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docx
《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
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
在近现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
而黄浦江畔的外滩,则是近代上海的城市名片。
作为滨水城市的上海,外滩是这座城市的门户,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人就是从这里进入上海,开始他们全新的人生道路。
正如当时自由女神像意味着新大陆的到来,外滩以及背后的上海,对于他们,意味着一种梦想的开始。
到上海去,从外滩进入上海。
了解上海,从外滩开始。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
外滩一般是指从北京东路外白渡桥至金陵东路的黄浦江西岸道路,全长1300米。
近年向北延伸至黄浦路,称为北外滩;向南延伸至南浦大桥,称为南外滩,全长4000米。
外滩东面即黄浦江,西面为新哥特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等52座风格迥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无论是白天夜晚,其不凡的景致永远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游人前往。
由于外滩面对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
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来在经济活动领域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外滩是上海人心目中的骄傲,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上海的文化,以及将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有机揉合、创新、发展的卓越能力。
泥泞外滩:
纤夫行走的小道
外滩是上海人最愿意讲述故事的地方,来上海不到外滩,就等于没真正的上海。
过去人们管上海叫上海滩,上海人认为这个滩,指的就是外滩。
外滩有各式各样的建筑,也有数不清的人在外滩发了财。
1880年的外滩
而一百多年前,当第一船外国人来到上海时,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很普通的渔村,当时的外滩也只是一条便于纤夫行走的小道。
184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这里的黄浦江岸也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属于黄浦江泛滥时的淤泥地带。
1842年的夏天,参加鸦片战争的英国舰队,终于开到了上海。
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从此,上海跟中国另外四个口岸,被迫开放。
因当时住在上海的洋人常去这条纤夫行走的小道上散步,特意铺上了煤渣,取名为黄浦滩路。
法国冒险家描述当年的外滩:
“不计其数的污水沟和小河纵横交错,到处是坟墩。
低矮肮脏的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
”
殖民时期的外滩:
美丽的"伤疤"
1928年的外滩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为通商口岸。
第二年,英军上尉巴富尔作为英国派往上海的第一任领事,来到上海并做好定居准备。
1843年11月7日,一艘名叫“水怪”的三桅船驶入上海,甲板上站着英军上尉巴富尔和几名随员。
时有“小苏州”之称的上海县城有27万人口,大小街道60多条。
上海道台宫慕久并没有到码头迎接巴富尔,只是派了几顶轿子把他们接到了道台的衙门里。
正当巴富尔为租房的事大伤脑筋时,一个姓姚的商人找到了他,表示愿将他在城里的52间房租给他,这样,巴富尔和他的四名随员才有了安身之地。
但当姚书平提出要同巴富尔独家贸易时,却被巴富尔一口回绝。
随后赶到上海的英商却没有巴富尔那么幸运,他们被拒之城外,只好在北门城墙外搭起简易的茅棚。
巴富尔紧紧抓住《南京条约》中"寄居……贸易通商无碍"等字眼,不断对宫道台施加压力,要他划定一块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居留地,并选择黄浦江边的泥泞地作为租借地,
这块泥泞地便是今日的外滩。
巴富尔之所以选择这块800多亩的泥泞地作为租借地,一是这里东靠黄浦江,北靠苏州河,水陆交通方便;二是外国商船兵船从长江口进入黄浦江,必须有一个停泊的地方;另外,东面的黄浦江上有英国军舰游弋,这令他们觉得把自己的居留地放在自己军舰的看护之下可以更安全。
1845年11月29日,在历时两年谈判之后,宫道台与巴富尔签订《上海土地章程》,它规定:
英商居留地,北以李家场、东以黄浦江、南以洋泾浜、西以河南路为界限,这项居留地面积为830
亩。
这个章程曾被侵华外国人视为上海的根本大法。
上海租界的历史从此拉开帷幕。
上海外滩成为了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
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大多集中在这儿。
《土地章程》签订当年,外滩建起11所房屋,开设23家洋行。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历史最老的部分之一。
1845年起今天的外滩地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并在这里铺设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
英国商人的房子也得到了英军的保护。
因为有了这么一块租界,无数的探险家、商人纷纷踏上了这块海滩。
洋人喜欢在泥滩上跑马,跑出了一条500米长的小道,当时上海人称它为"马路"。
英国人管这条马路叫外滩(Bund)。
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各个入侵的殖民国争夺的肥
肉,各国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纷纷在此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
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
这里原来驻有英国的汇丰银行,当时的英国人称它是"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华贵的一幢建筑"。
自1846年上海辟为商埠以后,财富犹如神话般在这里堆积起来,一幢幢银行大楼拔地而起。
经过约一个世纪的营建,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在这个仅有4公里长的一条弧线上,鳞次栉比地矗立起52幢各种风格的大厦,有英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希腊式、文艺复兴式、芝加哥学院派、巴洛克风格……洋洋大观。
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异国情调,那别具一格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到20世纪40年代,基本形成了今天上海外滩的格局。
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中,上海从一个海滨小城一跃成为远东最大的都市。
东方的"华尔街"
1845年外滩被辟为英租界后,外国的洋行、银行等相继在此建立,至20世纪初,由于外国银行大量进驻上海,上海不仅成为旧中国的金融中心,外滩更是称为了国际金融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
此外,还有西方大商贾的高级俱乐部--上海总会,还有英商亚西亚火油公司大楼。
不少银行或财团在外滩大兴土木,营建豪华大厦。
从延安东路外滩到北京东路外滩,银行林立,形成了上海金融中心。
各银行为了显示其资本的雄厚,为追求建筑外观具有坚实雄伟的形象,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形式,用大块花岗石做墙体,建造高层,有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壁式等等。
当年作为繁华的上海金融中心,外滩附近聚集了各国颇具实力的银行:
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法国东方汇理、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华比银行等,使外滩成为了名副其实?
