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鹿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6234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涿鹿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北省涿鹿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北省涿鹿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北省涿鹿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北省涿鹿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涿鹿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新.docx

《河北省涿鹿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涿鹿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涿鹿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新.docx

河北省涿鹿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新

河北省涿鹿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第II卷(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

第I卷(选择题70分)

一、单项选择题(70分,每小题2分)

1、北宋汪洙在《神童诗》中云: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这最能体现的是()

A.北宋科举制发达,重视文武兼备的人才

B.北宋统治者把科举制作为唯一选官依据

C.北宋统治者加强对读书人的思想控制

D.我国古代社会读书做官一体的价值取向

2、有人认为,明太祖时君权膨胀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

明朝君权膨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制度衰落,皇权受到更多冲击和挑战

B.加强皇权是中国历代君主执政的必然准则

C.以相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难以承担加强中央集权的重任

D.相权过度膨胀,危及君主权威

3、622年唐高祖颁布诏书指出,布衣寒士得不到举荐者可以“投牒自应”“自举”,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明文规定投身仕途的考试不再需要官府举荐的制度。

这对社会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

A.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B.选拔到真正的"贤者"治国

C.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地发展D.提高了决策水平

4、有人总结说:

“世官制是奴隶社会具有标识意义的选官制度,□和□则分别是封建社会前期与后期具有标识意义的选官制度。

”其中“□”处应分别为()

A.察举制科举制B.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八股取士D.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5、汉武帝设立中朝的原因有( )

①中朝官地位低,可以减少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

②中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

③中朝官由外戚、宦官充任,有利于保证皇权独尊

④既能保持外朝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6、下表反映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由此可以看出( )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

C.地方自主性不断增强D.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

7、有人曾说:

失去监督的权力,就像无舵的帆船;失去节制的私欲,就像决堤的洪水。

下列地方官员或势力具有这一特点的有()

①东周诸侯王②秦郡守③西汉诸侯王④唐节度使⑤宋知州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③④

8、与三公九卿相比,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A.分散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9、下列选项所列权限,属于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的是()

A.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B.执掌群臣奏章,监察百官

C.管理全国军务D.封驳中书省诏令

10、周代政治的最大特点是族权与政权合而为一。

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一定意义上讲,宗法制构成了分封制的基础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分封制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制度的体现

D.宗法制是分封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和保障

11、《历史大脉络》中说:

“16世纪是世界形势的转折点……那时中国……只可惜暮气已深,又昧于外面的情形,民间有企图开拓之心,官方则全无向外发展的意愿。

”对于16世纪中国政治的状况,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内阁开始出现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统治思想日益保守

C.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D.封建统治出现民主化倾向,启蒙思想滋生

12、某边疆地区出现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以备部队急用。

幕僚根据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

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13、“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这场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

14、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15、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上述政策(  )。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6、有人将下面漫画中逃跑者的现实活动归纳为:

溜之大吉→反咬一口→为人打工。

该漫画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后列强获得的侵华权益是( )

A.西方列强拉开了瓜分中国的序幕

B.外国军队长期驻扎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

C.列强在华设厂开始取得合法地位

D.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航行

17、晚清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时说:

“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

四夷入侵,各示所欲’。

”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

A.顽固地坚守传统的政治体制B.“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C.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D.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18、中英《南京条约》申明:

“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清朝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后来,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B.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0、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这一调整是指(   )。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21、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22、《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

这些情形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D.全面抗战时期

23、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自1912年1月28日在南京成立,中间经过一次改选,至1913年4月8日在北京自行解散。

在这14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开会220次,议决230余案。

这一系列会议()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B.是议会的政治实践

C.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D.核心议题是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4、据统治,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

9,当时人民提出“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的口号。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华北和华东的农业基础良好B.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D.人民被解放全中国的激情鼓舞

25、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尖锐地指出:

“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

”他着重强调: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这说明当时()

A.“左”倾错误开始滋长B.—些领导人已经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D.组织工人运动仍然是中共工作的重中之重

26、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这样说道:

“科举制度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做法垄断所有的官俸。

”他的意思是()

A.君主用科举制度这只"看不见的手"来维护统治

B.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好的选官制度

C.科举制度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D.科举制度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崇儒重学的风气

27、以儒家士大夫为主体的中国文官系统,至少在理论上,认为政府不仅可以征集资源,保持国力,更必须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这表明,中国的官僚系统()

A.旨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B.以维护民众利益为唯一使命

C.有助于形成清廉政风D.对君主的苛政、暴政有一定制约作用

28、元朝行省是“中古殖民地制度之遗物”,“省区即军区”,“皆为军事控制区域,各拥相当军需资源;藉以供养驻军,镇压地方……”由此可知,元朝设行省的根本目的是(  )

A.开拓疆域,藩卫中央B.以武力维持专制统治与剥削

C.维持治安,发展经济D.确保满洲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

29、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

这些变化(  )

A.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遭到否定B.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的结果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D.无益于近代中国的发展

30、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确立了“持久消耗战略”,提出“以空间换时间”,“一心一意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

由此可见,其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 )

A.准备做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B.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C.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D.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

31、“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

”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进程B.因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

C.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了典范D.是中国近代革新历程的源头

32、除革命党、谘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

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

这表明(  )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D.民主共和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33、宣统皇帝在退位诏书上写道: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是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

这是因为它(  )

A.宣告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B.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意味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D.宣告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34、下图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共同任务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

B.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依据是领导阶级的阶级属性

C.民主革命胜利后,不同的领导阶级决定中国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

D.判断革命的性质应依据领导阶级的阶级属性

35、20世纪上半期,上海某店贴过这样一副对联:

“三鸟害人,鸦雀鸨;一群卖国,鹿獐螬。

”这副对联所反映历史事件的最主要作用是(  )

A.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转折

 

第II卷(非选择题30分)

二、材料题(30分,每小题15分)

36、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历史上的中日、中美、美日关系是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中占有可能影响世界局势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种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1)材料一中所涉及的是哪次战争后签订的哪部不平等条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5分)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

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

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

此后三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中、美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

(3分)

材料三:

必须保证日本不再次威胁美国及世界和平和安全。

……对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

这种占领必须有利于在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下时,为盟国利益而行动的主要同盟国……在主要盟国中,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

----《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基本政策》(1945年9月22日)

材料四: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订购了不少于36亿美元的军事及后勤物资。

此外,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大力扶持日本经济。

据统计,仅1954~1958年年间,美国政府对日本的援助就达4.66亿美元。

----《世界近代现代史》(人教版下册)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占领日本的目的。

材料四和材料三相比,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怎样的变化?

试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4分)

材料五:

——引自《2011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研究报告》

(4)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多少年?

根据材料五指出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不好的主要因素。

(3分)

37、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材料二 (农民全年收获)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注:

以上材料均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每25家为一“两”,作为农村基层单位,每“两”设一国库,一礼拜堂,由“两司马”管理。

材料三 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

缘蒙天父天兄大开天恩,差我主二兄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

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将佐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太平天国》

1.材料一规定怎样解决土地问题?

(4分)

2.材料二规定了怎样的分配制度?

(4分)

3.材料三中“照旧交粮纳税”是一种什么政策?

其实质是什么?

(4分)

4.以上材料反映的政策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3分)

1.

答案:

D

解析:

本题疑难之处在于不能对材料进行深人的解读。

“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重学)、“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习的目的是立身和做官),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将读书、立身、做官合为一体的价值取向,因此D项正确。

A项是对“英豪”的错误解读项说法错误,科举考试不是做官的唯一途径;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

2.

答案:

A

解析:

本题疑难之处在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明朝皇权加强的本质。

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思想有所松动,封建统治走向衰落,君主专制受到种种挑战。

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采取种种措施和手段加强皇权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A项正确。

中国封建社会有着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传统,但B项说法太绝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属于偶然现象,并且相权同皇权的斗争从属于“皇权受到更多冲击和挑战”。

3.

