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析边远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现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6769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浅析边远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文浅析边远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文浅析边远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文浅析边远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文浅析边远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浅析边远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现状.docx

《论文浅析边远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浅析边远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现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浅析边远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现状.docx

论文浅析边远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现状

浅析边远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现状

云南省鲁甸县桃源乡大水塘小学潘阳金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更新,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促进了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自然和现实等因素,边远贫困山区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表现在自然条件差、气候环境恶劣、师资力量严重缺失、基础教育不够重视,同坝区与城区相比,大多数孩子受教育的机会较少。

由于教育的落后,劳动者素质得不到提高,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教育问题有待探讨。

从温饱到教育,乃是一个巨大的跨步,贫困山区农村小学教育的系列问题存在诸方面的现状。

[关键词]:

贫困山区教育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社会、科学在不断进步、发展,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受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更新,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促进了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自然和现实等因素,边远贫困山区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山区与坝区教育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是一名特岗教师,于2006年考入了云南省鲁甸县新街乡转山包村小学,来到这个学校以后,我才知道边远山区的教育如此落后,简直使人不可思议。

现就以我在边远贫困山区的亲身经历来浅析小学教育现状。

一、“三不通”

1、不通电

不通电,晚上是油灯、蜡烛时代,第一次来到这个不通电的地方,心里真的是难受极了,幸好一起来了4个新老师,晚上还可以点着蜡烛打打扑克,有时只能听听小收音机,没有电,我们带的手机不能充电,无法与外界联系,人人都可知道,不通电,所电器化的东西都用不上,刚去了几个月,我们几个老师就向中心校提出申请,要了一点钱,买了一台小型水利发电机,自己组织学校老师和村民动手修了一个蓄水池,利用山沟里的山水来发电,又买来一台电视机和接收机,这一下可热闹了,晚上,村子里的人就像见了希奇一样都跑到学校里看电视,但是,这种微型发电机经常出问题,好景不长,几个月后,发电机又坏了,学校经费又少,无法再买,又回到了以前的油灯、蜡烛时代。

由于没有电,学校里所有电教设施就不存在。

每天放学后,所有的代课教师都回家了,学校里死一般宁静,我特别怕天黑,晚上备课、批改作业本,只有微弱的烛光,2006年一起来的4个教师中,刚到了半年就走了3个,留守我一人坚守阵地,其余都是本村代课教师。

2、不通水

不通水,在很远的地方挑水,村里的人都是挑水喝,我们学校里的老师挑水,来回要40分钟,挑一次水用不了两天,每次挑来的水是多用的,洗菜用的水澄清后可以用来洗碗、洗手、擦桌子、撒水扫地等。

传说有人一生只洗两次澡,确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洗澡的次数真的是太少了,洗一次澡要挑多少挑水呀,他们哪里有这么多时间。

很多学生黑里开裂的那双手与脖子,真叫我们老师头痛,水也不方便,洗也洗不干净。

3、不通车

交通落后,车辆无法上去,下山到村街上买菜,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来回就是一天。

二、自然条件差

气候恶劣、边远

这里海拔3000多米,气候恶劣,在春、夏两季风沙大,黄沙满天,直接睁不开眼睛,祸里碗里都是沙子,在秋、冬两季基本上是冰雪世界,大雾天随时都有。

这里只出三种粮食作物:

荞子、燕麦、洋芋,老百姓过着的人背马驼的生活,每赶集乡街子一次就是一天的时间,特别是回来时一直爬大山,要走四个小时左右。

我们这里每天早上10:

00上课,下午3:

30放学,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太掉山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回就要走3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回要爬深沟深山,大约有30里路,加上冬天气候恶劣,同学们来到学校,成了“白眉小侠”“小白发”每当看着这帮学生这种情形,心里面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由于地处边远,交通落后,这就导致了信息无法传入山里,限制了大山里面和外界的交流,教育方面的一些先进理念,先进知识和文化不能及时地传送进去。

三、贫困、落后

记得一次农业普查,乡上干部请我们帮助,我们深入农户家里,很多人家没有一条像样的板登,坐的都是草登,木墩,烧柴火,满屋黑黝黝的,一出门就是难也下脚的粪便坑,牲畜(猪、牛、马、鸡等)都是哄到家门前喂食物的。

