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8篇精选.docx
《科学活动教案8篇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活动教案8篇精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活动教案8篇精选
科学活动教案8篇
科学活动教案篇1
一、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动手,什么东西都想摸一摸、碰一碰,总有许多的“为什么”从嘴里冒出来,怎样满足幼儿的这些愿望,怎样将《纲要》中的目标落实到我们的科学活动中。
因此我设计了这次大班科学活动“动手变一变”,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选取活动内容:
1、选择幼儿身边常见的材料,诱发发现的兴趣。
例如:
吹泡泡、做馒头、充皮球等这些活动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
2、选择幼儿熟悉、兴趣的内容,激发探索的欲望。
例如:
将两种颜色混合的变色游戏,调配调味品等这些都是幼儿熟悉且喜欢的内容。
3、丰富相关知识,引发交流的愿望。
例如:
活动前我班开展了与该活动相关的两个活动:
一、谈话活动“我的变化”→主要是让幼儿将小时候的照片与现在的自己对比,并通过观看人生长过程的图片,了解人的变化过程;二、家园活动“找一找”→请幼儿回家后通过各种途径找找身边有什么事物发生了变化,然后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实验探索中发现事物的变化。
2、引发幼儿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活动准备:
1、各色颜料、排笔、透明水杯,记录表。
2、糖、盐、醋若干、温开水,汤匙、电磁锅、面团、盘子。
3、洗洁精、各种塑胶、吸管、气球、皮球、毛线、打气筒。
四、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
(1)引发幼儿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
师:
前几天,我请你们找找身边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你们找到了吗?
现在就把你发现的秘密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通过亲切的谈话,秘密的分享,教师很自然将幼儿的兴趣点引入活动中。
)
(2)以变魔术引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初步了解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的神奇变化(如:
酚酞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融合会变成玫瑰红)。
师:
我们身边有这么多事物发生了变化,现在我来当个魔术师,来变一变我们身边的事物。
瞧!
这是两瓶什么颜色的液体?
(无色)你们猜猜它们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
(请个别幼儿说说)好!
现在让我来变一变吧!
(操作实验)呀!
变成玫红色。
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变呢?
今天我们的实验区内就准备了许多的东西,请小朋友也当个小小魔术师,动手去试一试,看看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魔术表演是幼儿特别喜欢观看的节目,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利用一个小小的魔
术表演,既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让幼儿明白我们身边的事物都在不
断的发生变化,同时也为后面的操作活动提出了示范性的要求。
)
2、操作实验,观察记录。
(1)学习观看实验操作示意图。
师:
实验之前我们来学看操作示意图。
(讲解如何看示意图)
(2)交代实验区的规则:
认真实验;在实验中遇到困难可求助老师或同伴;工作完后请收拾好实验材料,并将椅子搬到中间,然后可以去看其它组的实验,但不要影响同伴进行实验。
(在这次的实验操作中,我们运用到记录卡和实验操作示意图,让幼儿学习自
己观看示意图、自己记录结果,这样即能帮助幼儿明确探索的目的,又能帮助
幼儿梳理探索的方法和思路。
)
3、幼儿自由选择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发现物体的变化。
(1)颜色的实验
1组:
颜色变变变(颜色的调配)
(2)水的实验
2组:
把糖放在水里(水变甜了);把盐放在水里(水变咸了)
把醋放在水里(水变酸了)
3组:
用磁化锅烧水、蒸馒头。
(水开了,冒泡泡,并且有许多气体,馒头变大了,有香味。
)
4组:
把洗洁精放在水里。
(可以吹泡泡)
(3)气体的实验
5组:
吹气球、皮球(投放没有气的气球、皮球,用嘴吹或用打气筒打,气球变大,皮球的气充满了、变硬了。
(各组通过颜色、水、气体等不同的实验操作都得出了共同的结论:
我们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在发生不同的变化。
)
4、交流分享。
(1)每组请一位代表来交流、分享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2)小结:
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小朋友回去在找找,把它们画下来说给爸爸、妈妈听。
(通过交流分享,幼儿即能了解到其它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也提高幼儿在同伴中大胆表述的能力。
)
5、分享馒头。
幼儿与老师共同分享馒头,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与同伴共同品尝馒头,体验成功的喜悦,加深“对事物都在变”的理解。
)
五、活动效果分析:
活动开始时教师以变魔术引题,孩子们兴趣盎然,瞪大眼睛等待教师的魔术表演。
这个魔术让幼儿初步感知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的神奇变化,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接着我们为孩子提供丰富、有趣且探索性强的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实验组进行操作→探索→观察→记录,在玩中发现各种事物的变化,并互相交流讲述各自的发现;最后再引导孩子们观察“蒸馒头”的过程,通过与同伴共同品尝馒头,体验成功的喜悦,加深“对事物都在变”的理解。
科学活动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纸,感知不同质地的纸。
2、了解纸的一般用途,懂得爱惜纸。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玩纸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各种各样的纸,感知不同质地的纸。
活动难点:
在认识不同质地纸的基础上,了解纸的一般用途。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出示纸袋
这是一只纸袋,你们想可以放些什么?
