏族还是父系氏族,财产是公有的,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他们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原始社会最终瓦解,国家产生。

 三、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逐渐出现了剩余产品。

这种状况引起了连锁反应。

一方面工具、牲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成为私有财产。

同时`为减轻劳动强度,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把战俘变成奴隶。

私有财产和奴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中出现了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出现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对立。

当矛盾无法调和时出现军队,法庭,监狱和城墙。

这样原始社会瓦解国家出现。

  在本节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历史的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相关内容,加强对这段知识的了解。

培养学生中外对比的习惯。

早期人类的演化

南方古猿

  1925年达特教授将发现于塔昂的幼年灵长类化石,命名为"南方古猿",并认为它是一种最接近人类的古猿。

但是,达特的鉴定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有人怀疑这是一件黑猿幼体的化石。

从此,塔昂"幼儿"渐渐被人淡忘了。

  1936年,在南非一个叫斯特克方丹的金矿区,比勒陀利亚特兰斯瓦尔博物馆脊椎动物馆馆长罗伯特·布鲁姆把在这里发现的一些化石拼合起来后,认出这是一件成年南猿的头骨。

1938年的一天,一个名叫克罗姆德莱的学生发现了一具特别的头骨:

脸部比斯特克方丹的南猿要平,下颌骨厚重;虽然门齿和犬齿较小,但臼齿相当大,与人牙不同。

这与塔昂和斯特克方丹的标本差异如此之大,看来南非曾存在地两种不同的早期种类。

较小的一种颇为纤细,臼齿小,即达特命名的南猿非洲种。

而下颌硕大的克罗姆德莱类型的臼齿很大,布鲁姆用它建立子一个新属新种,?

quot;傍人粗壮种"。

  几年之后,有相当数量的两类化石被发现,在它们之间已能建立起明确的科学界限。

一种人科动物,其中包括克罗姆德莱的标本应当叫"南猿粗壮种",体型硕大,体重可达68Э恕。

6~45千克,即南猿非洲种。

  布鲁姆继续他的搜索,很快找到了更多的证据。

但是他找到的新的粗壮种材料,使问题又变复杂了。

看来,在两种南猿中,粗壮种生活的时代较晚,但却显得更加复杂。

它们的下颌和臼齿比南猿非洲种更不像人。

布鲁姆着手了解南猿非洲种的时代,并作了大胆的推断,宣布南猿非洲种大约生活在200万年以前,即上新世晚期。

  布鲁姆的观点受到了学术界同行的嘲笑。

令其他学者感到困惑的是,当他们观察南猿这种人科动物的躯干时,难以想象人的祖先在200万年前居然仅有黑猿相仿的脑量,但却能用两脚到处奔跑。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南猿仍未被科学界所接受。

部分原因是达特教授是一名解剖学家,并不充分了解古人类学,而古人类学权威都在美国、英国和德国。

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这些南猿的脑量不足以令这些科学家们信服。

因为他们仍然被皮尔唐人大脑量的错误概念所支配。

南猿在他们眼里充其量是一种变异的黑猿。

  尽管如此,化石仍然在不断出土。

1947年,布鲁姆在崩炸一些洞穴时意外地引出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一个脑量为485毫升的成年女性头骨被发现,随之而来的发现包括一件男性下颌骨,上面留有磨蚀得很平的牙齿。

1947年8月,又发现一件几乎完整的女性骨盆。

这是除头骨以外最重要的发现,因为它可以提供人类直立姿势的信息。

它表明南猿已能直立行走和奔跑。

其他骨盆和大腿骨的残片也再次证实了这点。

  到1949年,从南非的洞穴中发现了三十余个南猿个体的化石。

到50年代中期,共有五处遗址出土了几十个南猿非洲种和粗壮种的个体。

越来越多的发现,使布鲁姆确信,非洲种和粗壮种是两种不同的生物。

而南非人布赖恩对不同地点的沉积物作相对年代分析,确认纤细种南猿时代愈古老,个体愈小。

它们向体型增大的趋势演化。

相反,粗壮种南猿的时代总是较晚,而且在它们生存的时间中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根据目前发现的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大约在280万年前,南非斯特克方丹地区只生活着南猿非洲种,它们不会制造工具。

