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6475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

《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

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资料

自然地理简答论述题:

1、何为自然地域分域规律?

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2006)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个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一般公认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分别简称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后者又包括因距海远近不同而形成的气候干湿分异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带性分异两个方面。

形成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因素有两种:

一是太阳辐射能随纬度而变化;二是地球内能导致的海陆分布与地表起伏。

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影响都是不平衡的,二者在地球表层自然界中的深刻作用,便决定了地域分异具有地带性。

这些地理现象及其成因、特性、表现形式以及彼此间的关系,是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2、简述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

(2006)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使影响我国气候的环流系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下面通过不同的季节来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

冬季:

冬季环流主要受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影响。

蒙古高压是由于大陆降温迅速,大量冷空气聚集形成的。

它是我国冬季风的策源地。

阿留申低压是由于海洋上气温相对大陆较高而形成的。

它吸引陆上冷空气,影响冷空气在我国的南下。

受这两个气压系统的影响,使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即为我国的冬季风。

另外在高空,西风气流通过扰动产生槽脊,可以加强地面的天气过程。

夏季:

夏季环流主要受太平洋副高和印度低压的影响。

在它们的影响下,使我国夏季风明显。

主要表现为东南季风及西南季风。

在高空为复杂的行星风系,北纬40度以北,为西风气流控制区;中部为副高控制区;东南部为信风控制区。

春季:

由于大陆开始升温,此时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气压系统都开始减弱,并往北偏移。

而且影响我国夏季气候的气压系统开始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西风槽经常入侵,给我国北方带来大风降温天气。

秋季:

此时蒙古高压迅速建立,冷空气顺着我国大陆开始蔓延,一旦扰动,迅速南下。

在西南季风回撤慢,仍会影响我国西南地区。

从上面可以看出,虽然一年中影响我国气候的环流形式很复杂,但总的可以说我国气候受季风环流的控制。

3、论述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2006)

中国水资源受降水、大气环流、地理位置、地势复杂等因素影响,其时空分布具有年内、年际变化大及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南北相差悬殊。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是导致一年内短期集中的径流形成洪水及北方和西北许多地区资源性缺水的根本原因。

在空间上,总的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地表径流的分布趋势,基本上与降水量相似,但地区分布的不均匀性比降水量更为严重。

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5强,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总量的1/5;南方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4/5;北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27m3,仅为南方人均量的1/3。

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西北内陆地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63.5%,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

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为19%,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用水量超过其水资源总量的20%,就很可能发生水危机。

而淮河、黄河、海河、辽河四大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率已超过70%,属于严重开发过度。

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变化很大,水旱灾害频繁。

由水循环可知,自然界的水循环在时间上的变化很不稳定,因此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具有不均匀性。

尤其是我国位于世界著名的东亚季风区,属显著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因此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内年际变化都相当大,而且贫水地区的变化一般大于丰水地区。

据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

南方大部分地区连续最大四个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华北、东北的一些地区可达全年径流量的80%以上。

年降水量的最大与最小比值,在南方为2~4倍,在北方为3~6倍。

 

4、论述青藏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以及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006)

A.动力作用

(1)对西风气流的扰流分支作用(冬半年):

分别在高原南北两侧形成两只西风流

分支现象:

北脊弱高压,南槽弱低压

影响:

①.扩大了西风气流的影响作用,南支扰流使西风带范围可达到北纬15度。

②.北支弱高压形成塔里木盆地的倒灌东风和兰州高压,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

③.南支弱低压加深时带来孟加拉湾水汽可给我国东南部冬季带来降水,另外地形原因,转向时甩出很多小气旋,其中西南涡(四川贵州上空),加剧了当地多云多雾的天气,东移过程中,条件适合时增大,给经过地冬季带来丰沛降水

④.形成高原东部气候上的“死水区”,即空气运动弱,风速小。

(2)屏障作用

对气温的屏障(冬半年):

以北地区,可大量堆积冷空气,冬季风形成冷空气弧,因此气温更低。

东侧冷空气弧沿河西走廊急速南下加强冬季风。

对水汽的屏障(夏半年):

南侧对西南季风的屏障,使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囤积在高原南侧,降水较多。

并阻挡了孟加拉湾的热带风暴、气旋在我国的登陆。

东侧可成为部分年份西南季风我国中部的途径,带来丰沛的降水。

北侧由于高原的阻挡,极干旱少雨。

B,热力作用

(1)高原季风形成

影响:

加强了我国冬夏气压场和冬夏季风

冬季:

与蒙古高压叠加,加强冷高压系统,高原吹出的风在地转影响力的作用下形成偏北风;

夏季:

与印度低压叠至,加强了我国西南部低压系统,低压地区吸引风吹向高原,与南亚夏季风同时加强了夏季流场

(2)青藏高压(主要表现在夏半年)

形成

影响:

①.对东部降水有影响。

当青藏高压脊线移至100°E以西时,西风槽可能插入,给长江地区带来丰沛降水。

当脊线移至100°E以东时,与副高叠加,会引起长江地区长时间的伏旱。

②.青藏高压在其北部有一下沉支,加强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干旱程度

③.如果青藏高压向东和向南蔓延,会加强我国夏季风的强度

5、简述冰川发育的条件,与气候变化的主要关系?

冰川发育的地形条件:

冰川发育最基本的地形条件是山脉或山峰的海拔是否深入到雪线即平衡线高度以上,因此,山脉或山峰的绝对高度及其在雪线以上的相对高差,是决定山地冰川数量多少和其规模大小的主要地形因素。

研究表明,山脉雪线以上海拔越高,冰川形成的积累空间就越大,同时也为冰川发育提供了更多的冷储和拦截更多的降水,因而在中国西部许多海拔7000m以上的山峰周围,放射状地分布着复式或树枝状山谷冰川,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冰川作用中心,在冰川资源总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另外地形的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和切割程度不同,也会造成冰川发育不同。

如青藏高原边缘山地,绝对高度大,与其周围的山麓或平原相对高度也大,并且坡陡谷深,切割侵蚀严重,是巨大的深嵌型山谷冰川的发源地。

其内部山地绝对高度一般较小,很少超过7000m,地形也较为和缓,从而有利于冰川在横的,大体水平方向上扩展。

此外,坡向也可以通过影响降水量和热量条件来影响冰川的发育。

如我国西部大多数山地,按其冰川数量以北坡居多,冰川规模也较大。

这是因为该坡向所受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

但是当南坡处于有利于接受水汽来源的格局时,并且降水量的增大能客服热量的不利影响时,南坡就能发育数量和规模比北坡大的冰川。

如喜马拉雅山的南坡。

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

水、热及其组合是影响冰川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

降水决定冰川积累,气温决定消融,因此降水的多寡及其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影响冰川的补给和活动性,而气温的高低影响成冰作用和冰川融水,和降水共同决定冰川的性质、发育和演化。

在稳定状态下,冰川平衡线处的积累量等于消融量。

积累量可由平衡线高度上的降水量表示,而消融量可由夏季平均气温表示。

因此,平衡线处的夏季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及其组合,是一定区域气候在冰川状态上的反映。

则当该区域上气候条件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平衡线的上升或下降。

进而影响到该区域冰川的发育。

6、按照形态、地域、物理性质和气候条件,冰川分别有那些分类?

 地球上的冰川数量多,种类也不少。

冰川的分类法很多,有按形态分类的,有按地理分类的,有按物理性质分类的,等等。

从冰川学的角度进行分类的物理分类法,是目前较为科学的一种分类法。

现将常用的形态分类法和物理分类法分别加以介绍。

    

(1)冰川形态分类

    按照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地球上的冰川基本上可分为两类:

大陆冰盖和山岳冰川。

    大陆冰盖   大陆冰盖也称极地冰盖,简称冰盖,是一种不受地形约束的冰川。

世界上主要是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两大冰盖。

其中南极冰盖最大。

整个南极大陆几乎全被永久冰雪所覆盖,只有极少数山峰露出冰面。

    此外,在地球南北极地区的一些小岛屿上,也有一些冰川形成,但它们的面积和厚度都不能和冰盖相比,称为冰帽和冰原。

    山岳冰川   山岳冰川是一种完全受地形约束的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中、低纬度的山地上,其中亚洲山区的冰川最多。

山岳冰川诞生在不同地形的山地上,因而形态各异,规模不等,悬殊很大。

山岳冰川中具有代表性的形态类型有以下几种:

山谷冰川、冰斗冰川、悬冰川、平顶冰川、再生冰川、火山口冰川等。

山谷冰川是山岳冰川中发育最早的一种类型。

它有明显而完整的发源地粒雪盆,和伸入谷地中的几公里至几十公里长的冰舌。

它具有山岳冰川的全部功能,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对象。

悬冰川是山岳冰川中数量最多、体积最小的冰川,它们对气候变化反应灵敏,容易消退或扩展。

 

