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火复习题整理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4209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30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火复习题整理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林火复习题整理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林火复习题整理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林火复习题整理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林火复习题整理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火复习题整理DOC.docx

《林火复习题整理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火复习题整理DOC.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火复习题整理DOC.docx

林火复习题整理DOC

第一章绪论

森林火灾(ForestFire)的概念及属性?

与计划火烧有何异同?

森林火灾

(1)概念:

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区的森林中和草地上自由蔓延和扩展,达到一定的面积,对森林生态系统及人类造成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地和草地起火。

(2)属性:

森林火灾的发生和发展的的条件主要是森林可燃物、森林火源、火环境等,其影响因素

有自然原因(如可燃物的数量、状态、干湿程度、火险天气、雷击树木等),

也有人为因素(如人类的生产性用火、生活用火、纵火、森林火灾的扑救能力等)。

所以,森林火灾即属于自然灾害又属于人为灾害。

作为自然灾害,森林火灾发生和发展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只有掌握其规律性,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作为人为灾害,我们可以通过行政、法律、教育等手段进行火源管理,有效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

森林火灾扑救能力的提高可有效降低森林火灾的损失。

(3)与计划火烧的异同:

计划火烧,又称计划烧除、规定火烧和控制火烧:

是指按照预定方案有计划地在指定地点或地段上,在人为控制下,为达到某种经营目的而对森林可燃物进行的火烧。

如果计划火烧经营森林为目的,则可称营林用火。

什么是森林受害面积?

什么是森林过火面积?

2008年我国制定的森林火灾等级标准?

(一)受害森林面积(hm2)

一般是指树木的30%以上被烧伤或烧死的林地面积。

但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以过火面积代替受害面积。

但是,过火面积代替受害面积是不科学的

(二)森林过火面积(hm2)

火场面积=火灾总过火面积=森林过火面积+其它林地和草地的过火面积。

(三)2008年修订的森林火灾等级的划分标准

2008年11月19日,国务院第36次常务会议重新修订通过《森林防火条例》,第四十条规定:

按照受害森林面积和伤亡人数,森林火灾分为一般森林火灾、较大森林火灾、重大森林火灾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

(1)一般森林火灾:

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下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或者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人以上10人以下的;

(2)较大森林火灾:

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1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

(3)重大森林火灾:

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

(4)特别重大森林火灾:

受害森林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的,或者死亡30人以上的,或者重伤100人以上的。

条款所称“以上的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森林防火(forestfireprevention)和林火管理(forestfiremanagement)?

(一)森林防火是指防止森林火灾发生和阻止森林火灾蔓延的一系列的行政工作和专业技术措施。

这个工作包括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森林火灾的控制两大方面。

①森林火灾的预防:

森林防火灾的发生规律;火源管理;群众工作;森林防火的基础设施;森林火灾预报等。

②森林火灾的控制:

林火探测;森林防火通讯;航空灭火;地面灭火等各种扑救措施。

(二)林火管理运用林火原理和火生态学的理论,着眼于火的两重性,为控制森林火灾,同时发挥火的效益而采取的一系列防火、灭火、用火措施。

为什么说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

与一般生态因子有何不同?

(一)火是重要生态因子(重要性)

(二)火是特殊生态因子(特殊性)

1、火是一个重要的自然因素1、火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

2、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态因子2、火发生具有偶然性和不连续性

3、火能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重新分配3、火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火的作用具有两重性4、火是烈性因子

5、火能维护某些物种的生存5、火的发生大多与人类活动相关

人类对火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原始用火阶段,森林防火阶段,林火管理阶段,生态系统管理

(一)原始用火阶段

火与人类进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类当时已经吃熟食,并用火取暖和照明。

人类学会了用火。

钻木取火用火

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现在的烧荒、开垦

背景:

人口少;森林面积多

(二)森林防火阶段(18-20世纪初)

背景:

人口数量的增加;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燃料

影响:

火灾增多,烧毁大量森林资源,森林面积的减少

森林防火措施:

预防;监测;扑救

(三)林火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

背景:

生态系学理论、火生态学的发展;森林减少过快;科技发展

认识:

林火具有两重性,即火对森林有害,也有利。

既要控制森林火灾,也要利用火作为森林经营的工具和手段。

森林火灾控制:

预防;监测;扑救;用火;新技术应用(主要是监测和预报)

1.火的应用----现代用火技术

计划烧除:

清理采伐剩余物;减少可燃物的积累;防治病虫害;灭火手段

KennthDavis,1959,ForestFireControlandUse

2.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林火管理

卫星探火;红外探火;遥感技术;航空巡护;雷达探测;GIS、GPS的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等;

60年代开始,美国、加拿大进行空中喷洒灭火;

7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使用当代先进技术,先后建立了国家级的林火预报系统,各项扑救措施日趋完善。

(四)生态系统管理

背景:

森林面积不足;人工林面积比例增加;气候变化;环境问题增多;

认识:

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的多尺度;人是生态系统的组分

措施:

人的管理;人的自然属性(贪婪和自私);人的社会属性(公共利益、社会的进步)

目标:

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理想化

我国的森林防火发展时期及其特点?

()

我国的森林防火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即

⑴森林防火前期(~1949)

古代就有森林防火的记载;古代朝代更迭,战乱毁林

自本世纪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半个世纪内,由于清政府没落、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国家政局长期动荡,全国性的森林防火工作基本上是空白。

民国时期曾多次提出相关森林保护的措施,但在当时很难在全国实施,只是在局部地段或区域采取了一些防火措施,如开设防火道;派人巡视山林;修筑简易了望台等。

森林火灾发生后基本上是自燃自灭

⑵森林防火全面开展与建设时期(1949~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森林火灾提出了“防重于救”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护林防火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扑救措施,使我国的森林防火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群众防火到专业防火的渐进发展过程。

①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组织机构②逐步开展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建设

③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初具规模④航空护林事业大发展

⑤森林防火科学研究与森林防火学科的形成

⑥应用森林防火、灭火新技术⑦森林防火事业的成就

⑶森林防火专业化时期(1987~现在)

自1987年发生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以来,森林防火事业取得飞速发展,专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各种高新技术得到应用,林火控制能力大幅度增强,使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和损失大幅度下降。

此外,还取得许多重要进展,例如成立众多防火机构、颁布相关防火规定、将气象卫星监测林火列为正常工作内容、森林防火学列入国家学科分类标准等。

我国森林防火学科的发展目标有哪些?

()

(1)根据我国森林火灾的发生状况以及森林防火工作需要,开展林火管理相关核心技术的研究,建立我国林火管理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专业平台建设及各项技术支撑体系;

(2)发展国家林火预测预报系统和林火损失评估系统;

(3)加强林火生态与森林抗火机制的研究,充分利用森林的作用,减少大面积高强度森林火灾的发生;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不断引进新理论和技术,促进我国林火的预报、监测、扑救水平的提高;

(5)建立科学、有效的林火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森林防火各项资源的有机配合及合理利用;

(6)不断开展林火扑救新技术与手段的研究,提高我国森林火灾的控制能力。

世界上对森林火灾有哪些控制对策?

对我国的森林防火、灭火工作有何借鉴作用?

(一)世界森林火灾三种控制对策

(1)北欧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

北欧的森林以人工林为主,经营年代长,经营水平高。

对森林火灾的防治主要采取“绿色防火工程”和地面道路防火、灭火工程。

a“绿色防火工程”措施的主要内容:

①及时地对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荒山荒地进行人工造林,尽快形成森林环境,将容易燃烧的地带变为不易燃烧的地带;

②加强森林抚育间伐和卫生伐,清除拼死木、倒木,并加以利用,即改善了森林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又大大减少可燃物的累积;

③调整林分结构,营造针阔混交林,降低林分的燃烧性;

④在易燃的针叶林内营造抗火的防火林带。

b地面道路工程,要保证林区公路修建成网,畅通无阻,有利于火灾监测和灭火机械化的实施。

(2)北美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

北美的森林有两大特点:

一是原始林面积大,二是雷击火多。

北美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主要采取空中优势、利用先进的控制手段,如:

进行航空巡逻和航空灭火;利用卫星红外线探测和远程雷电探测等手段,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和发展;通讯畅通无阻,林区交通发达,林火预报技术先进,配有地面和空中快速扑火队伍,扑灭森林火灾十分迅速。

例如,美国在发现火灾后5-10分钟就能通知到扑火队伍,半小时左右到达火场,力争在1小时内将火扑灭。

一般不超过三小时。

在三小时内扑灭火灾的次数占火灾总次数的89%。

(3)澳大利亚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

澳大利亚位于大洋洲,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为季雨林气候。

森林以桉树林为主,桉树枝叶含油脂多,特别易燃。

在干旱季节,气温高,湿度小,风大,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形成狂燃大火,并产生大量飞火形成多个新火场,使火场面积迅速扩大,很难扑救,森林损失十分严重。

对于这种大火,采取底面或空中扑救都无济于事。

经多年研究试验,找到一种以火防火的措施,即在火险天气等级不高的时期,有计划地烧除林下灌木、杂草和枯枝落叶,而不损害林木,以避免在高火险天气时期狂燃大火的发生。

这种方法称为林下低强度计划烧除。

林下计划烧除的办法是由地面人工点烧发展成用飞机空投燃烧丸点燃,点燃速度可达3000公顷/小时。

(二)世界森林火灾控制对策我国的借鉴作用:

原始林区:

北美对策、北欧对策

次生林林区:

北美对策、北欧对策

人工林林区:

北欧对策、澳洲对策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发生的关系如何?

**

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

(1)我国森林火灾严重,重大森林火灾和特大森林火灾较多

(2)我国南方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多,我国北方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大

(3)森林火灾多集中于少数省和地区

(4)引起森林火灾主要是人为火源

(5)我国森林火灾具有周期性变化,总的趋势在逐年下降

第二章林火基础理论

燃烧、燃烧三要素?

一、燃烧的概念

(一)燃烧的定义

1、燃烧(combustion)是一种自然现象

2、一般化学定义:

是指可燃物和助燃物(氧化剂)放生的剧烈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3、广义定义:

燃烧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也不一定是化学反应。

例如:

氯化钠的生成、核燃料的燃烧

(二)爆炸也是燃烧

强烈的燃烧可能引起爆炸,其特征是:

反应速度快,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这些气体和周围的气体共同膨胀,使反应能量直接转变为机械能做功,在压力释放的同时产生强光、热和声响。

(三)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现象

“火”是对燃烧现象的可见特征的形象描述

放热、发光是火产生过程的物理现象

游离基的链锁反应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是燃烧反应的本质

二、燃烧的特征

燃烧区别于一般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

放热、发光、火焰和烟气。

(一)放热

在燃烧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由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大于生成物,因此,反应是放热的,燃烧区的温度急剧增高。

高温对森林或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

感温探测器可以发现火灾,并报警,

(二)发光

根据波尔理论,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他将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被辐射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决定,而燃烧过程之所以发光是由于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的中间物质分子內电子发生能级跃迁。

可燃物燃烧过程中热能与光的关系是:

热能是内容,光是热能的形式。

根据燃烧发光的特点,在火灾探测中,可以采用红外探测或紫外探测等火灾光感探测技术。

(三)火焰

火焰是在气相状态下发生的燃烧的外部表现。

火焰的特点:

1.火焰具有电离特性

一般地,碳氢化合物与空气的燃烧火焰中的气体,具有一定的电离度。

由于火焰具有电离特性,在电场的作用下,火焰会发生弯曲、变短或变长

2.火焰具有发热发光的特征

(1)热辐射:

来自燃烧产物H2O、CO2等,0.75-100微米

(2)化学发光辐射:

来自化学反应的不连续光辐射,如CH·、CC·、OH·等自由基

(3)碳粒和炽热固态颗粒发射出的连续光谱

3.火焰具有自行传播特征

火焰一旦产生,在整个反应系统反应终止前,就会不断地向周围传播与蔓延。

(1)按火焰传播特征分缓燃火焰(向外传播速度0.2-1m/s)和爆燃火焰(传播速度极快,达到超音速,达几千米每秒)