我在纸袋里放了许多宝宝们喜欢的纸,猜猜看这个纸袋宝宝里会装的是些什么纸?
(白纸、挂历纸、卡纸、餐巾纸、手工纸、报纸、超市的广告纸、纸箱等辅助材料)。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纸,感知不同质地的纸
师:
小朋友,你们看一看,这些纸一样吗?
它们看上去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
颜色、光亮度不同
师:
请你们用小手摸一摸,这些纸摸上去有什么不一样?
感觉怎样?
小结:
光滑和粗糙,硬和软,厚薄等不一样
三、了解纸的用途
师:
你们想想看这些纸有什么用吗?
(1)出示餐巾纸教师提问:
餐巾纸可以帮宝宝擦什么呀?
(擦过的餐巾纸放哪里?
)
(2)出示手工纸(说说颜色)提问:
这是什么颜色的手工纸?
(红黄蓝绿)
手工纸可以干什么?
(可以剪、可以撕)
(3)超市的广告纸(认说日常用品)提问:
小朋友在广告纸上看到了什么?
(4)出示报纸(新闻)提问:
报纸是谁看的?
报纸上有什么?
小结:
宝宝长大了,也来看新闻、看故事。
小结:
小朋友,纸宝宝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用处,我们要爱惜纸宝宝和图书,节约用纸。
四、亲子制作
师:
现在呀有个纸娃娃想邀请我们宝宝去参加它的生日舞会。
但是它有一个要求,需要我们每个宝宝都带上纸帽才能参加,那么现在就你们动动小脑筋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顶漂亮的纸帽吧。
五、玩一玩
播放音乐,戴上制作好的纸帽去参加纸娃娃的生日舞会。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是要让幼儿通过生活中的观察、摸等感官来发现各种各样纸的不同特征,如有些纸是厚的、薄的;有些纸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有些纸的颜色是不同的。
在这里课前我让幼儿收集了各种材料,以便让幼儿们能够更好的在活动中去发现、去观察。
一个好的教学过程,是需要动静交替的,因此,我在最后一环节,让幼儿与坐在一旁的家长一起动起来,利用各种纸的用途来制作小礼物。
一面可以让幼儿对纸宝宝产生兴趣,另一面可以促进亲子间的感情,从中生成出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动。
科学活动重在让幼儿参与,而这堂课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我讲的太多,可能是我太注重课堂纪律,而忽视了幼儿。
科学活动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和成功的乐趣。
2.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辨别清水。
3.能把自己的发现大胆地表述出来。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在日常活动中已感知过清水的特性。
2.每组四只透明杯子,内装清水、糖水、白醋、牛奶;一只盘子内装若干小勺。
3.彩色玻璃小球或彩色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1.辨别哪杯是清水。
请幼儿猜猜四只杯子中哪杯装的是清水。
幼儿分组实验,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辨别哪杯是清水,看看与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
2.交流分享。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请什么帮忙才找出清水
活动反思
每一个科学活动的设计、开展、总结反思都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也需要孩子们的切实配合。
而一个活动开展的是否顺利,更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处,如材料的准备和摆放、恰当的引导语、合理的实验记录单、每个环节的小结等。
当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比较充分之后,具体实施的时候也就会得心应手!
科学活动教案篇4
活动名称:
神奇的指纹
设计背景:
在一次区角活动中,我无意中听到了班上几个孩子这样的对话,其中一个孩子正把另一个孩子的手拉到自己面前仔细的研究,一边还对那个被研究的孩子说:
你的右手一个螺旋纹都没有,你看我,我有三个螺旋纹呢!
