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程教学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4354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21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新课程教学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体育新课程教学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体育新课程教学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体育新课程教学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体育新课程教学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新课程教学法.docx

《体育新课程教学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新课程教学法.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新课程教学法.docx

体育新课程教学法

体育新课程教学法

第三章  初中生的体育学习指导

本章重点向大家介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方式和如何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以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模式,即教师尽力地组织好教学内容和选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中有尽可能多的人学会规定的运动技术动作。

教师虽然也会采用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如程序式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微格教学法等,但归根结蒂都是由教师主宰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提供给他们的内容和途径,并没有实质上的主动学习,因此,也谈不上是学习的主体。

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体育观念还处在那种落后的工业经济时代,我们还把教育当作是一种对学生进行固有知识传授的机制,还把知识局限在只是前人所得出的经验,把知识通过教材的形式来客观化和绝对化。

这样,学生在学校里惟一的任务就应该是从老师和书本中接受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因此,就必然形成了那种“以书本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其实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

知识,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生产要素,知识正在以日行万里的速度发展着、变化着,过去那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与真实生活不相匹配的教育内容,早已不符合时代教育的需求。

面临着现代知识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学校的那种传授固定知识的做法,显然是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

因此,21世纪的中小学学校教育,开始呼唤一种崭新的自主学习方式和寻求建立一种真正能给予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的课堂环境。

第一节 促进初中生有效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效果除了应该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意识是否得到增强、健康习惯是否养成和健康状况是否得到改善等方面,还应该体现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中运动能力是否得到改善和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否得到提高等方面。

传统的体育教学关注的是学生体育成绩是否提高、运动技术是否掌握、身体素质是否有了进步。

这两者的区别是很显著的,前者是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标的,关注的是学习的全过程;而后者是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的,关注的是指标的达成。

因此,所谓“有效学习”,在不同时期,其涵义也就不同。

传统教学中也可以提“有效学习”,它的“有效”是指学生的体育技术学会了多少?

体育成绩提高了多少?

《国家体锻标准》达标了多少?

而体育与健康课中,我们所指的“有效学习”,其概念就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

这里的“有效”,显然是以三维健康角度来审视的,是以培养“健康体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培养21世纪需要的人才为目标的。

目标不同,因此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将会有极大的不同,学习的方法当然也会产生极大的变化。

如何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四条基本理念中的第二条,就是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年来流行着“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说法,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体育课内容陈旧而枯燥”、“体育课测验繁多”、“体育课上缺乏激情”,还有缺少个性发展、统一僵化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等,与学生在社会上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充满激情色彩的体育形成极大的反差,让学生如何喜欢它?

新课标给了我们教师最大的创造空间,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的管理下,教师和学生可以具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来实现自己的水平目标,而不仅限于几种传统的学习内容。

1、兴趣是行为的内部动力,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下,我们要把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如何来提高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兴趣呢?

(1)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学习内容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大纲对教材的编排中采用系统分割的方法,对任何一项教学内容,经过人为的加工处理,按照由简到繁、由单个到组合、由个人练习到集体练习等原则,机械地将教材平均分配在所应该出现的年级里。

而这种分配的方法,并不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枯燥、厌烦和产生抵触情绪。

新课标强调了关注学生的主观需求,要求我们能尽量地满足学生在运动上的不同需求。

其实,学生的需求是应该和他们各自年龄、认知、身心发展水平等相吻合的,例如水平四的学生就可能比水平五的学生更喜欢追捉游戏,更喜欢一些带有灵巧性的内容,如浪木、云梯、滚铁环、抖空竹等,可能水平五的男学生就更偏爱一些带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内容,如攀登、对抗、竞赛等,能显示男子汉风采的内容,女学生则更多地喜欢柔和、有节奏或能展示女性特征的项目,如平衡、造型等。