(2)按燃料与氧化剂模式可分为扩散火焰和预混火焰

(3)按流体力学特征可分层流火焰和湍流火焰

(4)按火焰状态可分为移动火焰和驻定火焰

(5)按两种反应物物理状态可分为均相火焰(气体燃料和气体氧化剂的反应)和多相火焰(液体或固体燃料和气态氧化剂直接反应),多相火焰又称异相火焰

(四)烟气

烟是由于燃烧或热解作用而产生的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细小固体或液体微粒(直径一般在10-7-10-4cm)。

固体微粒主要是碳粒子

液体微粒主要是热解产物

火灾事故统计表明,火灾中70%以上死亡由火灾中产生的烟气导致。

三、燃烧的必要条件

燃烧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气和一定的温度(见图2-1),又称燃烧三要素或燃烧三角形。

(一)可燃物:

是指凡是与氧气进行燃烧反应的物质,气体(乙炔等)、液体(酒精等)、固体(煤炭等)。

森林中所有的有机质均属可燃物

燃烧释放和挥发可燃性气体

①有焰燃烧(又称明火)②无焰燃烧(又称暗火)燃烧特点不同,扑救方式也不同

(二)空气(氧气,O2,21%)

氧是燃烧的助燃物,空气中氧18%以下,抑制燃烧

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同,可形成两类燃烧:

①完全燃烧:

燃烧过程中释放出较多的热量,形成的燃烧产物不能再次燃烧,如灰分、CO2、水蒸汽等。

②不完全燃烧:

燃烧过程中释放出较少的热量,燃烧的产物能再次燃烧,如CO、木炭等。

森林燃烧是开放式燃烧,一般不缺氧,但燃烧剧烈,会造成局部暂时缺氧,形成不完全燃烧。

(三)温度:

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使可燃物分解,产生可燃性气体,燃烧才能进行。

这个温度往往是由点火源或邻近可燃物燃烧所提供的。

燃点:

①引燃点②自燃点

什么是明火?

什么是暗火?

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①有焰燃烧(又称明火):

可燃物受热后挥发出大量可燃气体,燃烧而产生火焰。

占所有燃烧总数的80-90%。

易扑救

特点:

蔓延速度快,比无焰燃烧快13-14倍。

燃烧面积较大,但消耗自身的热量少,仅占其消耗全部热量的2%-8%。

②无焰燃烧(又称暗火):

可燃物受热后不能分解足够量的可燃性气体时,燃烧不能产生火焰。

特点:

蔓延速度慢,燃烧持续时间长,消耗自身的热量多。

燃点、引燃点和自燃点?

燃点:

随温度的升高,可燃物开始着火时的温度。

根据是否有外界热源,可分两类:

①引燃点:

借助于引燃火源,可燃物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将可燃物引燃,当引燃火源移开后仍能维持燃烧,这时的着火温度称为引燃点,又称着火点。

干枯的杂草为150-200℃;木材为240-300℃。

②自燃点:

可燃物加热到一定的温度自行着火,并能维持燃烧,这时的着火温度称为自燃点。

一般自燃点高于引燃点,如针叶材的引燃点为240-270℃,而自燃点为420-450℃。

引燃多发生在固相中,自燃多发生在气相中。

森林燃烧(林火)的种类有哪些?

各有哪些特征?

对森林的危害程度如何?

根据火烧森里部位划分:

(主要)

地表火:

亦称地面火,沿地表蔓延,火焰高度在树冠以下,烧毁地被物,危害幼树、灌木、下木,烧伤大树干基和露出地面的树根。

影响树木生长和森林更新,易引起森林病虫害的大量发生,有时造成大面积林木枯死。

(但轻微地表火可减少可燃物积累,降低森林燃烧性,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壤ph值,促进微生物的活动,消灭越冬虫卵,改善林地卫生状况,减少病虫害发生。

)地表火有两类:

(1)急进地表火:

火烧蔓延速度很快,一般每小时可达几百米或上千米。

往往燃烧不均匀、不彻底,留下未烧斑块(花脸)。

火烧迹地呈长椭圆形或顺风伸展成三角形。

(2)稳进地表火:

火烧蔓延速度缓慢,一般每小时几十米,火烧时间长,温度高,燃烧彻底,能烧毁所有地被物。

有时乔木低层枝条也被烧毁,对森林危害严重,影响林木生长,火烧迹地多呈椭圆形。

树冠火:

地表火遇到强风或针叶幼树群、枯立木、风倒木、低垂树枝时,火就烧至树冠,并沿树冠蔓延和扩展,称为树冠火。

树冠火上部能烧毁针叶,烧焦树枝和树干,下部烧毁地被物、幼树和下木。

在火头前方常有燃烧的枝桠、碎木和火星形成飞火加快火势蔓延。

烟雾温度高(900-1000℃),烟雾高达几千米,不易扑救。

树冠火多发生在长期干旱的针叶幼林、中龄林或针叶异龄林中(特别是马尾松和杉木)。

分两种:

(1)急进树冠火:

又称狂燃火。

火焰在树冠上跳跃前进,蔓延速度快,形成向前伸展火舌。

火头巨浪式前进,有轰鸣声或噼啪爆炸声,往往形成上下两股火。

火焰沿树冠推进,地面火远远落在后面,能烧毁针叶、小枝、烧焦树枝和粗大枝条,火烧迹地常呈长椭圆形。

这种单独依赖树冠燃烧的火,又有人称独立树冠火,主要发生在连续分布针叶林内或易燃树冠的阔叶林内,由于火蔓延速度快,也是难以控制的一种火。

(2)稳进树冠火:

又称遍燃火。

火的蔓延速度较慢,地表火和树冠火并进,燃烧较彻底,温度高,火强度大,是属于活动的树冠火。

稳进树冠火能将树叶和树枝完全烧尽,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火灾,火烧迹地为椭圆形。

扑救这种火可以采用有利地形点迎面火或开设较宽防火控制线。

(树冠火在蔓延过程中,因树冠的连续或不连续,呈现连续型和间歇型。

连续型树冠火发生在树冠连续分布,火烧至树冠并沿树冠连续扩展;间歇型树冠火发生在树冠不连续分布,由强烈地表火烧至树冠,由于树冠不连续便下降为地表火,遇到树冠连续再上升为树冠火,这种火主要受强烈地表火的支持,而在林火中起伏前进。

树冠火过渡类型火的燃烧特点,主要是从地表火向树冠火和树干火发展。

根据火行为不同又可将这类火划分为三种:

间歇性树冠火:

主要由于针叶树冠间断分布或分布不均勻,并受到强烈地表火所支持,表现时而树冠火、时而地表火。

这种火也包括那些依赖性树冠火。

冲冠火:

多发生在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

当火烧至针叶幼树群或地面有大量可燃物积累处时,火在单株树冠或针叶树群的树冠燃烧。

有时也因为林下有大量杂乱物使单株或少数树群的树冠燃烧。

树干火:

主要燃烧树干。

有三种情况,一是燃烧树干树枝,以及附生的地衣、苔藓和层外植物,二是燃烧含油、层片状树皮的树干,(如东北林区的各种桦木),三是燃烧中的站杆。

地下火:

地下火在地下泥炭层或腐殖质层燃烧蔓延的林火称为地下火。

在泥炭层中燃烧的火称为泥炭火,在腐殖质层中燃烧的火称为腐殖质火。

地下火在地表面看不见火焰,只有少量烟。

可烧至矿物层和地下水位的上部,蔓延速度缓慢(仅4〜5m/h,一日夜可烧几十米或更多)温度高、破坏力强、持续时间长,一般能烧几天、几个月或更长时间,不易扑救。

地下火能烧掉腐殖质、泥炭和树根等。

火灾后,树木枯黄而死,火烧迹地一般为圆形。

地下火多发生在特别干旱季节的针叶林内。

由于燃烧的时间长秋季发生的火,可以隐藏地下越冬,烧至第二年的春天,这种火称越冬火。

这种越冬火多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如我国大、小兴安岭北部均有分布,我国南方林区几乎没有地下火。

