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专题文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5158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史专题文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艺术史专题文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艺术史专题文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艺术史专题文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艺术史专题文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史专题文献.docx

《艺术史专题文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史专题文献.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艺术史专题文献.docx

艺术史专题文献

宋辽金书法艺术

两宋书法的主体沿续五代书风的嬗变,继续向尚意抒趣的方向发展,因此行草书特盛,书家开始有意彰显个人风貌。

李建中(公元945—1013年),字得中,号岩夫民伯,其先开封(一说京兆,即今陕西西安)人,祖稠避地入蜀(今四川)。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土甲科,因爱洛阳风土,求掌西京留守御史台,人称李西台,后仕至工部郎中。

长于书法,《宋史》本传上说他“善书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

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

”宋人中,黄庭坚对他尤为推崇,说:

“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

”也有人不喜欢他的书法,于褒中有贬,如苏轼说:

“建中书虽可爱,终可鄙;虽可鄙,终不可弃。

”苏轼的这种矛盾的心理,可以解释为,李建中的书法艺术达到很高的造诣,但有所继承而缺少创造,对于苏轼等强烈要求变革书风的口味来说,是不符合的。

所以说他“格韵卑浊,犹有唐末以来衰陋之气”。

然而元人赵松雪却从反宋复唐的观点认为“西台书去唐未远,犹有唐人余风”。

大体李建中书法学唐人法度严谨,倾向保守,不及杨凝式学古能变,对宋代新书风影响深远。

所以有人认为他生在宋初,而不为宋人书法之始,而为唐人书法之终。

现存墨迹有《土母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同年帖》及《贵宅帖》故宫博物院藏》等。

《土母帖》用笔结体端庄稳重,秀润丰腴,是一件精诣之作。

蔡襄(公元1012一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

天圣八年(1030年)进土,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

蔡襄自少即以能书得名,擅长楷、行、草多种书体,为宋四大书家之一。

苏轼认为:

“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氏曾对王羲之、献之的墨迹进行过认真的临摹,又对颜真卿的书法进行过研究,被认为是书法正宗的继承者。

他的大楷《泉州万安桥记》是颜体行楷,尺牍则全法二王。

其行笔结体端庄,稳健,遒劲.飘逸,米芾评云:

“蔡襄(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

”即是他的书法体现了一种温婉闲雅的美。

现存蔡襄墨迹有:

《诗札册》、《自书诗卷》、《谢赐御书诗表》《行书南都帖》,《纡问帖》等。

《诗札册》(今藏故宫博物院)即久负盛名的《十札卷》,在卷改成册装时,散出两札,今存八札。

其中“丙午三月帖”书诗两首,即英宗治平三年丙午(1066年),为蔡襄逝世前一年五十四岁所书。

其余均为信札,无年款,据内容与上款,可推知《入春帖》约作于四十岁左右,《蒙惠帖》约作于五十三、四岁时。

这八通诗札,有的是楷书,如《门屏帖》,规整平正:

有的是行书,如:

《蒙惠帖》,姿媚端庄,可以看出学王羲之的痕迹;有的行而近楷,如(丙午三月帖),笔法中可以看到受颜真卿的影响:

有的是草书,如《入春帖》,《别已经年帖》,圆转飞动;有的行而近草,如《扈从帖》,或先行又草,如《去德帖》,流畅秀媚,端庄而飘逸。

此八帖,不但可以看到蔡襄多姿多态的书风,又可以看到中,晚年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作品。

《自书诗卷》(故宫博物院藏)录诗十一首,卷首标明“诗之三。

皇祐二年(1050年)十一月外除赴京”。

此卷开始书写时,字体比较端正,行笔稳健,行中带楷,渐次运笔流畅,变而行草。

及至末尾,走笔如飞。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四岁丧父,母亲郑氏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后举进士,试南宫第一,官至参知政事,太子少师。

文学家,亦工书,自云其书“因李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

可知他的书学渊源。

黄庭坚对他的书法评价不高,认为“不极工,然喜论古今书,故晚年亦少进”。

苏轼对他的书法特点有所概括,说:

“笔势险劲,字体新丽”,“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趋进晔如也。

”今存世墨迹有《灼艾帖》故宫博物院藏、《自书诗》(辽宁省博物馆藏)、《集古录跋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

苏轼在书法上,是“宋四大家”之一。

黄庭坚说:

“东坡道人少日学王羲之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浩),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公权)。

中岁喜学鲁公(真卿)、杨风子(凝式)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邕)。

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他的儿子苏过则说:

“吾先君子……少喜二王书,(羲之,献之),晚乃喜颜平原(真卿),故时有二家风气,俗子不知,妄谓学徐浩,陋矣。

”元人郭畀则说:

“东坡中年爱用宜城诸葛丰鸡毛笔,故宇画稍加肥壮。

晚岁自儋州回,挟大海风涛之气,作字如古槎怪石,如怒龙喷浪,奇鬼搏人,书家不可及也。

”这些评价大体说出了苏轼的书学渊源,及早、中,晚年书风的变化。

然而他自己却说: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又说: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又说:

“仆书作意便仿佛蔡君谟(襄),得意便似杨风子(凝式),更放则似言法华((妙法莲花经))矣!

”苏轼所写的碑石和墨迹,虽然在王安石变法之后数十年新.旧党之争中,曾一度被禁止和毁坏,如《宸奎阁碑》.《表忠观碑》.《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大字碑刻,原石今皆不存。

但他所遗留下来的墨迹仍然不少。

较早的有《治平帖》(故宫博物院藏),约写于三十五岁前后,为行书,字体端庄,富有姿媚,可见其少年时学王羲之的痕迹,然用笔肥壮,绵中裹铁,其酣放处已具后来风貌。

贬谪黄州是苏轼的壮年,思如泉涌,诗文书法创作极富,最著名的墨迹代表是《黄州寒食诗》(今在台湾),书于元丰五年(1082),为行书诗稿。

黄庭坚在看到此卷之后,题道: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庭坚的这段题跋,也写得特别精神,应是从苏轼书中激发出来的感情。

元丰六年(1083年)的《赤壁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也是在黄州写的一件名迹,系楷书,笔致圆润丰腴,朴拙厚实,钝滞之处,有人疑为钩摹。

苏轼楷书另有《祭黄几道文》(上海博物馆藏),用笔饱满,意味温厚,肥瘦变化,较之《赤壁赋》,于严谨之中更富有活力。

苏轼的楷书字体扁方,左舒右紧,对此,人有讥之者,黄庭坚说:

“或云东坡作戈多成病笔,又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

此又见其管中窥豹,不识大体,殊不知西施捧心而肇,虽其病处,乃自成妍。

”晚年墨迹有《渡海帖》,《与民师书》,《江上帖》、《新岁展庆帖》《屏事帖》等。

笔墨老辣,不拘形迹,姿态横生,达到了平淡中见天真的更高境地。

行书《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今藏吉林省博物馆),不惟古雅,且姿态百出,结构既紧密,又无一败笔,前人以为“当是眉山最上乘”.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治平四年(1067年)举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郎。

后以修实录不实之罪,遭受贬谪。

他是诗人,追求奇拗的风格,开创江西诗派,影响很大。

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

善草书,楷法自成一家。

书学渊源据他自己说:

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宋人,字于发,官至主客郎中,草书精熟)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宋人,名舜元,宇才翁,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

工篆隶,尤善草书)、子美(名舜钦,宇子美,舜元弟,官至集贤校理。

行,楷,草书皆入妙品)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旭)、僧怀素、高闲(唐僧人)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

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

”绍圣甲戌(1094年)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

”乃从古人及自然中多有所得。

除此之外,他的书法还曾受颜真卿、杨凝式及摩崖刻石〈瘗鹤铭〉影响,他是广泛吸收前人成果而创造自己独特书风的。

在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受到极高的评价。

今存他的墨迹亦不少。

属于行楷书的有《诗送四十九侄帖》(故宫博物院藏).《松风阁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送张大同题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等。

属于行书的有〈华严疏〉(上海博物馆藏)、《题王诜诗跋》、《惟清道人帖》(故宫博物院藏)等。

属于草书的有《诸上座帖》、《寄贺兰銽诗帖》(故宫博物院藏)、《刘禹锡竹枝词》(宁波文管会藏).《廉颇蔺相如传》(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等。

《诸座上帖》为大字草书,整篇如龙蛇起舞,一气呵成。

继承张旭,怀素一派的草法,而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是他的代表作品。

米芾,书法亦为“宋四大家”之一。

他的书学渊源,据《宣和书谱》:

“米芾书学羲之,篆书宗史籀,隶法师宜官(东汉灵帝时人)。

”宋人周必大说“元章初学罗让(唐人,字景宣)书。

”(洞天清录)说:

“南宫本学颜(真卿)。

”而他自己却说:

“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

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是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大体米芾的书法,崇尚晋人风貌,博采古人所长,而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

