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单元示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8638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单元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习单元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习单元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习单元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习单元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单元示例.docx

《学习单元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单元示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单元示例.docx

学习单元示例

選修單元七

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

示例一

一、學習目標

探討不同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探究作者的創作用心,提高賞析、評論的能力;並掌握塑造人物的技巧,提升創作的能力。

二、學習重點

1.分析人物塑造與作者、時代、環境的關係

2.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

3.從不同角度評論作品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手法的創新性

4.比較及評論不同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創作手法和藝術特點

5.探究作者的創作用心

6.運用塑造人物的手法創作或改編

7.培養閱讀不同類型文學作品的興趣和習慣

三、學習成果

1.從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豐富意蘊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體悟作者創作人物的深意,加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和了解

3.能運用文學基礎知識、觀察力和想像力,從不同角度賞析、評論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並有個人的見解

4.能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創作,以刻畫人物,表達個人對社會、生活、環境的感受與體會

5.能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改編作品,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體會

6.樂於閱讀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

四、課節

共33節,每節40分鐘

五、學習材料

甲選用學習材料:

1.汪曾祺《小說創作隨談》

2.張愛玲《等》

3.舒巷城《搶鏡頭的二小姐》、《街頭所見》、《搭棚工人》、《鯉魚門的霧》

4.七等生《老婦人》

5.西西《家族日誌》

6.韓麗珠《輸水管森林》

7.黃仁逵《放風‧老將阿徐》

8.鍾曉陽《販夫風景》

9.葉聖陶《潘先生在難中》

10.魯迅《祝福》

11.劉以鬯《蛇》

12.葉維廉《攸里賽斯在台北》

乙建議配合閱讀書籍:

1.張愛玲《傾城之戀:

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

2.張愛玲《第一爐香:

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

3.黃仁逵《放風》

4.何福仁編《西西卷》

5.魯迅《吶喊》

6.劉以鬯編《劉以鬯卷》

 

六、設計取向

1.邊賞析邊創作:

學習活動圍繞「貼到人物來寫」的觀念,讓學生掌握如何分析、欣賞、評論和比較文學作品,同時加入相關的寫作練習,讓學生從實踐中,提高賞析和創作的能力。

2.以小說人物塑造為主:

人物形象為文學作品的重要元素,而本設計則以小說作為切入點。

教師如設計校本單元時,可以不局限於小說,散文、新詩、劇本亦有不少精彩的人物形象作品。

3.小說以塑造人物為中心:

鑒賞小說主要是透過對人物、情節、環境的感受和分析,體驗形象的情感,把握作品的意蘊,感悟生活的真諦。

本設計從人物主體到對環境、時代的關注和嘗試不同類型的寫作,使學生多元認知、體會與實踐。

由「貼到人物來寫」出發,兼及人物的內在真實,涉及諸如心理、幻想等層次,逐步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鑒賞的能力。

4.着重生活體會:

學習活動着重提升學生對生活的體會,以及對身邊事物深入觀察和再現的嘗試。

透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生活敏銳的觸覺和深刻的反思,加深個人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和體會,積儲寫作素材,進而運用各種寫作技巧嘗試將之再現;同時,亦可加深他們對文學作品的體會,提升鑒賞能力。

5.貼近生活、關注本土特色:

本設計大部分選讀本土作家的作品,貼近學生生活,同時讓他們關注本土特色,並加深對文學作品人物生成的了解。

七、學習內容簡介

甲教學:

教學環節

課節

學習內容

1

人物形象概說

1-6

探討人物形象與作品的關係:

•認識以人物為中心的小說觀念——要貼到人物來寫。

•探討不同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並理解人物形象與作品形成的關係。

2

家族成員

7-12

了解人物形象的來源——生活:

•創作來自現實生活,人物形象的組成與作者個人的經驗息息相關;

•選讀不同作品,追溯作者如何取材自獨特的生活體驗,將之轉化成文學作品,其中以家族成員的形象為例,說明作者以真切的成長經驗,投射到不同家族角色,寫成具有個人特色作品。