我奶奶说,手指上有螺旋纹的孩子可聪明了。
这时候,他们周围已经围了好几个人,都兴致勃勃的要求要他帮忙看指纹,有的孩子问什么形状才是螺旋纹,有的孩子则迫不及待的把手举到半空中对着光研究起了自己的手指……看到孩子们这么有兴趣,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何不借此机会设计一个活动,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指纹的知识呢?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
我们班的幼儿年龄偏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也不太爱提问题,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2.从各个方面了解指纹的作用,树立科学的观点。
3.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
4.培养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活动内容:
1.在纸上印指纹,观察指纹;
2.听老师讲故事;
3.比较父母亲、小朋友的指纹和自己的不同之处;
4.介绍指纹的几种特有形状和特征;
5.展示图片,互相讨论,列举指纹的作用;
6.游戏;
7.总结。
活动准备:
1.(幼儿)父母和自己的指纹图各自一张;
2.(教师)各种指纹放大图;
3.(教师)放大镜每人一个;
4.(教师)从各种渠道(络、书籍、报刊)收集的相关图片一组。
活动过程:
1.印指纹:
幼儿分组玩印指纹的游戏;
把放大镜发给孩子,让幼儿观察,印完指纹后在纸上发现了什么、胶泥上又留下了什么?
2.讲述故事:
听老师讲的小故事,引出课题;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指纹有何不同;
比较自己的指纹和父母的指纹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
小朋友们,你们每个人都是爸爸妈妈生的,孩子和父母总是长得很像,被别人称作“亲子脸”。
幼:
我奶奶说我长得和妈妈一模一样
幼:
我鼻子长得像爸爸
幼:
我眼睛长得像奶奶……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起来,我乘机引导到:
那大家想一想,我们可能长得像爸爸妈妈,可是我们的指纹也长得像爸爸妈妈吗?
孩子:
有“亲子脸”,就有“亲子指纹”
孩子:
不对,侦探片里面说,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的
教师:
那大家把带来的爸爸妈妈的指纹图和自己的对比一下,看看谁说的对?
孩子们比较后一致得出结论,指纹和爸爸妈妈的没有一个一样。
[[]幼儿发挥]老师,我们和爸爸妈妈只长得相像,但是还是有不像的地方,并不是真的完全一样,所以我们的指纹也不是完全一样啊!
可是我小姨生的是双胞胎,他们长得一样,声音一样,穿得一样,连动作都一样,他们的指纹也应该是一样的呀!
(很多孩子都点头表示同意)
教师: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这里刚好有一幅双胞胎的指纹,小朋友们可以看一看,他们是不是一样。
(出示指纹图)共同分析比较双胞胎的指纹,小结指纹的秘密。
教师给孩子们读一段__,证明孩子们的结论是正确的。
并让孩子们明确知道,任何人指纹都是不可能相同的。
3.指纹特征:
出示一组关于指纹分类的图片,向孩子们介绍几种类型指纹的特点;
让孩子们再次观察自己和父母的指纹,并将其分类。
告诉大家,指纹的形状和每个人的性格等没有必然的相关性,更不会因为谁的指纹长成什么样就证明他聪明与否,让孩子们树立科学的观念。
4.自由讨论:
向孩子们展示从各种渠道(络、书籍、报刊)收集来的关于指纹的图片;
让孩子们自由讨论指纹都有什么作用;
幼:
那幅图我认识,那是指纹锁,《007》里的邦德就用这种锁;
幼:
我晚上看侦探片,里面的警察叔叔就靠罪犯留在杯子上的指纹破了案。
幼:
还有医院,我们一出生,医生就给我们印了指纹,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抱错宝宝了
幼:
在电脑和手机上装指纹锁,小偷就偷不了它们了,因为他偷了也没用……
老师总结指纹的用途。
5.延伸活动:
动物有指纹吗?
它们的指纹一样吗?
在活动快结束时,有孩子提出了问题:
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所以我们都有指纹,那么小猫小狗也有手,那它们也有指纹吗?