由于燃烧物不同,又可分为两种:

腐殖质火:

主要燃烧林地腐殖质,多发生在积累大量凋落物的原始林内。

泥炭火:

主要发生在草甸子和针叶林下,这种火燃烧较深,在大小兴安岭,有时形成越冬火,是所有火灾持续时间最长者。

根据燃烧的可燃物类型来划分:

(次要)

(1)荒火:

发生在荒山荒地或郁闭度小于0.2的疏林,你为荒火。

大部分林火灾是由荒火引起的。

(2)草原火:

发生在草原上的火称草原火。

草原火与森林火可以相互蔓延,尤其是在草原与森林交界地区,通常足是草原火引发为森林火灾。

(3)草甸火:

发生在林区沟塘草甸上的火称为草甸火。

沟塘草甸是森林火灾的策源地,也是森林间火的传递通道。

(4)灌丛火:

发生在灌木丛地上的火称灌木火。

一般来说,灌木火的强度比较高,会烧毁灌木及地表植被,引起灌木丛生态系统内各因子的剧烈变化,特别是对土壤的破坏严重。

(5)林火:

发生在森林中的火称林火。

森林的类型繁多,结构复杂,所以,林火还要进行划分林火种类。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在不同的林火种类的主要热量传递方式?

常见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还有第四种热量传递方式,即通过飞火传递热量。

(一)热传导

热传导是可燃物内部的传热方式,即内部彼此接触的微粒间能量的交换。

其机制是不同温度的同一物体的各部分之间分子热运动动能交换,即动能较大(温度较高)的分子把热运动动能传递给邻近热运动动能较小(温度较低)的分子。

从宏观上看,热量从高温部分流向低温部分,使低温部分增温。

在相同条件下(加热相同,范围相同),温度上升的速度取决于物体的导热系数,导热系数越大,则加热越快。

但森林可燃物(如木材)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系数小,传热缓慢。

林地内的地上可燃物之间排列疏松、空隙很大,所以燃烧时,热传导不是主要的传热方式。

但是大的枝条、站杆、地下可燃物(如腐殖质层,泥炭层)排列紧密,热传导是主要传热方式。

(二)热对流

热对流是流体内伴随着流体的相对位移,把热量从一处带到另一处的热传递现象。

热对流发生于气与液体之间,或气体与固体之间,或液体与固体之间。

在森林中,热对流传热主要是发生在空气和固体可燃物之间。

在森林燃烧过程中,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加热了局部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在浮力的作用下热空气垂直地向上运动,造成四周的冷空气不断地向内补充,形成热对流。

这是一种自然对流。

这种对流热与森林可燃物接触时,把热传给可燃物,使其升温。

因此,热的对流作用在针叶林内,特别是针叶幼林和复层针叶林内,把热传给林冠,引起树冠着火。

有时在强风的作用下近地面发生水平方向的热对流,又称热平流。

这是一种外力作用下的强制对流。

热平流使火焰前方的可燃物迅速增温、干燥,进而燃烧,使火向前快速蔓延。

(三)热辐射:

热辐射是热量依靠电磁波的形式向辐射的传热方式。

任何物质(气体、液体或固体)都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同时也可以吸收从别的物体辐射出来的热量。

物体辐射的热量与其表面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而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热源温度越高,热辐射强度越大。

物体吸收辐射热能力。

物体能否吸收、反射或透过辐射的热能,与物体性质和表面状态密切相关,取决于物体的性质、表面状态和温度。

森林可燃物的表面,其颜色深,粗糙,具有吸收辐射热量的条件。

因此,处于火焰推进前方的可燃物,在热辐射作用下,迅速地被预热,脱水而点燃。

(四)三个热传播方式的相互作用

在森林的燃烧过程中,三种热传递方式同时在起作用,只是对不同位置上的可燃物可能是一种或两种方式在起主要作用。

1空中可燃物(树冠)的燃烧,热对流在起主要作用;

2地表可燃物的燃烧是热辐射和热平流在起主要作用;

3地下可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