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作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7396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作业.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作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作业.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作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革命任务已基本完成,从教育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经济建设。

人民教育是其性质,为国家建设服务是其目的,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后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解析:

结合时间信息,可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去思考,而理工科的重视恰与此相关,所以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3.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

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D.1978—1988年

解析:

由图片中的“红与专、用毛泽东思想战胜疾病、红卫兵”看出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C项。

答案:

C

4.下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

A.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解析:

“希望工程”帮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普及义务教育,故选B项。

答案:

B

5.导致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应是(  )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解析:

题图中反映了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的情况。

这是由于全方位教育改革的展开,尤其是教育立法取得进展的结果,所以选D项。

答案:

D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在教育建设上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对教育机构与学校作直接的政治清理;第二,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教育的稳态;第四,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

材料二 这次全国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经过这次调整,到1957年,高等院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占56.7%。

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

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占47.6%,1952年降到22.5%,1957年又降到9.6%。

——栾曦、栾学钢《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

教育的“苏化”及其利弊分析》

材料三 随着新兴技术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我国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只有普及义务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才能适应祖国的四化建设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

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科学技术应用程度的决定因素,而基础教育则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基础。

理论工作者强调,不普及义务教育,不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能是纸上谈兵。

法律工作者指出,法盲和文盲有很大的相关性,不普及义务教育,真正的法制是难于实施的。

——整理自杨海榕《试论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我国调整高等教育的背景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普及义务教育对我国的重大意义。

答案:

(1)以工农为主要教育对象,加强扫盲教育;主要借鉴苏联模式。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

(3)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力的需要;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广大劳动者素质,从而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基础巩固

1.1950年,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随后,又接收了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学等20所高等院校、500多所中学、1100多所小学。

这一举措(  )

A.彻底改造旧教育  B.对教育拨乱反正

C.提高了教育质量D.收回了教育主权

解析:

材料仅体现对辅仁大学与燕京大学的接收,不能体现对整个旧教育的彻底改造,故A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现对教育的拨乱反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对辅仁大学与燕京大学的接收,不能体现教育质量的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与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学,说明新中国收回了教育主权,故D项正确。

答案:

D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

这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  )

A.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

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C.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

材料“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的人民性,故A项正确;这一规定还未付诸实践,不能推断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故B项错误;C项是改革开放以后,而《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故C项错误;D是1965年,而《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故D项错误。

答案:

A

3.下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0年本科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科目

马克思

列宁主义

新民主

主义论

中国

革命史

经济

地理

俄语

高等数学基础

体育

周课时

6

1

1

2

12

2

2

学期总课时

132

22

22

44

264

44

44

A.政治课在总课时中占比最大

B.课程设置受到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

C.贯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D.课程安排体现面向工农的时代要求

解析:

根据材料图表不难看出,在总课时中占据绝对比例的是俄语而非政治课,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俄语之所以在总课时中占据绝对比重,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密不可分的,故B项正确;材料中根本没有体现全面发展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丝毫没有体现面向工农的要求,故D项错误。

答案:

B

4.1951年11月,政务院在《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将为革命干部、工人、农民开设的工农速成中学纳入正规学校系统。

该决定(  )

A.借鉴苏联经验发展人民教育

B.利于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C.将极大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D.脱离中国国情制约了教育发展

解析:

“为革命干部、工人、农民开设的工农速成中学纳入正规学校系统”这不是苏联的做法,谈不上借鉴苏联经验,故A项错误;革命干部、工人、农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社会发展直接发挥作用的群体,所以他们接受教育的工农速成中学被纳入正规学校系统意味着国家在通过这一举措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了革命干部、工人、农民这三种人,不能代表整个国民体系,故C项错误;政务院的做法符合中国国情,故D项错误。

答案:

B

5.据统计,1960年中国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毕业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

这一现象(  )

A.反映我国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B.说明我国高校教育质量达世界先进水平

C.反映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不均衡发展

D.适应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解析:

材料仅反映了我国高校理工科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与美国仅是工科生培养数量的比较,不涉及教育质量,故B项错误;理工科有较大发展,而材料又不能反映社科类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60年”“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国毕业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科学家和工程师、工科毕业生的培养,都反映了我国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故D项正确。

答案:

D

6.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

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反映了(  )

A.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成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解析:

根据所学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和“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改革时间为1956年前后,结合所学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加强动手能力是为了经济建设服务的,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课程设置的改变标志中等职业教育的形成,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是基础教育课程,没有涉及高等教育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

B

7.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

这表明(  )

A.“双百”方针在教育领域落实

B.“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

D.普及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核心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是建立在实际、循序渐进、自由的基础上,与题目中“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不相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相符,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时间是在1957年,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58年9月19日”,得出此时中国教育的重点是普及初等教育,扫除文盲,故D项错误。

答案:

B

8.发表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小说《塔铺》中写道:

“这样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我们宿舍,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

但他矢口否认,一个人藏到学校土岗后乱背,就像当初偷偷烧蝉吃一样。

”这段材料描写的是(  )

A.国民教育体系尚未形成造成的后果

B.“文化大革命”使高等教育受到严重破坏

C.高考制度恢复后学生复习备考情形

D.“科教兴国”战略激发学生求知热情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66年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错误;题干提及的高考制度恢复后的备考情形,非高等教育——大学教育,故B项错误;题干中“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世界地理》,一个人藏到学校土岗后乱背,就像当初偷偷烧蝉吃一样”,推知高考恢复后资料缺乏,报考者积极备考,故C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答案:

C

能力提升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

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

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

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  )

A.义务教育的普及B.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希望工程的推动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解析:

义务教育的提出是在198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文盲数量下降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反映出中国国民教育的发展,故B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希望工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1995年,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下表是我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部分表述。

由此,可以推断出(  )

1912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38年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难时期教育宗旨》

拥护国家领土主权之完整,并尽力实施切合国难时期需要之教育,即着重于抗战与建国并行的教育方针。

195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A.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B.“双百”方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C.教育目标的制定反映了时代的需求

D.人才培养标准以西方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

解析:

“我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部分表述”中没有专门提到对高等教育的特殊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双百”方针的作用,故B项错误;从材料看出,每一个时代总有适合该时代的措施,故C项正确;“教有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以西方理念为基础的,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

“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

‘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

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

”他还说:

“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材料二 1985年中国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要求:

有系统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具体做法。

答案:

(1)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

(2)特点:

教育权力下放;建立多层次与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①加大教育改革步伐:

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增设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启动“希望工程”。

②重视基础教育: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③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④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支持的力度。

⑤中共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