其他孩子也有了相同的疑问。
于是我临时增加了这个延伸活动,让孩子们观察了幼儿园里饲养的几种小动物如小兔子等,并让他们互相讨论,还布置了回家查资料的任务,明天大家再进行深入讨论,这样可以培养他们持续探索的精神和动手调查研究的能力。
6.游戏:
让孩子们分组玩儿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让小偷们留下指纹,小警察们根据指纹来抓小偷。
7.总结。
活动自评:
本次活动因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
尤其因为这次活动的生成不是单方面出自老师的设计,而是融入了幼儿的自主选择,是真正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课题。
课后,大部分孩子都比较全面的掌握了指纹的特征、用途等。
由于这是幼儿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孩子们的准备都比较积极,在课堂上的提问也更加踊跃起来,师幼互动较好。
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这次活动中,他们不仅是课程的参与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
我作为老师也及时对课程计划做出了相应更改。
然而本次活动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我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例如幼儿对创胞胎的指纹问题提出的疑问,如果不是当时准备时碰巧准备了双胞胎的指纹放大图,在幼儿提出问题时,我就只能枯燥的讲解知识,而不能直观的让他们观察,那我讲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而由于时间原因,最后的游戏和总结时间都比较仓促。
因此我认为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我应当更加注意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准备并加强对时间的控制。
科学活动教案篇5
设计意图
5~6岁幼儿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在认知活动中,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还是思维和想象,他们都可以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并在意志行动中运用各种方法落实计划、解决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了易拉罐注人适量水就可以45度倾斜站立的神奇现象,感觉这是一个将思维与行动有效整合的好机会,于是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意图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这种神奇的现象,并积极探索发现易拉罐倾斜站立的方法,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养成勇于尝试、细心观察的学习品质。
活动目标
1.反复操作、细心观察,发现易拉罐倾斜45度独自站立的方法,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2.积极主动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勇于尝试,不断探索。
活动准备
易拉罐,抹布,水盆,自制量杯,托盘,马克笔,矿泉水瓶等人手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演示,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独立实验和探索的兴趣。
1.教师采用“变魔术”的游戏情境,出示装有水的易拉罐,通过魔术表演的方式向幼儿呈现易拉罐倾斜45度站立这种有趣的现象,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2.提供材料,鼓励幼儿自主探索让易拉罐倾斜站立的方法。
当幼儿通过探究发现易拉罐不能独自倾斜站立时,再引发幼儿探究“谜底”的兴趣。
3.集体交流,教师揭开易拉罐倾斜站立的谜底——倒入水,提出新的探究问题:
“倒入多少水可以使易拉罐倾斜站立?
”引发幼儿积极思考。
(反思:
活动开始环节采用“变魔术”的游戏方式向幼儿呈现这种有趣的现象,极大地调动了幼儿探究的欲望和积极性,当幼儿自己尝试不成功后,急切地想揭开“谜底”,当幼儿了解缘由后更是跃跃欲试,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亲自尝试的积极愿望。
)
二、幼儿独立实验,发现易拉罐倾斜站立的方法。
1.鼓励幼儿通过反复实验,成功将易拉罐倾斜站立。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同时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予以支持。
2.个别幼儿成功后,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并合作,可以利用多种感官(听、对比观察等)感知易拉罐成功倾斜站立时里面的水量。
3.集体交流,分享成功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
有什么好办法?
),并引导未成功的幼儿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再次尝试。
(反思: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给孩子充分操作的时间,不过多介入,让幼儿有更多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在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
)
三、教师出示自制量杯和马克笔,鼓励幼儿探索多少水量能使易拉罐倾斜站立。
1.引导幼儿将易拉罐中的水倒出,并提出问题:
“我们倒在量杯中的水有什么不同?
”引导幼儿仔细进行观察,并发现水位的不同。
2.幼儿多次实验,用马克笔在自制量杯上记录水位。
3.集体交流实验结果,观察量杯不同水位,激发幼儿进行自我验证的科学态度:
“你成功了几次?
”“最少(最多)放多少水能使易拉罐倾斜站立?
”
(反思:
在这独立探究的环节中,引发幼儿探索出适宜的水就能使易拉罐倾斜站立的方法,太多或太少都不能成功,同时让幼儿了解到成功的经验要反复的操作和实践才能获得。
)
四、游戏“易拉罐快快站”,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利用自制量杯测量水量),将易拉罐成功倾斜站立。
活动延伸
将小魔术带回家,试一试还能放入什么材料也能使易拉罐倾斜站立起来。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统一、充足的操作材料,它们都________于日常生活,是幼儿非常熟悉的,能有效支持幼儿反复操作与探索。
同时,神奇的科学现象激起了幼儿的探究兴趣,一个个递进深入的问题引领着他们主动去观察、去操作、去比较、去发现,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活动中我还体会到,________于幼儿生活的科学活动内容更容易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积极参与探究。
另外,使用让幼儿具有亲切感的活动材料,易于使幼儿的注意力自然地集中于活动,操作无障碍,有助于幼儿的反复操作和探究,最终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竹蜻蜓,训练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竹签、卡纸(画有竹蜻蜓的叶片)、剪刀、飞机模型、风扇、橡筋、图片(风车、排气扇、轮船的驱动器)等。
活动过程
1、制作竹蜻蜓。
(1)用剪刀剪下卡纸上的竹蜻蜓叶片,并用胶带在中间缠一圈固定。
(2)将竹签插在叶片中间,在竹签穿入叶片的上下处,缠上胶带以作固定。
2、解决的问题:
怎样做才能使竹蜻蜓飞起来?