quot;东方华尔街"。
自从上海开埠以来,外滩一直是上海的高级商务区。
这里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为金融家服务的。
众多的银行都希望能在外滩争得一席之地。
外滩也成为了上海的华尔街,是上海历史的缩影。
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金融家,都把上海外滩当作远东的金融宝地,外滩的各式各样的房子也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上海人把外滩作为一段历史保留起来。
昔时有“东方华尔街”之称的这条滨江大道,如今是上海最具"海派特色"的景点。
上海人的外滩:
打太极、晨练、散步、约会
徜徉于滨江大道上,呈现在面前的是数十座巍峨的大厦,构成一部风格各异而又浑然一体的古典建筑艺术交响诗。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数十幢巍峨大厦沉浸在泛光灯的海洋里,一座座晶莹剔透如水下宫殿。
临江远眺,整个外滩建筑群璀璨夺目,参差跌宕。
这气势、这意境宛如一部不同凡响、恢宏壮阔的交响史诗。
外滩的这些具有西方复古主义建筑风格的大楼,虽不是出自同一设计师,也非建造于一个时期,但它们的建筑格调基本是统一的,整个建筑轮廓线的处理也很协调,绝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绝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条处理惊人的协调。
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健、雍容、华贵的气势。
著名建筑有东风饭店、外滩12
号圆顶建筑、海关大楼、和平饭店、中国银行大楼、上海大厦等等。
夜幕中,巍峨的大厦在彩灯辉映下,更显得璀璨夺目。
作为一种建筑文化的移植,外滩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
这些大多形成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西方传统风格建筑,反映了当时世界建筑设计潮流、审美取向和施工技术的一流水准。
以今天的眼光去观察,可以发现它们以非常具体的形象见证了世界建筑文化发展的脉动,更可举一反三地勾画出上海与世界潮流的关联。
故其历史的、文化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已然是这座城市中一份不可再生的人类文化遗产。
喜欢怀旧的上海人一直珍藏着他们的外滩。
凡是在上海生活过的人,都会有很深的外滩情结。
海关大楼的百年大钟每天准时鸣响,同时外滩也作为上日日夜夜都展示着这个东方大都市的迷人魅力。
今天外滩之所以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热点,是因为这条不长的滨江大道上,云集了中国最大、东亚保存最完整、上海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
外滩的江面、长堤、绿化带及美轮美奂的建筑群所构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观。
早晨,外滩是人们的健身的场所;白天,它是繁华热闹的游览胜地;晚上,则是情侣的恋爱天地。
每当华灯初上之时,外滩各栋建筑物上灯光辉煌,一座座犹如水晶宫似的,令海内外游客赞叹不已。
外滩的景观
外滩,上海的长廊,百余年来,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
它是上海人心目中的骄傲,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上海的文化,以及将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有机揉合、创新、发展的卓越能力。
外滩面对开阔的母亲河--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来在经济活动领域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外滩的江面、长堤、绿化带及美轮美奂的建筑群所构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观。
早晨,外滩是人们的健身的场所;白天,它是繁华热闹的游览胜地;晚上,则是情侣的恋爱天地。
