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5336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峨眉二中15届高三上半考语文科试题

试卷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出题人:

王玉娇审题人:

车俐

卷(27分)

一、基础知识。

(27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言简意赅/垓下之战漫溯/横槊赋诗淬火/萃取

B、瞋目/缜密箕踞/占据尸骸/惊涛骇浪

C、作揖/缉拿桀骜不驯/傲岸不屈殒身不恤/陨落

D、嬉笑/笑嘻嘻急不暇择/闻名遐迩缔造/真谛

2、下列词语中有没错别的一组是()

A、宽洪大亮油戳同等学力心慌意乱

B、少安毋躁蜇伏水性扬花披沙拣金

C、翻云覆雨无妄之灾平心而论死灰复燃

D、缘木求鱼貌和神离嘘寒问暖明火执杖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小米手机凭借互联网销售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惊人的销售业绩,一时成为国产手机的众矢之的,华为、中兴等手机厂家纷纷效仿这一模式。

B、月光如水的夜晚,沏一壶清茶,邀三五好友,共聚院中的葡萄架下,海阔天空地畅聊一番,忘却尘世的纷扰,该是何等的惬意。

C、嫉妒心强的人看到身边的人取得了成就,不仅不赞一词,反而会恶语相加乃至造谣中伤,使对方激情消减,名誉受损,甚至产生更坏的结果。

D、奔流不息的京杭运河带来隋唐以来的千年商贾繁荣,小溪河巧夺天工,穿城而过,银城新苑地处两河沿岸的滨河公园,位置十分优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访问量过大的原因,不少旅客在12306网购车票时,频频遭遇“系统忙”而无法访问。

相比之下,电话订票比网购车票要顺利得多。

B、他对文化出版业具有深入的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他认为,一本畅销书不仅仅是一件精凿细琢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更是流通的商品。

C、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明确地认识到,交通是否便利,通讯是否畅通,对招商引资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D、最近几年,该省科学技术协会走协商、协调、协作之路,团结、动员、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独特作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效提高了该省人民的科学素养。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7题。

(9分,每小题3分)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

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

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

“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

”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

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

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

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作注了。

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

《新唐书·齐浣传》:

“(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

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

”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

李白《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

“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

”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

白居易有《长相思》词: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

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

宋代《新唐书音训》云:

“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

”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

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

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

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

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

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

(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

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6分,每小题3分)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

明末流贼陷睢州,母赵殉节死,事具《明史列女传》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顺治二年,奉父还里。

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计。

万议修明史,斌应诏言“宋史修于元至正,而不讳文天祥、谢枋得之忠;元史修于明洪武,而亦著丁好礼、巴颜布哈之义,顺浩元、二年间,前明诸臣有抗节不屈、临危致命者,不可概以叛书。

宜命纂修诸臣勿事瞻顾.”下所司,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谓斌奖逆,拟目严饬,世祖特召至南苑慰谕之。

时府道多缺员。

上以用人方亟,当得文行兼优者,以学问为经济,选翰林官。

得黄志遴等凡十人。

斌念父老,以病乞休。

丁父忧,服阕,闻容城孙奇逢讲学夏峰,负笈往从。

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尚书魏象枢、副都御史金鋐以斌荐,试一等,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

二十六年五月,不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下廷议,明珠惶惧,将引罪.大学士王熙独日:

“市儿妄语,立斩之,事毕矣,”斌后至,国柱以告,斌曰:

“汉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

”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恚,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诘问,斌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左都御史璙丹、王鸿绪等又连疏劾斌.会斌先荐候补道耿介为少詹事,同辅太子,介以老疾乞休。

詹事尹泰等劾介侥幸求去,且及斌妄荐,议夺斌官。

国柱宣言上将隶斌旗籍,斌适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

江南人客都下者,特击登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

斌既师奇逢,习宋诸儒书,尝言:

“滞事物以穷理,沉溺迹象,既支离而无本:

离事物而致知,隳聪黜明,亦虚空而鲜实.”其教人,以为必先明义之界,谨诫伪之关,为真经学、真道学;否则讲论、践履析为二事,世道何赖?

斌笃守程、朱,亦不薄王守仁,身体力行,不尚讲论,所诣深粹.著有洛学编、潜庵语录雍正中,入贤良祠,乾隆元年,谥文正。

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事具《明史·列女传》具:

具体

B.前明诸臣有抗节不屈、临危致命者致命:

舍弃生命

C.国柱宣言上将隶斌旗籍宣言:

传达圣旨

D.隳聪黜明,亦虚空而鲜实黜:

罢免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项是

A.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B.国柱以告木欣欣以向荣

C.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不尚讲论,所指深粹武父子亡功蠢,皆为陛下所成就

卷(123分)

四、古诗文阅读(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上以用人方亟,当得文行兼优者,以学问为经济,选翰林官.(5分)

答:

(2)否则评论、践履析为二事,世道何赖?

4分)

答:

11.第I卷文言文中,传主汤斌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划8处)(4分)

人主之惠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干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干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韩非子》)

1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中吕】普天乐

张养浩

楚《离骚》,谁能解?