3

街巷人物形象

13-18

探討人物形象塑造與觀察的關係:

•尋常生活充滿豐富的創作原材料,藉著作者微細的觀察和具體的刻劃,即使是街巷人物,亦能寫出饒有趣味和別具深意的作品;

•人物模塑着重觀察和想像,此環節特別注意對作品觀察力的賞析,以增進學生對觀察與作品關係的理解。

4

人物形象與環境

19-25

探討作品中人物與環境的關係:

•從不同角度賞析作品的人物形象,除注意描寫人物外貌的段落外,還須聯繫作品中特定的環境,以及作品所呈現的時代特色,才能給予全面的評價;同時,藉着評賞作品塑造人物的手法,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5

古今穿梭、變化萬千的人物形象

26-31

探討不同時代作家對人物的處理各有不同,特別着重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並掌握作品與時代的關係。

6

總結

32-33

透過對不同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賞、評論以及嘗試創作,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以及鍛鍊豐富的想像力,使他們無論閱讀、寫作,以及對日常生活的體味,均常覺趣味盎然。

8

延伸活動:

隱身的人物形象

彈性

處理

深化學生對作品的鑒賞能力:

•賞析作品的布局設計,以突出隱身人物的形象。

•探討作品如何巧妙地利用不同事物以襯托、渲染人物特點,經營情節。

乙評估:

進展性評估

教師可視乎需要,透過本單元不同環節中的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以調整教學,有關的活動如:

•網上日誌

•編擬故事

•口頭或書面評論

•改編或創作

總結性評估

下列兩組,每組各選一題,共兩題:

甲組:

•撰寫評論

•與作家通信

乙組:

•劇本或小說創作

•自選劇作改編成小說

教學活動

構思和備註

人物形象概說

第1-6節

1.讓學生從所研習的作品中,選出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人物,並說明理由。

學生可選必修部分曾研習的作品,如:

《接外孫賈母惜孤女》及西西《碗》等作品中的人物加以賞析,鼓勵他們運用所學,提升評賞作品的能力。

2.導讀汪曾祺《小說創作隨談》,教師與學生討論作者對創作的觀點,讓學生思考這些觀點與塑造人物形象的關係,如:

∙創作必須有深厚的生活基礎;

∙作家必須有自己的思想;

∙沈從文指「要貼到人物來寫」。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貼到人物來寫」的意思,如:

∙小說應以人物為主,其他部分都是次要的;

∙注意作者和人物的關係,作者與人物是平等的,能融為一體;

∙即使寫風景也不能與人物無關;

∙語言(如敘述語言、對話)都貼近人物。

3.導讀舒巷城《搶鏡頭的二小姐》,讓學生:

∙描述二小姐的外貌,並說明她搶頭的原因

教師也可選用舒巷城《阿飛作家》。

作者不刻意描寫阿飛的外貌,但透過阿飛的幾個生活片段突出人物的性格和行為。

同時,教師指導學生品味作品的語言,思考語言與突出人物形象的關係。

∙討論作者如何突出二小姐的形象,如:

-敘事手法

-人物配置

-語言運用

∙分析二小姐的性格和行為

4.講讀張愛玲《等》,讓學生分組:

∙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師可引導學生賞析作者細緻描繪各人物的外貌和透過人物的對話等,突出人物的形象和內心世界。

作品人物眾多,但卻各具特性,並不流於類型化。

∙選取小說中一個人物,運用想像、聯想代她/他講述生平故事;

∙比較張愛玲與舒巷城兩位作家塑造人物的手法。

5.片段寫作:

學生以「等」為主題,以地下鐵路月臺為場景,寫作以人物為主的片段。

然後,由學生互相評論所述場景及人物的關係。

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刻畫身邊的人物,表達個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

6.總結:

讓學生探討人物形象與作品的關係,認識以人物為中心的小說觀念——「貼到人物來寫」,並以此為欣賞文學作品的切入點。

7.延伸閱讀:

張愛玲(1991)《傾城之戀:

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台北:

皇冠文化出版社、張愛玲(1991)《第一爐香:

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台北:

皇冠文化出版社,以鞏固和深化學生對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教師也可鼓勵學生閱讀下列文章,以加深他們對創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沈從文《談創作》、《給一個作家》見《沈從文文集》(第十一卷)(海外版),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分店,頁313至315及頁368至370

汪曾祺《小說筆談》見《晚翠文談》,杭州:

浙江文藝出版社,頁42至58

家族成員

第6-11節

1.導讀七等生《老婦人》,讓學生:

∙聯繫作者的生平,分析作者塑造詹氏的特別用意;

教師可先讓學生搜集有關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資料。

作者曾表示《老婦人》是「獻給我的母親詹阿金」。

聯繫作者的生平、創作背景,理解作者寫作的意圖(如尋根、逃離、追憶等)

∙探討作者「安排」詹氏南下的用意;

∙賞析作者如何突出人物形象。

如透過平常的對話展現人物。

2.講讀西西《家族日誌》,讓學生:

∙討論小說中的“我”是怎樣的一個人;

教師可讓學生自行搜集資料,了解六十年代的生活情況。

∙討論小說多用短句的特殊效果;

「我」的內心獨白甚多,引導學生如何將各人的說話聯繫起來,分析其內在的結構和呼應,從而深入了解其中用意。

∙討論作品如何透過串連人物的內心獨白,展現豐富的情節。

讓學生理解拼貼式說故事的手法。

3.講讀韓麗珠《輸水管森林》,讓學生

∙以圖象表現小說的環境(如採用繪畫、攝製圖象);

讓學生盡可能在課堂完成,不能與同學交談。

各人憑藉想像,自由發揮,藉以加深學生對小說的理解。

作品以特殊的城市空間,展現人物的心理空間。

∙比較各學生所「想像」的有何差異,並找出共通的城市面貌,如大廈林立,水管外露等;

韓氏筆下的人物是面目模糊、沒有面孔、沒有表情的,人物的內心世界暗藏於特異的空間之中,由讀者自行探究。

∙探討作品中人物如「我」和「我」眼中的人物(母親、外婆、胖子等);

∙嘗試探索「我」的內心世界;

∙與七等生《老婦人》及西西《家族日誌》兩篇比較,分析韓麗珠塑造人物的技巧與二者不同之處。

4.網上日誌:

讓學生探討三篇小說中的其中一個人物,建議項目如下:

 

鼓勵學生建立網上日誌,將個人研習作品的心得與同學交流、分享。

日誌的內容可隨着本學習單元的學習進程而日漸豐富。

教師亦可適時檢視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適當的指導、鼓勵和讚賞。

∙朗讀所選人物的若干段落,並稍後評述,說明自己的所思所感;

可透過網上日誌,了解學生能:

•從不同角度賞析、比較和評論作品塑造人物的手法(例如:

作者的創作用心、人物描寫手法、人物和環境的關係、語言運用)

•對作品有個人獨特的感受和體悟

∙與同學討論選擇這個人物的原因;

∙比較這個人物與其他一或兩位人物,說明人物在形象和行為上的分別,並評價不同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和藝術特點。

5.總結:

創作來自現實生活,人物形象的組成與作者個人的經驗息息相關。

讓學生選讀不同的作品,追溯作者如何取材自個人的獨特生活經驗,轉化成文學作品。

本環節以「家族成員」的形象為例,探討作者將真實的成長經驗,投射到作品中,寫成具有個人特色的作品。

街巷人物形象

第12-15節

1.讓學生選擇一位街巷人物進行描述,然後分組討論不同社區的街巷人物的差異。

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

教師引導學生搜集人物所處的社區資料,了解該社區的形態。

學生透過深入的觀察,會發現不同地區的人物不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