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0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5224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泰州市0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泰州市0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泰州市0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泰州市0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泰州市0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泰州市0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docx

《江苏省泰州市0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州市0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泰州市0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docx

江苏省泰州市0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

江苏省泰州市0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

张本良(省泰州中学)赵长河(省兴化中学)石爱国(省泰兴中学)

审题人:

周仕龙(省口岸中学)石文虎(省泰州中学)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分两卷,甲卷为必考题,乙卷为选考题。

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部分使用答题卡的学校请将选择题的答案直接填涂到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甲卷(必考内容,共142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婺源归来

周伟苠

⑴国庆长假,举家游了趟婺源。

⑵从婺源归来,脑海里除了青山、古树、碧水,徽派古村落民居外,总是萦绕着在思口镇延村参观时的那一幕幕场景,我百感交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⑶我们此行婺源,是想远离纷繁的尘世,来到这个万山环抱、古道逶迤、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小憩,获得这方山水的陶冶。

⑷踏进婺源,我们已感受到了这方山水的雄美、瑰丽,体会到这里的毓秀山川,碧水蓝天,旖旎风光。

但让我震撼并为之沉重思索的却是那号称“天下最美的乡村之一”的古村落民居和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们。

⑸沿着古石板铺就的街巷,我们走进了延村。

这里完整地保存着余庆堂、崇木堂等清代民居57幢。

⑹明清时期,婺源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

这些商人致富后,不惜重金在家乡修祠堂、建楼院。

延村民居正是婺源村落建筑鼎盛时期的缩影。

⑺这里的民居造型考究,规模庞大。

可以想象,当年致富后的婺源商人相互攀比炫耀,使这些建筑从形态和规模上都表现出乡土村落少见的富贵之气。

⑻无论是祠堂还是民居,都是青石基脚、马头山墙、天井厅廊、水磨青砖门面,门楼砖刻细密精美,这些建筑既渗透着时代的印记,又表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园林化情调。

⑼在一处民居里,我们遇到了刚从田间劳作归来的主人,一个憨厚木讷的中年男子,对于我们的到来,他表现出村民特有的淳朴,一边与我们搭话,一边低头侍弄着一筐刚从地里翻出来的红薯。

我妻小吴与同伴小梁看到这么新鲜的红薯忍不住问他可不可以卖,他腼腆地笑着说:

“可以,钱随便给。

”当我摸出10元钱递给他时,他竟有点不知所措,随后,主动卷起裤腿扛起一袋红薯,送到我们停在村口的车上。

从他身上,我们一点也看不出他祖上的辉煌,看不出他的先人曾经的荣耀和儒商的气息。

⑽在另一处叫承德堂的民居里,我们见到了主人一家。

女主人躺在一张木椅里,几个半大的孩子围坐在一张八仙桌前嗑着瓜子。

男主人格外热情,炫耀地向我们介绍着他祖先留下来的“百寿”木雕。

我们随着他参观,穿过天井,走进黑黑的里屋。

现在这里被用做厨房,杂乱地堆放着锅碗瓢盆,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

男主人表情陶醉,打着手电筒如数家珍,指指画画向我们介绍“百寿”的精华——里屋门楣上的木雕,一脸的神圣和满足。

⑾我的心咯噔了一下,觉得格外沉重。

是的,延村的古建筑是历史的标记,是艺术的结晶,也是婺源人的骄傲。

但曾经的辉煌无法掩饰岁月的沧桑,那建筑、那雕刻都明显地刻上了岁月的印记,虽然刻意地修葺,还是显得苍老而又破旧了。

⑿婺源人的祖辈们走出大山,打拼出了曾经的辉煌,而衣锦还乡的他们留下了这些精美建筑的同时,物质的富裕和满足又阻碍了婺源后人物质、精神的升华。

⒀由此,我甚至想起了国人洋洋自得的五千年文明史和“四大发明”。

婺源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东西与我们多少年曾为之自豪的这些东西又何等相像。

躺在前人的功业上吃老本,那就等于落后,那就会没出息!

