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灰飞秦烟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6638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籍灰飞秦烟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典籍灰飞秦烟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典籍灰飞秦烟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典籍灰飞秦烟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典籍灰飞秦烟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典籍灰飞秦烟灭.docx

《典籍灰飞秦烟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籍灰飞秦烟灭.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典籍灰飞秦烟灭.docx

典籍灰飞秦烟灭

典籍灰飞秦烟灭

作者:

徐曼昕  

浏览次数:

411  

更新日期:

[2007-6-15]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五千年左右,可这即便有文字庇佑的五千年仍然留给我们那么多的疑虑,人类无时不在探索、发现着他们的过去。

一个人由于严重的打击损伤,他的记忆链条也许会戛然中断,以往的经历全都遗忘了。

一个民族的文明同样会遭受到这样的情况,产生文明的失落和空白。

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伴随着愚昧的同化过程,而在这愚昧尚未变成文明之前,它便是文明最大的威胁。

  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到二世而亡,不过十四载。

这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而正是这个短命的王朝却带给了人们太多的惊恐的记忆。

两千年后,当人们打开秦始皇陵墓的时候,一阵阴冷的、秦朝的风扑面而来,这是历史上最大的埋伏,让人颤栗。

秦始皇的千军万马整装待发,在这里耐心地等待着两千年后的晨曦。

他们神情坚毅,面向东方,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公元前213年,这是秦王朝建立的第八个年头。

在这一年里,秦朝的各大小郡县都弥漫着滚滚浓烟。

并非是大小官吏都玩起了烽火戏诸侯的游戏,而是正在上演着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的浩劫——焚书。

一部部前人呕心沥血留下的文化史料被投入火堆中,刹那间灰飞烟灭,我们的文化链条断开了,失忆了。

更为惨绝人寰的是在焚书的第二年,就发生了坑儒事件,400多名方士,儒生被活埋在咸阳的郊外。

咸阳,这个封建时代的第一座帝都,不但有着无上的繁华,更是有着数不清的冤魂,也难怪,这是它最初的也是最后的辉煌。

周公亲制礼乐,而九百年以后,就在这八百里秦川,被焚了个干净。

  秦始皇焚书坑儒听起来是很荒唐的事情,然一切看似偶然必归于必然,历史尤其如此。

秦国历经数年,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秦朝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弛道……这些具体、实际的统一是必要的,却又是远远不够的。

刚刚历经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在思想统一的防线上,这个帝国无疑是极其脆弱的。

  秦朝推行残酷的法家思想,残酷的手段也许是站征年代夺取天下的最好方法,但却非是治国安民的途径。

一些儒生个六国遗民经常以古论今,非议朝政,追忆周代礼乐兴盛的仁安局面。

秦王一向自视很高,自然是容不下这些非议的,最终下了这道错之又错的圣旨。

他天真地以为烧掉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活埋了向往那个时代的人,人们就会安定下来,国家就会走向真正的大一统。

然而历史戏弄了他,他所烧掉的那个时代成为了历史上最丰富的时代,而他的帝国,留给人们的只有惊恐的记忆。

那些典籍灰飞成了大秦帝国上空惨淡的愁云,伴随着那些灵魂在凄冷的夜晚游荡的鬼魅,这个帝国惶惶不可终日。

典籍灰飞秦烟灭,他烧毁了那些典籍,最终却倾国倾城地为他们陪葬。

  当然,公正的来说,秦始皇却给另外一个人背了很长时间的黑锅。

秦始皇焚毁的并不是所有的书籍,他下令焚毁的是民间私藏的除了种树,医药实用书籍以外的诗、经、六国史记等书籍,而朝廷和博士藏书则不在其列。

但是,有一个人在攻入咸阳以后,一把火焚毁了阿房宫里的所有剩余的朝廷藏书。

这个人就是项羽,仅这一条罪过,项羽就不够资格君临天下。

秦始皇和项羽的这先后两把大火,最终还是把先秦的典籍烧了个精光,至今,连纪年都难以弄清楚。

  不过幸好,离那个时代最近的人及时的抢救了那个时代的历史。

最劳苦功高的就是司马迁了,他的《史记》一直从黄帝时代写到汉武帝时代,弥补了这一段历史空白。

  焚书,这是暴君才会有的愚昧想法,比如恺撒焚毁亚历山大图书馆,希特勒焚毁犹太人典籍和马克思主义书籍……古今中外,玩火者必自焚。

不过好在那个让人惊恐的时代就要过去了,伴随着先秦典籍的灰飞烟灭,伴随着楚人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我们听到了一个伟大王朝到来的脚步声。