就中之意,日月明白。

恨尚存,人何在?

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

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1)这首小令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概括。

(4分)

答:

(2)在小令中,作者对屈原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4分)

答:

14、默写(从8句中任选六句作答,6分)

(1)纵一苇之所如,。

(2)飞湍瀑流争喧豗,。

(3),独留青冢向黄昏。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5),烟光凝而暮山紫。

(6),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沉舟侧畔千帆过,。

(8),下者飘转沉塘坳。

五、现代文阅读(22分)

病人

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

那是一本很厚的书。

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

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

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

我想,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时候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时间,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

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

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

一遍一遍地按。

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

她发现后,急忙说:

“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

”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

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

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

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

“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

”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

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

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

这人真多事。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话,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

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科袋里的一枝玫瑰。

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

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

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

“神经病!

”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

”另一个人接着说。

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

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15、下列对于这篇小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在第

段中,“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的推测并非闲笔,作者借

此表现了她典雅的气质。

B、第

段“起风了……转身走进了大楼。

”在文中起到了承接过渡的作用,使

文章自然转入具体情节的叙述。

C、小说巧妙地把情节场景安排在一个小小的电梯里,窥斑见豹,从一个很小的角度表现了“她”带病坚持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

D、“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与“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

然大悟”前后呼应,意在突出“大家”对“她”共同的不屑与奚落。

E、结尾处“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照应“她的行为不太正常”的评价,

把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比中,暗示并深化

了主题。

16、在第

(一)段中,“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这一句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7、小说为了塑造“她”这个鲜明形象,凸现主旨,在电梯中重点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请加以概括。

(6分)

答:

18、结尾处“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9、小说题目为“病人”有什么深刻含义?

(4分)

答:

六、语言运用(10分)

20、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三处并修改。

(6分)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

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

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21、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文字,要求语意照应,语气连贯,句式一致。

(4分)

中国古老的文字非常形象生动,“和谐”二字就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谐”字分解为“言”和“皆”,意为人人都能言所欲言。

和谐就是指国富民强的中国,。

,和谐是伟大时代的最强音。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枯叶蝶没有美丽的外表,它只有两扇褐色的、毫无生机的、根本无法与它名字中的“蝶”相匹配的翅膀。

它经常收拢翅膀,静静地立在树木的枝头。

像一片枯叶一般随风摇曳,默默地忍受着其他蝴蝶的耻笑。

然而,当色彩绚丽的蝴蝶被人们捉去制成标本时,它却可以伏在枝头,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并且为自己的幸运而快慰。

这则材料令人深思。

请根据你对这则材料的感悟,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峨眉二中15届高三上半考语文科答题卷

第Ⅰ卷(27分)

选择题(27分)

1

2

3

4

5

6

7

8

9

第Ⅱ卷(123分)

四、古诗文阅读(31分)

10、翻译(9分)

⑴(4分)

⑵(5分)

11、(4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划8处)(4分)

人主之惠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干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干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韩非子》)

13、诗歌鉴赏(8分)

⑴(4分)

⑵(4分)

14、默写(从8句中任选六句作答,6分)

(1)纵一苇之所如,。

(2)飞湍瀑流争喧豗,。

(3),独留青冢向黄昏。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5),烟光凝而暮山紫。

(6),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沉舟侧畔千帆过,。

(8),下者飘转沉塘坳。

五、现代文阅读(22分)

15、(4分)()

16、(4分)

17、(6分)

18、(4分)

19、(4分)

六、语言运用(10分)

20、(6分)

21、(4分)

七、作文(60分)

 

1、D

2、C

3、B

A、众矢之的:

许多支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

B、海阔天空: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C、不赞一词:

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

D、巧夺天工:

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4、C

A、“由于”和“原因”重复。

B、“不仅”和“更”分局顺序颠倒。

D、“团结、动员”和独特作用不搭配。

5、C

6、A

7、D

8.B(A.具:

具备,引申为记载。

C.宣言:

散布消息。

D.黜:

消除。

9.C(A.动词,参与/介词,和。

B.介词,把/连词,表修饰。

C.连词,表转折。

D.副词,与“诣”构成所字结构/介词,为……所,表被动。

10.(9分)

(1)皇上认为当前急于用人,应当选拔学问、品行兼优的人,并以学问作为经世济民(管理国家)的标准,选拔翰林院的官员。

(5分,划线处各1分,大意2分)

(2)否则将讲论和实践分离成两件事,社会风气凭借什么(变好)呢?

