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心得体会发言4篇.docx
《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心得体会发言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心得体会发言4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心得体会发言4篇
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
见》心得体会发言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
技术工人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髙技术工人工资待遇,也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夯实共同富裕基础的重要内涵。
当前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许多一线员工都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如何提升技能,获得稳定的就业和收入,在城市落地并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成为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我国制造业的一些环节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但是制造业企业升级并不是简单的机器和设备的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对一线员工的技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髙技术工人的缺乏,在一定意义上和芯片一样,也有可能成为重要的“卡脖子"问题。
据统计,在全国超2亿的技能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多万人,高级技工缺口髙达2200万人。
人社部发布的今年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有58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一线制造业企业的高级技能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转型的重要阻碍。
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着一线员工“技术水平低,流动性强”的现实问题。
这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产业发展历史有关,目前许多制造业企业的一线工人大多为农民工群体。
从事一线制造业的员工中,农民工群体的比例达到了60%,成为我国制造业用工的主要来源。
农民工群体流动性很强,根据2020年8月苏州市统计局发布的规模以上用工情况调查报告,2020年上半年,苏州企业招录新员工与离职员工占期末从业人数的比例均接近25%,也就是说,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换了工作岗位。
农民工群体流动性比较大,也影响了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难以塑造制造业员工的职业荣誉感。
在他们看来,自己在制造业的从业就是“打工”而不是“职业”更不是“事业”。
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制造业的意愿也越来越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呈现出较强的“短工化"趋势,新生代农民工更换工作频繁。
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成熟的内部职业晋升通道,尤其是一线员工很难突破职业上升天花板。
有的工人干到30多岁,就感觉一眼望到尽头,没了奔头。
这也导致一线员工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没有动力钻研提升技术,只能从事基本的低技能工作,影响企业技术的传承与积累。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不断完善工人教育与技能培养体系。
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存在技术培养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职业学校毕业生掌握的技能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调研中,一线制造业企业的一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告诉笔者,“招的职校学生到企业都要补课”。
企业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意见》也强调推进产教融合,发挥企业在职业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吉利集团通过打造企业内部的“学习共同体”,为一线劳动者创造更好的培训条件和职业能力,建立企业内生型的高技能人才体系。
因此,必须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通过需求导向和产教并举、校企一体的新模式,培育出大量跟企业需求适配度较高的人才;也必须健全企业内部职业成长体系,让每一个员工都有提升技能、向上流动的渠道,提高产业工人对企业的认同感、职业荣誉感。
技能型社会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企业作为一个产业用人主体,也在职业技能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结合生产需要,建立学习共同体,在培养劳动者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
企业通过提高员工的通用性人力资本,提高员工适应企业升级和技术变迁能力,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企业的内生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更能让一线劳动者实现从农民工到技术工人的全面转型,提升工资待遇和社会声望,成为中等收入群体重要组成部分。
领会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
见》心得体会发言
2021年10月份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政策、机制等方面为强化素质教育、充分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支持。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重点领域的技能型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2021年这个数据达到2100万人,预计在2025年这个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
这些数据,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依据。
今年是中国教育重塑格局的一年,“职校教育”成为年度关键词之一。
以往“读职高丢人"“超六成职校生不愿当蓝领''等认知,随着“职校高考”“产学结合、校企合作”“1+X”证书、“工匠人才”以及“职校技术人才就业落户政策"的落地而逐渐改变。
这些新政策打破了人们对职校毕业生职业前途的刻板印象,也打通了职校生的上升通道,降低了就业限制门槛。
不断完善的职教高考制度和本科职教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职校学生通过“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走入大学。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专科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分级、多元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衔接起来。
通过健全国家教育资历框架制度,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和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可以实现学习成果的等级互换,进而保证了两个教育序列的学生享有同等权利,也使得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明确、就业上更有奔头。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新技术人才,发展县域职业学校教育是重要一环。
我国职业院校7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其中许多学生以往在职校学习中感到学不到东西,没有价值,还不如直接工作。
这与县域教育资源,尤其是职业教育资源匮乏、缺少师资、教学内容陈旧分不开。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五至十年内,职业教育将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伴随社会各界的参与,县域职校师资匮乏、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脱节、与本地经济特色脱节、上岗操作不稳定、缺乏模拟练习环境的问题也会逐渐得到解决。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仅能充分调动和利用企业的资源,解决职教学生的就业、待遇等实际问题,也能促进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当代生产条件下,技术迭代越来越快,机器取代了部分重复劳动,企业比学校更了解产业需求的变化、理解技术引用和趋势,企校联动、产学结合,甚至是企业“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这些都有助于构建面向产业未来的人才培养机制,解决企业所面临的技术人才缺口问题。