乱世中的觉醒

作者:

徐曼昕  

浏览次数:

423  

更新日期:

[2008-5-7]  

 

   就像每一个王朝都有一个气宇轩昂的开端,每一个王朝也都会有一个相似的千疮百孔的结尾。

在经过了西汉这个浓烈的盛世,东汉王朝多多少少带有一丝阴冷的气息,弥漫着一个王朝接近尾声的残喘。

东汉的中下层士子们为了谋求建功立业,只能背井离乡,奔走交游。

而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人在乱世中奔走的姿态,才有了钟嵘《诗品》中提到的“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的古诗十九首。

  士子们奔走在外,情怀不外乎羁旅之思和思妇闺愁,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士子们的共同的情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每一个离乡游走士子的理想,但是对于乱世中的下层士子们来说,实现理想的机会很渺茫。

建功立业的渺茫和时间的飞速流逝也许会给予儒者更多的勇气,但是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却激发出了这些士子们对及时行乐的赤裸裸向往。

  于是他们感叹“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人的生命不足百年,又何必常常怀有千岁之多的烦忧呢。

白昼的时间太短了,夜晚的时间也不要浪费,为什么不秉烛夜游呢?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与其处处自我约束,等到迟暮之际再悲鸣哀叹,何不早些涤除烦忧、放开情怀,去寻求燕赵佳人呢?

  但是这些士子们的“放纵”和“沉沦”的精神内核并非和外在的表现相一致。

就像魏晋士子们的“药酒”一样,看似虚妄和迷醉,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内心有着对人世最清醒的认识和最深沉的爱。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保。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摇踵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陵上松柏,四季常青,涧中之石,万古磊磊。

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这个世界的旅人一样,来去匆忙。

作者似乎从万物生死中感应到了人的生命短促,从而自然地萌发出了及时行乐的念头。

尽管只有“斗酒”,暂且认为很多吧,尽管我的马只是“驽马“,但是我还是骑着它去逛“宛”与“洛”这样的大都市。

在这繁华的都市里,奢靡的王侯都这样“极宴娱心意”,我又有什么好“戚戚”的呢?

  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三首,从感应生命短促到及时行乐,落脚点只在“戚戚”二字。

作者貌似达观的说“戚戚何所迫”,但是若非内心真有“戚戚”之感,又何言及呢。

与其说是及时行乐,倒不如说是想以乐忘忧,而这“忧”非但没有在“乐”中忘掉,这“乐”反而愈加刺痛心中之“忧”。

这也是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所共有的精神内核,放浪形骸、及时行乐不过只是说说而已,更多的人,仍然在异乡奔走,从未放弃建功立业的理想。

  十九首诗歌中另外一个重要的题材是思妇闺愁,游子多了,自然思妇也就多了。

这些游子在外求仕无门,苦闷不已,他们思念家乡和妻子,妻子也在家中思念着他们。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己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十九首诗歌以此诗开篇,一开篇便是思妇闺愁。

君子你将要去很远的地方,路途遥远又不畅通,在这乱世之中分别后不知道还有没有见面的机会?

胡马在北风中嘶鸣,越鸟把巢筑上了靠南的枝头,走兽飞禽尚且如此思恋故乡,你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呢?

我猜想是不是就像浮云遮蔽了白日,君子你迷恋上了其他的人?

思念你,使我身心憔悴,红颜愈老。

多想也是没有用的,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

诗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一句令千百年后的人读起来仍觉心颤,是怎样容颜,在无尽的思君惆怅里日复一日的黯淡?

  然而,这十九首诗歌的珍贵之处,不单是它唱出了中国背井离乡的士子们所共有的那种羁旅之思和思妇闺愁。

更重要的是,东汉末年的士子们已经具有了朦胧的文学和人性觉醒的意识,而它真切地记录了他们挣扎的内心世界。

魏晋是我国文学乃至人性觉醒的时代,但是这种觉醒在承启魏晋的东汉末年已有朦胧的意识。

  荡子即使决心“荡涤放情志”,一旦真的面对燕赵佳人,却又“沉吟聊踟蹰”。

女子先是埋怨对方迎娶过迟,随即又说:

“君亮持高节,贱妾亦何为。

”古诗十九首作者的苦闷和思恋之所以动人心魄,就在于他们有了一点朦胧的觉醒意识,觉醒到了生命短促、生死无常、人的渺小与天地广阔、功名的虚妄。

但是又觉醒得不是很透彻,他们在追寻与放弃,行乐与思忧中徘徊。

这样的一代人,他们的苦闷与彷徨注定浓烈得温丽而又悲远。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作者:

