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流通过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4782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流通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资本流通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资本流通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本流通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资本流通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本流通过程.docx

《资本流通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流通过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本流通过程.docx

资本流通过程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马克思的循环、周转理论和再生产理论,理解和掌握资本运动的全过程及其连续性,资本运动的速度及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本运动所要求的比例关系。

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与经济危机。

本章重点: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职能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及其统一

3、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4、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5、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本章难点: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4、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教学时数:

10学时

申论复习与考试过程中,阅读量都非常的大,如果不会提高效率,一切白搭。

首先要学会快速阅读,一般人每分钟才看200字左右,我们要学会一眼尽量多看几个字,甚至是以行来计算,把我们的速读提高,然后再提高阅读量,这是申论的基础。

学会快速阅读,不仅在复习过程中效率倍增,在考试过程中更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学会快速阅读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在我们一眼多看几个字的时候,还能够高度的集中我们的思维,大大的利于归纳总结,学会后,更有利于《行测》的复习、考试。

本人当年有幸学习了快速阅读,至今阅读速度已经超过5000字/分钟,学习效率自然不用说了。

我读大学的成绩是很差,考公务员的时候我妈说我只是碰运气,结果最后成绩出来了居然考了岗位第二,对自己的成绩非常满意,速读是我成功最大的功劳。

找了半天,终于给大家找到了下载的地址,怕有的童鞋麻烦,这里直接给做了个超链接,先按住键盘最左下角的“ctrl”按键不要放开,然后鼠标点击此行文字就可以下载了。

认真练习,马上就能够看到效果了!

此段是纯粹个人经验分享,可能在多个地方看见,大家读过的就不用再读了,只是希望能和更多的童鞋分享。

第一节资本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

㈠什么是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改变自己的形式,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全部过程。

资本循环的公式:

G—W•••P•••W′—G

产业资本是指投资在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唯一能够真正实现价值增值的资本。

物质生产部门指的是:

工业、农业、物资运输业和建筑业。

㈡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

产业资本家用货币资本购买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经过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

产业资本家使用购买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生产阶段是资本循环过程的决定性阶段。

理由:

生产剩余价值。

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

产业资本家把生产阶段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经过销售阶段,商品资本就转化为货币资本。

商品资本销售能否成功关系产业资本能否正常循环—惊险跳跃。

在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中,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生产阶段是生产过程

A

G—W…P…W′—G′

Pm

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㈢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及其职能

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它们分别执行不同的职能: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二、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㈠资本循环运动的原因:

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产业资本的循环公式:

生产资本的循环②

G——W……P……W′——G′·G——W……P……W′——G′

货币资本的循环①

商品资本的循环③

㈡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1、货币资本循环

货币资本循环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运动。

公式:

G——W……P……W′——G′

货币资本循环的特点:

(1)、货币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资本,形式相同,但性质不同,数量不等。

(2)、货币资本循环又是产业资本循环最片面的表现形式。

2、生产资本循环

生产资本循环是从生产开始,并以生产资本为终结的运动。

公式:

P……W′——G′·G——W……P

生产资本循环的特点:

(1)、循环的起点终点都是生产资本,因此,生产资本循环本身就表明循环过程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

(2)、生产资本循环直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3)、生产资本循环具有片面性。

3、商品资本循环

商品资本循环是从商品资本开始又回到商品资本的运动。

公式:

W′——G′·G——W……P……W′

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

(1)、商品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已经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

(2)、起点和终点W都不是流通过程的结果,而是生产过程的结果。

(3)、商品资本循环一开始的流通过程就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4)、商品资本循环也具有片面性。

三、产业资本三种循环的统一

产业资本循环连续不断的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资本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

即所谓“空间上的并存性”。

第二,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即每一种职能资本都必须连续不断地通过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相继地进行转化。

即所谓“时间上的继起性”。

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都是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之中,是三种形式的统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条件经常性遭到破坏。

第二节资本周转

一、资本周转的时间和速度

㈠资本周转的涵义

1、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2、资本周转的速度的衡量:

周转时间和速度。

㈡资本周转时间及结构

1、资本周转时间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再次以同样的形式回到资本家的手中的时间。

2、资本周转时间结构: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⑴生产时间:

资本在生产领域中的时间是资本的生产时间。

生产时间又可以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①劳动时间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

生产时间首先取决于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性质,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性质越复杂,劳动时间越长;其次,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工艺组织管理水平,这些因素水平越高,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短。

