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讲解学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5967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讲解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讲解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讲解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讲解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讲解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讲解学习.docx

《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讲解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讲解学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讲解学习.docx

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讲解学习

 

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

各种工艺设计参数

一、接触氧化池

1、容积负荷

表1各种处理方法的比较

处理方法

项目

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转盘

标准活性污泥法

BOD容积负荷(kg/m3·d)

1.5

5~10g/m2·d

0.6

池自身占地面积

MLSS量(mg/l)

6000~10000

5~15g/m2

2000~3000

污泥量

最少

停运后的问题

长期停运,污泥剥离量大

长期停运,污泥剥离量大

若停运三天以上,则恢复困难

2、生物膜重量

氧化池中生物膜重量一般为6200~14000mg/l,呈悬浮状微生物的(活性污泥)一般只有200~300mg/l,因此可以粗略的以生物膜重量表示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微生物数量。

城市污水中生物膜重量为12000~14000mg/l。

3、填料

(1)填料特性比较

表2填料特性比较

指标

种类

重量

(kg/m3)

比表面积

(m2/m3)

空隙率

(%)

价格

(元/m3)

碎石(D=6cm)

1300

110

45

10~15

φ19蜂窝

42

210

98

300~400

φ15蜂窝

31

170

98

仿英Floccor(波纹板)

39

83

98

立体波纹

45

100

97

日本微研式(立体波纹)

30

310

98.5

纤维

3左右

500~2000

99

50~80

(2)填料容积V有效

V有效=Q(C0-C1)/I·1000

式中Q——处理水量(m3/d)

C0——进水BOD浓度(mg/L)

C1——出水BOD浓度(mg/L)

I——BOD容积负荷(m3)

4、停留时间

(1)弗鲁因德利希吸附式

Q(C0-C1)/V=2.44C11.98

式中Q——处理水量(m3/d)

C0——进水BOD浓度(mg/L)

C1——出水BOD浓度(mg/L)

V——填料容积(m3)

(2)停留时间

T=24V/Q=24(C0-C1)/2.44C11.98

5、池体高度

一般的氧化池填料高度为3m,底部的布水布气层高度为0.6~0.7m,顶部的稳定水层高度为0.5~0.6m,所以总池高度一般为4.5~5.0m。

6、供气量

(1)需氧量(R):

生物膜的需氧量(R)包括合成用氧量和内源呼吸用氧量两部分。

即:

R=a'·△BOD+b'·P

式中R——生物膜的需氧量(kg/h)

△BOD——单位时间内去除的BOD量(kg/h)

P——活性生物膜数量(kg)

a'、b'——系数

从等当量的化学反应来看,每去除1kgBOD需要1kgO2。

但实际是随着负荷的变化而变化的。

例如,在普通生物滤池法中,污泥负荷低,泥龄长,氧化反应进行的比较彻底,去除1kgBOD的需氧量可大于1kg,系数a'通常为1.46左右;在生物接触氧化法中,污泥负荷高,生物膜更新快,泥龄较短,有一部分BOD物质未被氧化就排出系统,因此去除1kgBOD的需氧量往往低于1kg,系数a'通常小于1。

根据实验测定,用于生物膜内源呼吸的氧量为0.3mg/m2·h左右,按照填料的比表面积和生物膜的干重(kg/m3)可推算系数b',在普通生物滤池中b'=0.18。

(2)供氧量(Qs):

供氧量Qs取决于需氧量(R)和曝气装置氧的总转移系数KL0,当缺乏KL0资料时,建议按下式计算Qs:

Qs=R·K/αβγ

式中K为需氧量不均匀系数。

在实际运转系统中水量与水质是变化的,这样也就形成了需氧量的不均匀性,水量与水质高负荷时的需氧量往往比平均负荷时要高出很多。

在确定供气系统时必须按最大需氧量考虑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K值按排水制度、工艺生产等实测确定。

α为氧的水质转移系数;β为饱和溶解氧修正系数。

α、β值视处理水水质而异。

经实验测定,生活污水的α值为0.8,β值为0.9~0.95;工业废水,如印染废水的α值只有0.35~0.5,β值为0.78。

γ为不同温度时的充氧系数,其值可由表3查得。

表3不同温度及溶解氧时的充氧系数γ值

溶解氧(mg/L)

温度(℃)

5

10

15

20

25

32

0

1.04

1.03

0.97

1.0

1.04

1.02

1

0.96

0.94

0.88

0.89

0.92

0.88

2

0.88

0.85

0.78

0.78

0.79

0.75

3

0.80

0.76

0.68

0.67

0.67

0.62

4

0.72

0.68

0.59

0.56

0.54

0.48

5

0.63

0.58

0.49

0.46

0.42

0.35

(3)供气量(W):

计算出来的供氧量还需换算成空气量(W)

W=Qs/ρ·C(m3/h)

式中ρ——氧气的容重,在20℃标准状态下,ρ=1.429kg/m3;

C——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比,标准状态下C=0.2093。

根据上式所计算出的供气量应作压力、温度和水深的修正,后两项影响较小,略去不计,则可按下式折算成为所需标准状态下的空气量(W标)