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中间流行的体育活动。

学生通常总是喜欢玩一些适合自己年龄、性别特点的活动性游戏,这种倾向在女学生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初中女生已经处于青春发育期,一些儿童式的玩法对她们来说已经不感兴趣,如果在体育课上我们常常安排女生去做“跳房子”、“丢手帕”的游戏,女生会觉得很别扭。

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初中女生更喜欢玩如“跳皮筋”、“跨大步”之类的游戏,因为这些游戏中带有更多的技巧性,能表现出女生的特征,如柔韧性、平衡性、合作性和依赖性。

而男生在初中阶段则明显地表现出他们的竞争性、追逐性、争斗性和攻击性,他们愿意做那些对抗性很强的游戏,如“打野鸭”、“斗鸡”、“贴膏药”、“拍背”之类的游戏,这类游戏明显的特点是表现出个人的勇敢、机智,这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独立愿望,希望能摆脱儿童时期的那种过分地依靠集体的做法,这是少年时期典型的心理状态。

传统体育教学中对于运动技术的教学是具有明确的层次性的,那么,在新课标中运动的技术教学,我们又应该如何处理呢?

是否技术教学就一定会让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

是否技术教学一定要按系统层次来进行教学?

其实,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应该是非常感兴趣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并没有去分析,在什么年龄段应该教会他们哪些适合的技术,没有让他们对那些最适合使用的动作技术产生探究的心理,只是机械地按照竞技运动训练的规律来进行教学,因此让学生会感到运动技术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

如果我们结合上面所说的初中男女生的心理特点,再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什么运动项目,其实都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

例如在进行篮球项目中的传球教学时,男女生采用同一种教学手段效果就会不好,如在圆圈上做传球抢球练习,男生在圈内的抢球人会是独立作战的,每个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抢夺圈上的传球;女生则很少会有人愿意靠自己单兵作战来抢夺圈上的传球,这个游戏女生玩不起来。

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让女生组成三人一组的形式,每一个小组三人同时入圈内抢球,三人中只要有一人抢到球,三人同时出圈,而传球失误者的三人小组则同时入圈,这样就提高了女生相互之间的合作性和依赖性,同时也就产生了兴趣性。

同样,在进行快速跑教学时,男生对六人一组分组跑的形式很满意,因为这种形式的跑可以分出个人的胜负,而女生则更喜欢集体的接力跑形式,因为接力跑是可以相互依托的。

(2)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分析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是在体育课上活动的时间很少,活动的重复却又太多。

例如我们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总要花费很多时间在那些与主要教学内容无关的过程上,使得整节课上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只剩下有限的几分钟。

这在我们对传统体育课进行基本部分密度的测定中表现得非常清楚。

也就是说,学生并没有不喜欢体育课的学习内容,更不喜欢的是无谓的浪费。

当然,也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很多方面的教学内容确实也不受学生的欢迎,既陈旧,又不实用;既繁琐,又不贴近学生生活;既困难,又非常复杂。

像滑步推铅球、背越式跳高、跨栏跑,还有更多的体操练习内容也是如此。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这里谈的是在学生的运动兴趣已经被激发的基础上,如何来保持这种运动兴趣长久不衰。

学生在经历了教室内的紧张学习之后,来到操场上的心情是想舒散一下自己的筋骨,发泄一下自己旺盛的精力,绝不是专门来操场上培养组织纪律性的。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学生的这种原始需求,学生在几度失望之后,又怎么还会喜欢体育课?

因此,我们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地组织起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活动,并且不断地探索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短暂的45分钟,以满足学生的运动“饥饿”感。

只有这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才会不断地增加。

其次,当然是精心地选择学习内容,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根据学生年龄、性别和身心发展特征来组织丰富的、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并且在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中不断地进行补充与修正,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不会丧失的。

2、增加参与体育活动机会,培养对体育活动的情感

要促进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还必须想方设法增加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

其实,参与是产生兴趣的前提,任何人如果没有机会参与一项运动,他就不可能对这项运动产生兴趣。

例如南方的学生永远也没有机会去参与滑雪运动,因此南方的学生不可能喜欢滑雪;而西部缺水地区的学生,绝不可能喜欢上游泳这项运动。

体育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广泛地尝试各种体育运动的乐趣,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对体育运动广泛的兴趣。

