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5305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教案.docx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教案.docx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教案

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2.理解角平分线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3.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判定进行证明与计算.

(二)学习重点

角平分线的判定及其应用.

(三)学习难点

灵活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角的内部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2)角平分线判定定理的符号语言:

∵PA⊥OM,PB⊥ON,PA=PB

∴∠1=∠2(OP平分∠MON)

2.预习自测

(1)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上.

(2)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三角形()

A.三条边上的高线的交点B.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

C.三条边上的中线的交点D.以上结论都不对

(3)在△ABC中,∠C=90°,AD平分∠BAC,BC=5cm,BD=3cm,则D到AB的距离是

________,∠B=40°,则∠CDA=.

预习自测答案:

(1)角平分线

(2)B(3)2cm,65°

(二)课堂设计

1.知识回顾

(1)角的平分线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其中题设、结论是什么?

[生]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题设是一个点在角平分线上,结论是这个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2)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作用是证明什么?

[生]证明垂线段相等

(3)填空如图:

∵OC平分∠AOB,OA⊥AC,OB⊥BC.

∴AC=BC(角平分线性质定理)

2.问题探究

探究一角平分线的判定

●活动①(回顾旧知,回忆类活动)

把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题设、结论交换后,得出什么命题?

猜想:

它正确吗?

由学生抢答,然后师生归纳:

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它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由性质到判定强化二者的关系

●活动②证明上面的猜想

学生依据猜测写出已知、求证,并画图,而后独立写出证明过程.

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已知:

OM⊥PA于A,ON⊥PB于B,AP=BP

求证:

OC平分∠MON

证明:

∵PA⊥OM,BP⊥ON

∴∠OAP=∠OBP=90°

在Rt△AOP和Rt△BOP中

∴Rt△AOP≌Rt△BOP(HL)

∴∠1=∠2

∴OC平分∠MON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活动③

归纳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到一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PA⊥OM,PB⊥ON,PA=PB

∴∠1=∠2(OP平分∠MON)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探究二角平分线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活动①

现有一条题目,两位同学分别用两种方法证明,他们的做法正确吗?

哪一种方法好?

已知:

CA⊥OA于A,BC⊥OB于B,AC=BC

求证:

OC平分∠AOB

证法1:

∵CA⊥OA,BC⊥OB

∴∠A=∠B

在△AOC和△BOC中

∴△AOC≌△BOC(HL)

∴∠AOC=∠BOC∴OC平分∠AOB

证法2:

∵CA⊥OA于A,BC⊥OB于B,AC=BC

∴OC平分∠AOB(角平分线判定定理)

先让学生回答,最后老师归纳:

两种方法都正确,“方法2”好,证角平分线不再用证三角形全等后再证角相等得出,可直接运用角平分线判定定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角平分线判定定理的作用.

●活动②

学生结合图形完善表中内容,教师对个别学生教学指导.

题设

结论

作用

角平分线性质

 

角平分线判定

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题设

结论

作用

角平分线性质

∠1=∠2(OP平分∠MON),PA⊥OM,

PB⊥ON

PA=PB

证明垂线段相等

角平分线判定

PA⊥OM,PB⊥ON,

PA=PB

∠1=∠2(OP平分∠MON)

证明角相等(平分角)

【设计意图】为归纳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关系作铺垫.

●活动③

提问:

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之间有什么关系?

先让学生回答,最后由师生归纳:

角平分线性质的题设是角平分线判定的结论,角平分线性质的结论是角平分线判定的题设;角平分线性质的作用是证明线段相等,角平分线判定的作用是证明平分角;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角平分线判定定理是互为逆定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探究三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进行证明与计算

●活动①(基础性例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角平分线的两个性质:

①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②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它们具有互逆性,随着学习的深入,解决问题越来越简便了.像与角平分线有关的求证线段相等、角相等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而不必再去证明三角形全等而得出线段相等.

例1.已知:

如图所示,∠C=∠C′=90°,AC=AC′.

求证:

(1)∠ABC=∠ABC′;

(2)BC=BC′(要求:

不用三角形全等判定).