米芾的书法受到同时代和后代人极高的评价,苏轼认为“超逸入神,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黄庭坚也说:

“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当所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

”昔人有云:

“宝晋(米芾书斋名)之字,几满天下”,可知他是一位多产书家,今天所有留的米字也仍然不少。

故宫博物院藏的《苕溪诗》、《向太后挽词》、《拜中岳命帖》、《珊瑚、复官帖》等,上海博物馆藏的《虹县诗》,《多景楼诗》等,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的《蜀素帖》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吴江舟中诗》,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的《行书三札》等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名迹。

此外他还有许多的手札散藏于国内外博物馆及私人手中。

《苕溪诗》和《蜀素帖》书于同一年,即宋元祐戊辰(1088年),前后相距一个多月。

这两卷作品,书写的时间相近,字体的大小相近,故其笔法风格亦相近,只是前者书于纸上,写时更为自由奔放,后者书于绢上,并有乌丝界栏约束,笔墨发挥稍嫌拘紧一些。

细较两卷,所使用的毛笔亦不同,前者粗而饱满,后者尖而瘦劲。

而总的看来,笔法丰润,瘦不露骨,肥不剩肉。

结字多倚斜倾侧,于险劲中追求平夷,通篇变化有致,天真自然,是米芾中年(三十七岁)时期的得意作品。

米芾子友仁书画均承家学,世号“小米”。

其书似乃父而较内含收敛,秀颖可爱。

赵佶:

据《书史会要》记载:

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

上海博物馆藏有他《楷书千字文》一卷,书于崇宁三年(1104年),是时二十二岁,当属较早年之笔。

赵佶同时还善行草书,今有《草书千字文》,行书《蔡行敕》和《恭事方丘敕》(辽宁省博物馆藏)诸作流传至今。

存世墨迹多见书画作品上的.签题和诗句,代表有《祥龙石图》(故宫博物院藏),《五色鹦鹉图》(美国波土顿博物馆藏)等后自书诗跋等。

另北宋文人如林和靖、范仲淹、司马光、沈辽、王安石(山谷评有古人气质而不端正)。

另薛绍彭,字道祖,号翠微居士,长安人。

书画间久不见薛米,世言米薛或薛米,犹言弟兄或兄弟。

宋高宗赵构(公元1107—1187年),字德基,徽宗第九子,封康王。

金人破汴粱,赵构南逃被拥戴为帝,即位于临安,在位三十六年Q127—1161年)后,禅位于孝宗,退居德寿殿。

赵构于书法艺术,能广收博采前人之长,初学黄庭坚,后学米芾,最后学孙过庭、智永,他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士子的书法好尚。

因而黄字、米字、孙字先后在南宋广为流行。

除了以上三家之外,他还临摹过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帖。

曾说:

“余自晋魏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可见他对前人学习下工夫之深。

今存赵构墨迹除一些画上题词外,有《洛神赋》(辽宁省博物馆藏),《千字文》(上海博物馆藏)等。

吴琚(生卒不详),字居父,号云壑,世居汴(今河南开封)。

他是宋高宗吴皇后之侄。

乾道九年(1173)授临安(今杭州)通判,淳熙.绍熙(1174—1194)间曾主淮东槽运,总管军饷,历帅荆、襄、鄂三路,庆元(1195—1200年)初晋升少师,以镇安节度使留守建康(今南京),身世显赫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世称“吴七郡王”,孝宗常召之论诗作字。

吴琚的书法,一生学米,几可乱真。

这大概是受高宗曾经一度推崇米字的影响。

吴琚墨迹,现存有《行书寿父帖》、《书诗帖》(故宫博物院藏)《七言绝句诗》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

他的这些书法作品,步趋米芾,作到了随心所欲而不离米书规范的境地,这在书家也属少有的。

但与米书细较,其结体略微紧敛,用笔稍加肥厚,有米书之俊逸,而无米书之恣肆。

张即之(公元1186—1263年),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

参知政事张孝伯子,以父恩授承务郎,历官司农寺丞,授直秘阁。

其书法学米芾而参用欧阳询,褚遂良的体势笔法,喜作擘窠大宇,知名于当时,相传金国人极爱重之。

今存墨迹多见两类,一类为大字书写古人诗句,如《杜甫诗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古松诗卷〉(故宫博物院藏)等;一类为中楷书经卷(图74),如苏州博物馆藏〈华严经〉三十八册,故宫博物院亦收藏有其残本。