到了200万~150万年前,这一地区生活着两种人科动物,粗壮南猿以非常粗糙的植物为生,不会制造工具;而另一种会制造工具。

粗壮种南猿是灭绝了的一条进化旁支。

东非的发现

  东非的奥杜威峡谷是地球上的一条大伤疤。

它南北长约32千米,深约90米。

古代河流的深切,使峡谷两壁露出了由漫长岁月沉积的地层剖面。

这里埋藏着丰富的动物化石。

肯尼亚内罗毕的柯林顿纪念博物馆的年轻馆长路易斯·利基,在1931年筹足所需的经费,开始了奥杜威的考察。

  几乎整整20年,利基与妻子和儿子在这里默默无闻地工作着。

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们找到了当时东非和中非最古老的人科动物头骨,而且还发现了这类动物的栖息地。

从复原的头骨来看,这是一个已接近成年的男性,很像南非的粗壮型南猿,臼齿极大,头骨显示出非常独特的性状,厚实的脸部以及低平的额部,特点比南猿粗壮种更甚。

利基将其定名为一个新属种叫"东非人鲍氏种"。

后来,这具头骨被定为南猿属中的一个种,叫"南猿鲍氏种",这是一种超级粗壮型南猿。

经多次测定,鲍氏种的年代大约在距今175万年前。

这一年代测定结果证实了布鲁姆对南猿非洲种距今200万年的估计相当准确。

 

然而,谁是最早的石器制造者,仍然困扰着古人类学家。

1960年,利基夫妇的儿子乔纳森在发现东非人的地点,发现了第二具人科动物的牙齿和骨片。

路易斯·利基意识到这个人科成员要比鲍氏种更像人。

  虽然这具新的化石与鲍氏种一样古老,但是它代表了一个独特的新种,甚至比南猿非洲种更为纤细,更具人的特点。

利基将这具化石定为人属,称其为"能人",并相信他才是石器工具的制造者。

这一看法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从非洲的发现可以知道,人类早期的演化呈现一种镶嵌的模式,常常有两种不同的人科动物共生并存。

比如,在南非粗壮种南猿与人属动物共存,在东非南猿鲍氏种与能人共生。

它们甚至被发现在同一居住面上。

有证据表明,大约在130万年前的库彼福勒,南猿鲍氏种曾与直立人并存过。

  根据目前的化石材料,科学家们对早期人类的演化作出了三点结论:

  

(1)人科动物与猿至少在500万年前已分道扬镳。

  

(2)在250万年前人科动物进化的不同路线至少有两支。

  (3)其中一支人科动物进化到人,而其他类型大约在100万年前完全灭绝。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埃及两次分裂重新统一,发展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

“新月沃地”的主要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和汉谟拉比法典;希伯来国家的建立和分裂。

  结合教材地图和相关配套的地图册,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注重史地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古巴比伦王国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奴隶主残酷剥削奴隶的历史见证;生活在新月沃地是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希伯来人,腓尼基人共同创造了亚洲西部的文明史。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地位:

本课讲述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位于北非和亚洲西部是古埃及和新月沃地的有关国家,了解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加深对世界古代奴隶制文明的理解很有帮助。

 教学重点:

金字塔:

它是古代埃及最著名的建筑,耗时长,建造难度大,工艺要求高,有关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到现在仍然有争论。

一方面它是古埃及的骄傲,是埃及人民的智慧的高度体现,另一方面,它又是奴隶主残酷压榨奴隶的见证。

埃及的强盛:

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这种强盛的基础是对外侵略。

古埃及的区域范围明显扩大,在经济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基础上的强盛是不稳固的。

汉谟拉比法典》:

该法典是迄今所发现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堪称世界之最。

而所以法典的内容都充分反映了它是奴隶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教学难点:

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衰:

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一度横跨亚非两洲。

以后逐渐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所灭。

这段历史跨度较大,对初中学生有一定难度。

他们刚刚学习世界史,对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生活在新月沃地的人们:

学生结合地图了解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希伯来人和腓尼基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他们对古代奴隶制文明所做出的贡献,有一定困难。

教法建议

关于金字塔:

"金字塔"是世界闻名的建筑,是古代埃及的骄傲。

教师在讲述时,可结合有关图片,解释为什么称之为金字塔。

说明在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法老胡夫的金字塔。

而哈佛拉的金字塔旁矗立着狮身人面像。

之后,留出专门的时间请部分同学根据他从各种途径了解的相关资料,向大家介绍有关金字塔的故事。

关于《汉谟拉比法典》。

要强调其特殊的历史地位。

它是世界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通过对该法典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它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是奴隶主贵族统治奴隶的工具。

初步培养学生根据材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金字塔;埃及奴隶制帝国的兴衰;《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

学生刚接触学习世界也对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的分析。

教法设计:

讲述法;讲解法;历史情境设计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举世闻名的埃及大金字塔,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令人神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你知道它是如何建造的吗!

