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教育现状分析培训讲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9249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贫困山区教育现状分析培训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贫困山区教育现状分析培训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贫困山区教育现状分析培训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贫困山区教育现状分析培训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贫困山区教育现状分析培训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贫困山区教育现状分析培训讲学.docx

《贫困山区教育现状分析培训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困山区教育现状分析培训讲学.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贫困山区教育现状分析培训讲学.docx

贫困山区教育现状分析培训讲学

 

贫困山区教育现状分析

贫困山区中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

贫困山区,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大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但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表现在基础教育不够重视,同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大多数孩子受教育的机会较少。

由于教育的落后,劳动者素质得不到提高,因此,社会经济发展依旧缓慢,教育问题有待探讨。

从温饱到教育,乃是一个巨大的跨步,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系列问题存在诸方面的现状。

[关键词]:

贫困山区教育现状分析

一、经济落后的因素导致了教育意识的淡化。

据调查发现,在贫困山区农村,广大群众除了维持基本日常生活以外,没有其他多余资金,因此就对送子女入学产生困难,导致了入学率不达标。

据巧家县铅厂乡2003年统计情况看,适龄儿童的总数为2408人,已入学1860人,但辍学60人,未入学548人,在未入学的儿童中大多是家庭经济贫困所致,由于家庭贫困,家长力不从心,不得不让子女辍学或根本无法送子女入学。

二、家长素质差,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导致教育观念不明确。

在贫困山区,由于一些家长自身素质低下,总觉得祖祖辈辈都是靠种地、打柴养家糊口,孩子只要写得起名字、认得厕所、算得清所谓的“帐”就行了。

读书有出息除非是祖坟埋得好,什么挖掘潜能、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等全不理会。

有的还说只要有力气,出卖劳动力的活有的是,子女不读书可打工、种地,为家里早作贡献比读书更划得来。

这种既封建又愚昧落后的思想,阻碍了孩子入学,害了不少孩子。

另外干部思想僵化,基层党政领导有“建校不如建厂”的观点,总认为学校投入见效慢,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更是没有经济收益,因此重视不够。

没有“地方”的强有力的支持,是不能办好学校的。

教师思想保守,许多教师知识老化,对教材改革和知识更替束手无策,发出了“越教越不好教”的哀叹,你劝他进行学历进修,他说:

“怕花钱”,叫他外出参观或教学观摩,他说:

“怕提帐”,真是难以对待。

在素质教育的劲风激荡之际,学校、家庭、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在挣扎,一时还难以突破旧有的局限。

三、学校负债,政府负债。

近几年来,为了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许多地区,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建学校,购置教育设备,以至于教育负债有增无减,有的乡镇贷款超过四佰万元,每年的利息都可建一幢教学楼了。

当地政府又无法拿出更多的钱办教育,学校自身还要投入资金搞校园绿化、美化建设。

这样,政府负债,学校负债,沉重的经济包袱压在整个教育的头上,真正举步艰难。

要改变这一现象,唯有国家加大贫困山区教育的投入,才能解决当地落后面貌。

四、没有真正实现校长负责制。

如果说一个班集体是一辆马车,一所学校就应该是一个马车队。

这车队的总指挥——校长,但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学校没有充分发挥这作用。

在体制改革后实行校长负责制,根本不能真正地实行校长的人事权、财经权。

特别是人事权上,虽已经提倡竞争上岗,可在农村地区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还是上级部门安排谁来谁就来,这样不合学校实际,充分使得人才搭配不合理。

学校的经费也要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控制,人事权、财经权不能够自主,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决策权、管理权,开展工作中遇到的阻力也就大了。

当然还有一些学校的校长认人为亲,思想保守、落后,没有办学新理念,使得学校发展缓慢。

五、教师生活工作环境条件差。

农村教师条件艰苦,不少学校无住房或两三个教师拥挤一室。

因此,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工作动力,教书育人会导致出工不出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只有不断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教师提供较好的生活及工作环境,使之能安居乐业,才能有效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六、难以脱离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新的教育评价体系还未健全。

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地区,学校仍在尽全力办重点班、复读班,“狠抓教学质量”,把教学质量中的分数看成第一位,甚至没有按教学计划开齐课程,或开足课时,与升学统测无关的课不开不上,片面追求期末统测、统考成绩的现象仍然存在。

学生在沉重的毕业负担中艰难跋涉,在“书山学海”里扼杀了潜能和灵性。

要改变这种现状,唯有改变教育评价体系,用多种方法全方位地评价教育教学效果,改变过去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方法——学生成绩。

所谓新体制评价体系针对指素质教育,旧体制评价体系指应试教育。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旧的评估体制完全打破,新的评估评价体制还未健全。

出现一个断层,从事素质教育工作没有评估的导向性。

专家学者又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这就给从事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造成理论上的误区,既想参照又怕盲从。

因此只能在这断层的工作中探索,致使工作进展较为缓慢。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从八十年代提出到现在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了。

但广大农村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有的还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增开了音乐、体育、美术、劳动技术等课就是实施素质教育;还认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就是减轻对学生教学质量的要求,不在要教学质量。

这样不但搞不好素质教育反而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不能结合贫困山区具体教育现状,实施起来也像盲人走路一般的困难。

七、师资紧缺,教师素质不高。

由于贫困山区大多数农村环境恶劣,一些教师不安心工作,教师非常缺乏,只好请当地的初中毕业生、甚至是小学毕业生担任代课教师,多数公办教师为民师转正,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太少。

