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8721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docx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docx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摘要

在经济不断发展和经营情况日益复杂化的现代企业中,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从介绍内部控制涵义、内部控制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从而加强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

关键词: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

 

 

目 录

摘要……………………………………………………………………I

一、引言……………………………………………………………………1

五、结论……………………………………………………………………8

参考文献……………………………………………………………………8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国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领域。

据统计,中小企业单位数量占全部工业的比重高达99%以上,从业人员占80%左右,工业总产值占60%以上,外贸出口占全国的68%,税收占我国总税收55%。

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虽然同时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但从各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践来看,因内部控制失效而导致企业倒闭或面临危机的事件却时有发生。

如2006年4月14日澳柯玛集团公司利用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19.47亿元资金,用于非关联性多元化投资,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

这些都表明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再且,现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日趋突出,影响了中小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步伐。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

为增强企业在改革浪潮中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再生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内部控制是中小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分析中小民企的内控制度问题对于中小民企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描述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始于20世纪90年代。

在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做出了规定。

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

1985年颁布实施的《会计法》是我国的第一部体现内部会计控制要求的法律。

2001年6月22日,由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中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

所谓内部控制,就是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

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员的影响。

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存在很多误解,致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管理舞弊频繁发生,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混乱,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其主体具体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㈠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素质欠缺

一些中小企业的成长本身就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已经成为当前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同时,中小企业忽视人员业务培训,一部分人员素质能力低下。

一些中小企业领导对会计法规、会计制度及会计准则一窍不通,业务处理上独断专行,主观意识强、法律意识淡薄,客观上给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羁绊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必然会在财会部门中形成漏洞,一些思想觉悟不高的人员势必会利用这些漏洞,挤占、挪用甚至贪污企业的资产,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使本来在资金方面就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在资金面上更加紧张。

一旦出现重大失误,企业倒闭的现实不可避免。

㈡企业缺乏内部控制制度

中小企业的特点就是灵活多变、轻松上阵,能减少的支出一概较少,这就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缺乏生存的土壤。

加之,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公司建设不够规范,一般是公司建立者一手遮天,建立这样的制度反而会缩手缩脚,束缚他们的行动,造成内部控制现象严重。

内部人基本都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多年从商的经历管理自己的公司,对于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反而会不适应,基本上都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处理各种业务,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来管理公司。

另外,虽然有的中小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这种制度的有效性令人失望,一方面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覆盖面太窄,起不到全面管理公司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摆设,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㈢企业管理方法粗放

目前,我国经济的市场属性已转到相对过剩,经济增长方式开始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也必然从封闭型趋向开放型并处于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之中。

但一些中小企业依然没有认真思考并实施新的管理思路,依然走粗放式的企业管理模式。

总体看,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

实现两个转变必然要求企业管理进一步创新。

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是以生产为导向的封闭型、被动型、粗放型、物本型的管理模式。

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已逐步成为市场发展的主体,市场机制的作用由此而大大加强。

这种情况,又必然要求企业管理进行变革和创新,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型、自主型、集约型、人本型的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短缺经济形势并存的环境下,多数企业只需埋头生产,并无库存和积压之虞,因此投资饥渴和扩张欲望经久不衰,从而形成了粗放型经营的发展方式。

这使得管理只是粗放的,能源与原材料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效益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

现在我国经济已经走出短缺奔向过剩,经济增长方式也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结构、节能降耗、提高附加值和增加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

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要求企业管理必须创新。

㈣缺乏国际化视野

很多企业发展视野范围狭窄,仅仅局限于国内甚至区域市场。

对于国际化的运作程序知之甚少,更多的一点也不重视。

就拿简单的商标来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有关资料显示,到2003年,我国企业到其他国家商标局申请国际注册的总量不超过3000件,而国外企业在我国注册商标数量达上万件,差距巨大,并且目前中国内地已有15%的企业商标在境外申请注册时遭到抢注。

这说明,我国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品牌管理还缺乏国际视野。

商标是国际贸易、商业活动中的“世界语”。

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过程中,一次次的反倾销事件却让我们看到,许多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目前还处于严重疲软状态——核心技术的缺失、全球化品牌的匮乏以及对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生疏,让中国一些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如履薄冰。

显然,一些中小企业缺乏的国际化视野还非常多。

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的素质原因,也有制度原因,既有执行面的问题,也有组织结构不合理的因素。

㈠客观环境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规模小、财力有限、组织结构不健全,更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各部门在制定内部控制框架和规范过程中缺乏协调,各自为政,导致内部控制无法形成统一的、完整的框架。

很多是从大企业的方面对内部控制做出规定,造成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无法形成一个成型的内部控制规范框架体系。

目前我国最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应的配套指引,然而它是以大型上市公司为蓝本的,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

因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依然要参照大型企业的内控规范,不利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一直是被作为企业的内部事务,由企业经营管理者来制定,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通常文化水平不高,企业的管理还处于家族式管理的较多,这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知之甚少,甚至没有内部控制,或者即使有内部控制,也因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流于形式。

对内部控制有所认识的企业,遵循的也是国外或大公司的模式,忽视了国情、企业的产权性质和企业的规模等实际状况。

缺乏适合中国国情及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和产权性质的内部控制指南,直接影响了规范的实际适用程度。

企业文化是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念的组合,是一种经营理念和经营制度融合。

它是一个能使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机结合,培育企业员工的忠诚度的向心力所在。

现代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具有学习能力的员工,而且需要对企业忠诚的具有学习能力的员工。

内部控制是针对“人”而设计和实施的,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是控制的主体和控制的客体的综合。

企业文化有助于解决团体与个人之间目标的矛盾、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矛盾,推动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

企业文化可以弥补内部控制的不足。

也就是说对企业有很强的责任感、向心力的员工来说,即使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也会自觉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反之,一个设计的比较健全的内部控制,也会因部分员工蓄意舞弊而不能产生应有的控制效果,甚至出现重大错弊。

㈡内部控制自身局限性的影响

1.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

特定的组织是控制成本的支付者和控制收益的获取者的主体,内部控制需要依据一定的程序进行,而实施这些程序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控制的环节越多,措施越复杂,需要配备的岗位、人员就会越多,内部控制的运行成本必然升高。

同时,复杂的控制环节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

反之,如果控制过于简单,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漏洞、发生舞弊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一旦发生,就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

因此,在设计内部控制时需要比较控制的相关成本与效益。

如果实施某项业务的控制成本大于控制效果而产生损失时,就没有必要设置控制环节或控制措施,这样某些小错弊就有可能发生而得不到控制。

在实践中,个人的主观判断是内部控制的成本与效益估计的主要根据,这使得必要的内部控制的实施范围及执行程度参差不齐。

2.受人为因素的限制

内部控制是由人建立的,也是由人来行使的,因而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来说,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执行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水平决定了内部控制作用能否有效发挥。

即使是很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也有可能因执行人员缺乏控制意识、错误的理解、粗心大意、精力分散或其他人为因素而失效。

我国中小企业中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极大的妨碍了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发展。

企业所有者“一夜暴富”的心态影响对企业发展远景的长远规划,企业的可持续得不到企业所有者的支持,进而阻碍内部控制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