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解题方法和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6223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和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和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和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和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和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和技巧.docx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和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解题方法和技巧.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和技巧.docx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和技巧

2019中考历史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单项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认真审题是关键,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题干要三看:

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

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

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看完、看清、看懂!

被选项要三思:

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

是否符合历史史实;

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二、辨析改错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理清题意,准确判断

首先需要在整体上把握试题的主旨,然后逐句逐段进行分析判断,找准错误之处。

◆改正错误,规范答题

针对史实叙述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等方面的错误,作出相应改正或用具体史实来说明错误的原因。

在改正错误时,不能直接在原题上用笔勾画,应按照试题的要求规范作答。

◆检验改正,防止误辨

对错误的改正要还原到试题的句子或段落中,检验修改是否正确。

三、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问题,后读材料。

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

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

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①看两头,找信息。

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

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②读懂、读透材料。

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

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

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简单说,读题要做到三读:

读题引、读正文、读出处。

二、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

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

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

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

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注意:

一般来说,定位词前都会有关键的限定词,提供答题的信息。

答案来源不清:

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

答案表述不准:

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思路

答题内容不明:

利用定位词确定答案表述

公式一、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

公式二、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基本思路

1、概括:

(归纳、概括、指出、解读)

2、分析:

(分析、有哪些原因或影响)

3、比较:

(比较、有哪些异同、变化)

4、说明:

(原因、内容、影响、特点)

5、评析:

(你认为、有何认识启发等)

6、列举:

(列举、举出、哪些<史实>)

定法词既承担命题人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公式三、利用定位词,确定答案的表述

1、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

2、原因、条件、目的

3、内容、表现、特点

4、影响、作用、经验、教训

三、答——是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

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问。

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

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

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

2.注意审准设问。

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

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

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

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

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

 

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要从具体材料中得出这一基本观点,那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

同时,运用史学观点进行材料分析,还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增强对历史事物的主观判断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对材料进行辩证、历史的分析、解决。

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

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

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

几类题型的答题方式

1、影响、评价类

(出现“影响”、“评价”、“作用”等问法时,有时“看法”也是在问影响)

A.答正、反两个方面,积极+消极,或进步性+局限性(绝大多数“影响题”为这一思路,除非题中明确要求只答正、反其中一个方面;另外,有的历史事件比较特殊,只存在正反其中一个方面,如“新中国成立的影响”、“法西斯的侵略”)

B.答该历史事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历史影响(当从正反两个方面不好作答时,可从这一思路尝试作答)

2、关系、联系类

(出现“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几个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等问法时)

A.两者之间的关系:

a.总论(”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等)

b.分析(A对B有什么作用;B对A有什么

作用)

B.三者及三者以上的关系:

a.第一种情况:

A决定了B,B影响了C(依次顺承关系)

b.第二种情况:

多个事项共同与某个历史事件有关系,

如A是该事件的前提;B是该事件的基

础;C是该事件的核心;D是该事件的发

展等

3、启示类

(出现“认识”、“启示”、“看法”等问法时,多为最后一问)

A.类型:

a.需依据材料及相关探究得到启示,不能超出材料及

前面的问题探讨的范围(重点)

b.开放型启示,与该题的主题相关即可,不局限与材

料所述内容

B.答题步骤:

a.扣本道大题的主题,关键词展开

b.扣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关键词展开(如有重复,可几则材料合并得到一个启示;如一则材料提到多个方面,也可得出若干启示;不好得出启示的材料可略过。

在此需灵活应变)

C.答案内容:

一般情况下分为“重要性”和“怎么做”两个内容

层次

B和C两项结合起来答题,一般可保证满分

信息分析说明类开放性解析题

1.(2018·黑龙江哈三中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唐代诗人分布》和《宋代词人分布》图,提取唐代诗人分布与宋代词人分布差异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解析:

观察图片对比差异,分析原因;差异至少应该答出两点,解答此题的出发点是从经济重心南移所带来的文化重心南移的现象以及宋代较于唐代的发展。

答案:

差异:

唐代时期,诗人相对集中于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宋代时期,南方比北方密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词人分布较为广泛;宋代东北地区有词人分布;唐代河西地区有诗人分布。

原因: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转移;唐代河西丝绸之路繁荣;宋代金政权南下,接受中原文明,促进词文化向东北地区发展。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面有天书三十六行,皆是天罡星;背后也有天书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下面注着众义士的姓名”。

面对何道士的解读,梁山众好汉目瞪口呆。

宋江言道:

“鄙猥小吏,原来上应星魁,众兄弟也原来都是一会之人。

上天显应,合当聚义。

今已数足,上苍分定位数,为大小二等。

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众头领各守其位,各休争执,不可逆了天言”。

众人皆言:

“天地之意,物理数定,谁敢违拗?

——整理自施耐庵:

《水浒传》

材料二 公元1620年9月23日,一批英国清教徒乘五月花号邮轮到达北美。

上岸前,他们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内容主要有:

……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

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据戴安娜·拉维奇所编《美国读本》

分别概括两则材料中所蕴含的东西方政治理念,并加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首先据材料概括理念,首先我们要抓住主线“东西方政治理念”,材料一中宋江将梁山好汉分为天罡星、地煞星,分定次序、各守其位,显示古代中国重身份等级制度,材料二中“五月花号公约”结为的自治团体是清教徒共同立誓签约组建的,显示近代西方重契约精神;其次说明,从古代中国重身份等级,我们可以联系宗法制、君主专制、君权神授的相关知识点来予以说明;近代西方重契约精神,可以联系启蒙运动的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相关知识点来说明。

答案:

示例一:

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理念是身份等级制度;西方近代政治则显现为一种契约制度。

梁山英雄以兄弟相称,但也有严格的大小尊卑之分,这说明中国古代受宗法观念、君主专制的影响,身份等级森严。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过程中,君权不断神化、强化,臣下则日趋奴仆化,以此维护统治。

“五月花号公约”以一份公共应遵守的契约形成“公民团体”。

公约尊重个人利益,否认专制权威,赋予每个人平等和权利,这为以后美国建立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共和制民主奠定了基础。

示例二:

中国古代政治体现出人治特点;西方近代政治则是法治。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特点是人治。

君权至上,人大于法,君主借助神权强化统治。

宋江炮制天书的实质目的是为了绝对权威巩固自己地位,这和中国古代政治人治特点相符合。

“五月花号公约”,是公民所共同遵守的一份契约,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其上,体现出法治特点。

近代西方代议制都遵循了法律至上的理念,近代以法治为特点的制度建立。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经济波动大起大落,几个经济周期表现为古典型经济周期。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调控经济,经济增长仍然有所波动,但即使在经济周期的谷底,仍保持一定的速度在增长。

——《新中国60年统计汇编》(2009年前)和

《2011中国统计摘要》(2009年,2010年)

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史实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提取一条有效信息并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首先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亮明观点,比如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避免了大起大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警惕“左”倾错误;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其次围绕着其中的某个观点,积极组织相关的史料进行论证,一定保证论点与论据的关联性;最后进行总结阐述。

答案:

示例:

信息: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中国已基本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

阐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的决策,经济发展的环境大为改善。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基本确立,经济稳定提速;1980年对外开放拉开了序幕,经过三十多年,最终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