【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思路点拨】由条件∠C=∠C′=90°,AC=AC′,可以把点A看作是

∠CBC′平分线上的点,由此可打开思路.

【解题过程】

 证明:

(1)∵∠C=∠C′=90°(已知),

∴AC⊥BC,AC′⊥BC′(垂直的定义).

又∵AC=AC′(已知),

∴点A在∠CBC′的角平分线上(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ABC=∠ABC′.

(2)∵∠C=∠C′,∠ABC=∠ABC′,

∴180°-(∠C+∠ABC)=180°-(∠C′+∠ABC′)

即∠BAC=∠BAC′,

∵AC⊥BC,AC′⊥BC′,

∴BC=BC′(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设计意图】区别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练习:

如图,已知AB=AC,DE⊥AB于E,DF⊥AC于F,且DE=DF.

求证:

BD=DC

【知识点】角平分线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

【思路点拨】由DE=DF,可得∠BAD=∠CAD(角平分线的判定),则△ADB≌△ADC,所以BD=CD

【解题过程】证明:

∵DE⊥AB,DF⊥AC,且DE=DF

∴∠BAD=∠CAD

又∵AB=AC,AD=AD

∴△ADB≌△ADC

∴BD=CD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对角平分线判定的认识.

●活动2(提升型例题)

例2.如图,△ABC中,点O是△ABC内一点,且点O到△ABC三边的距离相等;

∠A=40°,则∠BOC=(  )

A.110°B.120°C.130°D.140°

【知识点】角的平分线的判定;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思路点拨】由已知,O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得O是内心,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BOC=的度数.

【解题过程】由已知,O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所以O是内心,即三角形角平分线交点,AO、BO、CO都是角平分线,所以有∠CBO=∠ABO=

∠ABC,∠BCO=∠ACO=

∠ACB,∠ABC+∠ACB=180°−40°=140°,

∠OBC+∠OCB=70°,∠BOC=180°−70°=110°故选A.

【答案】A

【设计意图】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求有关的角.

练习:

如图,△ABC中,点O是△ABC内一点,且点O到△ABC三边的距离相等;∠A=52°,则∠BOC=(  )

A.128°B.116°C.75°D.52°

【知识点】角的平分线的判定;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思路点拨】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ACB=128°,再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判断出点O是△ABC角平分线的交点,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OBC+∠OCB的度数,然后在△OBC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列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过程】解:

如图,∵∠A=52°,

∴∠ABC+∠ACB=180°-52°=128°,

∵点O到△ABC三边的距离相等,

∴点O是△ABC角平分线的交点,

在△OBC中,∠BOC=180°-(∠OBC+∠OCB)=180°-64°=116°.

故答案为:

116°.

【答案】B

【设计意图】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求有关的角.

例3.已知:

如图,AD、BE是△ABC的两个角平分线,AD、BE相交于O点.

求证:

O在∠C的平分线上.

【知识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思路点拨】由AD、BE是△ABC的两个角平分线,可以得到垂线段OG与ON相等,OG与OM相等,再由垂线段ON与OM相等,得到O在∠C的角平分线上.

【解题过程】

证明:

过O作OG⊥AB,OM⊥BC,ON⊥AC,

∵AO平分∠BAC,∴OG=ON,

∵BO平分∠ABC,∴OG=OM,

∴ON=OM,

∴O在∠C的平分线上.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关系.

练习:

如图,BP是△ABC的外角平分线,点P在∠BAC的角平分线上.求证:

CP是△ABC的外角平分线.

【知识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思路点拨】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PD=PF,PD=PE,由此可得PE=PF,根据角平分线的判定可得PC平分∠BCE

【解题过程】

证明:

过P作三边AB、AC、BC的垂线段PD、PE、PF,

∵BP是△ABC的外角平分线,PD⊥AD,PF⊥BC,

∴PD=PF(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点P在∠BAC的角平分线上,PD⊥AD,PE⊥AE,

∴PD=PE(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PF=PE,PF⊥BC,PE⊥AE,∴CP是△ABC的外角平分线(在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关系

●活动3(探究型例题)

例4.如图,BE=CF,DE⊥AB的延长线于点E,DF⊥AC于点F,且DB=DC,求证:

AD是∠BAC的平分线.

