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德育模式探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5440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德育模式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型德育模式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型德育模式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型德育模式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型德育模式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型德育模式探索.docx

《新型德育模式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德育模式探索.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型德育模式探索.docx

新型德育模式探索

新型德育模式探索

--中学德育导师制调研报告

相城区望亭中学周琴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因此,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引起了社会各界以及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2004年6月1日,教育部又提出《关于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该文件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

探索有效的德育模式已成为学校工作的当务之急。

在此情况下,推行的“德育导师制”脱颖而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一、德育导师制催生学校德育新气象

 吴县中学现有教职工135名,其中教师96名。

35周岁青年教师75人,占全校教师的78%,教师队伍充满活力。

12名教师研究生课程班结业,本科率达94%。

现有高级教师32名,一级教师35名中高级教师占全体教师的70%。

近几年,有80人次获省、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学科带头人、“双十佳”、评课选优一等奖等荣誉。

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放在首要位置。

学校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党建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先进团委”、“苏州先进基层党组织”“苏州市文明单位”等省市级荣誉称号。

2002年3月,吴县中学率先在苏州市推行“班级德育工作小组制”;2003年9月,又在“班级德育工作小组制”的基础上实施“德育导师制”,其中,高二、高三中受导学生共459人,约占全校学生的18.36%(2003学年全校学生为2550人左右),在2004年2月,增加高一受导学生219人,截止2004年6月,受导学生共计675人,占全校学生比例约为26.5%。

该制度着眼于理念转变,着力于载体创新,致力于制度建设,大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校德育工作呈现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首先,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德育导师制拓展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载体,使德育工作由“面”到“点”,变得更细致、深入。

由于德育导师秉承“随时随地随机”的原则与结对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所以更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时进行疏导,避免违纪违法现象的出现。

据吴县中学校长介绍,实施德育导师制前,学校政教处每天都要处理多起学生违纪事件,学生写的检讨书堆成了厚厚的一沓;实施德育导师制后,政教处几乎没有处理过这类问题,学生违纪违法现象明显减少,校风校纪有明显的好转。

表一:

吴县中学2002、2003学年违纪学生人数统计

违纪

违反交通规则

考试作弊

打架

旷课

合计

2002学年

9人

45人

45人

11人

4人

76人

2003学年

8人

20人

20人

18人

0人

49人

从以上表格所列数据来看,2003学年与2002学年相比较,受处分的学生人数并没有呈显著下降,但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在2003学年的第二个学期(2004年1~7月)受处分的学生仅为9人(其中违纪2人,违反交通规则3人,考试作弊3人,旷课1人),与2002学年同期及2003学年第一学期相比,被处分的学生人数显著减少。

  其次,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增强了学生参与学校德育的积极性。

现在的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德育导师制就为这些孩子提供了“解压”的渠道。

在德育导师的真诚帮助下,许多学生解除了心灵的疑惑。

以往,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是老师的事,德育导师制实施一年之后,学生已主动参与学校德育,而且兴致越来越高,在学校举办的“谈谈我的导师”、“我心目中的导师”征文比赛中,许多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表达了对自己的导师的感激之情,有的提出了对导师的具体要求。

总的来看,学生对德育导师制持接纳欢迎的态度。

2004年9月,学校对55位受导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让他们对学校实施德育导师制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满意/基本满意

无所谓

不满意

人数

37人

11人

7人

所占百分比

67%

20%

12.70%

第三,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德育导师制为所有教师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提供了有效的机制,改变了以往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使任课教师的育人责任感增强,“育人”意识有了明显的改观。

如有的导师通过周记、书信等形式,走进学生的心田,帮助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有的导师则利用学校网站以论坛的形式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为学生分担烦恼和忧愁。

德育导师制不仅促进了教师思想素质的提高,还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许多导师“导然后知不足”,认识到自身专业素质的不完善。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2002年,全校有3位教师报名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书考试,2003年9月至今有15位教师报名参加该项考试(其中有两人已顺利取得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书),并有25人次参加了省、市、县有关部门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第四,加强了家校之间的联系。

在实施德育导师制之前,吴县中学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主要由各班班主任负责,限于时间和其他客观条件,形式主要是家访、家长会、约请家长到学校面谈和电话联系等,范围主要是城镇。

自德育导师制实施以后,学校组织了全员家访活动,要求班级德育工作小组成员和德育导师都参与,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家访对象以农村学生为主,兼顾城镇。

其中2003年暑期和今年暑期的两次全员家访规模较大,2003年暑期参与家访的教师达130人以上,占专任教师的75%以上,被访学生家庭达1100余户;2004年参与家访的教师达140人以上,家访学生1200余人。

作为一项加强家校沟通的新举措,全员家访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最后,拓宽了业余党校工作的途径。

八年来,该校学生业余党校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共招收学员十一期,结业九期计1000余人,发展党员111人,在校考察的入党积极分子240余名。

从去年开始,通过让党员教师担任德育导师,主要引导部分优秀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学生业余党校活动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业余党校的发展。

二、对“德育导师制”的诠释

德育导师制这一新型德育模式与传统的德育模式相结合,使吴县中学的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项新生事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虽然该模式现在只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它作为一种改变传统教育思路、创新德育模式的尝试,具有深远的意义。

什么是“德育导师制”?

