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的故事.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88550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3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建筑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老建筑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老建筑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老建筑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老建筑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建筑的故事.docx

《老建筑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建筑的故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建筑的故事.docx

【师院旧谈】

说话的建筑无声的故事

青山湖老校区校园文化拾遗

走进师大青山湖老校区,似乎有一种崇敬、肃穆之感。

不是别的,是最先被这里人文建筑所吸引,映入眼帘是几栋老旧灰色建筑,指挥塔楼、大礼堂等墙上“1935”镶字印象尤为深刻。

有人说,老校区建筑会说话,它们在述说着民国的航空梦,见证着师大的历史发展和生生不息。

据说,老校区的建筑按主要特征分八种类,包括意大利建筑、仿唐建筑、欧式建筑、砖木建筑、俄罗斯建筑、捐助建筑、地下建筑、标志建筑等等。

建筑是无声的历史,旧事总在流传中延续。

笔者在老校区工作四年,与这些老建筑朝夕相处,聆听和见证了许多传奇,现辑成图文,愿与师生和朋友们分享。

意大利建筑:

民国航空梦的发祥地

老校区在1935年,名为国民政府的“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因和意大利合资,也称“中意飞机修造厂”。

现有指挥塔楼是当年机场指挥楼,大礼堂是飞机库,老美楼是修造车间,红场是遗留的机场地面,校园主干道是当年修造厂的小型飞机跑道。

指挥塔楼等处于2010年70周年校庆前夕,参照中正大学毕业生欧阳侃老先生摄于上世纪80年代一张彩照,修旧如旧,恢复旧貌。

同时,申请省级文物保护,被列为江西省重要文物“百大”发现之一。

老校区指挥塔楼、大礼堂、老美楼等处是目前南昌保存完好的意大利工业建筑,也是迄今南昌保留最完整最大规模民国建筑群。

有专家说,大礼堂钢筋混凝土横梁跨度是当时除钱塘江大桥之外的“中国建筑最大跨度”。

校园导游每讲到此,总会引以自豪地介绍,这里是

当年“中国第一”跨度。

当年,国民政府想利用意大利先进飞机制造技术,在这里制造中国飞机,但遇1937年抗战爆发,迁往重庆后,组装成民国时期第一架飞机。

几年前,国家把生产大型飞机项目设在南昌,其中不乏有其历史缘由,南昌洪都飞机制造公司生产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但不能遗忘我校老校区是民国时期第一架飞机研究和主要部件生产地。

老校区曾经酿造近代中国航空梦,完全有理由追索为民国航空梦的发祥地。

无独有偶,我校十年前在瑶湖率先建成恢弘巨作新校区,而今洪都公司因飞机大项目也扎根瑶湖,毗邻我校建设新航空城,可见不是一般历史巧合。

砖木建筑:

解放初期我校办学万事待兴

1950年,我校前身南昌大学迁入青山湖老校区,于1952年兴建了一批砖木结构办公用房。

保留至今的外专楼曾是当年南昌大学机关办公用房和幼儿园。

王字楼原为南昌大学各院系及行政部门办公场所,因鸟瞰图呈“王”字形,故称王字楼。

外专楼原来是平房,因在1985年、1999年将西楼、东楼先后改建为两层,1983年始用于接待

外籍专家、教师及留学生,故名外国专家楼。

保留至今的这些历史建筑面积不大,楼层不高,可见当年南昌大学办学的经费之紧张,当年办学的艰难。

虽为砖木结构,青砖灰瓦,但建筑十分精致和讲究。

总务楼处在校园中心位置,建成了仿唐风格建筑,似乎有白鹿洞书院的遗脉,至今成了“镇校”之宝。

各院系集体用房,用一个“王”字连接,建成“王字楼”,屋顶还设有几个小型的“烟窗”,不忘给平淡的建筑增添一些浪漫。

由此可推想,现在瑶湖新校区巨大的“惟义楼”建筑结构布局,是不是也有点“王字楼”的遗风。

南昌大学在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分解到了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16所大学,留在老校区的师范部成立了江西师范学院。

1955年建设了三层的第一教学大楼,1956年建设了四层的第二教学大楼。

两栋教学楼基本上是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坡顶、木窗、木地板,教室课桌和坐椅是连体的“火腿椅”,现在部分展出在指挥塔楼一楼大厅。

可能是因建筑陈旧缺少喜庆,十多年前学校有大庆,曾对第一、二教学楼进行外墙装饰和粉刷后,面目有点“不伦不类”,就是现今“中西结合”的“青顶白墙”模样。

为此,很多有识之士呼吁,应还原第一、二教学楼“青砖灰瓦”建筑风格,今年暑假翻修了第二教大楼瓦屋顶,附小教学楼还加盖了一个“瓦顶”,可见有好的端倪。

仿唐建筑:

校园中心位置的书院遗风

在校园主干道中段,常有人驻足拍摄一栋建于1952年青砖红廊,斜坡瓦顶的仿古建筑,该楼就是老校区典型仿唐风格建筑,名为“总务楼”。

我校前身南昌大学1950年迁入此地后而建,是当时总务办公之用房。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经修补,保留原貌,延续至今也归总务部门办公使用,算名副其实的“总务楼”。

整个“总务楼”是长方形砖木结构,青瓦坡顶平房,坐北朝南,泱泱大方,十分吸纳地气。

体现古代建筑设计思想,在南边有一狭长走廊,红色廊柱加上画格扶手,古色古香。

连通各个单间,一是方便出入通行,二是遮阳能避风雨。

从老校区整体方位来看,“总务楼”地处核心位置,是老校区古韵流芳中心景观,不知当初设计者思想何许,可能是看过风水,才对师大“书院兴学、学府传承”寄予无限厚望。

“总务楼”前面是第二教学大楼,右边是外专招待所,左边是主干道,后面的学生宿舍二栋已拆除,改建为现在空旷的明德园休闲广场。

周边樱花、桂花,大树结果,四季幽香,平日里学生、游人围“总务楼”绕走,从古朴长廊里穿梭不息,“绿树丛中有古屋,古屋回廊游人多”。

在上世纪80、90年代,在还没有建设瑶湖新校区之前,校团委、学生会就设在“总务楼”,这里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是老师联系学生,学干密切联系群众最方便的地方。

欧式建筑:

见证我校是全省最早艺术学府

我校是全省音乐、体育、美术最早知名的高等学府,一般人对此还没有什么概念。

但当你来到青山湖老校区,看到一栋路边的欧式平房,呈东西走向,拱形连廊,方形柱体刻线隐含音符元素,这是建于1953年并保留完整的“老琴房”,为解放后国内首批建设的艺术专业教学用房,仿西洋建筑,别具典雅风格。

老琴房靠近主干道一边,几十年来均称“演奏厅”,拾台阶而上,有四开的木门,这里常年有音乐系的师生表演,观看者经常拥挤到路边,高亢的歌声,悠扬的琴声传得很远很远。

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在原来大门上方有浮雕,象征着典雅的音乐殿堂,可现在改为一堵面对主干道的无声墙,听说“演奏厅”还改了名,尘封的历史,让人有点惋惜。

说到“师大音乐”,自然联想到“师大体育”和“师大美术”。

从老校区室内田径馆的巨型“天穹”的规模,可见当年“师大体育”的辉煌,现在每年全省体育高考均设在这里,有其特殊的含义。

三年前,笔者在老校区发现一张刻有“江西体育学院”的办公用五斗桌,是1962年江西体育学院合并到我校的有力见证。

而'师大美术“名气不亚于”师大音乐“,有老美术楼可见证,即现在离退休人员活动的那栋大楼。

该楼建于1935年,也属于欧式意大利建筑,原为南昌中意飞机修造厂厂房,1950年南昌大学迁入后稍作改造,一楼为学生食堂,二、三楼为学生宿舍,继而改做美术专业教室,故称老美术楼或老美楼。

俄罗斯建筑:

即将不存郑重呼吁修复保护

老校区的老建筑,不仅是我校的历史缩影,也反映中外大事。

从一张航拍于1980年鸟瞰师大老校区的彩照,可以看到红色房顶占据一大半,他们就是老校区记忆中苏联援建的俄罗斯建筑。

现今尚保留完整的可算学生宿舍5栋、6栋、7栋和老物理楼,被破坏严重,强行改造的是老图书馆,现在是贴满白色瓷砖的初教学院大楼,面目全非,让文物专家们十分痛心,只有追忆方解忧思。

老图书馆建于1959年,砖混结构,鸟瞰图呈“工”字,原南楼(共三层)为阅览室,北楼(共四层)为书库,中间连接部分为图书出纳台与办公场所。

1993年因重韶图书馆落成,改作教室及办公用房。

老物理馆建于1958年,砖混结构,后扩建东西两翼,原为物理专业实验大楼,故称老物理馆。

老照片上的老图书馆,红砖红瓦,一楼是“克里姆林宫”式腰墙,二楼以上的窗台外是抽象浮雕,室内墙体厚实,窗大门高,空间高深,冬暖夏凉。

如你寻问在老图书馆、老物理楼工作过的人,这些美好记忆并不陌生。

正因俄罗斯建筑有特色,很多大学校园十分重视这些历史“宝贝”,不得拆改,只能保护。

从谷歌地图上鸟瞰上海老城区,当你看见一片密集红房瓦顶,那就是上海师大老校区。

据说,现在上海师大老校区不仅“修旧如旧”,而且“建新如旧”,建筑内部可以作不同使用,个性化装修,但外观一律保持俄罗斯建筑风格。

近年来,省、市文物专家来我校老校区参观,对南昌城区即将消亡的俄罗斯建筑忧心忡忡,希望师大作为知名学府,在现有俄罗斯建筑基础略加复原,挽救师大一种建筑文化,为老南昌保留城市记忆。

