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法规律案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5694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辨证法规律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辨证法规律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辨证法规律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辨证法规律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辨证法规律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辨证法规律案例.docx

《辨证法规律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辨证法规律案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辨证法规律案例.docx

辨证法规律案例

辨证法规律

案例25:

“能琴善乐”的巧手

1、案例呈现: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部分都是有机地联系着。

如果我们随意肢解人体,就会闹出大笑话。

《史记》上有个“燕丹子赠手”的故事:

战国时,燕国的燕太子丹,有一次宴请荆轲,并特意要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人为荆轲助乐。

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击,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灵巧的手,连连称赞:

“好手,好手”。

一再表示“但爱其手”。

于是,太子丹为了讨好荆轲,立即把美人的双手砍断,盛在盘子里,赠送给荆轲。

很显然,盘子里那双血淋淋的手已经不是“能琴善乐”的好手了,也不会引起人的喜爱了。

“燕丹子赠手”,不仅表现了燕丹的野蛮凶残,而且也反映了他的极端的形而上学思想。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名义上虽然仍可称作手,但实际上已不是手了。

黑格尔讲得好,“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体上时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等都改变了,而且它就腐烂起来了,丧失它的整个存在了。

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

”(《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版,第156页)列宁也很欣赏这个思想,他在著名的著作《哲学笔记》中写道:

“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它们本来应当的那样。

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亚里士多德)。

”(《列宁全集》第38卷,217页)(摘自《哲学浅谈》,李惠让、葛忱,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69页)

2、案例讨论:

手和身体之间体现了什么哲理关系?

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3、案例点评:

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普遍联系着的,手和身体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对立统一的。

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同时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部分。

整体决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案例26:

今天的花开时间比一个世纪前早10天

1、案例呈现:

最近,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今天的植物开花时间要比一个世纪以前早一个星期多。

研究人员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从1900年到1920年的二十年间所生长的植物开花的时间要比1980年到2002年间植物平均的开花时间晚8天,有的植物可能相差半个月左右。

研究人员收集了从1885年开始的一些植物的数据和资料,并在1980年到2002年利用20年时间着重分析和观察了229种开花植物。

通过对比,他们发现气温的变化可能和植物开花时间的早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大体上是气温平均每升高1摄氏度,植物的开花时间就要提前3.9天。

而这一变化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开花植物,特别是开花季节为2月到5月的植物。

研究人员还发现,植物开花时节的变化在最近几年也有明显的变化。

当然影响植物开花的时间也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植物的年龄和大小等,其中地域因素也非常重要,而全球变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程度还不完全一样,因此也不排除这种变化仅仅是局部的和短时期的变化,但是研究人员似乎更倾向于相信,这种变化是全世界范围的。

(梦飞/编译)

2、案例讨论:

(1)今天的植物花开为什么会提前?

(2)这一案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案例点评:

(1)植物的花开花落是自身生长规律的体现,是植物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自然选择的结果。

研究人员发现气温的变化可能和植物开花时间的早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对比,他们发现大体上是气温平均每升高1摄氏度,植物的开花时间就要提前3.9天。

这一变化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开花植物,特别是开花季节为2月到5月的植物。

北半球又是全球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全球变暖是现代工业发展、环境破坏的结果,因此导致植物开花时间的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气温的变化。

(2)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通过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揭示事物的规律性。

案例27:

核电站买羊、太阳黑子与树木年轮

1、案例呈现:

(1)核电站买羊:

每当冬季来临之时,秦山核电站应急处的工作人员都要到海盐镇购回三头当地的羊。

他们将羊屠宰分割以后,将羊肉放进烘箱烘干,然后,在各种仪器的帮助下,一步步把羊肉烧成灰。

将好端端的羊肉烧成灰,这是为何?

原来是用来检测羊身体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含量。

从1986年起,秦山核电站就根据环境保护的要求开始对核电站周围的环境进行科学检测。

到目前为止,秦山核电站环境应急处和浙江省放射性监测站,在核电站周围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

但根据国际和国内有关核电站的管理规定,秦山核电站的科研人员还得一如既往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环境的监测。

(2)太阳黑子与树木年轮:

科学家道格拉斯经过观察发现,树木年轮的宽窄变化具有11年周期。

他从美国、英国、挪威、瑞典、法国和奥地利等国广泛搜集粗大的树木样本进行分析,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这一发现给道格拉斯带来了喜悦,也给他增添了烦恼。

究竟是是什么原因造成树木年轮有规律的变化呢?