我的心情郁郁而又矛盾着。

⒁本来还要去参观另一古村落——埋坑,一来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细细密密的秋雨,本来就窄窄的乡间小道上又挤满了前来参观的车辆,让我的心情如这乡间小道一般泥泞和拥堵;二来,我们也不忍再重复在思口镇延村的那一幕,于是终于选择了放弃,驱车回婺源县城。

⒂刚上大学的儿子与我有着相同的感受,儿子说,想起延村那两个心安理得沾先贤光的男人,心情也郁郁地凝重。

⒃在返苏的途中,儿子喃喃自语:

“走出大山,走出婺源,才有可能超越先人,才会使婺源不至于停留在过去的岁月里。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第2期,有删节)

1.第9、10自然段,作者写了两处民居里的居民生活。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3自然段,作者说“我的心情郁郁而又矛盾着”。

联系上下文,解释“矛盾”的具体含义。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既叙述,又抒发感受,请围绕这方面梳理出全文思路,分条陈述。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可以将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删去。

你认为如何?

请谈谈你的看法。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共18分)

慈圣光献曹皇后,真定人,枢密使周武惠王彬之孙也。

明道二年,郭后废,诏聘入宫。

景佑元年九月,册为皇后。

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庆历八年闰正月,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

后三日,卫卒数人作乱,夜越屋叩寝殿。

后方侍帝,闻变遽起。

帝欲出,后闭阁拥持,趣呼都知王守忠使引兵入。

贼伤宫嫔殿下,声彻帝所,宦者以乳妪欧小女子奏,后叱之曰:

“贼在近杀人,敢妄言耶!

”后度贼必纵火,阴遣人挈水踵其后,果举炬焚帘,水随灭之。

是夕,所遣宦侍,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

“明日行赏,用是为验。

”故争尽死力,贼即禽灭。

阁内妾与卒乱当诛,祈哀幸姬,姬言之帝,贷其死。

后具衣冠见,请论如法,曰:

“不如是,无以肃清禁掖。

”帝命坐,后不可,立请,移数刻,卒诛之。

初,王安石当国,变乱旧章,后乘间语神宗,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

熙宁宗祀前数日帝至后所,后曰:

“吾昔闻民间疾苦,必以告仁宗,因赦行之,今亦当尔。

”帝曰:

“今无他事。

”后曰:

“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

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

”帝悚听,垂欲止,复为安石所持,遂不果。

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

后闻之,谓帝曰:

“尝忆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曰:

‘吾为子孙得两宰相。

’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

捃【注】过至于诗,其过微矣。

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

”帝涕泣,轼由此得免。

晚得水疾,侍医莫能治。

元丰二年冬,疾甚,帝视疾寝门,衣不解带。

旬日崩。

年六十四。

及崩,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

有司上谥,葬于永昭陵。

(《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传》)

【注】捃:

拾取,搜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熟察之熟:

仔细

B.姬言之帝,贷其死贷:

推卸

C.吾疾势已笃笃:

重,病重

D.殆不胜丧殆:

几乎

6.下列句子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常于禁苑种谷、亲蚕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所遣宦侍,后皆亲剪其发其孰能讥之乎

C.移数刻,卒诛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帝将以望夕再张灯汝殁以六月二日

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曹皇后有仁慈节俭的一面,她不但亲种谷物和养蚕,还向神宗皇帝建议废止让老百姓叫苦不迭的青苗法、助役法。

B.曹皇后对人有亲疏有别的一面,同样是天下才士,曹皇后主张外放王安石,赦免苏东坡。

C.曹皇后有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一面,面对宫廷卫士作乱,她一面急呼都知王守忠带兵平乱,一面暗中布置备水,最终贼人所纵之火被浇灭。

D.曹皇后有严明法律、坚持原则的一面,可能被免死的参与作乱的宫女,在她的坚持下,最终还是被处以极刑。

8.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9分)

⑴贼伤宫嫔殿下,声彻帝所,宦者以乳妪欧小女子奏。

译文:

⑵后度贼必纵火,阴遣人挈水踵其后,果举炬焚帘,水随灭之。

译文:

⑶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

译文:

(二)古代诗歌鉴赏(共8分)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寒食【注】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日献郡守张友正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注】寒食:

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⑴两首诗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⑵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

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⑶问君西游何时还?