②非劳动时间是指生产资料进入生产领域,但没有和劳动力结合的时间。

它包括生产资料储备的时间、停工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⑵流通时间:

①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

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两部分。

②购买时间是资本由货币形式转化为生产要素的时间;出售时间则是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③流通时间中对资本周转影响最大的是出售时间。

因为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销售商品比购买商品更加困难,而且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是否成功,是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否实现的关键。

④影响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

商品供求状况、企业的地理位置及交通运输和信息条件等。

周转时间越短,说明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则说明越慢。

㈢周转次数

1、资本周转次数: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资本价值周转的次数。

(1)资本周转次数的公式n=U/uU为一年12月;u为一定量的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2)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2、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就越能给资本家节约资本,减少资本的追加,并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影响周转速度的资本构成

资本周转速度还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依据、含义及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1、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成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第一、从物质形式上看,固定资本全部参加生产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分多次发挥作用直至报废。

第二、从价值形式上看,固定资本的价值按照它在生产过程中的损耗程度逐步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新产品的出售一部分一部分地回收,直到它的物质形式报废,价值才转移回收完毕。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第一、作为物的形式的劳动对象(原料)的物质要素经过一个生产过程全部被消费,每一个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

流动资本的价值实现是通过它自身物质形式的一次性消费更新而一次性回收的,所以具有流动的特点。

第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工资)虽然它不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是工资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重新创造出来的,并以此全部加入新产品价值中,随着产品销售全部回到资本家的手中,它的价值周转方式和流动资本中用于劳动对象的部分相同。

㈡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区别:

第一、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固定资本是一次预付,分批收回;预付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收回。

第二、周转速度不同:

固定资本周转一次(长),而流动资本周转多次(短)。

第三、实物更新方式不同:

固定资本一次购买,长期使用,报废时才进行更新;流动资本是不断购买,不断地以实物形式更新。

㈢生产资本的两种划分根据、意义、内容:

1、划分的根据不同

第一、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在创造剩余价值过程中作用的不同进行划分的。

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进行划分的。

2、划分的意义不同

第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揭示了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3、划分的内容不同

第一、不变资本包括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是全部用于劳动力的资本。

第二、固定资本只包括不变资本中用于全部劳动资料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资本两种划分方法的关系表

按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分划分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资本的各部分

厂房和其他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工具

原料、燃料、辅助材料

工资

 

㈣固定资本的损耗、折旧和更新

1、固定资本的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

⑴有形损耗(又叫物质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⑵无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限内,由于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⑶无形损耗有两种原因:

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同样的机器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制造该机器设备或者该固定资本的行业平均成本降低),因而使原有的固定资本的价值相应降低;二是由于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更高效率的机器设备,因而使原有的固定资本贬值。

2、固定资本的折旧和更新

固定资本按照它的磨损程度转移到新产品去的价值,以折旧基金的形式从产品销售收入中提取并积累起来,用于更新固定资本,这种做法叫折旧。

根据固定资本损耗的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补偿金就是折旧基金或折旧费。

固定资本的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

折旧率=﹙折旧费/固定资本的原始价值﹚×100%。

固定资本的更新同折旧率之间存在一种必然联系,折旧率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到固定资本的更新。

固定资本各部分价值补偿的渠道不同:

第一、大修理增加了固定资本的原始价值,所以大修理所耗费的价值由折旧费来补偿。

第二、在固定资本的小修理和日常维护上所花的费用,不是由固定资本折旧费来补偿,而是作为流动资本的耗费由产品价值来补偿,即通过销售市场的消费者的购买来实现。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㈠预付资本总周转是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一年内的平均周转

计算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是: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 =

 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资本总额

㈡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

一是资本的周转时间,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它们的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成正比:

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比重成反方向变化,与流动资本的比重成正方向变化。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第一、直接影响预付资本量。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的预付量。

第二、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量。

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越快,一定量的可变资本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就越大,因而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可见,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量是成正比的。

第三、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率。

如果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率,则M′=M/v=m′nv/v=m′n。

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年剩余价值率也越高。

可见,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率成正比。

㈡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

首先,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其次,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㈢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生产经营有现实指导意义

首先,资本循环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为保证资本循环的连续性的两个条件,撇开它的资本主义性质,对社会主义企业资本的运动同样适用。

其次,资本周转的中心是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这一理论撇开它的资本主义性质,社会主义企业资本的运动同样适用。

加快企业资本的周转速度,才能节省预付资本,带来更多的盈利。

第三节总资本的运行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前提

㈠单资本和社会资本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各个企业的资本都通过自身的循环和周转,实现着价值增殖。