试一试,玩竹蜻蜓。
(1)倒置在地上,转动竹签使之旋转,像玩陀螺一样。
(2)用橡筋射出。
(3)搓动竹签使之飞起。
3、想一想,为什么有的竹蜻蜓飞不起来,而有的竹蜻蜓却能飞起来?
(1)竹蜻蜓叶片翘翘的,就能飞起来。
(2)同伴的竹蜻蜓叶片是平的,就飞不起来。
4、试一试,让竹蜻蜒飞起来。
(1)将竹蜻蜓叶片的倾斜方向一致。
(2)在旋转叶片时,注意旋转方向。
5、说一说我的发现。
(1)竹蜻蜓旋转着飞起来了。
(2)竹蜻蜓能旋转着向上飞,还能旋转着向前飞。
(3)竹蜻蜓叶片倾斜方向一致,就能飞起来。
6、拓展应用。
(1)什么东西能像竹蜻蜓一样旋转着上升或向前?
①直升机的螺旋桨。
②轮船的驱动器。
(2)生活中哪些东西像竹蜻蜓一样有叶片也能旋转却不能飞?
①电扇。
②风车。
③换气扇。
比一比,看谁的竹蜻蜓飞得高、飞得远。
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比赛。
科学活动教案篇7
活动名称:
科学:
认识自己的物品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物品标记,知道要用自己的杯子喝水,用自己的毛巾擦手。
1、能用对应的方法找到存放自己物品的位置,区分自己与别人的物品。
2、乐意参加找自己物品的活动。
活动准备:
写有幼儿姓名的实物标记图一套,泡沫底版一张。
活动前让幼儿选择喜爱的图标,在其中一张写好幼儿姓名。
将剩下的几张分别贴到茶杯箱和毛巾架处。
带领幼儿事先观察茶杯箱、毛巾架的摆放位置。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标记图。
教师出示幼儿的标记图,贴在泡沫底版上,分别请幼儿指认自己的标记,说对了请该幼儿拿走,说错了教师给予一定的提示。
2、玩找物品游戏,知道使用生活物品的规则。
◎告诉幼儿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生活用品,茶杯、毛巾,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物品。
◎让幼儿拿着自己的标记图,去对应茶杯箱、毛巾架的相同标记,找到属于自己生活用品的位置,对找到位置的幼儿,教师给予夸奖。
教师示范:
这是××,它是我的标记,找找找。
我的茶杯在这里。
幼儿找自己用品的位置,教师注意检查、引导幼儿观察物品位置上的标记与手上拿的标记图是否相同。
在活动开始时,多数幼儿还不太会回答问题、胆怯、不敢讲话,在谈话和游戏活动中,我们鼓励每一个孩子,并教孩子们讲,他们胆子大不了起来,能清楚地讲出自己是长幼的小朋友和所在的班级。
幼儿对教室的观察仔细了,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所提高,知道去寻找各种他们基本能找出教室里的物品,但摆放的位置还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的帮忙。
但还有个别幼儿不能参与其中。
科学活动教案篇8
活动设计背景
冬天雪花飞扬,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这些奇妙的景色,有趣的户外活动,会引起幼儿极大的好奇和兴趣,我们正是利用这自然现象开展以冬天为主题的活动。
用各种形式激发幼儿从动脑,动口,动手,使其在丰富的自然科学的同时培养其对物的分类,统计的能力,及对艺术的表现能力,并锻炼他们的意志,陶冶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活动目标
1.观察冬季自然现象,知道冬季气候的只要特征。
2.了解动物,植物过冬的方式。
3.学习初浅的分类,统计知识。
4.学习用折剪贴等方式合作开展美工活动。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动物,植物过冬的方式。
难点:
观察冬季自然现象,知道冬季气候的只要特征。
活动准备
1.大幅冬天背景图一张,有关动物,植物过冬的图片若干。
2.音乐磁带.雪花头饰。
3.分类统计表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4.小动物图片,白纸.彩笔.剪刀若干。
活动过程
一、冬天到了
1.游戏<<大风和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