为何推行德育导师制?

如何实施德育导师制?

对于这样一些关键性问题的探索显得尤其重要,吴县中学作为成功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典范之一,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

以下以吴县中学为例,对德育导师制进行全面的阐释。

(一)什么是“德育导师制”

“德育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有效的补充,具体说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德育导师制”的灵感来源于大学中的“导师制”,大学中的导师是研究生所选科目的学者,主要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学习,而德育导师制中的导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还要承认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从思想、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

  吴县中学的德育导师制强调“个性化、亲情化、全员化”。

所谓个性化是指导师的工作定位,导师指导学生要遵循“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等育人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相关指导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思想道德作出客观分析和评价,使“人人是导师、个个受关爱”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所谓亲情化是指导师的身份定位,导师既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又是父母亲人,还是朋友玩伴,人们常说“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导师只有与结对学生真诚地相处,平等地交流,才能营造一种轻松宽容的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标。

所谓全员化是指学校的目标定位,“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是吴县中学长期以来不变的奋斗目标,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是现实是很多教师只会教书、不会育人,德育导师制就是为所有的教师提供开展德育工作的平台,使每位教师都能够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二)为何推行德育导师制

“德育导师制”的提出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党和政府对学生德育高度重视,但是传统德育模式实施效果不尽人意。

当今青少年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压力。

众所周知,我国的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形成的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也不断增多,据了解,苏州市某校一个班里的55位学生中有19位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这是一个十分触目惊心的数字。

与单亲家庭相对应的是“空巢家庭”和“隔代抚养”,吴县中学2400余名学生中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周边农村,有的学生的家长长年外出打工,这些学生只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有的甚至独自居住,一年中,父母与孩子在一起居住的时间很短,平时只是不多的电话联系,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真空。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惯性依然强劲,大多数学生承受着学业带来的巨大压力。

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以及学习问题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出现了行为习惯差、人际关系不好以及心理亚健康等问题。

这一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此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传统的班主任与政教处相结合的学校德育模式重视群体、强调共性而忽视个体,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探索新型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德育导师制应运而生。

  2.对学校教书育人现状的反思。

吴县中学通过对学校自身教书育人现状的反思,发现许多教师在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实效”,“重外塑、轻内化”,“重专人、轻专业”,这四重四轻与传统的学校工作模式紧密相联。

因为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教书是任课教师的职责,育人则是班主任和政教处的责任,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相脱离,出现了许多只会教书不会育人的教师。

此外又由于班主任忙于班级事务工作,挤掉了做细致、有效的思想工作的时间,德育工作又容易成为简单的说教,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疏远了师生感情,甚至恶化了师生关系。

  3.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即将在全国展开。

新课程实施后,学生可以跨班级选课,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可能会相对削弱。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如何落实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与生活管理,这是必然会遇到的新问题。

因此,如何从原有的、单一行政班模式的教学管理向行政班与学科教学班共存模式下的教学管理转轨,探索新模式下的学生学业、生活、品行指导方式和策略,从而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导师德育制的管理模式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基于以上三个主要原因,吴县中学推出了德育导师制作为传统德育模式的补充,以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满足教师教书育人的需求,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三)如何实施德育导师制

德育导师制是一个新生事物,吴县中学作为苏州市最早试行的学校之一,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一切都只能靠自身的摸索研究。

如前所述,吴县中学2002年3月开展了“班级德育工作小组制”,班级德育工作小组成员由本班2~3名任课教师组成,他们的职责被明确为负责班级卫生、住校生管理、班级黑板报等工作;2003年3月,开始试行“班级德育工作导师制”,首先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了有一定德育工作经验和能力的10名教师为德育导师,这10名德育导师热情积极地投入这项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3年9月,全校正式启动德育导师制管理模式。

至今,担任德育导师的教师共有135名,受导学生共计675人(不含隐性受导学生)。

在摸索探求的过程中,吴县中学不断完善实施方法,并制订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以下是对这些规章制度的详细阐述。

  1.导师资格。

要求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教师党员作为中坚力量一定要参与这项工作,其他教师则欢迎参加。

之所以选择35岁以下的教师作为导师,校方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青年教师具有积极热情、经历充沛的特点,而且因为其自身的年龄优势,更容易与学生进行平等、朋友式的交流沟通;其次,青年教师尚不具备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资格,让他们担任导师也即给他们提供全面开展教师业务的机会,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当然,吴县中学的目标是“人人都是德育导师”,其他教师只要有担任德育导师的愿望,递交一份申请书,都可以成为导师。

  2.导师职责。

吴县中学制订的《德育导师工作手册》对导师职责进行了详细规定,可以归纳为“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具体有以下职责: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