研究了好久,他终于茅塞顿开,太阳黑子数不是有11年变化周期吗?

他把树木年轮变化和太阳黑子数变化一对比,两种变化居然相同!

原来是太阳辐射的变化影响了树木的生长。

自此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分析树木年轮来研究太阳。

2、案例讨论:

(1)核电站通过检测羊肉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为什么能够得到核电站周围环境的有关观测数据?

(2)太阳黑子运动为什么会影响树木年轮的变化?

(3)上述案例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

3、案例点评:

(1)秦山核电站周边的羊的生存状态与核电站周围环境是紧密联系的。

如果核电站放射性元素排放超标,必然会影响周边的环境,通过空气、水源、饲料进入羊的体内,影响羊的生长发育。

因此,核电站通过检测羊肉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可以得到核电站周围环境的有关观测数据,并由此分析判断其对周边地区生物生存样态的影响。

(2)太阳辐射强度与树木生长速度是紧密联系的。

日照强,则树木生长快,反之,则慢。

而太阳辐射强度又同太阳黑子运动密切相关,随着黑子数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树木年轮宽窄实际上成为太阳黑子数多少的晴雨表。

(3)上述案例告诉我们,世界不是孤立事物的机械堆砌,而是无数事物普遍联系的系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否则它就什么也不是,就成为不可理解的东西。

而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人们既要承认联系和尊重联系,又要发现联系、认识联系和利用联系。

案例28:

盲目的片面的水电开发

1、案例呈现: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由空气、水、土、岩石、光、热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因素组成的。

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和自然环境相互影响,互相制约。

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统一体,简单地说,就是生态系统。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沿着一定的途径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转化。

我们今天的生态系统是过去少则几十年上百年、多则上千年万年才形成的,人类已经习惯了这种系统,人类和大自然之间、大自然内部各要素之间已经形成了相对的平衡状态。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是资源短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此我国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西部大开发,特别是开发西部的石油和水力资源。

但是开发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泥沙淤积、泥石流、旅游资源、生物种群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移民问题以及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冲突问题,其中云南、四川两省的问题最为严重。

现在,岷江、大渡河、雅砻江等河流的梯级开发已经给当地造成许多地质灾害问题。

例如:

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占流域面积的44%,上游出口处的输沙量已经超过1000万吨,大规模的泥石流滑坡多达100余处。

50年代大渡河水土流失面积为12096平方公里,到1992年增加到19846公里,年均输沙量达5000万吨,约占长江上游输沙量的10%。

而大渡河的实际侵蚀量每年超过1亿吨;甘孜州水土流失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居四川全省之冠,每年土壤侵蚀量多达7亿吨,对中下游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云南东川地区的小江是金沙江的一级支流,只有短短132公里,却是世界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

50年代时,这里有泥石流沟50条,现在则是107条。

小江每年土壤侵蚀量高达4000万吨,其中600万吨最终进入了金沙江;金沙江年输沙量高达5亿吨。

泥石流加之流域内广泛存在的滑坡和崩岸,使金沙江成为长江上游输沙量最大的河流,金沙江流域已成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水土保持部门测算,流域内两省43个县市水土流失总面积达48877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56.7%。

全长2308公里的金沙江,两岸的泥石流竟有1100多条。

这些地质灾害又直接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资源、旅游资源、甚至快速淤积了水库和电站。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西南各省仍然在大规模地上水电工程。

现在金沙江规划建设14座梯级电站;澜沧江中下游已经建成漫湾电站,正在建设小湾电站,由中国和泰国合资建设的150万千瓦景洪电站去年年底将开工;怒江也初步规划建设14座梯级电站。

虽然中国西部的水能资源集中在横断山区,但是该区却是地质环境极不稳定的山区、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原始森林分布区、是生物多样性表现最突出的地区、是许多珍稀和濒危生物物种的存留地、是我国自然景观资源最为丰富和最集中的区域、是长江以及澜沧江、怒江流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受损很难恢复的生态敏感区。

如果这些规划全部得到实施,它将给这里的生态系统以及其他行业产生难以恢复的影响。

由于涉及到“三江源头”,它的影响必将波及整个西南地区和长江全流域。

现在仍然有许多人简单地认为,水电是清洁廉价的能源,应最大限度地加以开发利用,不应让河水白白地流掉。

而实际上,由于水电开发造成的对原生生态环境和水环境难以恢复的破坏,它已很难被称为是“清洁”的了。

另外,水也并不是“白白地”在河里流,它是生态资源存在的一种形式,当我们仅仅从单一的经济利益出发,对河流水能进行“吸干榨尽”式的开发时,当一道道大坝下出现一段段干涸的河床时,它已破坏了维持河流生命和生态系统的合理资源储存,而这最终将导致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这不仅会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而且还会破坏农业、旅游业、水电站、甚至为恢复环境所付出的代价远比水电本身的贡献要大。

2、案例讨论:

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唯物辩证法什么道理?