家长观念落后,很多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完全是教师的事情,下来不配合教师,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每当农忙时,就叫孩子在山上看管牲畜,耽误几天他们觉得是没关系的,或是在山上帮家长干几天活才来学校。

在他们的眼里,是把孩子送来混几年,认识几个字也就可了,2008年还有一个17岁的女学生来读小学一年级,现在二年级的学生有好几个是15岁了,这里的人没有尊师重教概念,正在上课时,家长来找人不敲门,也不给老师打个招呼,直接走进教室,高声向他的孩子大叫:

“××你今天放学后,赶快去山上把羊子唤回来,如果少了一个我要你的命”,当他喊完以后,回头就走人。

学校里的学生,长期在这样一个闭塞的环境里,没有见过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比如学校里来了一辆车,或是一个陌生人,他们一下子围上来很多人,总是看不够,这些都是一种落后的表现。

四、学校教育教学条件较差

刚到学校,我们无法想象这是一所学校,我们还以为这是某某人家的牲畜圈,因为我看见有一些鸡从教室门窗里飞出来。

教室门是用横七竖八的几块木板钉起来的,窗上的玻璃早就不翼而飞,一动就吱吱作响的课桌东倒西歪,上面堆满了厚厚的灰尘。

学校老得不成样子,天花板已经开始漏雨了。

学校没有围墙,操场是土泥坝,学校操场里随时堆满了猪粪、马粪、狗粪、鸡粪,这里的牲畜是满山放的。

操场随时成了滥泥塘。

五、师资力量太差,学生学业受影响

全校6个班,(转山包村完小5个班,点校1个班),共10个教师,代课教师9人,正式教师1人,其中有2人是单干一个班,这9个代课教师中最高文化是初二毕业,最低文化是小学五年级毕业,由于师资力量太差,整个学校只上语文、数学,其它科目无法上,国家提倡实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这样的师资,怎样才能实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怎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06年,我任五年级数学教师,以前由于长期由代课教师上这个班,有时近几个星期没有人上课,我惊人的发现,五年级的学生真正的文化层次,只相当于同乡其它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到现在为止,整个村,没有一个初中毕业的学生,“穷二代”还在源源不断产生,如何打破贫困的持续链条,值得人们去深思。

以上材料说明了几点:

一、经济发展水平低是阻碍教育发展的基础原因。

  

一方面没有相对发达的经济,通常不会有发达的教育。

西部贫困山区绝大多数地区处于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出产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极端落后。

仅靠有限的财政收入根本无力承担巨大的教育支出,只能依靠国家的有限投入,这不能不说是贫困山区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

另一方面,广大农民群众生活贫困,只能维系基本的生活所需,没有多余收入负担子女入学的各种费用,直接造成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和入学难、巩固难。

  

二,思想观念落后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原因。

  

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作用,贫困山区广大农民、特别是高二半山的少数民族群众,千百年来刀耕火种,结绳记事、与世隔绝。

思想封闭、观念落后、再加上大中专就业制度的改革,教育被视为可有可无,甚至看作负担。

农民群众普遍认为送子女读书费时又费钱,让孩子受教育耽误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于将来也无多大益处,反正迟早还是要回到大山回到土地。

所以宁愿让孩子放猪牧羊,也不愿送子女入学,这已经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

  

三,教育自身内部存在的问题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本质原因。

  

教育与其它上层建筑领域一样,有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就贫困山区教育发展而言,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影响事业前进的问题,首先是教育发展的目标导向、定位出现一定偏差。

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农村教育是不能与城市、发达地区教育整齐划一、同等追求的。

因此,教育发展的目标导向要体现特色,体现效益。

教育定位更要选择面向本地实际,面向本地发展,面向本地需要。

其次,办学体系、教育布局的不完善,导致有限教育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低。

再次,教学质量差,极大挫伤了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教育因此丧失自尊和信任。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实践证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县城经济发展后劲,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此,就以上情况以及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我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广泛、持久、深入地宣传教育,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将教育真正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和开创能力的关键。