  (3)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

  (4)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生理的长辈,心理上的医生,生活中的益友。

  (5)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作。

  3.常规制度。

  

(1)档案制度。

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对学生每一星期的表现及每次考试后的成绩逐一登录,分析对照,绘制学生学业变化曲线。

  

(2)家访联络制度。

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和不定期的家访联络制度,德育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更要作为重点)。

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商教育之策。

  (3)谈心与汇报制度。

“德育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

学校设有四个德育导师制活动室(暂命名),活动室环境优雅宽松,更像是聊天室。

学校规定,当老师进入活动室后,不得对学生使用任何批评语言。

  (4)“会诊”制度。

定期由班主任组织召开班级德育会议,针对存在情况,研究对策,发挥“整体、合作、优化”的功能。

  4.组织和管理。

  

(1)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分管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等组成的“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德育导师制的日常工作,制订和落实德育导师制的运作机制。

  

(2)仍保留“班级德育工作小组制”,因为“班级德育工作小组制”是一个准备阶段,是师生相互了解的过程,为顺利实行德育导师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因此在高一年级第一个学期施行班级德育工作小组制度,从高一年级第二个学期至高三年级施行德育导师制。

  (3)采用导师与学生“结对子”的形式。

在正式开展工作之前,由学校按照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相兼顾的原则,采取“自愿选择导师”及“双向选择”的方式,最终确定导师和学生。

对优秀学生,主要以自愿选择、教师引导的原则为其配备导师;对中等学生,主要由班主任根据实际情况列出导师人选,再征求本人意愿,为其配备导师;对后进生,综合班主任和该生任课教师的意见,为其配备导师。

  (4)除了要完成常规工作外,导师要坚持按照“随时随地随机”的原则开展工作。

  5.考核和激励制度。

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每学期对“德育导师”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考核,考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量化考核包括:

导师自评(10%)+导师领导小组评分(师德师风评价)(20%)+受导学生评分(30%)+班主任评分(20%)+家长评分(20%)。

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教师本人的绩效奖、职称晋升的班主任年限等挂钩。

考核结果为优秀者,其班级德育工作每一年视为班主任工作一年,发给证书及奖金;考核结果为良好者,其班级德育工作每二年视为班主任工作一年,并颁发证书;考核结果为合格者,其班级德育工作每三年视为班主任工作一年,并颁发证书;考核结果为不合格者,其班级德育工作的年限不能视为班主任工作年限。

三、几点思考

(一)定位问题

德育导师制的定位包括两个方面,即自身角色定位和对象定位。

现阶段,德育导师制是班主任与政教处相结合的传统德育模式的补充,并非替代。

尽管德育导师制有诸多优点,但是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该制度还不能成为学校德育模式的主体。

吴县中学的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的最佳比例为1:

3(即一个德育导师带三个学生),但为了满足实际的需要,目前吴县中学高二、高三的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的比例为1:

5.6,截至2004年6月,受导学生共计675人,占全校学生的26.5%,这就意味着学校大多数的学生无法受益于该德育制度。

因此,学校应采取班主任工作为主、德育导师制为辅的多元德育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

  德育导师制是针对学校全体学生的,并非只是针对学习上落后的学生,这是吴县中学超越于其他一些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学校的地方。

如,以吴县中学2004届高三受导学生为例,在243名受导学生中,优秀学生(学业成绩在优良以上,平时各方面表现较好)有115人,所占比例为47.33%,其中参加业余党校学员及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为55人,占22.63%;中等学生100人,约占受导学生总数的41.15%;后进生18人,占7.4%;受过学校通报以上批评处分的学生16人,约占6.6%。

无论是学业成绩落后者、还是学业成绩中等者甚至是学业成绩优秀者,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烦恼甚至是挫折,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初衷就是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为坚强自信的优秀人才。

要坚定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初衷,避免使其沦落为“导差”或“扶差”工作。

(二)制度建设问题

若使德育导师制不仅仅是昙花一现,健全的制度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吴县中学经过两三年的实践摸索,已经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德育导师的工作年限与班主任年限挂钩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年轻教师参与该项工作的热情,一系列常规制度保障了该制度的顺利实施等。

但是,有些制度如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评价是一个难题。

吴县中学相关部门认为,目前对导师工作的评价依然缺乏有力的依据,对导师工作的评价如何做到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仍是一个需要探索研究的问题。

(三)师资问题

吴县中学主要由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担任德育导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学生需要怎样的导师,还是要让学生自己来说话。

在对55位受导学生进行的“你喜欢怎样的导师?

”的调查中,选择“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学生有9人,占16.3%;选择“给本人薄弱学科提供辅导的导师”的学生有8人,占14.5%;选择“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倾听学生心里话的导师”有35人,占63.6%;选“无所谓”的有3人,占5.5%。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可能更适合担任德育导师,而这项工作的实施过程也能促进年轻教师的自身成长,形成青年教师与学生“双赢”的局面。

但是,随着导师队伍的壮大,也出现了导师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就影响到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因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开展相关的师资培训时不我待。

2005年10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