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生物备考必修三导学案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6751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60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考生物备考必修三导学案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人教版高考生物备考必修三导学案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人教版高考生物备考必修三导学案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人教版高考生物备考必修三导学案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人教版高考生物备考必修三导学案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考生物备考必修三导学案答案.docx

《人教版高考生物备考必修三导学案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考生物备考必修三导学案答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考生物备考必修三导学案答案.docx

人教版高考生物备考必修三导学案答案

必修Ⅲ学案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课前准备区

一、内液 外液 血浆 内环境 水 蛋白质 蛋白质 血浆 盐

想一想 不是同一概念,两者定义的角度不同,但内涵与外延重叠。

二、吸引力 无机盐 胶体 蛋白质 HCO

、HPO

思考 不容易。

三、血浆 组织 淋巴 内环境

想到了吗 草履虫、细菌等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四、环境因素 细胞代谢 化学 理化 成分 理化 动态 器官系统 神经—体液—免疫

五、必要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体液

2.无机盐 蛋白质 水 生命起源于海洋

探究示例1 A [本题以胰腺组织的局部结构模式图为背景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根据图示可知,A液位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组织液;B液位于血管内,为血浆;C液位于淋巴管内,为淋巴,故A错误;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内环境,故B正确;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故C正确;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故D正确。

]

思路导引 ①人体体液的组成主要包括什么?

②内环境的本质。

③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物质渗透关系是怎样的?

探究点二

(1)内环境 

(2)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 皮肤

探究示例2 B [A正确:

Ⅰ表示的器官为肺,肺泡中的O2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内环境,血浆中的CO2须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内;B错误:

Ⅱ表示的器官为小肠,①表示小肠的吸收作用,葡萄糖经小肠壁吸收后进入血液,胰岛素、激素不是通过消化系统吸收的;C正确:

Ⅲ表示的器官是肾脏,②表示肾脏的重吸收作用;D正确: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皮肤可排出部分代谢废物。

]

探究点三

1.

(1)相对 

(2)理化性质

2.

(1)反馈 神经 体液 免疫 神经和体液 免疫系统

(2)有一定限度

3.内环境稳态

探究示例3 D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

内环境渗透压、pH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

实验探究

1.

(1)缓冲物质 不会发生 

(2)pH

3.

(1)NaOH 

(2)NaOH或HCl (3)HCl 均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因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

探究示例4 C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液pH变化不大。

当碳酸钠过多时,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液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

构建知识网络

淋巴 组织液 血浆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免疫调节

课后练习区

1.D [①载体位于细胞膜上;②呼吸氧化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不会到细胞外;③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即组织液,所以它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④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直接释放到血液中;⑤胰蛋白酶是一种消化酶,位于消化道内;⑥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浆蛋白;⑦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此外,组织液、外分泌液也含少量抗体;⑧葡萄糖、氨基酸、O2、CO2在血浆、组织液等中都有分布;⑨原尿既不是内环境组成成分,也不是细胞内液组成成分;⑩纤维素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人体内环境不会含该种物质。

]

知识拓展 内环境成分的确定

(1)内环境的成分:

①水;②蛋白质;③无机盐;④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⑤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⑥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如O2、CO2、胰岛素等;⑦其它如维生素、神经递质等。

(2)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红蛋白;②载体蛋白;③呼吸酶;④H2O2酶;⑤DNA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⑥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

(3)特殊细胞的内环境:

①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②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③组织细胞(指除血细胞、淋巴细胞和上述两种细胞之外的其它细胞,如肝脏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皮肤表皮细胞等)——组织液。

(4)白细胞可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但红细胞不能。

(5)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①血浆pH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

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④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

2.BCD [代谢废物的排出是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等途径完成的,③是主要的途径;O2离开红细胞要经过1层生物膜,然后通过单层毛细血管壁要经过2层生物膜,再进入组织细胞又通过1层生物膜,但选项中最终到达的部位是“发挥作用的部位”——双层生物膜的细胞器线粒体,总共要经过6层生物膜;单细胞生物的细胞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不用通过内环境这一媒介。

]

方法规律 物质跨膜层数的计算

外界物质进入内环境被组织细胞利用需要跨越细胞的生物膜。

解决跨膜层数的计算问题至少要有以下知识储备:

一是内环境知识;二是物质要经过哪些器官、系统、结构;三是有关结构膜的组成情况,如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同时要知道,每层生物膜由两层磷脂分子和蛋白质构成。