每当华灯初上之时,外滩各栋建筑物上灯光辉煌,一座座犹如水晶宫似的,令海内外游客赞叹不已。
外滩城市雕塑群
城市的美应有三个组成部分:
建筑、雕塑和绿化。
而城市雕塑又被称为"城市眼睛",是美化城市的重要部分。
外滩城市雕塑群由“浦江之光”、“帆”、“风”三座不锈钢雕塑,位于金陵东路外滩绿色长廊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浦江之光"造型新奇,用竖向的水波和水珠形象组合,如五线谱上跳跃音符,以轻松欢快的旋律,奏着歌唱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乐曲。
“帆”表现黄浦江上帆墙林立,
船队正驶向全国;帆与帆的连接,多曲线的漂动,增加了立体动感。
"风"以锐角和钝角、弧线和折线,褶皱波动表现改革东风劲吹,气象万千。
陈毅广场
十里南京路尽头的陈毅广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塑像昂然矗立。
陈毅塑像坐北朝南,用青铜浇注,高5.6米,底座用红色磨光花岗石砌成,高3.5米,塑像再现了陈毅同志视察工作时的典型姿态,显示他一路风尘,勤勤恳恳的公仆形象,又有和蔼可亲,虚怀若谷的儒将风度。
每逢周末,在塑像前都将举行隆重热烈的广场音乐会。
陈毅广场涌泉:
位于南京东路外滩,陈毅塑像南面。
它的造型是外周正方,内圈椭圆的现代化喷水池。
水柱随着声音喷射,时高时低,池底安装了彩色的光源,夜晚随着灯光的变换,条条水柱辉映出红、黄、蓝、绿的光束,为外滩增添了瑰丽的夜景。
外滩观光隧道位于浦西南京东路外滩与浦东陆家嘴东方明珠之间,是我国第一条越江行人隧道,全长646.70米,2000年底竣工。
建成后,隧道的两岸出入口由自动扶梯输送旅客,残疾人采用液压电梯输送,隧道内采用九十年代国际先进的全自动、无人驾驶、牵引式封闭车厢输送游客,箱体美观、舒适、轻颖、透明度高,整个过江时间约需2.5-5分钟,其运输能力最高可达5280人/小时。
同时,隧道还利用空间,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在隧道内演示反映人物、历史、文化、科技、风景等各种图案、景象及背景音乐,使过江过程带有极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和刺激性,给游客留下美好的记忆。
瀑布钟
"时代的步伐"即位于海关大楼正对面的瀑布钟。
它镶嵌于绿色长廊之中,钟高3.5米,长2.7米,呈墨绿色阶梯状,共分十个台阶,每个台阶上装有喷水管,用电脑控制,喷泉涌出可见由一千多个水柱形成的水帘,水帘拖至阶梯,顺势而下成为瀑布。
五彩灯光映于水帘,显现出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世界主要城市时间。
时代瀑布钟与海关大钟相映成趣,两钟位置一高一底,风格一是古典,一是现代,装置一是机械驱动,一是电脑控制,“一老一少”相得益彰,
它们昼夜都在提醒人们守时、惜时。
外滩"情人墙"
俗称“情人墙”,建于黄浦公园至新开河的黄浦江边,全长约1700米,观光台其实是建造在伸向浦江上的空箱式结构防汛墙上。
空箱顶上建造观光台,它的地面是用14万块彩色地砖和花岗石铺成,观光台临江有32个半圆形花饰铁栏的观景阳台,64盏庭柱式方灯。
观光台上还有21个碗形花坛,柱形方亭和六角亭,供游人休息的造型各异的人造大理石椅子。
观光台西侧,有四季常青的绿化带,成了观光台绿色的栏墙,既保证了
游人的安全,又使游人赏心悦目。
黄浦江游览
登船漫游黄浦江,两岸景色尽入眼底。
一边是外滩巍峨伫立的建筑群、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塔、著名的外白渡桥和上海最早的公园--黄浦公园;一边是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开发中的浦东新区、陆家嘴高楼群。
雄伟的杨浦大桥和南浦大桥连接着浦江两岸,大桥上左右两面扇形斜拉索,像是巨大的琴弦在为奔腾不息的黄浦江伴奏迈向新世纪的进行曲。
放眼望去,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小巨轮千姿百态,点缀着江面,十分壮观。
沿江行去,还可以看到繁忙的上海港国际客运站、鳞次栉比的码头、中国最大的钢铁厂--宝山钢铁总厂、吴淞古炮台遗址,以及长江入海口由绿色的海水、黄色的长江水和青灰色的黄浦江水构成的“三夹水”。
三种水泾渭分明,互不融合,阳光下则更为明显,实在是个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