人类有史以来,从尼罗河畔第一个古王国的建立,一直到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这五千年间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出现过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流传过多少新奇有趣的故事,至今还留下多少著名的历史遗迹、文化古物和艺术珍品!

这一切都是你们渴望知道,也是应该知道的、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在哪里产生的呢?

 讲授新课

  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

(一)(板书)

丰富的历史遗迹、众多的地下文物和大量的文字记载清楚地告诉我们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西亚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代巴比伦,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以及东亚黄河长江之滨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四个摇蓝。

五、六千年来,她们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就产生于亚非地区、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两岸就出现了奴隶制小国。

 一、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国度(板书)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统一

  非洲东北部,全长5646公里的尼罗河由南向北从这里流入地中海、每年的七月初,上游地区暴雨和山洪迸发河水奔腾咆哮倾泻而下,吞没谷地形成一片泽国。

十月底

雨季过去,下降的河水才流入河床、泛滥期间积下厚厚的一层淤泥成为谷物生长的极好肥料。

这条著名的大河不仅给下游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

更给这里带来了生命和繁荣,埃及人逐渐在这里定居下来,依靠集体的力量用粗糙的工具清除荆棘草莽,开渠筑坝引河水灌溉土地,种植庄稼,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啊,尼罗河,我赞美你。

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着埃及,一见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这是古代埃及人民赞颂尼罗河的著名诗篇;说明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

尼罗河孕育着古代埃及的文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古埃及从原始社会缓慢地进入奴隶社会。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

这些奴隶制小国之间进行了几百年的战争和兼并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奴隶制国家。

上下埃及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逐渐强盛起采,国王美尼斯亲自带领大军攻打下埃及。

上埃及获胜。

传说他在决战胜利的地方建立白城,这就是古代埃及的首都孟斐斯,它位于今天开罗以南不远的地方。

  这样建立起初步统一的国家(公元前3000年),首都孟斐斯。

  问题:

埃及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金字塔--埃及国王的巨型陵墓(胡夫金字塔最大)(板书)

  在埃及,最早的墓葬是在地上挖一个坑,再堆成一个沙堆。

以后墓穴越挖越深,成为地下室,在地面沙堆周围砌成石墙这种坟墓叫做"马斯塔巴'(意为石凳)。

到了公元前27世纪,埃及第三王朝法老杰赛尔找建筑师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石砌'马斯塔巴"在上面加了五个一层比一层小的'马斯塔巴',使它高达61米,这就是埃及第一座塔型陵墓,因为它的外形很象汉字"金"字,所以我们中国人称它为"金字塔"。

  以后,历代法老像着了魔似的都给自己建金字塔,并且越建越宏伟.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给自已造的金字塔最大。

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已经剥蚀了将近十米。

但在1889年巴黎建筑起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粘着物,石头磨得很平,虽然已历时数干年,今天人们也很难用一把很薄的刀片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宇塔、它比胡夫塔低三米但有着完整壮观的附属建筑。

有一个雕着哈佛拉的头部而配着狮子身体的大雕像,即"狮身人面像"。

希腊人称斯芬克斯"雕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天然的大岩石上凿成的,至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

  一座座巨大的金字塔,至今还矗立在开罗近郊的沙丘之中。

它是古埃及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人民的见证。

也是埃及劳动人民力量和智慧的结晶。

  3.埃及的分裂和重新统一

  埃及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分裂和混乱在什么时问?

(学生回答)

  约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埃及先后经历了两次较长时间的分裂和混乱。

但后来埃及人民经过长期斗争打败入侵者,以南方的底比斯为中心重新统一起来,建立新王国。

此后军力大大增强,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4.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可15世纪)。

国力强盛,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

  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是依靠对外扩张起家的。

图特摩斯三时强迫被征服的国家向

  埃及纳贡。

帝国兴起后约200年间,埃及经历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特别是扩大了商业活动。

埃及同小亚细亚、爱琴海诸岛和希腊半岛都有贸易往来.开凿了沟通尼罗河支流和红海之间的运河,加强了同地中海东岸一带的联系。

  5.古埃及的衰落和灭亡

  埃及军事帝国对外侵略扩张,对内镇压人民,导致国内多次发生人民反抗斗争。

被征服地区纷纷摆脱埃及的控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日益严重,埃及逐渐衰落,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

 二、新月地带的国家

  同学们请看教材中新月沃地示意图。

在亚洲西部有两条大河,它们分别是东面的幼发拉底河和西面的底格里斯河,他们并行奔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波斯湾。

在两河间是肥沃的平原、这一带我们通称为两河流域。

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也是两河间的土地。

两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这一狭长的弧形地带,犹如一湾新月。

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这一地区称?

quot;新月地带"或"新月沃地"。

在这一地带先后居住过的居民有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建立了许多奴隶制小国.

