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5003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docx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docx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题  目: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报告人: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2年6月10日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在读书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有一些感想和体会,跟老师分享一下。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他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

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

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待了十年。

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著、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著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一思想总结    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杜威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在1879年应某日报要求,发表了著名的《我的教育信条》,在这篇文章中,杜威提出了五个信条。

  第一个信条说明什么是教育。

他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

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能够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第二个信条说明了什么是学校。

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第三个信条谈到了教材问题。

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

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

“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  第四个信条说明了教育方法的性质。

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问题。

他相信,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第五个信条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这样,“教师是真正的上帝的代言者,真正的天国引路人。

”  学校与社会  《学校与社会》是杜威对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学生家长和赞助人的三个讲演和他的著作中的一些材料汇集而成的。

  目前学校存在着专门化的,片面的和狭隘的多种问题。

儿童只是从书本上学习别人的经验,在学校中竞赛的负面作用又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学校应该是真正社会生活的一种形成,而不仅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

学校内包括教学方法,课程都是与社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学校必须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使自身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挥作用。

  儿童时代的生活非常重要,但是现在学校的现状是使用统一的教材和生活,通过刻意地教会语言,让学生采取静听的方法,学习所谓的知识。

其实不然,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应该成为使儿童能真正生活,获得他所喜爱的生活经验,发现经验本身的意义的地方。

  学校制度各个部分的隔离,造成儿童在校时生命的浪费和以后于在校时不恰当的和反常的准备工作所造成的浪费。

老师只是专注于教学内容,而忽视教学方法。

并且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和学校的学科知识存在巨大的鸿沟,打破这种合理唯一的方法就是使儿童带着在校外获得的一切经验来到学校,又给他可立即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一些东西。

这样过去教育理想的专门知识和训练将会及时到来。

儿童与课程  在课程问题上,杜威反对传统课程中以教材为中心的做法,现实的课程与儿童已有的经验是相脱节的。

他赞成儿童中心论,认为教师对儿童的指导就是把生活过程解放出来,使它最充分地实现自己就是最好的。

  在教材上,他认为现在的教材带来的弊端太大,造成了儿童动机的缺乏。

教材与儿童的实际生活割裂变成了单纯的形式和符号。

即使教材的内容被整理的很有逻辑性,儿童也无法真切的感知。

最终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在实践中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这部分杜威对道德原理和教育做了论述。

在教育中,他提倡的是“道德的观念”,它能够影响和改进行为,使行为变得更好。

道德教育不是单独通过教材来讲授的,而是渗透在教育生活之中的。

  他认为社会伦理和学校伦理具有统一性。

儿童在智力上,社会性上,道德上和身体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校生活应为多方面的社会关系进行训练。

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失去了道德的目标。

学校本身必须是一个生气勃勃的社会机构。

学校必须重视校内典型的社会生活的情况,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社会生活的预备。

学校的智力训练  和道德训练之间非常可悲的分割,获得知识和性格成长之间的可悲分离,不过是于没有把学校看作和建成其本身就有社会生活的社会机构的一种表现。

导致了现有学校的道德训练趋向于病态的,形式的。

关于教学方法上的道德,要把一门学科看作使儿童认识社会活动的情况的一种工具。

当一个学科是按照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去教的时候,它就具有积极的伦理上的意义。

他提出“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

1学校的生活;2学和做的方法;3学校科目或课程。

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  兴趣是一个人全神贯注的状态与从事的活动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兴趣是统一的活动。

如果活动包含着生长和发展,那兴趣就是正常的,依靠它在教育上就是合理的。

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找到连接的纽带,使儿童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的材料。

  我们追求的是活动的持久性和连贯性。

唤起努力首先会使个人更加认清他的行为的目的和宗旨;其次是使他的精力从盲目的或不假思索的挣扎变成经过思考的判断。

为了克服阻力和通过障碍而努力,而不是为了努力而努力。

努力的教育意义,是在于它能激发出更多的认真思考。

  杜威在芝加哥学校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且发现儿童的需要和能力,就可以忽视兴趣这个因素去指导他们。

  明日之学校  所谓明日之学校,即它代表着新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

杜威肯定了卢梭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即自然生长。

在学校获得知识的真正目的,当它需要的时候,寻求怎样获得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

儿童的生活是时刻存在的,而目前的教育无视儿童现在的需要,一切为了老师的方便进行课程安排。

一般学校把儿童束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给他们提供生长和发现自己的机会。

他还总结了自然生长的四个要素,论述了自与个性,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

  关于教材内容,他说学校的任务就是要获得这些原始的经验,把它们组织成科学,地理,算数等科目。

但是教学方法呢,他强调要实现“做中学”,因为任何书本或地图都不能代替个人的经验。

  本书中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发生在学校里的小故事:

—个小男孩在一张纸上写了50遍“Ihavegone”,为的是把正确的形式牢牢记住,可是随后他临走时在这一页的下面留了个便条给教师,开头就是“Ihavewenthome”。

儿童看不出在孤立的语法及拼音上的进步对他从事最感兴趣的事会有什么好处。

如果语法及拼音上的进步是学生在工作时附带得到的,那情况就完全两样了。

这时再来告诉他为什么  要写作、拼音、标点及分段,为什么要正确使用动词.改进便成了一种经验的自然要求。

印策安那州葛雷学校的沃特先生觉得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在该州课程所要求的通常的英语课上又增加了“英语应用课”。

这个故事使我回想起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

因为我本科的专业是英语,学校设置了专门的语法课。

虽然学习了那么多的语法规则,做了那么多的语法习题,可是到了口语课的时候每说一句话都要停顿好久想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

当时我自己的感觉就是语法课上那么多的难句在现实生活中我一句都没说过。

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我只知道学习语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的时候进行分析填空,如此而已。

    二个人感悟    读完这本书,很多地方我也是一知半解,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含义。

但是我在思考作为一个研究生,尤其是学教育学的,我该如何直面教育呢?

或者说我该对教育有什么理解呢?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人类受教育的原因有六大类:

⑴提高能力;⑵学知识;⑶提高素质;⑷学文化;⑸拿学历;⑹为国家,为民族振兴。

我认为:

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有渊博的学识,广阔的情怀高贵的教养,通达的情怀和清明的才智;真正的良好教育,才能使人获得解放,从狭隘走向广阔,唤起独特性的资源;通过良好教育,有更高发展平台,更高级的发展层次,确立自己的个体生命的生存坐标系。

  王蒙有说过这样一个寓言:

古代有两个人A和B,两个人经常因为意见不同而吵架。

B说A很愚蠢,A生气了,于是两个人去找县官评判。

县官直接拿下B,痛打50大板,B不服,要求县官说你为什么要打我。

县官说,A已经糊涂到如此地步,你竟然还为他而烦心,找我来评判,这不是浪费生命吗?

你说不打你打谁?

这个寓言告诉我良好的教育可以带来更高层次的精神的追求。

教育是什么?

  有报道指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教育:

中国农村学校教授的课程非常难,和纽约最好的学校教授的东西相差无几,不符合孩子的生长规律;中国学生都认为分数高就好,孩子变成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中国学生上学目的是找工作和做官,西方人认为学生应该追求不同人生;中国学生命运家长主宰;中国学生追求基础扎实,反复练习,西方人鼓励挑战权威。

那么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就是呈现出僵化死板的状态。

马上又要高考了,寒窗苦读的学子们又要千军万马的去过独木桥了,挑战的是他们的记忆力还有毅力,我想经历过的人都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