W标=(1+P)1/2·W(m3/h)

式中P—空气的表压(kg/cm2),根据该式计算而得的空气量,即为供气系统的供气量。

标准状态下空气中含氧量(O)为0.27kg/N·m3,需氧量为R,空气利用率为ε,则标准状态下供气量Qs=R/ε·O。

二、竖流沉淀池

1、不同BOD负荷时污泥产生量

表4不同BOD负荷时污泥产生量的实验结果

BOD负荷(kg/m3·d)

去除每公斤BOD产生的污泥量

(kg/kgBOD)

1.0以下

0.18

1.5

0.31

2.0

0.35

2.5

0.42

3.0

0.58

3.6

0.70

2、竖流沉淀池从下到上依次分为:

污泥斗(下底直径一般为0.3~0.5m,倾角一般为50°~60°)、缓冲层(0.3~0.6m)、沉淀澄清区、溢流区(0.2~0.4m)、保护层(超高部分)。

3、澄清区

计算澄清区面积的公式为:

F=Q/μ

式中F——澄清区面积(m2)

Q——最大污水流量(m3/h)

μ——上升流速(mm/s)或表面负荷(m3/m2·h)

上升流速由污水水质、混合液浓度和污泥沉降性能决定的。

例如,生活污水有一定的无机物,上升流速可采用稍高值;某些工业废水的污泥由溶解状化学物质合成的,质轻灰分多,上升流速宜稍低。

混合液浓度高时,上升流速宜稍低,反之亦然。

国外生物处理系统的二次沉淀池,上升流速差别较大,一般在0.2~0.8mm/s之间。

国内设计的二次沉淀池上升流速多在0.3~0.5mm/s之间,沉淀时间常采用1.5~2.0h,一般为1.5h。

生物接触氧化法二次沉淀池的工作情况有其特殊性,进水中悬浮物(污泥)浓度较低,一般为200~300mg/L,质轻呈絮片状,沉降性能不如活性污泥。

但是,目前尚缺乏沉淀试验与实测资料,在设计时,往往仍然参考上述活性污泥法的数据。

①澄清区水深h2计算如下:

h2=Q·t/F

式中Q——处理水量(m3/h)

t——沉淀时间(h)

F——澄清区面积(m2)

②澄清区水深H(m)还可按下式计算:

h2=μ×t×3.6

式中μ——上升流速(mm/s)

t——沉淀时间(h)

4、中心管、喇叭口及反射板

设置反射板,中心管流速V0采用0.03m/s,则中心管有效截面积为:

f2=q/V0

中心管直径为:

d0=(4f2/π)1/2

喇叭口直径为:

d1=1.35d0

反射板直径为:

d2=1.3d1

中心管喇叭口与反射板之间的缝隙高度为:

h3=q/V1πd1

V1取0.02m/s。

5、沉淀部分

沉淀区高度h2=μ×t×3.6

沉淀区有效断面积f1=Q/μ

沉淀区总面积F=f1+f2

沉淀池直径D=(4F/π)1/2

验算:

3h2>D才符合要求。

6、污泥斗

污泥斗呈圆截锥体形,倾角α采用50°~60°,下底直径(D1)采用0.3~0.5m,则污泥斗高度为:

h5=(D/2-D1/2)×tgα

污泥斗容积为:

W=π×h5×(R2+R·r+r2)/3

7、沉淀池总高度:

保护层高度(h0)、溢流区高度(h1)、沉淀区高度(h2)、中心管喇叭口与反射板之间的高度(h3)、缓冲层高度(h4)、污泥斗高度(h5)

H=h0+h1+h2+h3+h4+h5

三、上向流斜板沉淀池

(1)池表面积(m2):

f=L×B,L(m)为池长,B(m)为池宽。

(2)表面负荷(m3/m2·h):

q'=q/f,其中q(m3/h)为流量。

(3)斜板数目(块):

n=[(L-b·sin30°)×sin60°/P+1]×B/a,其中a(m)为板长,b(m)为板宽,硬聚氯乙烯塑料板每块a×b=1.4×0.8m2;P为斜板放置间距,一般为50~150mm,采用100mm者为多;该公式设置斜板倾角θ为60°,一般为50°~60°。

(4)水流通过斜板的上升流速(mm/s):

V=q/(a×P×n×sin60°),国内运转实际证明,上升流速V宜控制在1~1.2mm/s。

(5)斜板总面积(m2):

A1=n×a×b×cos60°

(6)沉降流速(mm/s):

VS=q/A1

(7)斜板部分停留时间(min):

T1=b/V

(8)沉淀池直部高度(H):

配水区高度H1=1.0m(包括斜板支架的有效高度)

斜板高度H2=b×sin60°=0.8×0.866=0.7m

清水区高度H3=0.6m

保护高度H4=0.5m

直部总高H=H1+H2+H3+H4=2.8m

(9)澄清部分容积(m3):

W=B×L×(H1+H3)

(10)澄清部分停留时间(min):

T2=W/q

(11)斜板雷诺数Re=43.3PV。

Re小于2000为层流,大于2000则出现稳流,在斜板沉淀池中,Re可降到500以下,处于层流状态,对沉降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