徐曼昕  

浏览次数:

443  

更新日期:

[2008-1-25]  

 

   燕赵是一片苍茫之地,北方凛冽的风,峥嵘的山峦,浩瀚的平原塑造了燕赵人性格中的侠气与义气。

自古燕赵多义士,他们是那个时代里一萧一剑浪迹江湖的侠客。

他们中每个人都在光影之下,都会被谱成一曲荡气回肠的歌,而荆轲刺秦的故事却在后世中烙上了最深的印象。

   荆轲刺秦,身死事败,而他的故事却从秦宫里流传出来。

有人叹息,有人漠然,燕国上下更是一片恐慌。

这时,却有一位艺人收拾好行装,一言不发的来到了秦王的宫殿里。

一曲终了,秦王醉了,这位艺人高超的击筑水平征服了这个即将征服天下的人。

秦王警觉的注视着眼前的这个人,他神情淡然,只是眼角眉梢处是挥散不去的让人琢磨不透的诡异。

秦王多疑却终不舍其离开,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后把他留了下来。

终于在公元前的莫伊天,就在这位艺人演奏某首曲子的时候,他手终的筑向秦王砸了过去……又一具尸体从秦宫里抬了出来,秦王坐在高高的王位上,惊魂未定,怅然若失……

   这个故事听起来像是荆轲刺秦的续集,没错,但是这是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续集。

这位艺人,他的名字叫高渐离,就是那个曾经在易水河畔击筑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为刺秦的荆轲送别的人。

   荆轲为什么要舍命刺秦呢?

是燕子丹或是别的什么权贵势力在强迫他吗?

不是,屈于权贵有违道义:

那是荆轲与秦王有什么私人恩怨吗?

也不是,一个浪迹江湖的侠客如果不是刺秦恐怕今生都不会有机会见到秦王。

其实,荆轲刺秦并非是因为燕子丹,而是因为另一个人——田光,此人是荆轲的至交好友。

燕子丹是要田光刺秦的,但田光年事已高,便以一死将刺秦之事托付于荆轲。

而高渐离刺秦则更为单纯,不过是出于为好友荆轲报仇,或者说是去完成好友至死未尽之事吧。

说到这里,荆轲刺秦的故事,便温和美好许多,不见了“易水别燕丹”的悲壮:

不见了“图穷匕见”的激烈:

不见了击筑声里道不尽的苍凉。

拂去依附在这个故事上无谓的尘埃,不过是一个若言与情义的故事:

许下诺言,绝不放弃:

结下朋友,绝不苟且。

这不是俗套的英雄美女的故事,而是残酷背景下男人之间的情义。

千百年前,在那个醉里挑灯看剑的江湖之中,那些看似放浪形骸,目空一切的人心中却藏着最真的感情,抛却所有的功力爱恨,把情义推向了生命的极致。

在杀人盈野的战争年代里,在那些国家之间朝秦暮楚之时,在那些深宫大院一片荒芜的时候,这朵珍贵的诚信之花却绽放在最平凡的土地上,一朵花装点了一个时代的空白。

或许,《诗经》里“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才是最好的解释。

在那个年代里,在那些结义好友之间,同生共死,不是说说而已。

直到400年后,在三国时代的桃园中才再次吹来了同样令人和熙的暖风。

   豫让,聂政,专诸……每个人都是一部传奇,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但不是每个人都若荆轲般有如此幸运被谱成荡气回肠的英雄之歌。

凄凉的易水河边,一定还会发生过送别的故事,不管主角是谁,他们脸上义无反顾的神情是一样的,他们奔赴的方向,都是心灵指引的所在。

   北方凛冽的风,在空旷的平原上於婉,回荡……奔流着寻找那些千百年前弃之荒野的孤魂。

在人如草芥的年代里,他们的生命如此脆弱,但是秦始皇焚书的硝烟也没能消散他们的面容。

他们义薄云天的故事化做那绵长的白云,环绕着北方那些巍峨的山峰;他们重诺言轻生死的义举,化做那雄浑而下的河流,奔流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

天下第一岳父

作者:

徐曼昕  

浏览次数:

484  

更新日期:

[2008-1-24]  

 

   当汉民族政权在南方频繁更替的时候,北方中原吹来了一次次异域的雄风:

鲜卑慕容,巴氏成汉,北周宇文……他们骑着骏马,握着弯刀,一阵风似的来,却也一阵风似的旋即退出了历史舞台。

奔驰的骏马,建议的神情,凛冽的北风,奇异的装束……他们带来了塞外的别样风情,也留下了一段段别样的故事。

   公元500多年的一天,一位俊美不凡,风度翩翩的少年策马入城,迎风疾驰,帽子无意歪到了一旁。

第二天早晨,全程的男子都侧戴帽子,他们以这位年轻男子的姿容为美。

“侧帽风前花满路”,独孤信的俊逸风度在少年时候就显露无遗。

独孤家族是北魏的贵族,独孤信本人是南北朝时期的名将,用兵如神,屡出奇策,最终成为了西魏八大柱国将军之一,显赫一时,他和他的女儿们一次又一次的将历史玩弄于鼓掌之中。

   当岁月爬上了他的额头,他的女儿们开始走到了历史的前台,美丽的容颜,超人的智慧和良好的教养,让她们长久的维护着孤独家族的荣耀。

她们的一颦一笑便注定了一个朝代的兴衰。

而你听过的那个时代翻云覆雨的人物大都流淌着这个家族的血液。

   独孤信有六子七女,长女嫁给了宇文秦的长子宇文騮,也许从这一次联姻开始,便注定了独孤家族的女儿不凡的命运。

几经波折,庶出的宇文騮竟然成了北周的第二任皇帝,这也同时早就了独孤家族第一个皇后。

独孤信去世之前给最为疼爱的小女儿独孤伽罗选定了夫婿——杨坚,也就是后来的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

这对少年夫妻自结发之日便约定“此生永矢相爱,海枯石烂,真情不移,誓不愿有异生之子。

”他们最终也做到了,隋文帝所有的子女都出自独孤皇后。

独孤伽罗之所以是独孤姐妹中唯一留下名字的女儿,和她过人的胆识,高贵的品质和审时度势的政治头脑是分不开的。

杨坚开创隋朝,她功不可没,在独孤姐妹中,她似乎继承了父亲更多的智慧。

   杨坚夫妇推翻了北周,又一个王朝的灭亡和另一个王朝的诞生烙上了独孤家族的印记。

谁也没有留意到,北周的灭亡在一个小女孩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她说“我恨自己不是男子,无法为舅舅家扫除祸患。

”说这话的人便是北周末代皇帝的侄女窦氏。

当天下在隋文帝的治理下呈现一片安澜之时,这个小女孩悄悄长大了。

她竟然摆下擂台,招选夫婿,这位窦姓女子容貌绝伦,故献艺者甚多,而最终赢得美人归的人便是李渊。

不能绝对说后来李渊晋阳起兵推翻隋朝是为了替妻子了却心愿,但至少窦氏对于隋朝灭周的仇恨在这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李渊登基后追封母亲为大唐元贞皇后,而他的母亲,竟然是独孤信的四女儿,此时的独孤氏早已化做了尘土。

李渊造反,让亲姨妈独孤伽罗苦心经营的王朝草草结束,成为了过眼烟云。

历史轮回,把独孤后人又一次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历史再次被愚弄。

   独孤家族的历史,贯穿了五个朝代,尤其在后面的北周,隋,唐三个朝代中的皇室更是与这个家族血脉相连。

正如《北史》中说“三代外戚,何其盛哉”,这些听起来更像是唐代的传奇小说,传奇的令人窒息。

是什么让这个家族一次又一次的把乾坤扭转,一次又一次的掀起一排排盛世的狂澜?

是独孤信选婿的眼光独到还是皇权太极至,如此轻易让人一次又一次的操纵?

   还是皇权太极至,太集中了宝儿,封建君主不断的把权力揽到个人的手中,并天真的以为自此便高枕无忧了。

皇权不断的被集中,变的越来越极至,而皇权愈是极至,愈是缺乏必要的制约,它便愈容易被夺取。

皇权成了什么?