绘图更利于问题的理解和计算。

3.C [剧烈运动只积累了乳酸,产生的CO2会随呼吸运动排出,不会以H2CO3的形式积累。

]

4.D [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它们在物质组成上相似,都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尿素以及激素等。

因此选项A、B正确。

内环境中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中血浆和组织液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间以及淋巴和血浆间的交换为单向的,因此选项C正确。

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小肠壁的肌肉细胞不能从消化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而是从组织液中直接吸收,故选项D错误。

]

5.BC [葡萄糖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项错;H2CO3/NaHCO3是血液中的一对缓冲物质,当血浆的pH因机体的生理活动而发生变化时,H2CO3或NaHCO3会及时中和血浆中的某些偏碱性物质(如Na2CO3)或酸性物质(如乳酸),使血浆中的pH保持相对稳定,B项正确;人体的内部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情况下,体温会因为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动,同一个人体温在不同的时间有差异,但体温昼夜温差不超过1℃,也就是说内环境的温度不会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C项正确;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即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而体液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D项错误。

]

6.B

7.C [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

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佝偻病是机体缺少钙盐引起的。

]

规律总结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时,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

(4)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

血浆渗透压受血浆蛋白含量影响较大,任何使血浆蛋白减少的因素都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量肾单位被破坏,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等均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

8.B [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特性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消化液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组成部分。

]

9.D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清中,其液体部分属于内环境,A项正确;血浆中含有CO2、尿素等物质,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等物质,血浆和组织液都属于内环境,B项正确;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回淋巴的量较少,C项正确;内环境的稳态不仅仅是血浆化学成分的稳定,还包括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D项错误。

]

10.

(1)呼吸 消化 排泄 循环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3)降低 NaHCO3 (4)神经—体液—免疫 (5)5 (6)如图

11.

(1)①取3支试管,编号甲、乙、丙,分别加入生理盐水、10%NaCl溶液、蒸馏水各2mL ②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活鸡血,振荡摇匀,放置5min ③分别取3支试管内的混合液各1滴置于3张洁净的载玻片上(编号),做成临时装片 ④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的形态,并记录结果 生理盐水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10%NaCl溶液中的红细胞皱缩;蒸馏水中的红细胞破裂

(2)①缺少对照。

应再增设两个蒸馏水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 ②增设两个缓冲液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

加入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前后的pH值也基本不变

解析 设计实验步骤时要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的基本原则,所以首先应该分组、编号(如:

甲、乙、丙),在取用实验材料和设计步骤的时候要注意“三等”——等量、等浓度,还有一个就是等条件。

等条件是指除了自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等,保证单一变量。

实验链接 实验设计题解法

(1)选择材料,分组编号:

题干中的材料、用具是帮助我们分析方法步骤的主要依据,一定要认真分析,看给出的材料、用具能不能直接运用,不能直接运用的,需要怎样处理才能把干扰因素排除。

依据实验所需的组数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组编号或编组,在步骤中明确表达出来。

(2)操控自变量,设置对照组:

根据实验目的,依据自变量的情况确定所需要的实验组的数量,设置对照组,对材料施以不同的处理。

同时依据单一变量原则设法控制无关变量,设法提供其他的适宜条件。

(3)确定并描述因变量的观察或测量:

在实验的最后一步,要明确本实验需观察或测量的内容,记录实验结果。

必修Ⅲ学案2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前准备区

一、1.神经元 反射 2.中枢神经系统 条件反射(后天性)和非条件 3.反射弧 感受器 神经中枢 效应器 完整的反射弧

二、1.

(1)电信号 

(2)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 (3)局部电流 (4)双向传导

2.

(1)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胞体 

(2)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知道了吗 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三、1.最高级 体温调节 水平衡的调节 生物节律 身体平衡 呼吸中枢 低级中枢

2.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 看懂文字 讲话 听懂话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感受器 2.传入神经 3.神经中枢 4.传出神经

5.效应器

探究示例1 A [反射弧中神经细胞之间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A项正确;图中d为传入神经,切断d,刺激b,兴奋可直接经传出神经至效应器,仍能引起效应器收缩,B项错误;结构b为神经纤维,结构c为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在突触上的传导速度要快,C项错误;Ⅱ处为突触后膜,其上发生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D项错误。

]

探究点二

1.

(1)正 负 负 正 正 负 电位差 

(2)双向 两侧同时

2.