【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思路点拨】由BE=CF,DB=DC,可得Rt△BDE≌Rt△CDF(HL),所以DE=DF,根据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可得AD是∠BAC的平分线.

【解题过程】

证明:

∵DE⊥AB的延长线于点E,DF⊥AC于点F,

∴∠BED=∠CFD,

∴△BDE与△CDF是直角三角形,

∴Rt△BDE≌Rt△CDF,

∴DE=DF,

∴AD是∠BAC的平分线.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用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证明角相等.

练习:

如图,在△ABC中,D是BC的中点,DE⊥AB,DF⊥AC,BE=CF.求证: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知识点】角平分线的判定;三角形全等.

【思路点拨】由D是BC的中点,BE=CF,可得Rt△BDE≌Rt△DCF(HL)则DE=DF,

所以AD是△ABC的角平分线.

【解答过程】

证明:

∵DE⊥AB,DF⊥AC,∴△BDE和△CDF是直角三角形.

∴Rt△BDE≌Rt△CDF(HL),

∴DE=DF,

又∵DE⊥AB,DF⊥AC,

∴AD是角平分线.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用角平分线的判定证明角相等.

3.课堂总结

知识梳理(以课堂内容为根据,结合教学目标的几点要求,对涉及到的知识细致梳理)

(1)能证明角平分线判定定理;

(2)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关系;

(3)能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进行证明和计算.

重难点归纳(本节课的中心知识点在此进行回顾,对课堂上的典型方法、特殊例题进行归纳点拨)

(1)理解角平分线性质与判定的关系;

(2)灵活利用角平分线性质与判定解决线段和角有关的问题.

(三)课后作业

基础型自主突破

1.如图,∠AOB=60°,CD⊥OA于D,CE⊥OB于E,且CD=CE,则∠DOC=_________.

【知识点】角平分线的判定

【思路点拨】由CD⊥OA,CE⊥OB,CD=CE,可得∠AOC=∠BOC=30°

【解答过程】解:

∵CD⊥OA,CE⊥OB,CD=CE,

∴∠AOC=∠BOC

∵∠AOB=60°,

【答案】30°

2.如图,在Rt△ABC中,∠B=90°,∠A=40°,DE⊥AC且DB=DE,则∠BCD=______.

【知识点】角平分线的判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思路点拨】由∠B=90°,∠A=40°,可得∠ACB=50°由DE⊥AC,AC⊥DE,DB=DE,可得∠ACD=∠BCD=25°

【解答过程】∵∠B=90°,∠A=40°,

∴∠ACB=50°,

∵DE⊥AC,AC⊥DE,DB=DE,

∴∠ACD=∠BCD=25°,

即∠BCD=25°

【答案】25°

3.

(1)如图,已知∠1=∠2,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则.

(2)已知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且DE=DF,则.

【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思路点拨】

(1)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DE=DF;

(2)由角平分线的判定可得∠1=∠2.

【解答过程】

(1)∵∠1=∠2,DE⊥AB,DF⊥AC,

∴DE=DF.

(2)∵DE⊥AB,DF⊥AC,DE=DF,

∴∠1=∠2.

【答案】DE=DF.∠1=∠2.

4.已知PB,PC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且相交于P.

求证:

P在∠A的平分线上(如图).

【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思路点拨】过P点作PE,PH,PG分别垂直AB,BC,AC.由PB,PC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可得PE=PH,PH=PG,所以PE=PG,由此可得P点在∠A的平分线上.

【解答过程】

证明:

过P点作PE,PH,PG分别垂直AB,BC,AC.

∵PB,PC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

∴PE=PH,PH=PG,

∴PE=PG.

∴P点在∠A的平分线上.

5.如图,AB∥CD,点P到AB、BC、CD距离都相等,则∠P=°.

【知识点】角的平分线的判定;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思路点拨】由点P到AB、BC、CD距离都相等可得BP、CP分别是∠ABC和∠BCD的平分线,再由AB∥CD,可得∠ABC+∠BCD=180°,即∠CBP+∠BCP=90°,所以∠P=90°.