这种参与行为也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体育课堂上的参与行为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传统的体育课虽然也承认体育课是实践性课程,但是由于受到了过多的陈旧教育观念的影响,过于偏重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强调技术的传授、过于注重体育课的非本质因素(整齐队伍、教材搭配、系统传授等),忽略了体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这在我们对体育课的运动密度统计中已经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在单位课时中的活动时间,在保证学生增进健康的情况下,采用中、小强度的练习内容实施较大密度的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参与活动机会的目的。

其次,由于新课标提倡的是一种延伸性的学习方法,因此,参与运动的时间就不一定局限在体育课堂内,它可以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例如课外与校外的体育活动,也是我们提倡与鼓励学生进行参与的内容,还有像社区体育活动、俱乐部体育活动、家庭体育活动和户外体育活动等。

广泛地、多途径地参与体育活动和提供可选择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培养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情感,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3、创造师生平等的良好课堂环境

要设法形成一种积极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对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优良的课堂环境是非常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

我们所实施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我们所面对的是全体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绝不是个别的精英,绝不是几个运动尖子。

因此,在课堂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这方面,我们是应该认真思考的。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形成积极的课堂环境,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课堂成员之间的关系,即师生关系问题。

我们在多年之前就已经认识到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始终不愿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认为学生只是“学习”的主体,而自己则是“教”的主体,如此来割裂教学双方,因而形成了学生主体名存实亡的现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始终是在教师的掌握中,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有限的学习,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了它的弊端。

也有教师认为,学生虽然可以说是学习的主体,但也必须承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把主体与主导放在同一层面上来比较,其实,这也是很不妥当的,因为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地位问题,他的另一面应该是客体,而教学中的客体仅仅是指的教材、教具等主体学习中使用的辅助事物,绝不是教师。

主导则是另一个角度的表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问题,例如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对主体进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学习脱离学习目标时,教师需要给予引导;主体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指导;主体学习过程中在产生问题症结时,教师应该给予疏导。

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就能真正地体现出现代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积极的教育思想,成为主体的助手,成为一个教学活动中的服务者。

在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后,我们就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师生平等的积极课堂环境。

(2)还给学生自己的空间

所谓师生平等的积极课堂环境,对教师来说,应该在较大的程度上给学生以一定的自由空间,这包括活动的空间和思维的空间。

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比较严谨的,这是由于系统化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学生不管是否愿意学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管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已经掌握得如何,只能按照教师所要求的去做。

例如在学习前滚翻动作时,所有学生必须按照老师事先设定的教学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不管这个学生过去是否已经学会了前滚翻,甚至包括已经学会鱼跃前滚翻的学生,都必须一步一步地练习,这里学生是没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与空间的;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有学生提出,想学习后滚翻或前手翻,或者是想学些别的练习项目,这也是不被允许的。

因此,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确实是除了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之外,没有别的选择余地的。

如果学生更进一步地提出,要和教师探讨一下动作学习的方式方法的话,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学中老师只承认自己的主导地位,只承认经过前人验证过的教学方法或自己创造的教学方法。

由此可见,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新课标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特别提倡一种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应该可以对完成课的目标所采用的方法有所选择。

例如在一节以发展速度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课上,每一个学生由于各自的速度基础不同、各人的运动能力不同,因此,要真正地促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速度,教师可以允许每个人采取不同的练习手段,如腿长的研究在步幅不变的基础上适当地提高步频;腿短的则在自己快速步频的优势下,努力提高步幅;跑得慢的可以发展腿部力量;跑得快的也可以发展反应能力。

如果有的学生提出希望通过球类活动来发展速度,也有人愿意利用跳绳来发展速度,在课的发展速度目标的约束下,每个学生都能采取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来达到目标,教师既可以起咨询作用,又可以起辅导作用,在这样的课上,可以说学生是有了自己的时间与空间了。

(3)新的对话方式

当然,积极的课堂环境,还可以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对话方式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上、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上等。

例如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总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表达的,体育教师常常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学生的某些缺点和不足,认为这是一种客观事实的反映,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能变换一种语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呢?