___________________。

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11.下列词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都市/都有卡车/卡片屏气凝神/屏退左右

B.颤抖/战栗横亘/蛮横济济一堂/同舟共济

C.论语/论辩假托/假肢前仆后继/风尘仆仆

D.稽查/稽首奢靡/披靡相机行事/相貌堂堂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招生工作中的不正当竞争,全社会都应当自觉抵制,而不能熟视无睹,作壁上观。

B.600年前,我国的航海先行者郑和以智慧为舵,意志为桨,艰苦为帆,披肝沥胆数十万里,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C.他是个玲珑剔透的人,便想打破这尴尬的气氛,猛一拍手说:

“你们看,有一桩天大喜事,我竟忘了说。

D.地处水乡泽国的这所百年老校,河穿校园,桥跨碧波,风车炫五色,鲜花艳四季,实在是一个秀色可餐的所在。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能源危机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开发生物能源,已成为各国缓解液态燃料的重要途径。

B.通过3年的刻苦攻关,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终于研制出了“嫦娥一号”人造月球卫星,这让全世界炎黄子孙备感荣耀。

C.这学期,该校配置了指纹考勤仪,老师们进出校门时会对其指纹进行快速核对,从而准确记录老师的出勤情况。

D.以往私有概念对人们是陌生和淡薄的,人们对私有财产的归属普遍缺乏安全感,现在《物权法》将为私有财产提供法律安全保障。

14.“旁批”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它对引导阅读起到很大作用。

“旁批”既包括对所批材料内容的提炼,又包括阅读者自身的真切感悟。

下面是《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中的一段文字,请为它写一段“旁批”。

(答案40字左右)(4分)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就越成功。

答:

________

15.阅读下面这些较有代表性的“好店名”,回答后面的问题。

(5分)

“载人舟”(鞋店名)“玉壶缘”(茶叶店名)“光合作用书房”(书店名)

“家和”(家具店名)“稻香村”(饭店名)“百草”(中药店名)

“山外山”(旅店名)

你认为上述好店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什么?

请以其中任一“好店名”为例加以说明。

(答案40字左右)

答:

四、写作(共7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70分)

扬帆远航,乘风破浪固然是一场航行,但坚守一方,让精神之舟驶向未知的领域又何尝不是一场航行呢?

天文学家用一生仰望静谧的天空,观测遥远而神秘的天体,他们是用眼睛在星海中航行;考古学家用他们的铲子发掘一座座湮没了的城市,研究失传的历史,他们在被黄土掩埋的历史中航行;文学家用他们的笔探索,洞察灵魂深处的秘密,他们在笔与纸的波涛中航行。

我们都是生命征途中的旅人,无论幸运与否,我们都仍然向前。

就像沙漠里的骆驼,心中永远都有绿洲的方向;又像大海里的航船,永远把舵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中!

请以“的航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乙卷(选考内容,共18分)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中的题目。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①中国历史传统富于传说性质的特点,使各种名列“正史”的著作也不能免俗。

以居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为例,它就广采博纳了许多传说,并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作了增删,叙述上更富于文学气。

比如,秦始皇巡幸江东时,项羽夹在人群中观看,傲然评论道:

“彼可取而代也!

”英豪之气溢于言表。

陈胜贫困时,对同伴说:

“苟富贵,毋相忘。

”气概相差一筹,只念念于个人能否翻身转运。

而刘邦在咸阳看见秦宫殿的壮丽时竟失声大叫:

“大丈夫生世,当如是也!