(2)冰川的物理分类

    冰川的物理分类法有多种,主要的是根据冰川的冰温状况或热力特征因素,包括引起冰温状况差异的自然地理因素进行冰川分类的方法。

如果按照冰川热力特征来进行分类,可将冰川分成暖型冰川、冷型冰川、过渡型冰川;如果按照温度来进行分类,可将冰川分成干极地型冰川、湿极地型冰川、冷湿型冰川、海洋型冰川、大陆型冰川;如果按照地球物理来进行分类,则可将冰川分成极地冰川、亚极地冰川、温极地冰川、温冰川、亚温冰川。

(3)中国冰川的分类

   我国冰川按照形态分类外,根据我国西部若干山区的水、热条件和冰川物理性质,将我国冰川划分为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两大类,其中大陆型冰川又分为极大陆型和亚大陆型两种。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又在这两大类型中补充了一种复合型冰川类型,凡是不同于大陆型也不同于海洋型的冰川就归入这一类。

    我国绝大多数冰川属于大陆型。

它们的面积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六点五。

大陆型冰川的特点是:

降水最少,气温低,雪线位置高,冰川温度恒为负温,运动速度慢。

它的成冰过程以渗浸冻结作用为主。

我国一小部分海洋型冰川的特点是:

降水量多,冰川温度处于压力融点,雪线位置较低,冰川消融强烈,冰川运动速度较快,最快时可达每年300至400米。

它的成冰过程以暖渗侵作用为主。

    复合型冰川,是亚洲中部的一些长度在20公里以上的大型山谷冰川。

它们从高山发源地下降到冰川末端,往往可以跨越几个垂直气候带。

由于物质补给旺盛,收入量大,它们的消融虽然很强烈,支出很大,但冰川位置却变化不大。

7、我国的季风环流是怎么形成的?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拥有成因复杂的多种季风环流类型。

其成因体现在以下方面。

海陆热力差异:

我国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气压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从大陆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压,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吹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方向相反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

在我国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夏季风特别温暖而湿润。

冬季大陆迅速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

在我国为西北季风,变为东北季风。

冬季风十分干冷。

地形因子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高原面与周边地区存在热力差异。

夏季高原面吸热快,气温升高比周边地区迅速,形成低压,与周边地区存在气压差,气压梯度力指向高原面,因此变形成由四周向高原吹得高原夏季风。

到了冬季,高原面降温比周围地区快,形成高压。

变形成了气压梯度力由高原指向四周的气压差,此时形成由高原向其周围地区吹得高原冬季风。

另外,在冬季,高原高压可以向北蔓延,叠加到蒙古高压上,加强我国冬季风。

在夏季,高原低压可以向南蔓延,叠加到印度低压上,加强了西南低压场,加强了我国的夏季风。

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

在两个行星风带相接的地区,由于行星风带的位移引起不同性质风的季节性改变。

例如在夏季,赤道辐合带可达北回归线附近,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到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成西南风。

成为影响我国的西南季风。

8、论述冰心研究的意义和定年方法?

极地冰盖和中高纬度高山冰川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最终形成含有年层的冰体。

在这些冰体上钻取的冰芯变成了研究古气候环境演变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是因为冰芯中氢氧同位素比率的变化可以反映气温的变化。

另外,冰芯的净积累率可以作为降水量变化的指标;在由雪转换成冰的过程中包裹在冰中的气泡,记录着气泡生成时大气的成分;冰芯中的化学成分和微粒含量,记录了过去大气气溶胶的状况,以及地球沙漠化和大气环流强度的状况;冰芯中保存的有机物记录了当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冰芯中的火山灰和强酸信号则记录了火山活动的历史;冰芯中一些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变化反映了宇宙射线强度、太阳活动和地磁场强度变化的历史。

并且冰芯还具有时间序列长(几十万年)、分辨率高(年、季)、信息量大和保真度高(地温环境)的优点。

冰芯定年是冰芯研究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如果一个冰芯没有明确的深度-年代关系,那么其气候环境记录就无法恢复;同时,如果一个冰芯定年误差太大,那么其研究结果也就令人难以置信,尤其在不同地区气候环境记录进行对比时,甚至产生错误的结论。