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及中央有关教育改革发展决定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科教兴国”、“科教兴县”的认识,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各级党政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育观、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将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纳入工作中心和重点,上下齐心,共同努力,逐步形成教育发展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

  

二、提高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发展经济,巩固和加强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外部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教育的发展,必需要有强有力的物质经济基础支持,发展县域经济是教育持续发展的保障。

贫困山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少,产品竞争力弱,这已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也削弱了农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现行教育并不能对农业生产施以直接影响,因此,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产量和竞争力,是发展贫困山区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资源转化为资本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加农民的教育需求,主动送子女入学的关键。

同时,发展经济,才能实现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自觉追求教育境界。

  

三、科学地进行学校结构布局调整,盘活现有资源,减少资源结构性浪费,提高资源效率  

学校结构布局是县级区域教育发展一个基础性问题。

从贫困山区地理环境、生源分布、人口出生率等因素分析,应逐步形成以初中为龙头,乡镇中心校为主体,带动辐射村小的办学格局。

首先要办好完小、初中和高中,扩大单位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成本效益。

此外,高二半山农民聚居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居住分散,一师一校教学点偏多,要以寄宿制为主要形式,逐步实现集中办学,规模办学。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新的战略取向  

随着中国教育整体上已从“以教育事业发展为目标的战略取向”转向“在教育事业发展基础上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战略取向”,贫困山区农村教育也必须以此为战略定向,在战略思想上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质量差一直是贫困山区教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内部原因。

因此,我们必须在质量上有所突破,才能保证和促进教育正常有序地发展。

首先是建立一支整体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搞好当地的教师培训工作,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贫困山区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请不来“洋专家”,就要千方百计培养适合自身教育实际的“土专家”。

特别要重视教师自我提高的指导和管理。

还要创新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是建立以县城和片区小学为龙头的教育科研基地,带动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

通过教育科研,促进质量提高,通过提高质量,换回教育尊严,吸引学生,留住学生。

  

五、切实加大对贫困山区教育发展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条件。

近年来,国家、省实施“义教工程”和“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机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紧缺的困境。

但随着教育发展与增长的经济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需要国家和省在政策倾向上更加优惠,项目安排上优先考虑,投资比例上重点倾斜,切实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国家应为贫困山区教育立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

二是加大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比例。

三是在各种教育项目上重点支持和支援,增加投入,彻底改善办学条件,增大寄宿制规模,巩固“两基”成果,完成“普九”任务,确保贫困地区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六、教育发展要与移民扶贫和计划生育统筹考虑,同步进行。

对那些散居在缺少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生存条件太差的高

寒山区农民,迁移至生存条件较好的地区异地安置,让他们的子女集中上学,以降低教育成本,减少教育投入。

同时,对他们加强计划生育宣传,往往是越穷的地方生育率越高(越穷越生),而生育率越高就越穷(越生越穷),生育越多,子女受教育的水平就越低。

因此,对这些地区,教育的发展要与移民扶贫和计划生育统筹考虑,同步进行。

  

七、确立具体明确的目标导向,找准定位,发展符合经济发展、人民需要的多元化教育

贫困地区农村教育长久以来在目标导向及定位上出现偏差,一味追求与潮流接轨,与发达地区平等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模式,其实受种种主客观因素制约,这种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培养的学生先天不足,只有极少数升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更多学生则念完初中,念完高中重新又回到农村。

而往往这些学生并不能带给农业生产新的,实用的、有益的帮助和改变。

于是造成群众办学的积极性降低,不愿送子女入学的尴尬局面。

所以,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必须调整原有的目标导向和定位,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为教育的方向。

要广开思路,大胆尝试,探索适合贫困山区具体实际的多元化教育体系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之路。

要面向农村,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思路,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

在普通中小学逐步开设实用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推广农业新科技,使广大农民真正尝到教育的甜头,实实在在感受到教育对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从而加快实现贫困山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顾远明、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2、关文信《当代教育新视野》,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吴选熙《教学与管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期。

4、冯平《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1版。

5、张晖《我的教学观》,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

6、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7、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3次。

8、丁志强《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9、柳斌、高长梅、白昆荣《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10、裴娣娜《教育科研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