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3、案例点评:

生态系统是由包括人和各种自然因素组成了的大系统,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们早已结成了各种相互交织的食物链。

人类是这些食物链中的一环,他的活动既影响他的上一环,又影响他的下一环,如果人类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随意开采各种资源尤其是水资源,那必将影响周围的生物和环境,进而影响人类自身,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当我们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时,一定要谨慎行事,全面把握各种联系,既要看到眼前的,又要看到长远的;既要看到局部的,又要看到整体的;更要把握联系的性质,使事物朝好的方向发展。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每一个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想问题做事情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看到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和复杂性。

在经济建设中我们要避免片面地孤立地问题,既要看到人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人类的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又保护环境;既要发展水电,又要处理好水电为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

案例29:

全面地把握实际

1、案例呈现: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

很多人在口头上也经常重复这些话,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出偏差。

究其原因,一个重要之点就在于他们对于实际的把握是不全面的。

列宁曾说: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是小资产阶级学说的基本特点。

”在他看来,工人运动内部之所以总会有一部分人蜕变为机会主义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了解的是客观实际的片面而不是全部,代表的是工人运动中的少数人而不是整体的利益,“他们把这个部分当作整体,使整体从属于这个部分,以此歪曲整体,因而就变成不彻底的、懦弱的改良主义者的奴仆。

”为了克服这一恶习,列宁经常告诫全党:

“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

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

”在这一方面,列宁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考茨基等人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上,认为战争不是“纯粹的”帝国主义战争,散布社会沙文主义言论。

这实际上是为帝国主义战争辩护,号召各国的无产阶级不要反对这场战争。

在大是大非面前,列宁毫不含糊,他明确指出:

“马克思的辩证法,作为关于发展的科学方法的最高成就,恰恰不容许对事物作孤立的即片面的和歪曲的考察。

”他认为,能够证明战争的真实社会性质、阶级性质的,自然不是战争的外交史,而是对各交战国统治阶级的客观地位的分析。

“为了说明这种客观情况,应当利用的,不是一些例子和个别的材料(社会生活现象极其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论点),而必须是关于所有交战大国和全世界的经济生活基础的的材料的总和。

”列宁指出,对于这场战争的百分之一左右的参加者来说,战争是资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政治的继续”;而对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参加者来说,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只能是腐蚀各民族而不能解放各民族的、已经衰朽的资产阶级的政治的继续。

列宁的正确分析,及时地教育了无产阶级,为布尔什维克利用帝国主义战争发动并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何做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把握实际,列宁有一段经典的论述,这段话是我们理论和理论教育工作者永远都不能忘记的。

他说:

“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

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

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

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2、案例讨论:

(1)考茨基在一战爆发后根据其所把握的“实际”提出的理论主张,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这说明了什么?

(2)在大学生辩论赛中,辩论双方在一个问题上的例证常常得出相反的结论。

这是为什么?

3、案例点评:

(1)考茨基所依据的“实际”,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考茨基从少数国家的利益出发,违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上来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根据个别事实材料提出的理论主张,自然会在实践中碰壁。

(2)诚如列宁所言,从现实生活中“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

在某种意义上,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例证。

我们在证明某一观点时,重要的不在于找到一些例证,而在于找到那些具有普遍性、典型性、代表性的例证。

反之,“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案例30:

诡辩论与辩证法

1、案例呈现:

欧布里得是古希腊著名的诡辩家,公孙龙则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诡辩家。

两人都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诡辩命题。

其中,欧布里得依据逻辑三段式的推理,提出“有角的人”命题。

他的推理是:

凡是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你有这个东西,(大前提)

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小前提)

所以,你是有角的。

(结论)

欧布里得的这一结论无疑是荒谬的,但是,与其同时期的许多人却不能驳倒他。

而公孙龙则提出了“白马非马”命题,也难倒了不少人。

东汉桓谭在《新论》中编一寓言讥之:

“公孙龙常争论曰‘白马非马’,人不能屈。

后乘白马无符传欲出关,关吏不听。

此虚言难以夺实也。

”但桓谭也只是讥讽,却仍没能从学理上驳倒公孙龙。

2、案例讨论:

(1)欧布里得所提出的“有角的人”命题,其主要错误是什么?