在极地冰芯研究过程中,已发展了许多定年方法,包括冰川动力模型法,季节层位法,参考层位法,记录对比法及放射性同位素法。

但在山地冰川成冰过程中,外围气候环境及冰体理化性质等与极地冰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不是所有的极地冰芯定年法都适用于山地冰芯。

在我国山地冰芯定年过程中常采用以下办法:

(1)物理特征和化学成分的季节变化:

由于气候环境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的冰川表面特征及降水化学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雪冰层中物理、化学参数的季节变化特征,就可以数出冰芯所包含的年层个数。

(2)参考层:

自然界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全球性事件及人类活动的特殊产物,往往会在冰芯中形成一些特殊的层位。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特殊事件发生的时间都是已知的,因此在冰芯中这些层位变构成了定年参考层。

(3)流动模型:

由于冰的流动性,冰川年层厚度随着深度增加将被挤压得越来越薄,以至无法再依据各种物理、化学参数的季节变化来数出冰芯年层。

此时应用冰体流动模型定年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4)36Cl定年:

这是利用冰芯中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的新技术,这一方法对于年代久远的冰体定年具有很大的潜力。

36Cl常常吸附在气溶胶表面,并通过干湿沉降降落到冰川表面,形成冰芯记录,因此它的测年年龄直接反映的是冰/雪的沉积年龄。

以上介绍了在冰芯研究中的一些主要定年方法。

事实上,任一冰芯年代的确定都是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而不是单独一种方法就能完成的。

9、简述自然地域分异与人类生产实践的关系?

10、简述全球变化中人类活动所起的作用?

11、青藏高原隆起研究的进展和争论?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中人类活动的作用?

12、中国三大区划及各区的基本特征?

13、试述我国西北干旱区环境的形成?

西北干旱区是我国三大自然区之一,是横跨欧亚大陆中心的广大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0%,其范围包括我国400mm等降水量线以西以北的广大地区。

我国西北干旱区环境的形成过程如下:

根据古地理的研究成果,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早在白垩纪至早第三纪时就已经初步形成。

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高压的条件下,季风气候尚未形成,而盛行的行星风系为东北信风,多为下沉气流,空气绝对增温导致相对湿度减小,再加上地势平坦,地形雨稀少,从我国西北直到长江流域形成了一条广阔的干旱气候带,具有亚热带稀树草原和半荒漠景观。

晚第三纪时,我国大陆联成一片,青藏高原大面积抬升,使大陆性气候加强,并促成了季风环流系统的建立,导致我国现代气候的形成。

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的考察结果表明,西北和华北地区现代干旱气候的形成和加强是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及青藏高原的逐步隆起分不开的。

在上新世中晚期,青藏高原尚未显著隆起,高原平均海拔约1000m,冬季尚不存在西伯利亚高压,仅在北纬30度的拉萨附近有一弱高压;到第三纪末,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地区剧烈上升,中更新世时,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达到3000m,原来的冬季弱高压得到加强,其中心向北推移到北纬40度附近;晚更新世到全新世初期,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经历了急剧的整体抬升,高原面已与现代高度接近,现代季风气候基本形成,原来的冬季高压北移到北纬55度的西伯利亚附近。

冬季时,从高压中心吹向四周的干冷大陆季风,经青藏高原的顶托,在东经97度附近形成西北风和东北风的分野,前者吹向东南,笼罩我国东南半壁,后者向西南盛吹,直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部后被西北风所取代;由于盛行风系来自干旱大陆,气流含水量少,造成此时整个西北地区都干冷少雨。

到了夏半年,西北地区由于距海遥远加之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阻挡了来自东南沿海的季风气流,青藏高原和祁连山、昆仑山等高山又形成了对西南来自印度洋气流的屏障,导致海洋季风难以深入,因而从东向西,气候逐步干旱。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逐步隆起所导致的季风变化和地理位置深处欧亚大陆深处,冬夏季风均难以形成大量降水,是形成我国西北干旱区的的主要原因,也使我国西北地区形成了典型的大陆性温带和暖温带荒漠景观。

14、简述青藏高原在我国环境中的作用?