(1)细胞体 树突 轴突 细胞体 树突 

(2)①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②化学信号 (3)单向 树突或细胞体

探究示例2 D [静息电位是由于细胞内K+外流,动作电位是由于细胞外Na+内流。

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必然使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

探究点三

1.下丘脑 体温调节 呼吸 大脑皮层 身体平衡 脊髓

2.写字 看懂文字 S区 听懂话

探究示例3 D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低级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与高级中枢无关。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形成的长期记忆属于高级中枢控制的条件反射。

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是人类特有的高级中枢。

排尿反射有两个中枢,低级中枢在脊髓,在婴幼儿时期控制排尿功能,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随着婴幼儿脑的发育,高级排尿中枢形成,脑与脊髓建立联系后,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从而控制排尿。

意识丧失的病人,高级中枢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功能,病人不能自主排尿,意识恢复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才能行使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功能。

]

构建知识网络

单向 双向 反射弧 反射

课后练习区

1.ABC [根据题意,皮肤是感受器,肌肉是效应器。

电刺激Ⅰ处时,则Ⅰ处细胞膜电位应是“外负内正”。

用电刺激Ⅱ处,根据兴奋传递的单向性,只能从轴突传向树突,应该只有肌肉发生兴奋。

剪断Ⅰ处刺激断口处向b侧的确能发生缩手反应,但由于反射弧不完整,所以不能叫缩手反射。

兴奋传递具有单向性,所以刺激b神经元,神经传导的方向为b→c→Ⅱ→肌肉。

]

生物模型解读 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经典反射弧图示解读

解读:

(1)两个反射弧都包括五部分基本结构。

(2)相应反射完成都离不开外界条件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

(3)在传入神经上都有神经节结构。

(4)两者中枢都在脊髓,属低级中枢,都受高级中枢调控。

(5)缩手反射由3个神经元组成,内有2个突触结构,而膝跳反射只有2个神经元,内有1个突触结构。

(6)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2.C [破坏前,刺激左后肢时左右后肢均收缩,破坏后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均不收缩,说明破坏的结构可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其中的一处或两处;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说明可能是左后肢的传入神经、效应器被破坏一处或两处。

]

3.C [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是后天经过学习获得的反射,所以该反射为条件反射,A项错误;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躯体运动中枢,而不是听觉中枢,B项错误;该过程是经过声音刺激到神经中枢再经传出神经,最后到肌肉的一系列过程,所以会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C项正确;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大脑皮层兴奋的程度,D项错误。

]

4.C [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说明传入神经、中枢神经没有阻碍,那么被阻断的位置很可能是传出神经。

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

]

5.C [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故A、B选项正确。

兴奋在突触处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传到突触后膜,可以根据突触小泡所在位置进行判断,因此,C选项错误。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故D选项正确。

]

知识归纳 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间传导和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过程

特点

神经纤维

刺激→电位差→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兴奋区)→未兴奋区

双向传导

神经元间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

单向传递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神经冲动在整个神经系统中的传导是单向的,传导所经历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传导途径中突触的多少。

6.AB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上外正内负;当受到刺激时,表现为外负内正。

图中①②中a点与b点相比,先表现为负,指针先左后右,最后位于中央;图③中指针不发生偏转,图④中b点先表现为负,指针先右后左,最后位于中央。

故图①②中指针的偏转方向相同。

]

方法链接 有关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7.A [因α-银环蛇毒的作用,使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无法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兴奋,造成肌肉松弛。

因乙酰胆碱脂酶活性被有机磷农药抑制后,造成乙酰胆碱因不能被水解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出现肌肉僵直现象。

]

8.A [正常情况下,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上钠离子通道蛋白打开,大量钠离子顺浓度梯度流入膜内,属于被动运输。

]

9.A [言语区在大脑,呼吸中枢在脑干,人体平衡与小脑有关。

]

10.D [盲人阅读盲文用到躯体感受中枢、躯体运动中枢及与盲文有关的言语区。

]

知识归纳 生理或病理现象与神经中枢的关系

生理或病理现象

神经中枢参与(损伤)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和言语区的V区、W区(高级中枢),H区和S区不参与

“千手观音”聋哑人学习舞蹈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和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

某同学跑步时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髓受损伤,其它部位正常

11.