  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国家(板书)

  这些国家以城市为中心,都很小,苏美尔人和⒖ǖ氯宋苏崤ァ⑼恋睾投院恿鞴喔韧目刂迫ǎ渍欢稀⒘胶恿饔蚰喜渴倍骋唬倍至选5焦?

894年,来自叙利亚草原的一支游牧部落占据巴比伦城,建立起巴比伦城市国家。

它在历史上称?

quot;古巴比伦王国"。

  2.古巴比伦王国的统治

  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利用各国连年打仗彼此削弱的机会,经过战争统一了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自称是"月神的后裔",自比作"宇宙四方之王",建立起以巴比伦为首都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汉漠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制定了一部法典,这就是我们面将要讲述的汉谟拉比法典。

  3.汉谟拉比法典(板书)

  汉谟拉比让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的全部内容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该法又称"石柱法"。

请同学们看图:

这根石柱高约71厘米,石碑全长213厘米。

法典的上部是巴比伦人的太阳神沙玛什向汉谟拉比国王授予法典的浮雕。

太阳神形体高大,胡须编成整齐的须辫,头戴螺旋型宝冠,右肩袒露,身披长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利的魔标和魔环;汉谟拉比头戴传统的王冠,神情肃穆,举手宣誓。

太阳神的宝座很象古巴比伦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关于法典的内容,整个浮雕画面庄严而稳重,表现了"君权神授"的观点。

这种把国家典律和艺术结合起来的形式,后来成为古代纪功碑的一种范例。

课本上有关叙述(找学生朗读)。

想一想,法典维护谁的利益?

  该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奴隶对奴隶主仅说一声"你不是我的主人"就被割掉耳朵,理发师剃去奴隶头上的标志,要被截断手指,等等。

所有这些条文都说明了这部法典维护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它是迄今所发现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

尽管奴隶主用种种方法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古巴比伦的强大还是没能维持多久,汉漠拉比死后古巴比伦王国衰落下去,两河流域重新陷入分裂。

上面我们讲述了新月沃地东部的一些历史,在沃地西部又有哪些居民呢?

他们的历史如何呢?

  4.腓尼基城邦腓尼基是紫红色的意思。

腓尼基人从海蚌中提取出鲜艳的颜料,用紫红色染成花色的布匹,远销地中海各国.腓尼基人的航海和经商著称、此外在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一带希伯来人建立过统一的国家,这个国家后来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和南部犹太两个王国。

  5.希伯来人国家

  以色列国和犹太国灭亡后,大批犹太人被掠往巴比伦为奴,波斯占领巴比伦后,释放犹太囚徒,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

以后犹太人举行起义反抗罗马的统治,遭到镇压。

幸存的犹太人散居到世界各地,他们就是今日以色列人的祖先。

 课堂小结:

  我们一同回顾了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和新月沃地的古代国家的情况。

这两个地区是古代奴隶制文明的发源地,是古代亚非文明的高度浓缩。

在这中间有太多值得我们回味的地方。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有关《汉谟拉比法典》可以使用专门的时间,组织模拟法庭。

在深入研究法典的基础上,通过法庭的对白和最后的判决。

体现该法典的鲜明的阶级性。

 教学目标

  1.公元前2500年印度出现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

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

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地位:

亚非文化是古代奴隶制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重点:

古代东方文字及影响。

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它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古代东方文字的产生是亚洲文明的标志之一。

古代埃及的太阳历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这种历法以后几经修改,成为几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历法。

 难点:

阿拉伯数字。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零"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记数十进位法。

"零"的使用使十进位法日臻完善,意义重大。

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被欧洲人误成为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教法建议

 关于种姓制度:

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小字部分)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不要局限于教材的介绍。

针对最后一问,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关于佛教:

 引导学生分析佛教的产生和种姓制度的存在有何关系?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培养学生辨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请学生介绍他所了解的佛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情况及佛教在当今印度的地位。

教学设计示例重点和难点  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法设计:

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除前面讲述的外还有印度河流域的印度,这里同时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它在亚洲次大陆。

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这里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面的是恒河。

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他为天竺。

 一、古代印度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雅利安人的征服

  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请问: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里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小国。

但后来来自北方的白种人自称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他们征服了当地居民,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请大家注意第10页的图。

了解其地理位置。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2.印度的等级制度同学们请看课本的表格回答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