上海博物馆藏《佛遗教经》卷等。

前人曾经指出,张即之书法有这样一个特点,即“作大字如写小楷”,其字无论大小,结体平稳内敛,笔法峭拔劲健。

喜用秃笔,大字中时见飞白,笔划粗细于一字之中甚为悬殊。

总体看来,其书骨格强硬,有着自己的个性色彩。

宋人之书,着重发挥个人意趣,张即之的书法也具这样的特点。

吴说,字傅朋,号练塘,钱塘人。

王派流风,创草书之游丝书,每行作一笔书,连绵不断,细如发丝,在绍兴间称第一。

另如姜白石、朱熹、文天祥、张孝祥字安国,绍兴状元。

学颜。

金代的主要书法作品

(1)金章宗完颜璟及其传世墨迹

完颜璟,小字麻达葛,母徒单氏,生于大定八年七月U168年),泰和八年(1208年)卒,年四十一岁。

《癸辛杂识》谓章宗之母,乃宋徽宗某公主之女,故章宗嗜好书札,悉效宣和,字画尤为逼真。

此说在前节中曾加引用,但与《金史》本纪有出入。

《书史会要)仅提供“章宗喜作字,专师宋徽宗瘦金书。

”按《癸辛杂识》为南宋末周密所撰,出白传闻,不可尽倌。

至于金章宗书法纯学徽宗则属事实。

今日流传古代书画名作卷轴,凡曾入金明昌内府的,大都有其题签,绝似徽宗,如宜和画院所摹制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辽宁博物馆藏),《捣练图》(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顾恺之女史箴图》(英国大英博物馆藏)三卷,前隔水题签和题跋,字体皆为瘦金书(骑缝前后钤有明昌内府印玺),应为章宗所书。

更为重要的根据,他不直接书成“宋徽宗摹”,或“赵佶摹”宇样,而写成“天水摹……”,以赵氏郡望代之,所以,我们肯定出于章宗手笔无疑。

后人对此二人的书体不易分辨,也有张冠李戴之嫌,事实上章宗书近徽宗早年,细看运笔和结体多欠合作之处,可以比较得之。

(2)任询和他的{郭熙山水画题跋}

任询,字君谟,号南麓,又号龙岩。

易州(今河北易县)人。

正隆二年1157年)进士及第,年七十而卒,生卒不详。

为金代著名书画家,时人评价其“画高于书,书高于诗,诗高关于文。

其字流丽遒劲,不让二王。

善学颜,其石刻〈古柏行〉,久被当作颜氏作品。

王庭筠,祖籍辽宁省盖县,字子端,号黄华。

王氏的生平,已在前节涉及,兹不赘述。

其所存墨迹,今唯日本有邻馆所藏(枯槎幽竹图)后一题,暨李山(风雪松杉)后诗题两处,观其传统自米元章而来,明清着录王氏墨迹寥若晨星。

(平生壮观)著录两件,《书画记》(吴其贞著)著录壹件为吴氏所记两件之一,实则仍为两件,二百多年中,不知流往何处,可能已不复存在。

姑录存以备参考;《杜甫五言律四首》,草书,字大如拳,一诗一纸,〈胡马》,《铸衣》。

《促织》。

《萤火》四幅,后幅署黄华款,明项子京收藏。

《秋夜诗》五言古风一首,草书在高丽茧纸上,长一丈有半,每行二字,字大六,七寸,先时拘谨,愈后愈纵,“草书神化,远胜四诗”,诚如顾氏所评:

·谓其从米元章得笔,予视其草书,笔力位置,纵横自如,元章何得以限之?

所谓大字不失结密者耶。

”后人对王氏书法给予很高的评价,“元章何得以限之”一语,即是有所创新之意。

在这点上,王氏才华与任询相较,似高出一头。

再有涿州《蜀汉先主庙碑》、博州《州学碑记》,皆于沉重之中饶有生动之意。

(4)赵秉文生平和他的《苏轼赤壁图词韵一阒》

赵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阳人,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进士,积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资善大夫。

上护军天水郡侯。

一生文墨论议,著述甚丰,所著文章,号《滏水集》。

书法学自唐人,皈依颜真卿,草书尤为遒劲。

元好问有曰;“闲闲公(赵氏自号)书如本色头陀,学至无学,横说竖说,无非般若。

”此以佛家语形容赵氏书法已到顿悟境界。

又于{中州集}中指出“(赵氏)工书翰,字画有晋魏风调,草书尤警绝。

惟草书尚无流传,楷书未必晋魏,仍直接取法唐人。

传世墨迹不多。

另党怀英、张著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