(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命题,主要错误又在哪里?

(3)诡辩论同辩证法到底有什么不同?

3、案例点评:

(1)欧布里得在推理的大、小前提中所说的“没有失掉的东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大前提中的“没有失掉的东西”,其意是“你”原先拥有的东西,因为没有失掉,所以“你”继续拥有;小前提中所说的“没有失掉(的东西)”,原本“你”就不拥有,所有根本谈不上失掉它。

欧布里得在推理的过程中,偷换了“没有失掉的东西”这一概念,违反了推理所要求的同一律。

(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命题,其主要错误在于割裂了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他片面强调白马在颜色的个性,并以此否定白马作为马所具有的共性,用部分歪曲整体。

(3)所谓诡辩论是依据毫无根据的假设而发的议论,它用主观臆想代替客观事实,用似是而非的“论据”进行强词夺理地辩解,通过伪证的谬论冒充真理。

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从而区别于辩证法:

其一,它把概念的灵活性与运用概念的随意性混淆起来,即偷换概念。

其二,它把个别当作一般,用部分歪曲整体。

其三,它往往抓住事物表面相似之处,混淆不同质的事物的原则界限。

案例31:

否定辩证法是“瓦解的逻辑”?

1、案例呈现:

凡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马克思主义非常注重辩证法研究,并出现了四种基本形态,这就是青年卢卡奇等人的历史辩证法、阿多尔诺等人的否定辩证法、萨特(1905—1980)等人的人学辩证法,还有德拉—沃尔佩(1895—1968)等人的科学辩证法。

不过,他们对辩证法的理解与传统理解有很大不同。

在这里,我们着重谈一下法兰克福学派否定辩证法。

法兰克福学派否定辩证法最早萌芽于阿多尔诺《哲学的现实性》(1931)和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1941)中;《启蒙辩证法》(1947)标志着其雏型的基本形成;其经典形态最终完成于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1966),而《美学理论》(1970)又使之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说,否定辩证法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共同思想,但最终是由阿多尔诺来完成的。

他们之所以提出否定辩证法,一方面是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奠定哲学基础;另一方面是为了重新诠释辩证法。

绝对否定是否定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在阿多尔诺看来,传统辩证法,不论柏拉图辩证法还是黑格尔辩证法,都认为矛盾双方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认为否定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辩证的否定,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而否定辩证法主张“矛盾地思考矛盾”,赞成矛盾的不可解决性,认为真正的否定是不包含任何肯定因素的绝对否定,除了否定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否定就是一切,否定就是目的。

这样一来,阿多尔诺的否定就成了绝对否定,这就成为否定辩证法的核心。

“瓦解的逻辑”是否定辩证法的最终结局。

从这种绝对否定的辩证法出发,阿多尔诺对包括一切本体论哲学、二元论哲学、体系哲学在内的传统哲学,尤其是黑格尔辩证法和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进行了全面颠覆;并对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工业文明进行了彻底批判。

他认为,黑格尔辩证法关于事物内在性的考察以及把现象与本质统一起来的愿望是可取的,但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以及他企图通过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来确立主体至上性地位的尝试却是错误的。

由于黑格尔崇拜概念、过分关注普遍性,这就出现了一种传统的思想体系,它认为,普遍性、概念性东西居主导地位,而特殊性、非概念东西处于从属地位;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而客体居从属地位;同一性居主导地位,而非同一性处于从属于地位。

这样就导致了一种保守的倾向,它压抑了人的个性,束缚了人的自由权利。

不仅黑格尔辩证法,而且包括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在内的所有传统哲学,都有一个虚假的预设,即辩证法是第一哲学。

阿多尔诺认为,虽然海德格尔意识到了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分裂,但他并没有走出人本主义。

青年卢卡奇、柯尔施试图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来重建总体性同一,但这种历史辩证法仍然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