成了一纸诏书上“何患无辞”的禅让,成了那些深宫帷幕里影影绰绰的阴谋,成了无休止纷繁复杂的裙带攀附······落花糜烂了衣香鬓影,流年暗淡了刀光剑影,江山从一个独孤后人的手中传到另一个独孤后人的手中,三个朝代的粉墨登场,说到底,上演的竟然不过是一个家族的兴衰。

皇权轻易被愚弄,历史一次次选择了沉默。

   荒烟迷乱了岁月/兴衰更迭/谁的眼波流转了一个朝代的命运

   荼糜的海棠花下/再没有华车徐迟······

生活在别处

作者:

徐曼昕  

浏览次数:

336  

更新日期:

[2007-11-9]  

 

    并非每个相爱的人都有在一起的机缘,有些爱,它一直存在于心中,只是上帝忘了给他们最后的交点。

就像两座默默相守的山,有着一样的四季枯荣,偶尔还会有顽皮的鸟儿迁徙,但是却只能在几万年里那么看着彼此,任时间化做山谷间哀婉的风在寂寞的晚上奔流。

也许只有等到沧海桑田的那一刻,他们才会笑着一起沉入大海,永不分离,化成地壳里永恒的秘密。

  每一刻,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都会有悲欢离合在上演。

有些人分别了,有些人相遇了,有人哭了,有人笑了。

  生活是一个考古的过程,你会发现每一次探索都会有新的发现,而你的上一次永远都是那么肤浅。

有些狂妄的人说自己掌握了自己的生活,其实这是多么的幼稚。

你真的觉得自己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而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了吗?

在你的现实和理想之间没有丝毫的差距吗?

人能控制的最多不过是自己的思想而已,而生活却永远被另一种力量控制着,你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比方说在大学毕业你不得不屈服于面包而放弃爱情的时候。

不是每个人都有三毛那样浪迹天涯的勇气,就像不是每个人都有三毛那样的福分,遇到荷西那样完美的丈夫一样。

  冥冥中,你的现实在哪里,而你的理想又在哪里?

也许大多数人都象小说里写的那样———生活在别处吧。

我们的生活,或者说,我们想要的生活,永远在别处,在我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地方。

就象梦里的红楼,大观园里的爱恨情愁不过源自一棵草来还一块石头的一水之恩,流尽一生的眼泪。

  小说永远高于生活,所以它远比生活来得完美。

我们去哪里找如黛玉般的女子?

所以,还是希望她活在小说里吧。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她未必会遇见如宝玉般懂她的男子。

自古红颜多薄命,貌美多才如李清照最后也免不了一个世俗的结局,何况凡夫俗子。

  前天晚上,虫子和P同时发来短信,虫子说“今天晚上,我上完最后一节《中国文化概论》就永远和这些东西告别了,以后我想会很想念这个老师的。

”P说:

“我准备考口语,不会发音,真是无奈。

”看到这样的短信,只是让我觉得很心酸,有种想哭的感觉。

我们这群人都在挣扎,只因为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世界。

我们向往的是魏晋那样的时代吧,有西园之会的酣畅。

大家都开始妥协了,我只是还没有到时候吧。

  也许有一天,我也会放弃这些,放弃这么多年最喜欢的东西,而在这个世界里活得苟且,活得精神上贫穷的一无所有,只是为了一片面包。

那个时候,我们这群人的少年时代就真的过去了吧,但是我想我不会忘记那些美好的时候:

和虫子躲在高高的书后面慨叹古文明沧桑的面容,和粽子一起臭美,和敏敏朝夕相处,和凯姐甜蜜的“同居”,和DF的爱情,还有和P的相见恨晚。

  那样的高三,忘记了为考试的失败哭过多少次,忘记范范的唠叨,忘记了挣扎和痛苦,但是记忆中依然深刻的,是老陈对我的知遇之恩,是回家路上把蹲在地上痛哭的我扶起来的凯姐亲切的面容,是和虫子暗暗较劲的倔强的眼神,是和敏敏在教室的角落一起吃苦的幸福,是P在我数学不及格的时候递过来的完整的数学笔记,是和粽子一起在篮球场偷看帅哥的轻松和快乐。

  那样的生活没过去几年,但是现在想起来竟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命运的轮回里,谁和谁刻骨铭心?

谁和谁相忘于江湖?

  也许就像千志斋主人自问自答的那样:

谁非过客?

花是主人。

楚韵幽幽

作者:

徐曼昕  

浏览次数:

418  

更新日期:

[2007-8-1]  

 

   狭长的楚文化是指2000多年前江汉地区楚国人民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

它随着楚国的诞生而萌芽,随着楚国的迷惘而幻灭。

现在的湖北地区正式古楚国的腹地,现湖北江陵市纪南城正式楚国都城——的所在。

   2000多年后的今天,也许由于年代久远你已无法感知那诡异,神秘,浪漫的楚文化。

但是当那些工艺精湛的青铜器,绚丽多姿的漆木器;纹彩斐然的丝织品;神奇瑰丽的帛画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是否会有窒息的感觉?