”一脸的贪婪与鄙俗,气质更低下了。

关于项羽、陈胜、刘邦这三位著名反秦领袖在失意时各言其志的这些传闻,前人往往视为司马迁个人的文学性笔法,把它解作一种人物性格的对比描写。

其实差矣,司马迁在这里肯定依据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否则哪能描写得这样栩栩如生。

②《史记》中那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史学家司马迁一手“创作”的。

离开民间传说的哺育,个人的想像是达不到如此多样化的地步的。

司马迁曾以“网罗天下放失(佚)旧闻”作为自己治史活动的座右铭。

他公开宣布,自己非常重视参考、吸收民间传说。

再如《鸿门宴》这样的场景,当事人早已死尽,又无官方的详细记载予以披露,司马迁的想像力再丰富,也不可能活现出如此生动的个性冲突的戏剧性场面。

其中“项庄舞剑”一段,与后代民间说书的风格十分接近,与其说是后来的民间说书艺人受了《史记》这部巨著的影响,还不如说二者同受汉代及以后的民间传说形式的影响。

司马迁的这种态度,对以后史学界有直接影响。

“二十四史”均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民间传说,以至于有志者完全可以从中勾勒出一部“中国正史中的民间历史传说大系”。

当然,这还不包括那些为数更多的稗史、遗闻、野语、历史演义和历史剧里的历史传说。

如果把二者加在一起,总量将在被视为“宝库”的希腊神话传说和印度故事之上。

③中国三千年以上文字记载的历史,产生了庞大的文献记录。

从春秋时代,中国历史著作就一直没有断绝过,形成了传统。

从汉朝始,每代统治者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进行官方的修史活动。

民间的历史著述也很繁多。

即使在社会动荡、文明解体的南北朝时代,这一传统也未从根本动摇。

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时间跨度上看,都十分惊人的历史记录体系。

17.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史”因为采用民间传说撰写历史,所以形成了我国历史传统富于传说性质的特点。

B.司马迁对项羽、陈胜、刘邦这三位著名反秦领袖的描写并不属于文学性笔法,只不过是采纳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而已。

C.离开了民间传说,像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家就不可能撰写出真正的历史著作。

D.多样化的想像是司马迁能在《史记》中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1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二十四史”中大多数历史著作吸收了民间传说,所以据此编写出一部“中国正史中的民间历史传说大系”是完全可以的。

B.《史记》是“二十四史”中首部借鉴民间传说来撰写历史的史学著作。

C.把“二十四史”中的民间传说和真实的历史故事加起来,数量将超过希腊神话和印度传奇故事。

D.官方修的所谓“正史”和民间的历史著作构成了十分惊人的历史记录体系。

“正史”中的民间传说成分少一些,民间历史著作中民间传说则多一些。

19.第②段画线句子“司马迁的这种态度,对以后史学界有直接影响”中的“这种态度”具体指什么?

简要概括这种“影响”的具体内容。

(6分)

答:

20.当前“戏说历史”已渐成一种电视时尚,《康熙微服私访记》《戏说乾隆》《铁齿铜牙纪晓岚》《还珠格格》等等,真是层出不穷。

对这一文化现象,专家看法不一。

参考本文的有关观点,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白毛女》开创中国式歌剧

孙冉

①很多人说歌剧在中国没有基础,其实不然。

歌剧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并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

“五四运动”将它从欧洲带到了中国,中国的音乐家们开始探索中国的歌剧之路。

②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后,出现了盛极一时的新秧歌运动。

随着第一部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到后来的《一朵红花》《夫妻识字》等数十部秧歌剧的先后上演,全国上下掀起了创作演出新秧歌剧的热潮。

③中国歌剧扎根农村是从《白毛女》开始的,这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一部新歌剧,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歌剧的音乐采用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戏曲曲调并加以改编和创作。

不但刻画了喜儿、杨白劳等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北风吹》《十里风雪一片白》等唱段也在民间广为传唱。

④“翻身人看翻身戏”,由于《白毛女》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它成了解放区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剧目。

该剧在延安演出30多场,场场爆满。

解放区报纸不断报道当时演出的盛况:

“每至精彩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至悲哀处,台下总是一片唏嘘声,有人甚至从第一幕至第六幕,眼泪始终未干……散戏后,人们无不交相称赞。

