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星星考级舞蹈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8656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星星考级舞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数星星考级舞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数星星考级舞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数星星考级舞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数星星考级舞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星星考级舞蹈教案.docx

《数星星考级舞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星星考级舞蹈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星星考级舞蹈教案.docx

数星星考级舞蹈教案

数星星考级舞蹈教案

数星星考级舞蹈教案

【篇一:

民族民间舞蹈教案】

第一次课

一、课题类型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

二、课时

4课时

三、教具

舞蹈碟片、dvd

四、教学目的

通过对藏族民间舞典型风格动作的学习、分析总结、传授,使学生从形态入手,再进入对神态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加强对民族舞蹈的了解与热爱。

通过对藏族民间舞踢踏、弦子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艺术特色。

从风格和动感上了解和掌握踢踏、弦子的韵律感和审美特征。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颤膝(要求膝关节绝对保持一种松弛的运动状态,兼有柔韧性和弹性)

六、教学方法

1、

2、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视频展示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本素质训练检查

1、身体的软开度

2、身韵练习(呼吸提沉)

3、直立半脚尖、小跳练习

(二)藏族舞蹈的简单介绍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

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及周边民族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

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

藏族舞蹈的特点有: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不同藏族舞蹈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的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为“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步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十二种基本步伐。

(三)藏族舞蹈上肢动作类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

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

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

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

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

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

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

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

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

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

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

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

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三)踢踏类(颤踏动律训练)

基本动作的要求和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

双脚全脚交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匀.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

2/4中速

准备:

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2]-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退。

[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七点方向。

身体由外及里“抹”。

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五点方向。

身体由外及里“摊”。

[4]-8反复[3]-8的动作。

身体对三、一点方向。

2、颤踏

规格及要领:

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支撑腿),

同时抬起另一只腿。

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中速

准备:

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6右脚“颤踏”(抬左脚),同时左转腰,里“横向规格及要领摆手”。

7-8:

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原地左右“碎踏”两步。

外“横向摆手”。

[2]-8:

做[1]-8反向动作。

[3]-4:

做[1]-8动作。

5-8:

做[2]-8动作。

[4]-8:

反复[3]-8动作。

3.抬踏颤(抬踏亦叫“冈打”)

规格及要领:

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力,脚掌快速击打地面,颤膝,可双脚亦可单脚做。

动作短句:

2/4中速

准备:

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

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双脚“抬踏颤”一次。

[2]-2:

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右脚“抬踏颤”一次。

3-4:

做1-2方向动作。

5-8:

做1-4反复动作。

[3]-2:

原地右、左脚“抬踏颤”各一次。

3-8:

反复1-2动作。

[4]-8:

原地右、左交替“抬踏颤”八次。

4、吸颤步

动作规格及要领:

动作腿吸腿时,支撑腿蹭踮颤膝一次,再落脚“碎踏”两次。

注意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中速

准备:

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2:

左“吸颤步”进(吸左脚),右“前后摆手”。

3-4:

做1-2反向动作。

5-8:

反复1-4动作。

[2]-8:

反复[1]-8动作退,双手上位左、右摆动。

5、退踏步

动作规格及要领:

动作腿后撤半步,同时支撑腿微离地面,打拍支撑腿踏地,动作时,它具有退颤分离颤,踏地后顺势滑的特点。

动作短句:

2/4中速

准备:

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

右“退踏步”四次,“前后摆手”四次。

[2]-8:

反复[1]-8动作,同时左转一周(7、5、3、1方向)。

基本动作加强训练

1、颤踏组合

音乐2/4中板

准备:

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4:

保持体态,双手向上晃手至“斜上位”。

【篇二: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教材资料全部】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

第一级

1、小熊舞(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

模仿小熊的动作特征:

席地而坐、舔掌心、吃蜂蜜、突出小熊憨态可掬的形象。

关键动作:

前舔、后含、耸肩。

教学提示:

1.以模仿小熊、表演小熊为主,围绕突出小熊的特点而展开的训练。

2.盘腿做含展动作时,上身要经过直立状态。

2、西瓜(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

以儿歌的唱词引领学生进入模仿状态。

关键动作:

滚动(躺地滚动、坐地滚动)、舔胯。

儿歌:

西瓜西瓜圆又圆,红瓤黑籽在里边,打来井水镇一镇,吃到嘴里凉又甜。

3、球球操(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

以训练腰为目的,通过模仿小球的形态,训练前、旁、后腰以及背肌的能力。

关键动作:

卷腰、胸腰、旁腰。

教学提示:

1、通过坐地及站立两种不同的状态,训练学生胸腰、中腰以及旁腰的柔韧度。

2、坐地向后卷腰时,要将脊柱最大限度拉伸。

站立下胸腰时,要感觉上、往远。

4打花巴掌(汉族风格)

教学目的:

在欢快的儿歌声中,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方位感。

教学提示:

1、打巴掌时,以手心交叉击打并带有弹性,眼随手动。

2、体前上、中、下的方位要明确;上----头部的斜上方;中----身体的中轴线;下----腹部的斜

下方。

儿歌:

打花巴掌儿呔,正月正,老太太爱逛莲花儿灯,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穿纸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打花巴掌儿呔,二月二,老太大爱吃白糖棍儿,

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穿纸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

打花巴掌儿呔,三月三,老太太爱抽关东烟,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穿纸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海棠花。