如果有一个学生在做山羊分腿腾越时,跳过去的动作很勉强,腿有些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可能会说,“动作质量不高,腿明显弯曲,腾空动作不明显,没有达到及格标准。

”这叫“实事求是”。

可是,如果教师换成另一种说法,即:

“某同学今天已经能够跳过山羊了,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如果你能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再注意一下腿的伸展,动作就更优美了。

”试比较一下这两种不同的说法,让学生听了,哪一种比较容易接受呢?

在国外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是非常注意自己对学生的用语的,第一是不说否定的话,第二是用鼓励、激励和表扬的语言来表达教师的感情。

如果我们都能注意到自己这方面的问题,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必定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二、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成绩,习惯于用量化的指标来检验教学工作的业绩,并不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初中一年级的耐力跑教材,从1956年的第一本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跑400~500米距离,到2000年版的教学大纲中学生跑1500米的距离,这并不是50年来中国学生体质已经增强到400米跑不足为奇的地步了,学生的耐力已经足以应付1500米的距离了,恰恰相反,是因为学生的“耐力素质下降”这一原因促使了教材的变化。

这就是一种主观的、不尊重事实的典型做法。

新课程标准在汲取了其他国家和地区tfq进的教育理念之后,提出了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呢?

1、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看法和观点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想在体育课堂上很好地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除了形成良好的积极课堂环境之外,让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在课堂上敞所欲言,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和观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并不是竞技运动的训练场,在训练场上运动员吃大苦耐大劳,为国争光,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优秀儿女,也是国家的佼佼者,他们的这种拼搏精神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的。

但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学校体育还有与竞技运动不同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获得一付健康的体魄,在学习那种可贵的拼搏精神之余,还要想想,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像王军霞、像中国女排、像桑兰那样,为祖国的体育事业付出自己的毕生?

显然并不是如此,如果每门课程都抱着如此本位的观点来进行教学,中国的孩子岂不是人人都成了十项全能的人才了?

体育与健康课程有其自己的特点,它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教学的,它又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是通过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来实现课堂教学的,与传统的体育教学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是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表示自己的意愿,其次是他的意愿可以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尊重,这样的做法,使学生感到课堂和家庭有了更多的相似之处,对课堂有了亲切感和归属感,自己真正的成了课堂上的主人,因此,更好地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一]在一节发展耐力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课上,老师提出了“获得七分钟耐力”的目标,一部分学生马上走上操场的跑道,准备用耐久跑七分钟来实现这个目标。

此时,有一个学生向老师提出:

“我是否可以用跳绳七分钟来完成目标?

”老师让所有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跳绳也是一种发展耐力的运动项目,用跳绳来实现目标是可以的,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用跳绳来实现目标有投机取巧之嫌,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学生针对目标重新做了界定,认为教师今天提出的目标是比较宽泛的耐力概念,并没有特指心肺耐力或速度耐力,而是指的一般耐久活动的能力,因此,用跳绳的办法来实现目标是可行的。

此时,又有学生提出:

“我如果不停地在篮球场上做往返运球上篮,可以吗?

”这次大家的看法就一致了,“没问题!

”这节课上学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还真不少,当然也有失败的,不过,所有的学生都非常高兴,因为,无论成功与失败,他们都进行了一次自己亲身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得到了他人的尊重,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真正地成了体育课的主人,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评述]采用多途径的手段与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积极提倡的观念。

这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是不能设想的。

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实现目标的看法,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教师也不仅仅只是给予一般的肯定和支持,而是让全班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达成一致的认识。

这种做法,看似简单,甚至有人嗤之以鼻,认为是浪费时间,实则这几分钟的“浪费”,真正提高了大家对目标的认识,对今后的创造性学习是有极大帮助的。

2、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表示尊重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掌握与熟悉程度是很高的,好的教师一般都能对自己所教的内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理解得很透彻。