【解答过程】∵点P到AB、BC、CD距离都相等,

∴BP、CP分别是∠ABC和∠BCD的平分线,

∴∠CBP=

∠ABC,∠BCP=

∠BCD

∴∠CBP+∠BCP=

(∠ABC+∠BCD)

∵AB∥CD,

∴∠ABC+∠BCD=180°,

∴∠CBP+∠BCP=

×180°=90°,

∴∠P=180°-(∠CBP+∠BCP)=180°-90°=90°.

【答案】90

6.如图,△ABC,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

⊥AB,DF⊥AC,垂足分别为E、F,有下列四个结论:

①DA

平分∠EDF;②AB=AC;③AD上的点到B

、C两点

的距离相等;

④到AE,AF距离相

等的点到DE、DF的距离也相等.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

【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全等

【思路点拨】由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

⊥AB,DF⊥AC可得DE=DF,再由AD=AD,DE=DF,可得△ADE≌△ADF可得∠EDA=∠FDA.

【解答过程】∵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

⊥AB,DF⊥AC

∴DE=DF,

又∵AD=AD

∴△ADE≌△ADF(HL)

∴∠EDA=∠FDA

即①正确;

∴AD上的点到DE和DF的距离相等,

∵AD上的点到AE和AF的距离也相等,

即④正确

根据已知条件不能证明AB=AC,AD上的点到B

、C两点

的距离相等也不成立.

【答案】B

能力型师生共研

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90°,AD=5,连接BD,BD⊥CD,

∠ADB=∠C.若P是BC边上一动点,则DP长的最小值为

【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

【思路点拨】根据垂线段最短,当DP⊥BC时,DP的长度最小,易证∠ABD=∠CBD,根据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可得AD=DP,即DP长的最小值为5

【解答过程】

解:

当DP⊥BC时,DP的长度最小,

∵BD⊥CD,即∠BDC=90°,又∠A=90°,

∴∠A=∠BDC,又∠ADB=∠C,

∴∠ABD=∠CBD,又DA⊥BA,DP⊥BC,

∴AD=DP,又AD=5,

∴DP=5.

【答案】5

2.已知:

如图,

的中点,

平分

(1)若连接

,则

是否平分

请你证明你的结论.

(2)线段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请说明理由.

【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思路点拨】

(1)过点M作ME⊥AD于点E,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MC=ME,由M为BC的中点可得MC=MB即得ME=MB,再结合MB⊥AB,ME⊥AD即可证得结论;

(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

,由∠B=∠C=90º可得AB//CD,即可得到∠ADC+∠BAD=180º,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解即可.

【解答过程】

(1)

平分

证明:

过点

,垂足为

(角平

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平分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

,理由如下: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角平分线定义)

.即

探究型多维突破

1.如图,△ABC中,∠ABC和∠ACB的外角平分线BP、CP交于P,PE⊥AC于E,若△ABC的周长为12,PE=2,S△BPC=3,则S△ABC=______.

【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和三角形面积.

【数学思想】利用割补法求三角形面积.

【思路点拨】过点P作PF⊥BC于F,作PG⊥AB于G,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PF=PG=PE=2,△BCP的高为2,则BC长为3,AC+AB=9,则四边形ABPCD的面积为9(把四边形ABPCD沿AP分成两个三角形—割补法),从而S△ABC=6

【解题过程】

如图,过点P作PF⊥BC于F,作PG⊥AB于G,

∵∠ABC和∠ACB的外角平分线BP、CP交于P,

∴PF=PG=PE=2,

∵S△BPC=3,

BC•2=3,解得BC=3,

∵△ABC的周长为12,∴AC+AB=12-3=9,

∴S△ABC=S△ACP+S△ABP-S△BCP=

×9×2-3=9-3=6.

故答案为:

6.