导致教师素质普遍偏低,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特别是农村一师一校的校点较多,再加上大多数农村学生厌学习惯的影响。

因此,造成教学质量普遍偏低。

八、学校管理混乱,没有统一的竞争激励机制。

学校管理混乱,没有竞争激励机制,表现为制度不建全,先进的办学理念无法推广,有的还用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摸式,特别是考勤制度,教师竞争上岗等走过场,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使学校管理无法进步,多数学校在职称评定、教师评优等还在论资排辈,没有体现能者上、贫者让的原则,竞争机制难以实现,几乎在吃大锅饭。

九、教研教改流于形式。

在贫困山区学校搞教研教改,基本上还在是组织几个教师听课、说课,写出总结完事的形式,没有明确的课题,没有研究成果,最终还是跟不搞一样。

据调查发现许多学校所谓的教研教改,就是为应付检查,流于形式,不能更深入地进行,也不能落在实处。

面对贫困山区,面对教育大势,面对育人现实,要做好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找准突破口,建立建全评估机制。

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从全国教育看,有的地区、有的学校已经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而且办出了特色,素质教育促使教育有声有色,颇有成就。

而贫困山区,由于经济等诸多的不利因素,我们必须合理运用“希望工程”,“教职工捐资”等多渠道资金助学,全面落实“两免一补”的经费保障机制,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创建教育大环境。

让贫困山区孩子先有学可上,有学能上,逐步实施素质教育。

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科研兴校。

学校的生存靠常规管理,学校的发展靠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提高办学效率,增强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

实施科研兴校,必须要紧紧抓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有利时机,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多种渠道,各种方法,不同手段,使教师自觉树立质量意识,创一流教育服务意识,努力营造一个教师人人心系科研,个个积极主动参与科研,随时随地琢磨科研,求真务实地开展科研的良好氛围,并通过各种培训或走出去,或请进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另外贫困山区要大胆地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学校班子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切实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职责制、绩效工资制落到实处,坚决引进课堂教学改革,革出陈旧的“填鸭式、注入式”,代之以清新的成功教学、愉快教学、发现教学,坚决改变“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的不良现象。

因此,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只有改革才能兴校。

三、加大贫困山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开源节支,为山区教育提供有利的经济保障。

各级政府应狠抓农村教育投入,确保“三个增长”卓有成效地增长,确保教师的福利待遇和安居乐业。

花大力气改善办学条件,为全面推进贫困山区教育提供切实可靠的基础。

学校也应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努力开展勤工俭学,充分利用每一分钱来开办教育。

有了经济作保证,教师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齐心协力,拼搏进取。

如果这样,一个辉煌的教育时代必将到来,贫困山区中小学教育才能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切实解决中小学学生失学问题,提高贫困山区教育教学质量,许多孩子有粮时上学,缺粮时回家,农闲时上学,农忙时退学。

解决失学问题,首先是加大政府行为力度,加强过程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其次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尤其是学籍管理上,一要坚持考勤制度,二要适当控制升留级比率;再次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校对孩子具有感召力、吸引力。

四、当地政府部门要多方面扩大就业渠道,为山区学生创造就业的机会。

近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飞速的发展,这表明我们国家正在赶上发达国家。

但我国是农业大国,我们的学生也大多是农村孩子,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农村学生读书受教育的机会较少些,表现为最多初中毕业就只好辍学了,其中少数家庭好一点的能上完高中,能上大学就读的人更是为数不多了。

加上这几年中专、大专不包分配工作了,许多农村学生感到读书不读书都一样。

家长认为子女即使中专、大专毕业还是不能保证分配工作,因此孩子只能读完小学,最多到初中毕业打工、种地就可以了。

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具有的社会局限性和时代性。

以前我国的人才少,需求大,到九十年代还实行中专毕业国家统一分配,广大农村学生,无论家庭有多困难,只要能读完中专就跳出农门,那时农村孩子读书的积极性比较高。

而21世纪的今天,社会竞争非常的激烈,劳动就业已经不在是国家安排的事,而是靠从业者知识、技能等全方面的竞争;而山区孩子因为受教育的机会少,没有过多的知识,更不能掌握过硬的技术、技能,因此就业的机会也就少了,在劳动力市场上就几乎没有一点优势,只能去干出力气的活儿了。

这样看农村教育只能停滞于小学教育,最多能到初中,它和城市教育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因为受教育者对象的不同,教育所面临情况是千差万别的。

要消除这一差别,只有扩大就业渠道,多为山区学生创造就业的机会。

五、加强学校管理,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学校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对学校校长的管理。

校长作为一校之长,学校的好坏可以说,许多因素取决于校长,校长的办学思路正确,办学理念先进,管理方法得当,学校就有发展前境。

反之,如果一个学校校长思想保守,没有开拓精神,老气横秋,那么他所领导下的学校可想而知。

其次是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学校如果没有竞争,就好比一潭死水,终有一天会干枯,因此建立学校竞争机制,使学校充满生机活力,让教师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努力工作,不断适应社会的发需要,待到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适合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展农村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顾远明、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2、关文信《当代教育新视野》,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吴选熙《教学与管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期。

4、冯平《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1版。

5、张晖《我的教学观》,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

6、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7、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3次。

8、丁志强《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9、柳斌、高长梅、白昆荣《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10、裴娣娜《教育科研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