这是因为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在这样有限的知识内容中,教师可能轻而易举地掌握全部教材,因此,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万能”的。

特别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一直被认为是经典的、规范的,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这也是我们体育教师引以为自豪的。

在新课程中,由于学生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可选择性,教师就不一定能够对所有的内容掌握得如以前一样透彻,理解得一样正确。

因为,学习内容本身就在动态地发展,而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是那样的广泛,加上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对老师都可能提出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和看法,如果教师对这些众多的意见不仅不给予回答,而且还要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学生,这种不尊重学生意见的、压制民主的方法,往往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如果教师能够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常常倾听学生发表的不同观点,能够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知识的缺陷,利用学生中间一些有特长的知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的做法反而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发表的观点如果能得到教师采纳,自己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学生那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课堂安全感会促进体育课堂的有效学习。

[案例二]在一节体育课上,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是“学习一两条篮球比赛中的基本规则”。

在让学生进行半场三对三比赛中,老师结合实战,在各小组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发生后应该运用什么规则进行解释。

在第一小组的比赛中,有一名学生,因为同伴传给他的球,触及手后不慎滑落,他捡起球后,开始运球突破并且上篮成功。

此时,老师根据场上发生的情况,告诉第一小组的学生,此球投中无效,因为刚才这个运球上篮被判为“两次运球”。

理由是,这位同学在运球前,已经经过“球触手后落地了一次”,所以,再运球应被判为“两次运球”。

可是,这位运球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第一次球虽然触及了自己的手,但因为自己“并没有真正地控制住球”,所以不能算是已经运过球,只有当自己双手把球拿住后,此时才能算是真正地控制住了球,所以,自己再进行突破上篮是符合规则的。

老师听了,觉得也有道理,自己所讲的两次运球的概念是否太过陈旧了?

于是去查找了最新版的篮球规则,确认了学生意见的正确,一边表扬了这位学生,又把这条规则再仔细地讲给所有的同学听,还承认了自己对新规则的不熟悉。

篮球比赛仍然在热烈地进行,却有更多的学生来跟老师研究、探讨篮球新规则了。

[评述]教室绝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老师确实是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老师也确实想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掌握更多的技能。

但是体育课堂上的不确定因素,远远要多于其他学科的课堂,老师的知识覆盖面很有可能并不完全,学生虽然是处于学习的位置,但是,并不等于学生对各方面是无知的。

孔子就曾经说过:

“三人行,必有吾师”这样的话,不知道并不可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更受学生的尊敬,课堂的学习效果才会不断提高。

三、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1、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生的兴趣是和经验綑绑在一起的,这是因为人的初始兴趣必然来自他的生活实际。

我们在研究体育运动的起源时已经了解到,体育运动的原始形式是游戏,而游戏就是产生于生活实际。

古代社会中,长一辈的人要把自己的各种生活经验,特别是狩猎的本领传授给下一代,就是通过对儿童进行游戏教育来进行的。

我国解放初期,东北大兴安嶺地区的鄂伦春族就是世代相传以猎熊为生的民族,他们的孩子玩的游戏也就是猎熊的游戏。

由此可见,越是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范围,对事物的理解就越容易。

因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给予特别的关注。

传统的体育教学,对这一方面是很少重视的,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来源于竞技运动,关注的是教材的完整性和教学的系统性,因此,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有许多教材的学习内容并不能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一些比较复杂的田径运动项目内容和难度较大的体操运动项目内容。

这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本身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它的难度高、动作的繁琐,就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因势利导选择有利于终身学习必备的学习内容,在提高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案例三]在一节体育课上,老师认为,目前的这批学生是历届自己教过学生中最不会快速跑的,为了要提高学生快速跑的能力,煞费苦心地选择了好几个改进姿势的方法,老师以为这节课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方法I:

原地摆臂练习,要求学生摆臂时五指叉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