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6207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

9《古诗三首》说课稿

1、说教材。

本课有三首古诗。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中作者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这首诗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清明》一诗中作者杜牧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无限哀思。

这是一首叙事诗,寓情于景,同时这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十分简洁,通俗易懂,音韵和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2、说学情

这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三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

若要三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默写《清明》。

3.理解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四、说教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3.坚持“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写”挤进课堂,丰满文本,丰厚文化。

五、说教学过程

《元日》

(一)理解“元”字,导入解题。

1.理解“元”字:

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元:

第一,开始。

旦:

字形告诉我们是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

元旦就是公历一月一日。

2.导入解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

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

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

(写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

(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1.背诵古诗:

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

2.理解字词:

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

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

(“一岁除”、“入屠苏”、“瞳瞳日”可能要引导学生理解)

3.说说句意:

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只要学生理解,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

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

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

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感情朗读:

(1)读出节奏味:

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

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音。

(2)读出欢快味:

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脸上。

(三)读写互动,感受文化,体会诗境。

1.过渡圈画:

春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

从诗句中就能知道春节做些什么,请圈画出有关词语。

(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感受文化:

能说说这样做的起源、目的,以及发展到现在的表现形式吗?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概括板书)

小结:

春节,是一个祈求平安的节日,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一个充满浓浓文化味的节日。

3.形象描述:

王安石用诗句呈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读读诗句,看看插图,想想生活,用你的笔来具体描述其中一个画面。

(引导学生先说后写,灵动生成。

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画面示例:

亲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

大家纷纷端起酒杯敬酒祝贺,这个说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那个说祝你事业兴旺、恭喜发财。

真是人人妙语连珠,个个喜气洋洋。

4.感情朗读:

现在要读出文化味,应该读好哪些词语?

(爆竹、屠苏、新桃、旧符)读时可以摇头晃脑,把文化味读到你的头上。

(四)拓展探究,走进诗人,体会诗情。

1.简介诗人,体会感情

(1)过渡激疑:

我们理解了古诗,感受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春节的万象更新,春节的文化传统。

难道王安石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吗?

这还要联系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来体会。

(2)简单介绍诗人。

2.体会诗情:

这首诗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初写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变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1)诗句中处处都能看出来,我们先来关注一些重点词语。

(教师可以先示范,再由学生交流)

(2)有了这些新的发现,我们可以把每句诗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

3.感情朗读:

现在我们应该读出诗人的自信味,要读好哪些词语?

(爆竹、春风、瞳瞳日、新桃)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把自信味读到你的手上。

《清明》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

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

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

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

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  

比较:

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

春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

“如倾如注”

  秋雨:

“淅淅沥沥”  

小结:

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

春雨寒冷,侵袭了开放的花朵,春雨迷蒙,像烟雾般笼罩着柳树。

“纷纷”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

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

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

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

  揭示了“遥”的妙处:

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

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

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

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

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3)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

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并通过投影仪展示

教师:

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4)小结。

教师提问:

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

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

多媒体展示小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理解诗题,交流资料。

1.板书诗题,理解诗题。

(1)九月九日:

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重阳节又是什么节?

(老人节、登高节)在你的记忆中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2)忆:

想念,思念。

(3)“山东”指的是什么地方?

(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作者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交流资料:

小组内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包括诗人的资料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资料,交流汇报。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仔细听,注意字音。

2.学生练习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韵律。

3.教师指名学生读,师生评价朗读情况,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学习生字,重点强调“独、异、佳”的字形。

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识记的。

5.指导书写:

板书示范“魂”,强调笔顺。

(“魂”尤其要注意右部的写法;“异”在书写时要注意字的结构;“佳”在书写时要注意右边的竖不是一笔写下去的。

(三)学习诗句,品悟诗情。

1.学习古诗,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交流讨论。

2.教师相机归纳:

(1)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

(3)借助插图和背景资料理解古诗。

(4)想象画面。

3.汇报。

(1)课件出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解诗句:

先理解“异乡、异客、佳节”,再解释诗句。

追问:

你是怎么弄懂的?

(提示: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预设答案:

我是借助背景资料理解的。

当时王维只有17岁。

正好赶上重阳节,他一个人在外,看到别人团聚,一定非常思念自己的亲人。

②想画面:

“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画面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____________________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学习古诗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诗句中蕴含的一幅幅画面。

发挥想象,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

③悟诗情:

和“异乡、异客”相反的是什么?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

相反的是“故乡”和“主人”,人在异乡是客,在故乡是主人。

体会到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念家乡的情感。

(2)课件出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解诗句:

从这句诗中你知道了诗人的家乡在重阳节这天有什么习俗?

(登高、插茱萸)理解诗句。

(提示:

我想远方的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兄弟们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②想画面:

读一读后两句,结合课文插图,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一下兄弟们会说些什么?

会祝愿些什么?

(联系茱萸的资料:

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③悟诗情:

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

(“少一人”)

你能体会到家中的亲人是怎样的心情,诗人自己又是怎样的心情吗?

4.有感情地朗读。

(1)指生读,教师指导(重点抓住“独、异乡、遥”等词语体会作者的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再指生读,全班齐读。

(4)联系实际,布置作业。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离开家的经历,如果有,你当时也一定非常想家,可以试一试,写一两句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2.将这首诗背诵给家长听,也可以将这首诗的背景资料给家长讲一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