2.如图,PB丄AB,PC丄AC,且PB=PC,D是AP上的一点,

求证:

∠BDP=∠CDP

【知识点】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思路点拨】去证明∠BDP和∠CDP(或∠BDA和∠CDA)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解题过程】

证明:

∵PB⊥AB,PC⊥AC,PB=PC

∴∠BAD=∠CAD

在Rt△ABP和Rt△ACP中,

∴Rt△ABP≌Rt△ACP(HL),

∴AB=AC

在△ABD和△ACD中,

∵AB=AC,∠BAD=∠CAD,AD=AD,

∴△ABD≌△ACD(SAS),

∴∠BDA=∠CDA

∴∠BDP=∠CDP

自助餐

1.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是这个三角形的( )

A.三条中线的交点B.三条高的交点

C.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D.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知识点】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思路点拨】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解答过程】解:

如图,∵OE=OF,OE⊥BC,OF⊥AB

∴O在∠B的平分线上,

同理可得O在∠A的平分线上,O在∠C的平分线上,

∴O为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答案】D

2.如图,AD⊥OB,BC⊥OA,垂足分别为D、C,AD与BC相交于点P,若PA=PB,则∠1与∠2的大小是(  )

A.∠1=∠2B.∠1>∠2

C.∠1<∠2

D.无法确定

【知识点】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和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

【思路点拨】易证△PCA≌△PDB(AAS),由此可得CP=DP,根据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可得∠1=∠2.

【解答过程】∵AD⊥OB,BC⊥OA,

∴∠ACP=∠BDP=90°

∵∠APC=∠BPD,CP=DP

∴△PCA≌△PDB(AAS),

∴CP=DP,

∴∠1=∠2.

【答案】A

3.如图,已知PA⊥ON于点A,PB⊥OM于点B,且PA=PB,∠MON=50°,∠OPC=30°,则∠PCA=.

【知识点】角平分线的判定;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思路点拨】由PA⊥ON,PB⊥OM,PA=PB,可得∠NOP=∠MOP=25°,则∠PCA=∠NOP+∠OPC=55°

【解答过程】解:

∵PA⊥ON,PB⊥OM,PA=PB,

∴∠NOP=∠MOP=25°,

∵∠PCA=∠NOP+∠OPC=25°+30°=55°

【答案】55°

4.如图,△ABC的三边AB、BC、CA长分别是50、60、70,其三条角平分线将△ABC分成三个三角形,则S△ABO:

S△BCO:

S△CAO等于______.

【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

【思路点拨】过点O作OD⊥AC于D,OE⊥AB于E,OF⊥BC于F,O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可得OD=OE=OF,OE,OF,OD分别是△ABO,△BCO,△CAO的高,则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正比就是对应底的比.

【解题过程】

过点O作OD⊥AC于D,OE⊥AB于E,OF⊥BC于F,

∵O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OD=OE=OF,

∵AB=50,BC=60,AC=70,

∴S△ABO:

S△BCO:

S△CAO=5:

6:

7.

【答案】5:

6:

7.

5.如图,CD⊥AB,BE⊥AC,垂足分别为D,E,BE,CD相交于点O,OB=OC

求证:

∠1=∠2

【知识点】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

【思路点拨】易证△OBD≌△OCE,可得:

OD=OE,由角平分线的判定可得:

∠1=∠2

【解题过程】

证明:

在△OBD和△OCE中,

∴△OBD≌△OCE,

∴OD=OE

∵OD⊥AB于D,OE⊥AC于E,

∴OD=OE

∴∠1=∠2

6.如图,在△ABD和△ACE中,∠BAD=∠CAE=90°,AD=AB,AC=AE.

(1)求证:

△ACD≌△AEB;

(2)试猜想:

∠AFD和∠AFE的大小关系,说明理由.

【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

【思路点拨】过A作AM⊥DC于M,AN⊥BE于N,由SAS可证△ADC≌△AB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相等,于是AM=AN,∴FA平分∠DFE.

【解题过程】

(1)证明:

∵∠CAE=∠BAD=90°∴∠CAD=∠EAB

∵AD=AB,AC=AE

∴△ACD≌△AEB(SAS)

(2)∠AFD=∠AFE

理由如下:

过A作AM⊥DC于M,AN⊥BE于N

∵△ADC≌△ABE

∴CD=BE

∴AM=AN

∴A在∠DFE的平分线上

∴∠AFD=∠AF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