当然,要解决全社会的技能型人才缺口问题,仅靠个别企业的“订单式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因此,职业教育还应与企业内部教育、社会职业培训、终身教育结合起来,有效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推动社会优质资源向育人资源转化。
在职业教育提髙质量、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同时,社会也要“不拘一格评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1月下发的《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事业单位“招聘不限毕业院校”,这个规定破除了传统招聘中“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旨在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
这有利于在用人标准和人才导向方面的改革,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前提。
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
见》研讨发言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办学格局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
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这次发布的《意见》有两大措施,引起舆论关注。
一是职教本科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二是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对于这两大措施,舆论都存在一定的误读,例如把中职、髙职学生进职教本科作为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招数;把举办职业教育,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商机"。
在笔者看来,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必须坚定职业教育办学定位,而不能以升学为导向举办职业教育;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不是给企业创造什么新的营利项目,而是发挥企业的优势,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如果以营利思路举办职业教育,可能会导致职业教育“低端化"甚至“空心化"。
打通职业院校学生的深造通道,这是正确的,也能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但是,这不能变为以升学为导向办学,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变得突出。
一些地方的职业院校,就以升学获得更高学历为卖点招生,也以升学为目标办学。
这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也进一步降低职业教育的地位,因为从学历角度看,再怎么提升学历,职业教育还是低于普通教育。
如近年来新增的职教本科,就被一些人认为低于普通本科。
要把职业教育办成和普通教育平等的类型教育,就必须坚持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
要坚持这一定位,首先,必须从根本上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清理一系列歧视职业教育的教育管理与人才评价体系。
如中考时以普高率评价初中办学,高考时以本科率、重本率评价高中办学,就是歧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低人一等教育的直接表现。
其次,必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职业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就必须灵活地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意见》要求,职业学校要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式培养,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
如果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是很难达到以上要求的。
鼓励上市公司等举办职业教育,就是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因为企业能更敏锐地感知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并快速把这种需求变化体现到人才培养中,但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拥有办学自主权,否则难以发挥优势。
对于《意见》鼓励上市公司等举办职业教育,有一些人认为,这是对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利好”。
此类观点需要理性看待,如果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过度逐利,可能影响教育质量。
为追逐利润,企业可能压缩办学成本,甚至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组织学生进行违规实习。
如此,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就没有达到提高质量的效果。
因此,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应该给予税收支持和生均拨款支持;对于企业来说,举办职业教育,更多是社会责任,是为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提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而不是单纯赚钱。
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动员发言稿
同志们: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加速技能人才成长。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满足社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360行,行行出状元。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发挥智慧力量。
如,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携祝融号火星车成功在火星着陆,要有顶尖的科技团队进行发明设计,也要有各种高技能人才进行施工打造,从设计蓝图到腾飞升空,一环扣一环,缺少任何方面人才的努力都难以完成这项任务。
因此,重视普通教育也要重视职业教育,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同样也要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意见》指出,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
意味着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技术技能人才大量涌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在干中学,学中干,练就好技能,学会真本领。
书本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职业教育要强化书本知识传授,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内容,开展启发式教学、创新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要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既要请进来,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从教,骋请劳模、大国工匠进学校传教技艺;又要走出去,到企业去、到社会实践中去,轮岗培训,实地操作,参加各种竞赛活动。
书本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练就扎实功底,掌握过硬的本领,为国家建设发展储备高素质技能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热情。
职业教育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勇于探索、求实创新的拼搏进取意识。
此外,职业教育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当好大先生,做好引路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因材施教在职业教育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通过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加大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按下“快进键”,启动“加速跑",紧跟时代变化,引导学生勇于开拓进取、敢于攻坚克难、善于创新创造,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多出工匠、出好工匠的土壤与环境,让更多的能工巧匠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