青藏高原是全球一个独特地域单元,号称世界的“第三极”。

数百万年来的强烈隆起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化影响深刻,对地理环境分异及近代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1.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我国的三级阶梯分布,也奠定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基本格局。

青藏高原形成后,它以巨大的高度与帕米尔高原同列为世界屋脊,其内部大山横亘,积雪冰川广布,成为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而地势呈阶梯状则是我国地貌形势的主要特征。

由于青藏高原巨大的海拔高度和广阔的面积,具有高寒、冰川、冻土分布广泛的特点,因此自然区划中将其单独划分为青藏高原区。

2.作为我国三大自然区之一的青藏高原,对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全球其他的中纬度地区,形成的是干旱荒漠景观,而我国中纬度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影响,自东向西形成了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逐渐过渡的自然景观,并由此形成了我国其他两个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

在青藏高原内部,其自然环境的垂直变化和水平分异与低海拔区域也迥然不同,具有独特的地生态现象及其空间格局,显示高海拔区域的三维地理地带规律。

3.我国现代气候具有季风性明显、大陆性强、地区差异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也无一例外是伴随高原隆起而逐步形成的。

高原大地形的动力作用与热力作用使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出现复杂的天气、气候变化,并影响到全局气候的形成与分布。

主要可以归结为:

1)动力作用及其影响。

500mb以下西风、东风环流在高原周围发生分支绕流汇合,东西侧形成“死水区”,南北侧成“南槽北脊”形势;迫使西风环流爬坡,使高原四周边坡上出现多雨带;对高原南北侧对流层低空冷暖气流及伴随的天气系统平移有显著阻挡作用。

2)热力作用及其影响。

高原面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之间在对流层中低空形成独特的高原季风气候;高原冷热源作用及近乎相反的季节变化直接影响到该地区东西风环流的形成与变化;高原冷热作用明显的日变化是产生高原天气气候特点的重要原因。

另外,高原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远非仅限于青藏地区,它对我国、甚至北半球的气候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我国水系分布的基本格局。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青藏高原地区冰川、湖泊广布,加之其南缘降水补给充足,因而该地区是我国主要外流河与内流河的补给源地。

总之,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我国的地貌格局,形成后又由于其独特海拔高度和巨大的面积,在动力和热力方面对我国乃至北半球的气候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5、试述自然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理论及其在人类实践中的意义?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的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一般公认的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后者又包括因距海远近不同而形成的气候干湿分异和因山地海拔高度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带性分异两个方面。

1.关于地带性

B.B.道库恰耶夫是地带学说的创立者,他的学说内容主要包括:

太阳辐射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

由宇宙-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

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的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另外一种规律。

道库恰耶夫的学说提出以后,在其他学者的努力下和实践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也具有地带性;

海洋的自然地理特征也具有地带性;

发现除了热量之外,水分尤其是水热组合关系在地带和亚地带地域分异中的重要作用;

揭示了沿岸和内陆腹地纬度地带谱全然不同的事实,建立了理想大陆各自然带相互关系图式;

确认了地带性内部还具有非地带性;

开展了地带性规律的量化和模型研究。

2.关于非地带性

非地带性是指由于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不同于地带性的自然地理要素及其整体的空间分异特征,主要包括:

海陆分异;

干湿度分异或“经度地带性”;

构造地貌成因的区域分异;

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分异;

垂直带性分异。

地域分异具有全球、全大陆和全海洋、区域性、中尺度和小尺度五种尺度。

不同尺度之间具有一定的从属关系,大尺度是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而小尺度是大尺度分异的基础。

一个地区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分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人类生产实践中,综合利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进行自然区划,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

同时,认清自然分异规律,也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16、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划分的原则、各大区的基本特征?

为使自然区划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实际,必须选取合适的区划原则。

目前经常采用的原则主要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区域共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我国三大自然区根据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中最主要的地域差异(即:

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地理位置的差异;

地势轮廓及新构造运动的差异;

气候主要特征的差异;

自然历史演变的主要差异;

人类活动及自然界的影响及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向之差异。

)和以上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3大自然区,其主要自然特征简述如下:

A东部季风区

为亚洲季风区的一部分,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45%,总人口的96%。

与西北干旱区的界线大致为干燥度1.2~1.5的等值线,与青藏高寒地区则以2500~3000米等高线为界。

主要自然特征为:

1)湿润的季风气候占统治地位,干燥度大部分在1.0以下(一部分为1.0~1.5),全年风向和降水均按季节有明显变化和更替,夏季海洋季风影响甚为显著。

2)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一般不大,海拔超过2000米以上的山岭不多,没有现代冰川,绝大部分地面海拔1000米以下,并有广阔的冲积平原。

3)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常态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和堆积、溶蚀等作用;地表水资源丰富,补给以雨水为主,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