(1)传出 融合 电位变化 

(2)B细胞 化学信号向电

(3)造血干细胞 体液

解析 

(1)反射弧传导过程为: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为反射弧的效应器,所以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兴奋引起肌肉收缩;神经递质释放时由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肌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引起肌肉收缩。

(2)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受抗原刺激而增殖并分化成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

当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后,造成神经递质不能与肌膜上的Ach受体结合,阻断了突触后膜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产生自身免疫疾病。

(3)骨髓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B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T细胞。

当T细胞产生受阻时,淋巴因子不能产生,体液免疫受到抑制,可达到治疗目的。

12.

(1)负 

(2)突触 轴突末梢 (3)b→a

(4)①轴突(传出神经) ②30

(5)①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②假设1

解析 

(1)静息状态时,神经元膜内外的电位是内负外正。

(2)神经元之间因有突触结构,导致传导是单向的。

在动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总是由胞体传向轴突末梢。

(3)受到图中所示刺激时,a点先出现内正外负,电流由b向a流动。

必修Ⅲ学案3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课前准备区

一、1.

(1)盐酸 促胰液素 

(2)小肠黏膜 提取液 胰液 (3)激素调节 2.内分泌

思考 多种。

二、1.

(1)肝糖原 脂肪 0.8~1.2 糖原 

(2)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 甲状腺 甲状腺

三、1.反射弧 体液 较缓慢 较广泛 短暂

2.

(1)①有机物 汗液 下丘脑 ②神经调节 下丘脑 

(2)①中枢神经系统 ②发育和功能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

(1)神经—体液调节 

(2)B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 + 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抑制 减少 反馈

探究示例1 D [人体血糖浓度受激素与神经共同调节。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拮抗关系。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升高血糖。

]

探究点二

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 反射弧 激素 反射 迅速 准确 缓慢 局限 广泛 长

探究示例2 B [图中表示了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

①体液调节(激素调节)、②神经—体液调节、③神经调节。

A正确: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具有传递迅速的特点;B错误:

神经调节中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要经过突触,一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要经过突触间隙到达另一个神经元,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属于体液的范畴;C正确:

体温调节中有体液调节(如肾上腺素的调节),有神经—体液调节(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调节链),有神经调节(如下丘脑→立毛肌);D正确:

①②的信息传递中激素要经血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

探究点三

1.神经——体液 减少 收缩 增多 增加 舒张 减少 下丘脑 高于 低于 回升 下降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 抗利尿激素

探究示例3 A [寒冷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都会增加;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量;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的合成或者分泌场所是下丘脑,但是释放场所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

]

构建知识网络

①促胰液素 ②下丘脑 ③微量高效 ④体液运输

课后练习区

1.B [题图反映的是激素调节的过程,根据各种激素化学本质及其生理作用,可以分析得出B项正确。

]

归纳提升 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各种模式示意图归纳

内分泌细胞将其产生的激素分泌到体液,随血液和细胞间液体传送到各部位,对所作用的靶细胞的生理活动起着兴奋性或抑制性作用。

旁分泌是指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通过细胞间液体弥散到邻近的靶细胞;也有细胞对其自身分泌的激素发生作用,为自分泌作用。

有些神经元也能分泌激素,经体液作用于靶细胞,这是神经内分泌的作用方式。

2.A [过量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吸水过多而肿胀。

静脉滴注高浓度的盐水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肿胀细胞失水而恢复正常,以此对患者进行治疗,故A选项正确。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时,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增多,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故B选项错误。

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可使细胞外液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从而使细胞内液失水,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升高,故C选项错误。

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可使细胞外液液体总量增加,故D选项错误。

]

3.ABD [甲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a作用于垂体(乙),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的活动,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反过来又可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个过程称为反馈调节。

]

模型解读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模型

解读 

(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垂体直接调节,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实现。

(2)下丘脑可以通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实现对甲状腺的间接调节。

(3)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活动受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影响。

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少,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少;反之,则多。

(4)甲状腺激素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4.D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发生变化时,可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从而调节渗透压;下丘脑还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生物体内相关腺体的分泌,如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下丘脑还存在体温调节中枢,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

5.A [胰岛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它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而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也能促进③过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也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分解、利用、储存葡萄糖,即④⑤⑥⑦过程,同时抑制②③过程。

]

知识归纳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①血糖的来源有a、b、c三条途径,其中主要来源是a,即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糖类;去路有d、e、f三条途径,其中主要去路为d,即机体细胞氧化分解葡萄糖,为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体现了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②d过程进行的场所: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