而人本主义体现着主体对客体的支配和奴役,这种奴役最终又控制了人本身。

因此,在批判本体论时,并不打算建立另一种本体论,甚至一种非本体论的本体论。

可见,阿多尔诺批判本体论的目的,在于强调辩证法的非本体论化。

与此同时,阿多尔诺把矛头指向受交换价值支配的现代资本主义文明。

他认为,同一性原则诱使人们相信,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个人与社会之间具有同一性,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可能的和谐。

但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个人与社会的同一是虚假的同一,它以个人对社会的顺从为前提。

在这里,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物具有同等价值,处于同样地位。

这样,个人生活就逐渐社会化,个人被消融在社会总体之中,于是个人就不可避免地从属于社会总体,受到社会压抑。

因此,为了防止铁板一块的社会文明对个人的同化和压抑,否定辩证法应该把人从普遍的强制性结构压迫下解放出来,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

2、案例讨论:

(1)否定辩证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否定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为什么说否定辩证法是一种瓦解的逻辑?

3、案例点评:

第一,非同一性是否定辩证法的理论基础

阿多尔诺认为,“同一性”是传统哲学的基础,这在本体论上表现为对终极实在的寻求,在认识论上表现为首要性的强调,其实质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分离。

实际上,主体和客体是不可分离的:

没有客体,主体不可想象;没有主体,客体没有意义。

当然,这恰恰意味着二者非同一。

为了纠正传统哲学把同一性当作目的这个错误,否定辩证法应该用非同一性代替同一性。

这就意味着,否定辩证法就是对非同一性的认识。

因而,改变概念形成的方向,使之从同一性转向非同一性,这是否定辩证法的关键。

在黑格尔那里,“同一性”是具体的有差别的同一,矛盾就是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统一。

但阿多尔诺认为,思维就是同一,而同一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辩证法就是矛盾,而矛盾就是非同一,非同一就是对同一的绝对否定。

因而,非同一性就是否定辩证法的理论基础。

第二,反概念、反体系是否定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阿多尔诺认为,任何概念都不能与自身对象完全同一,因为概念本身已经包含了非概念的因素。

所以,概念与对象之间是非同一的。

这样,否定辩证法就要致力于通过概念而超越概念,从根本上清除对概念的崇拜。

也就是说,否定辩证法“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是黑格尔按照传统而表现出的他不感兴趣的东西——非概念、个别性和特殊性。

”这样,否定辩证法关注非概念、个别性、特殊性。

于是,它就既不是关于世界观的描述,也不是普遍有效的方法。

因此可以说,否定辩证法是一种“反体系”。

总之,阿多尔诺的洞察力是深刻的,批判力是强大的。

然而,否定辩证法除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否定之外,并没有指出走向未来的出路,反而陷入了悲观主义。

他说,否定辩证法作为否定的东西,将在最后的一次运动中否定自身。

因而,悲观绝望就成了否定辩证法的最后结局。

这样说来,否定辩证法最终是一种“瓦解的逻辑”。

案例32:

“九道门”的追求

1、案例呈现:

“九道门”的追求:

一男士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征婚,工作人员称,他们已经根据不同的征婚条件设置了不同的小房间,请他根据自己的择偶标准和房门上的提示选择合适的房间。

该男士首先看见两扇小门。

一扇门上写着:

漂亮的;另一扇门上写着:

不太漂亮的。

男人推开了“漂亮的”门。

迎面又是两扇门。

一扇写着:

年轻的;另一扇写着:

不太年轻的。

男人推开了“年轻的”门。

接着又是两扇门。

一扇写着:

温柔贤惠的;另一扇写着:

不太温柔贤惠的。

男人推开了“温柔贤惠的”门。

接下来又是两扇门。

一扇写着:

有钱的;另一扇写着:

不太有钱的。

男人推开了“有钱的”门……就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依次推开了漂亮的、年轻的、温柔贤惠的、有钱的、忠诚的、勤快的、文化水平高的、身体健康的、有幽默感的等九道门。

当他推开最后一道门时,只见门上写着一行字:

你追求的过于完美了,本所无法提供合适的人选,请你到大街上去找吧。

原来,他已经走到了婚姻介绍所的后门。

2、案例讨论:

(1)案例中的男士为什么无法找到合适的对象?

(2)该案例对于我们待人接物有何启示?

3、案例点评:

(1)该男士没有认识到,现实中的人不同于理想中的人。

现实中的人,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兼备,即人们常说的“人无完人”。

该男士的“追求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