(4分,划线处各1分,大意2分)

11.(4分)

①恪守孝道;②为人、为官正直;③勤奋好学;④治学严谨。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2.(4分)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每对两处得1分)

【参考译文】君主的祸患在于信任别人,信任人就会被别人控制。

臣子对于君主,是没有骨肉亲情的,因为受到形势约束而不得不侍奉君主。

所以作为别人的臣子,无时无刻不在窥视君主的心思,而君主却懈怠傲慢处在上位,这就是世上会发生劫持君主杀害主人这类事情的原因。

【参考译文】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

明朝末年,农民军攻陷睢州,其母赵氏为保全志节而死,事情记载于《明史•列女传》。

父亲汤契祖为避战乱,带着汤斌到了浙江衢州。

顺治二年,汤斌侍奉父亲回到家乡。

顺治九年,汤斌考中进士,被选作庶吉士,又被任命为国史院检讨。

当时正讨论编修《明史》,汤斌根据皇上的诏书进言说:

“《宋史》在元朝至正年间修撰,却不避讳文天祥、谢枋得的忠诚;《元史》在明朝洪武年间修撰,而同样记载丁好礼、巴颜布哈的节义。

顺治元年、二年间,以前明朝的臣子中有为保全志节而宁死不屈、临危献身的人,不能一概以叛逆来记载。

应该命令各修撰大臣不要瞻前顾后,顾虑太多。

”皇上将此议下到明史馆,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认为汤斌奖励叛逆,代皇上起草圣旨严厉训斥,世祖却特意召汤斌到南苑安慰他。

当时,很多府道缺少官员。

皇上认为当前急于用人,应当选拔学问、品行兼优的人,并以学问作为经世济民管理国家的标准,选拔翰林院的官员。

后选到黄志遴等共十人。

汤斌考虑父亲年老,以有病为由请求辞官休假。

(后父死,)为父守丧;守丧期满,听说容城人孙奇逢在夏峰讲学,便背着书箱前去跟随他学习。

康熙十七年,皇帝下诏开博学鸿儒科取士,尚书魏象枢、副都御史金鋐推荐汤斌,汤斌考试得一等,被授予翰林院侍讲,参与编修《明史》。

二十六年五月,天不下雨,钦天监灵台郎董汉臣上疏指责这是由于时事所造成的,语言触及当权者。

此疏下到廷臣议论,明珠很恐慌,要自承罪责。

只有大学士王熙一人表示:

“市井小人胡言乱语,应立即斩首,事情可以完结。

”汤斌后来也到了朝廷,余国柱将这一情况告诉了他,汤斌说:

“董汉臣根据诏旨议论朝政,没有处死的理由。

大臣们不讲而小臣却敢讲,我们应该自省。

”皇上最终免了董汉臣的罪。

明珠和国柱怨恨,摘录汤斌的一些言论上报,并找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认为是在诽谤朝廷。

皇上传旨责问,汤斌只是自己表示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加处分。

左都御史璙丹、王鸿绪等人又接连上疏弹劾汤斌。

恰巧汤斌先前推荐候补道耿介为少詹事,一同辅导太子,耿介以年老多病请求辞官,詹事尹泰弹劾耿介是有目的地请求辞官,并且提到汤斌胡乱推荐,建议革去汤斌的官职。

国柱传言说,皇上将要让汤斌隶属于八旗户籍,正好汤斌带病入朝,精神不振,于是人们在路上互相谈论(传言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哭泣落泪。

住在京师的江南人,要击登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那么回事,才散去。

汤斌以孙奇逢为师以后,学习宋代诸儒的书。

他曾说:

“对事物要穷究其中的道理,如果囿于事物表象而不悟,对事物的了解既支离破碎又不得其本质;如果离开具体事物而又求了解它,实际上是毁掉了自己的视听,同样是虚妄不实的。

”他教育人,认为必须先弄清义和利的界限,慎重对待诚与伪的关系,研究真正的经学、真正的道学;否则将讲论和实践分离成两件事,社会风气又凭借什么(变好)呢?

汤斌忠实恪守程、朱之学,同时也不菲薄王守仁。

办事身体力行,不崇尚空论,造诣精深。

著作有《洛学编》《潜庵语录》。

雍正时,其牌位准入贤良祠。

乾隆元年,获赠谥号为“文正”。

道光三年,附祀于孔子庙。

13、

(1)语言清新活泼,通俗易懂,而且还杂用了诸如“快活”“胡来”等口语词汇,很适合民间传唱。

(2)这首小令看似否定屈原,表达了寄情山水的消极低沉的情绪,而实际上却是迂回曲折地表达了一个饱经宦海浮沉、洞察世事春秋而无处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的读书人的无可奈何而又悲愤怨恨的心情。

14、略

15、AC(A项主要是从侧面表现“她”的友善和耐心;C项中“坚持带病为大家服务”有误。

16、衬托(2分)出“她”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典雅的气质(2分)。

17、三个场景:

在电梯发出超载的警报时,“她”从人群中主动挤出,等下一趟(2分);“她”主动帮助农民模样的大伯上楼,可是电梯内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不回应“她”的请求(2分);“她”帮一位姑娘捡起一只玫瑰,被人关在电梯外,并被有些人称作精神病人(2分)

18、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世俗的评价,把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照中,暗示并深化了主题。

(4分)

19、对比鲜明(2分),表明思想、道德上的欠缺比生理上的疾病(1分)更可怕,更危险,因而更需要疗治(1分)。

20、①“寄奉”改为“惠赐”②“过目”改为“拜读”③“些许”改为“莫大”④“惠存”改为“珍藏”⑤“光临”改为“前往”(答对三处即给满分)

21、和”字分解为“禾”与“口”,意为人人都能食所欲食;和谐就是指自由民主的社会。

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