5、蜗牛(儿童舞蹈)

儿歌:

蜗牛出洞串门子,背着一间小房子,雷声隆隆下大雨,蜗牛拍拍小肚子,雨点来了我不怕,我会躲进小房子。

以儿歌带领学生在没模仿小蜗牛缓慢的爬行中,对学生脊柱进行抻、拉、含、仰的训练,并在手臂交替划圆运动中,进行手机抡、拉、抻的训练。

关键动作:

软手

提示:

1、团身时,尽量将身体收成球状,再将脊柱最大限度进行抻、拉、含、仰。

2、手臂做抡、拉、抻时,要贴身体走立圆路线,手尖尽量往远够。

6、我的小手手(儿童舞蹈)

主要舞蹈动作取材于东北秧歌的“绕花”组合,它以训练手腕的灵活性为主,为今后学习东北秧歌手绢动作进行初步的训练。

组合以手位不同方向的交替变化,配合手腕动作,结尾时要启发孩子自由发挥变换各种造型,训练手腕的灵活性,对于手腕的灵活性,对手腕这一关节的运动规律有初步的认识。

关键动作:

摊手、轮指

提示:

1、盘腿坐时,要求立腰拔背,双肩放松、下垂。

2、做腕部动作时,手腕放松,手指自然伸直,眼随手动。

3、摆手时,手臂随动,切忌手臂上下摆动。

7、飞吧、小蜜蜂(蒙古族风格)

组合模仿下密封振翅飞翔,训练以胳膊肘带动小臂,做上下张合、手臂提压,为今后手臂“大三节”的训练做初步的练习。

关键动作:

提压腕(硬腕)、软手

提示:

1、此组合主要是腕部的练习,做飞翔状时,由手腕带动整个手臂上提和下压。

2、软手的训练可借鉴《小蜗牛》在地面手臂的动作,慢慢掌握手关节一节一节的运动。

3、脚下的碎步与上身要协调配合,横向移动向3点时为前行,向7点时为后退。

8、数星星(儿童舞蹈)

儿歌:

一颗星星亮晶晶,两个星星眨眼睛,三颗星星笑眯眯,四颗星星乐开心。

以儿童数星星为设定的情景,训练学生眼随手动的表演意识,及小臂

肘关节的能动性。

提示:

1、眼睛实现的高、中、低要明确,并注意提示学生在“数星星”时眼睛及情感的传递。

2、小臂动作的节奏和路线要明确、清晰。

9、我是小画家(儿童舞蹈)

儿歌:

我是一个小画家,手拿画笔来画画,从坐往右划横线,两只小手抻最长,左边小手指天空,右边小手到海洋,你们猜我画什么,顶天立地是竖线。

在画一个小斜线,小方块里它最长,这是横,这是竖,斜线穿过正中间,左手拉开一张弓,右手指向红太阳,横线斜线跷跷板,两头相合是圆圈,这是圆,那是圆,日月星辰转圆圈。

一句儿歌的歌词,以肢体的不同运行路线所构成的多种线形、图形,如方形、圆形、弓箭形来启发学生对线条的认知,并以肢体代替画笔进行小画家的“肢体绘画”。

提示:

1、从肩胛骨开始手臂、手指尽量伸长,向外延伸。

2、注意手臂与身体整体配合的关系。

3、一定要求边歌边舞。

10、小鸡琢米(汉族风格)

组合以“小鸡琢米”的动作为表现对象,模仿对“小鸡琢米”的形象,训练学生小腿迅速后踢的灵活性。

关键动作:

碎步、勾腿鸡走步

提示:

1、舞蹈中的体态,立腰,双手放于斜后。

2、半脚掌的步伐要细碎、平均。

3、小腿后踢时重拍在下,勾脚迅速踢屁股,呈现小腿快出快回的灵敏性。

4、膝部保持松弛,并随动作上下屈伸。

5、每次做琢米的动作,上身要尽量前俯,形象的提现小鸡琢米时的形态。

第二级

一、小红扇(安徽花鼓灯)

安徽花鼓灯流传于怀远、凤台、淮南、凤阳、蚌阜等地农村。

花鼓灯兼容南北文化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与舞蹈风韵。

花鼓灯是一种自娱娱人并带有竞技性的广场艺术。

表演是即兴的,虽也有一定的形式和程序,但具体表演什么,却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表演者之间默契配合,各显身手,斗妙争能又和谐统一。

群众称这种表演为“玩灯”,称男角为“鼓架子”,女角为“兰花”。

兰花:

也叫“拉花”“包头的”“花鼓娘子”,一般着花衣裤或花衣、长花鞋,头顶一个带有飘带的彩绸球花,球花的两飘带垂于胸前,持折扇、手帕表演。

该组合取材于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形象,通过训练使学生握扇子的

基本运用方法,并认识花鼓灯常用锣鼓节奏点。

关键动作:

飘扇、碎晃头、合开扇

提示:

1、执扇法:

双手以拇指、食指,分别请捏于扇骨的中间。

2、碎晃头时,立腰、后被上提。

以头顶带动,小幅度、快速左右晃动。

3、舞蹈注重突出小兰花俏皮、可爱、活泼的形象。

二、吐泡泡的小鱼(傣族)

傣族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鱼舞比其它傣族民间舞蹈更为柔和、细腻,灵巧而活泼。

流传于德宏傣族、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