答案:

C

解析:

本题疑难之处在于不能深人认识科举制发展的影响。

依据“布衣寒士”可“投牒自应”“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明文规定投身仕途的考试不再需要官府举荐的制度”分析可知,这表明参加科举考试不再有任何身份上的限定,体现了社会制度向更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C项符合题意。

4.

答案:

A

解析:

本题疑难之处在于不能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各个选官制度的影响。

汉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隋唐以后则主要是科举制,因此,本题选A项。

九品中正制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实施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此一阶段介于汉代和隋唐之间,既不能为前期的标志,也不能做后期的标志,B、C、D三项均排除。

5.

答案:

D

解析:

本题疑难之处在于不能正确理解汉武帝设置中朝的目的。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③中“由外戚、宦官充任”说法错误。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D

6.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行政区划变化的正确分析和理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发展到三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

【练后反思】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行政层级越多,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就越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就越鲜明;其次,地方机构越能体现中央意愿中央集权的特点就越明显。

总体来看,这个历史发展进程虽然有时会有反复,但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7.

答案:

D

解析:

本题疑难之处在于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各朝代地方行政制度下行政长官或地方势力的权限。

基于对材料的分析可知,地方权力“失去监督”“失去节制”,主要体现为地方行政长官或地方势力权限过大,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

秦郡守与宋知州与此不符,排除含有②⑤的选项,本题选D。

8.

答案:

A

解析: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相权分散,但三省各司其职,这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故选A。

9.

答案:

A

解析:

A项为丞相的职责,与题意不符;御史大夫的职责是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B项符合题意;掌管军务的官职或机构有秦朝的太尉、唐朝的兵部和宋朝的枢密院等,C项与题意不符;D项为唐朝门下省的职责。

10.

答案:

D

解析:

题易错之处在于不能正确认识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

分封制属于政治制度,宗法制属于宗族制度,对于最高统治者而言,分封制与宗法制合而为一,宗族权力的传承同时亦是国家权力的承继。

依据以上分析可知,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宗族基础,因此A、B两项说法正确;分封制下嫡长子继承、庶子分封,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制度的体现,C项说法正确;宗法制是宗族权力的传承,而非分封制在政治上的体现,D项说法错误。

11.

答案:

B

解析:

依据“暮气已深”“昧于外面的情形”等分析可知,B项正确。

A、C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内阁出现于明成祖时期(15世纪),君主专制于清朝发展到顶峰;D项说法错误。

12.

答案:

D

解析:

依据“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幕僚根据皇帝的旨意……户部等单位执行”等信息可知,皇帝直接管辖六部,故此时应为明清时期。

此时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不是宰相,因此排除A、B、C三项。

故本题选D项。

13.

答案:

A

解析:

“中世纪”与“近代”相对应,它指的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

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是中国近代与封建时代的分界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标志性事件是A项

14.

答案:

D

解析:

根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可知,与《辛丑条约》的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相对应。

15.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此时列强已经开始瓜分中国,故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义和团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该政策主要是扩大美国在华的特权,故C项正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不是推进而是制约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

16.

答案:

B

解析:

观察漫画结合题干可判断,漫画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慈禧“溜之大吉”;慈禧对义和团由招抚改为绞杀,即“反咬一口”;清政府与列强共同绞杀义和团运动,即“为人打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准许各国派兵驻扎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故B项正确。

A项是在德国占领胶州湾后,排除;C项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排除;D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排除。

17.

答案:

C

解析:

考查《马关条约》的影响。

依据所学,材料所说的割地、议和应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对日本割地又赔款。

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指出了其危害,结合之后的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选项C评述正确。

故应选C。

18.

答案:

A

解析:

“申明”“照会”等都是近代外交用语,“平行照会”“平行之礼”使清王朝被迫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故A项正确;平等的外交观念只是出现在条约中,不能得出此时中国已形成此观念,故B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妥协退让,但不是崇拜西方列强,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内容是清政府迫于西方列强的威势接受的,不是受到西方文化广泛影响而采取的措施,故D项错误。

19.

答案: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