这种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就是单个资本。

但是,在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条件下,各单个资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

互相交错、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形成社会资本的运动。

社会资本的运动:

既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个人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而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不包括个人消费和不属于单个资本循环范围内的商品流通。

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就是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

㈡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在物质形式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

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就是要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在物质上和价值上得到补偿的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全部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

3、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只有在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能销售出去,能够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能够在市场上购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及工人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的情况下,才能正常进行。

㈢考察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

1、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是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组成的;在实物形态上可区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2、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一类是生产资料的部类,称为第一部类,用符号“Ⅰ”表示;一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称为第二部类,用符号“Ⅱ”表示。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㈠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要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指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生产。

特点是全部剩余价值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没有资本积累。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

然而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是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这是因为,第一,理论上,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主要困难发生在简单再生产的实现上。

第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㈡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在社会资本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来实现的。

第一,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即Ⅰ4000c所代表的这部分产品,通过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实现。

第二,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即Ⅱ(500v+500m)所代表的产品,通过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实现。

第三,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即Ⅰ(1000v+1000m)和Ⅱ2000c这两部类产品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

三大交换关系可用下列图式表示: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①③

Ⅱ2000c+500v+500m=3000

经过以上三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价值上得到了补偿,在实物上得到了替换,即社会总产品全部实现,下年度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可正常进行。

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如下三个实现条件。

㈠Ⅰ(v+m)=Ⅱc

这是基本实现条件。

这个条件表明: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内在关系。

即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生产资料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之间,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㈡Ⅰ(c+v+m)=Ⅰc+Ⅱc

这是由基本实现条件派生出来的实现条件。

它表明:

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两者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㈢Ⅱ(c+v+m)=Ⅰ(v+m)+Ⅱ(v+m)

这也是由基本实现条件派生出来的实现条件,表明:

整个社会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两者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四、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㈠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1、Ⅰ(v+m)>Ⅱc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

它表明:

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需要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

2、Ⅱ(c+m+m/x)>Ⅰ(v+m/x)它表明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要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的消费资料的需要。

㈡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过程

对于扩大再生产,马克思进行分析的图式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假定第一部类的资本家把剩余价值1000中的一半500m用作追加的资本,两大部类的其它条件都不变,将剩余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要求重新组合,上述图式及三大交换关系就变为下面的图式:

Ⅰ4000c+400△c+1000v+1000△v+500m/x=6000

    ①

             ③

Ⅱ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

                   ②

从重新组合的图式可以看到,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同简单再生产一样,也是通过三方面的交换关系而实现的:

第一,Ⅰ4000c+400△c,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交换实现的。

第二,Ⅱ750v+50△v+600m/x,是通过第二部类内部交换而实现的。

第三,Ⅰ1000v+1000△v+500m/x和Ⅱ1500c+100△c,是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交换而实现的。

㈢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分析中,可以看出扩大再生产的三个条件:

1、Ⅰ(v+△v+m/x)=Ⅱ(c+△c)。

这是基本实现条件。

它表明,在扩大再生产中,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以及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客观上要求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从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可以引申出两个派生实现条件:

第一,Ⅰ(c+v+m)=Ⅰ(c+△c)+Ⅱ(c+△c)。

它表明,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必须保持平衡关系。

第二,Ⅱ(c+v+m)=Ⅰ(v+△v+m/x)+Ⅱ(v+△v+m/x)。

它表明,第二部类新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需要之间,必须保持平衡关系。

五、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较快增长

㈠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

这是指在技术进步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进行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的必然趋势。

㈡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条件和原因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生产技术的进步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因为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追加的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而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即不变资本的增长必然快于可变资本的增长,因而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的增长必然快

于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

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速度必然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

列宁指出:

“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㈢正确理解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

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要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增长,更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同消费资料生产相比增长得越快越好。

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要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

这表现在:

第一,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要,要依赖消费资料的增长来提供。

第二,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其数量、品种、规格都直接决定于消费资料生产的需要。

第三,第一部类为本部类知道的生产资料最终也受到第二部类生产发展的制约,因为制造第一部类自身用的生产资料生产最终是为了给第二部类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以生产出更多的消费品来。

第四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资本运行过程中,自1825年资本主义第一次爆发经济危机以来,每隔若干年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扰乱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进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激化和集中暴露的证明。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商品绝对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是一种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了。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社会化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在企业内部,生产的社会化表现为大机器代替了手工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