⑤建国后,随着建立专业歌剧团和演出的剧场化,出现了一系列在许多年后依旧频繁出现在人们视野的革命歌剧,如《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和《草原之歌》《洪湖赤卫队》《刘三姐》《江姐》《阿依古丽》等。

⑥文革十年,歌剧创作也遭停滞,进入80年代,中国歌剧随着改革开放,各种新的文艺思潮、新的戏剧观念、新的作曲技法也在歌剧领域强势登陆。

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

如80年代经典之作《伤逝》《原野》,到了90年代之后,又有《马可·波罗》《楚霸王》《苍原》等作品。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发展中国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

最早的成果是90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风流年华》,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

⑦这构成了歌剧与音乐剧在国内的分野,有乐迷把两者干脆比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由于音乐剧的通俗性,使其在国内演出市场远好于歌剧。

⑧居其宏【注】认为,就目前来看,新世纪的歌剧作品艺术价值均不及80年代的《原野》和90年代的《苍原》,更不要说歌剧面临演出制作成本的逐年上升、创作数量却连年下降的恶性循环。

⑨在突出主旋律,站在时代高度和突出歌剧的音乐性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新世纪歌剧创作的一个高峰,但是它们与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歌剧创作相比,远不如后者在民间的影响。

⑩居其宏认为现在创作方面剧本薄弱,没戏光听音乐,情绪性的渲染吸引不了人;而在旋律上,现在的作曲家写不出动人的旋律。

这是音乐学院人的通病,他们通常技术上很好,却没有一条光辉灿烂打动人的旋律。

在这点,五六十年代的作曲家依然超前,他们往往能写到人的心里去,有能打动你的东西,而这才是歌剧的灵魂。

(新闻综述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038期,有删改)

【注】居其宏,中国当代音乐家,歌剧、音乐剧研究专家。

17.不属于《白毛女》获得空前成功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后,出现了盛极一时的新秧歌运动。

B.不但刻画了喜儿、杨白劳等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北风吹》《十里风雪一片白》等唱段也在民间广为传唱。

C.《白毛女》在解放区影响最大也最受欢迎,该剧在延安演出30多场,场场爆满。

D.音乐采用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戏曲曲调并加以改编和创作。

18.不属于新世纪歌剧的不足的一项是(3分)()

A.创作方面剧本薄弱,没戏光听音乐,情绪性的渲染无法替代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

B.由于雅化与俗化的不同发展趋势,使歌剧与音乐剧出现了分野,从而使歌剧发展不景气,没有时代高度。

C.旋律不动人,写不到人的心里去,即没有歌剧的“灵魂”。

D.其在民间的影响力还比不上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歌剧作品。

19.从⑥⑦两段中提取相关内容填到下面表格的空格中。

(6分)

喻体

本体

相关作品(举一个)

作品特点

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

20.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召开的前一天,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引起强烈反响。

随后,中央办公厅向剧组传达了中央领导对剧本修改的建议:

黄世仁罪大恶极,应该枪毙。

于是剧组对故事情节作了重要调整,将反面人物黄世仁改判“死刑”。

请从剧本创作的角度来探究一下这种调整的“利”或“弊”。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赞美村民特有的淳朴;②说明延村居民现在生活的不富裕(或延村先辈辉煌不再);③表现延村后人对先辈辉煌的满足(或延村后人失去进取心);④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4分,一点1分。

2.作者看到了婺源美好的自然和人文风景,应当是心情愉快的;但发现婺源人躺在前人的功业上吃老本,并联想到国人类似的心理和表现,因此又感到很忧伤。

(意思对即可。

6分,一点2分。

3.①开篇点明文眼——心情不平静;②感受婺源山水的雄美、瑰丽;③参观两处民居,表现主人的生活现状和精神风貌;④表达自己“格外沉重”和“郁郁而又矛盾着”的心情;⑤借儿子“心情也郁郁地凝重”及“喃喃自语”作结,照应开篇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5分,一点1分。

4.答案示例:

⑴不能删。

最后一自然段进一步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