它们从春秋战国的烽烟中走来,经历唐时风,宋时雨,向今人昭示楚人精神不死的永恒主题。

   楚文化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净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

只有一份淡远空灵漂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份清高,一份落寞,一份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

   在先秦文学史上,楚国文学占据了半壁江山。

老庄哲学于屈宋辞赋共同构建了楚国文学辉煌的篇章。

   在中国思想史上,到家学说犹如一片幽僻的世外桃源,为古往今来多少清高人士提供了自是其心的场所。

他们或许在正史上寂寂无名,但却是精神疆域里独一无二的王。

   鱼油而已,但庄子一观,则赞不绝口:

“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碟飞而已,但经庄子一梦,则“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

”若干年后魏晋士子们讨论的哲学话题还停留在老庄哲学的起点。

   屈原是楚辞的宗师,他由此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后人评价屈原的作品道:

“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

难于并能”。

相对于端庄刻板的中原文化,楚辞则更像是章华台里款摆腰肢的细腰女子,有一丝柔情,半点娇媚。

更有一刹那的狂野。

   楚之文学瑰丽流畅,情感外露,富于抽象美的风格。

其中超群的智慧和想象力,源于初民族对精神生命的执着与热爱,以及对神秘境界的忘我追求。

   楚韵悠悠,其中最特别的应该是编钟音乐了,时而金玉交辉,时而深渊犹如天籁。

闭上眼睛,沉浸在青铜时代,想象自己就是那挥洒自如的乐师,你也许会体会到那古老的情感。

欢乐而不张扬,惆怅而不低落,将明亮与厚重结合得如此完美。

当2000年后人们再次奏响曾乙侯墓编钟的时候,它依然金石俱全。

   钟乐悠悠,而楚国最负盛名的却是一位琴师,他的名字叫俞伯牙。

高山逢绝唱,流水遇知音,伯牙何幸,遇见钟子期。

为纪念这对知音而修建的古琴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琴台寂寥,知音不再。

2000年的光阴流转,也绕不过那座高山,那道流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得胜的民族得到了王冠并取得了对一段历史的占有,失败的民族却留下了文化精髓取得了对时间的永恒占有。

就在秦为一统天下而欢呼的时候,楚人男公说: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果然,不过数年,楚人刘邦推翻了秦的统治,建立了汉朝,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精神符号。

   2000多年前,纪南城里,熙来攘往。

“东城丝管接西城,相府豪华压朱邸。

侠客飞鹰古道旁,佳人卖笑垂杨里。

”都的大道上行走着老子,庄子、屈原、宋玉......如今,烽烟散尽,繁华落幕,古城里的人们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

   想过做宋时的一尾鱼,游弋在宋词清澈的微波里;想过做明时的一股风,终日穿梭在修长的胡同追寻命运的出口......其实更愿做楚时的一株柳,扎根在都的路旁。

   夕阳金,钟声寡欢。

微风习习,楚韵幽幽。

章华台柳,心似琉璃。

风度散尽,只是迷惘

作者:

徐曼昕  

浏览次数:

389  

更新日期:

[2007-7-30]  

 

   这是一个让后世倾倒的时代。

   它的风骨,它的风流,它的风度:

曹操雄才,东临碣石;吕布风流,马中赤兔;关公忠义,单骑千里;周郎儒雅,小乔初嫁;建安七子,风骨峭拔;竹林七贤,风流旷达;二王书风,遒劲潇洒;渊明采菊,悠然南山……这是一个真正出英雄的乱世。

   魏晋人物晚唐诗,将魏晋风度渲染到极至的人是嵇康。

   嵇康之前,魏晋竹林中已有阮籍,并不寂寞。

据说阮籍看人有青眼和白眼之分:

对于那些虚情假意的人示以白眼,对于那些有精神相通的人则示以青眼。

不知道是公元200多年的哪一天,在阮籍母亲的葬礼上,嵇康带上了一壶酒向阮籍走来,阮籍的眼睛刹那间转为青眼——他手中的酒,免去了一切不必要的寒暄和陌生。

而正是这个青年,若干年后却成了魏晋斜阳里最深的伤痕。

   魏晋人物大都姿容清秀,潇洒,尤以男子更甚。

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曾经这样描述嵇康的姿容——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就这样一位男子,亦可在山阳竹林里弹琴,亦可在洛阳郊外打铁。

文人赋诗弄琴自是无须赘言,打铁倒是被贴上了嵇康的标签。

据说嵇康打铁并不收取任何银两,只供酒足饭饱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