捐助建筑:

海外人士雪中送炭助办学

我校上世纪80、90年代在老校区办学,规模只有万余人,办学经费十分困难,举步维艰。

那时各个高校都争取海外捐助,在老校区有三栋建筑属于海外人士捐赠建的大楼,分别是逸夫楼、田家炳楼和重韶图书馆。

虽时过境迁,但大楼耸立,情谊深厚,师大人永远铭记那份雪中送炭的珍贵。

逸夫楼建于1989年,五层框架结构,省政府投资120万元人民币,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200万元港币。

田家炳教育书院大楼建于1999年,八层框架结构,总投资1020万元人民币,香港田家炳先生捐资600万元人民币,因田家炳教育书院在楼内而得名,简称田楼。

“重韶”图书馆建于1993年,六层框架结构,省政府投资750万元人民币,江西旅台同乡会常务理事周仲超先生捐资20万美元,“重韶”之名因此而得。

青山湖老校区处在南昌城市中心区域,校园人文厚重,风景秀美,交通便利,属于“黄金宝地”。

不仅适合优质办学,更聚集人气,吸引四方知名人士相助教育,曾有海外人士捐建大楼的光荣历史。

可以预见,随着南昌地铁一号线开通和老师大地铁站区位优势显现,老校区地源价值肯定有较大提升,各种无形资产将会被外界更加看好。

老校区管理的最新规划提出打造“大楼经济”,作为师大永续的经济增长。

也有人倡议,老校区可增强对外开放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合作办学,开发有形资源的冠名权,让社会各界人士、校友参与老校区的内涵建设,修旧如旧,保护历史建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办学条件。

地下建筑:

特殊年代的防空体和阅览室

曾有旅游专家来老校区考察,说老校区未来就是南昌闹市区的集历史、生态、人文为一体旅游景点,完全可以收门票。

同时提醒,千万不要忘记老校区宝贵的地下建筑,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在此谈及老校区指挥塔楼地下防空大厅、香樟林下的巨型人防工程网,是老校区不可回避的话题。

指挥塔楼地下防空大厅建于1935年,有楼道通往地下一层,当年所用钢筋和混凝土直接从意大利进口,按当时日军航弹威力,属于坚固不摧的地下掩体。

据说,那些年蒋介石、宋美龄、熊式辉等民国党政要人,以及飞虎队长陈纳德来往南昌和南京之间,常在南昌中央飞机场起降,偶尔遭遇日军飞机轰炸,就躲避在塔楼地下掩体。

香樟林下的巨型人防工程网,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响应毛主席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号召,为预防国际形势突变,师院也发动教职工深挖防空洞,建立师生防空网。

“人防洞”入口在现香樟林巨石后有一门道,原来在绿树丛中一处不起眼的简易平顶水泥房。

出口设在现银干楼南面的一处方形水泥掩体,因无故凸出地面,常有人对其功用百思不得其解。

现在也有人搞不清楚,为何明德园不能建高层建筑,在学生5栋、9栋,10栋东面不能建房,原因是地下有一条南北向的防空出口。

在没有建设新校区之前,教室紧张,“人防洞”改成“人防阅览室”,一直用于学生读书,地下有九个巨型涵洞,每个涵洞都设有水泥长方形阅览桌,加上木凳,就是一间间巨型教室,可同时容纳三、五百人。

地下阅览室冬暖夏凉,自然空调,冬天穿衬衣,夏天穿棉袄。

留下过学生许多趣闻和记忆,很多校友返校时对此还念念不忘。

随着老校区资源的开发建设,两处地下建筑亟待整修,可修复为人防阅览室,可利用地暖通向二教楼,可打造成人防教育基地,延续往昔的精彩。

标志建筑:

师大传承文化的部分基因

说起老校区的标志建筑,最容易记住的是红场和雕像。

这两处虽不能严格算是建筑,但红场平易近人,脚踏实地,可自由漫步,红色印象深刻。

雕塑一进门就望见,持微笑欢迎,洁白无瑕,向往未来。

有人开玩笑说,雕塑是师大出美女的标志,其实那是人民教师的标志。

红场建于1935年,原为南昌中意飞机修造厂大棚车间。

1950年南昌大学迁入时,大棚构件多为周围村民拆用,但四方形水泥地面未损,学校将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