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4152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4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2020届高三6月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从商周时起,越人就有以原始瓷器随葬的传统。

战国时期百越贵族墓中出土了大量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器,少有青铜礼器出土。

这一现象说明

A.礼崩乐坏影响社会习俗的变迁B.中原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交融

C.战争频仍导致青铜器功能转变D.手工业官营不利于生产技术改进

2.有学者指出,“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虽遇乱世,终犹心焉一统,人人皆拭目翘足以为庶几复见太平。

二千年来如一日,此秦汉之所赐也。

”据此,该学者强调秦汉时期

A.形成中央垂直于地方的管理体系B.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一定合理性

C.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统一的基础D.制度传承是王朝取得成功的经验

3.北宋时期,租佃制跃居主导地位;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

农民只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

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A.思想演变渗透到经济领域B.封建土地所有制受到冲击

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D.商业发展冲击“重农”政策

4.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

这反映了明清之际

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的窠臼B.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

C.中西文化同源的雏形初现D.古典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5.读如图,由此可知

A.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十分密切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主导地位逐步确立D.传统经济结构受到严重冲击

6.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

革命派几乎不注意此事,改良派反应也不热烈,甚至保守派都未表现出太多不满,农村地区的下层读书人虽然悲愤,却也无可奈何。

这反映出当时

A.“新政”举步维艰B.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C.社会矛盾尖锐复杂D.新式教育日渐普及

7.1933年春,中央苏区政府成立粮食调剂局。

新谷米上市后,粮食调剂局以高出市场1/3的价格,向农民(主要是贫农、雇农)收购米谷,待到青黄不接之际,再按市场价格的95%卖给农民。

粮食调剂局的成立

A.保证了反“围剿”的胜利B.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移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D.有利于稳定全国的粮食市场秩序

8.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的宣传画《领土地证》。

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被消灭B.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转变

C.保障了工业化战略顺利实施D.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9.雅典有一种专门的官员,坐在高高的地方监督集会的举行,如果他们发现法律遭到攻击,就会打断演说家的演讲,命令立即解散集会,要求人民散去,不能投票。

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A.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B.注重法律程序的正义性

C.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D.严格规范公民政治运行

10.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摘编自刘亚敏《学术自由概念的诞生和初步发展》

A.人文主义内涵不断丰富B.工业化时代呼唤民主政治

C.自由主义逐渐成为主流D.政府的言论控制日趋解体

11.19世纪30、40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运动提出了“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

英国宪章运动则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享有普选权等要求。

这表明当时工人运动

A.逐渐获得科学理论的指导B.将资本主义制度作为斗争对象

C.以夺取政权作为主要目标D.尚未明确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

12.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1970年比1950年下降了4%,而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在同期上涨了44%。

这种现象

A.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滞胀”B.根源于两极格局和美苏争霸的形成

C.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开始形成D.体现政治多极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都认识到竞争现象的存在,并有深入思考。

他们都认为,好的竞争能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冲突和杀戮,导致社会的崩溃。

在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已之私利的“小人之争”。

古希腊人认为,战争这样的竞争是坏的竞争,而各种和平的竞赛活动则是好的竞争。

古希腊发展出体育赛会制度,在古代中国则有作为“射礼”的竞赛活动。

这些竞赛活动都带有仪式表演和道德教化的功能。

古代中国通过比赛来学习礼仪和培育“君子”,古希腊的竞赛活动则承担着培育合格公民的责任。

——摘编自王大庆《试比较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竞争观念》

材料二梁启超把“竞争”分为两种——“内竞”和“外竞”,他最关心中国同其它民族特别是帝国主义者的竞争,“循物竞天择之公例,则人与人不能不冲突,国与国不能不冲突,国家之名,立之以应群者也。

”《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把“合群”竞争看成是近代以来竞争的根本特征,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充满着民族国家之间激烈“竞争”的世界……梁说:

“盖人类进化云者,一群之进化也,非一人之进化也。

如以一人也,则今人必无以远过于古人。

——摘编自王中江《进化主义原理、价值及世界秩序观》

材料三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所有社会生活和交往中都存在着竞争行为,而且形成了竞争文化。

从竞争的角度认识现代社会,是一个重要视角,对于理解这一社会的性质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

……然而,竞争文化只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工业社会这一阶段的文化,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一种合作文化正在生成,并将取代竞争文化。

——摘编自张康之《论竞争文化的终结以及合作文化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比较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竞争”观念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梁启超“竞争”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交流的角度谈谈你对当前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看法。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中超过4亿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以上。

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来。

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是关键。

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全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

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

扫盲运动从5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60年代初,10年间先后有近一亿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得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向全世界宣布:

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摘编自《新中国扫盲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开展扫盲运动的特点并简要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开展扫盲运动的重要意义。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总喜欢把重点放在首位,以示强调。

朝鲜战争爆发时,我们高举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跨过了鸭绿江。

而对于越南战争则是大力号召要求“援越抗美”。

所以前者强调的是“抗美”,而后者则重在“援越”。

朝鲜战争中,中国毫不妥协地与美国进行了直接的面对面的军事较量,最后的停战协定也是在中国的主导下签订的;而在对待越南战争的问题上,中国只是派出支援部队从后方支援越南,让越南人民自己与美国斗争。

在越南问题上中国主张边打边谈,力图控制战争的波及范国,避免将自己直接介入。

为了早日停战,中国不停地在双方牵线搭桥,传递着“和”的信息,并多次为此对越南施加压力,越美的停战和谈包含了中国的外交努力。

——摘编自刘卫《抗美援朝与援越抗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中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战略选择差异的美国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70年来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影响。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样式雷”家族作为清代著名建筑世家,长期担任样式房掌案,从事皇家建筑的设计与营造。

从第一代雷发达(1619—1693)始,至第八代雷献彩,共传八世十人。

……第二代“样式雷”雷金玉受命圆明园样式房掌案,在圆明园从赐园到离宫转变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

……第四代“样式雷”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三兄弟,将江南景色仿建到圆明园,并与宫殿建筑巧妙结合,雷家玺三兄弟将“样式雷”世家推向顶峰,声名远播。

……第六代“样式雷”雷思起(1772—1850),设计完成《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盛时全图》及景点画样、烫样等,留存至今。

……雷景修开始注重搜集家族历代图纸、烫样,逐步建立“样式雷”图档。

……王其亨先生所言:

“我们国家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单位,有五分之一是‘样式雷’世家的作品。

这在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

——摘编自孙连娣《“样式雷”世家与圆明园的春秋往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圆明园修建的时代背景并简析“样式雷”取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样式雷”世家的历史影响。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欲使世界史昌盛于历史学者当中,需要拆除三座堂皇的壁垒。

第一座壁垒透过单独的民族国家孤立地思考过去。

这种陈旧的思考方式通常带有民族主义或例外论的色彩,而这种情绪有时甚至也存在于历史学家当中,以致令他们难以对自己的国家进行批评。

世界史研究的第二座壁垒则是将自己在地球所处的这个区域看作一切事物的中心。

历史学者往往竭力追问哪个地区更好,为何此地区成功而彼地区失败,为何西方衰落而东亚崛起等问题。

很多学者在反对国家中心主义的同时走向区域中心主义,但后者也可能成为必须被克服的另一个盲点。

……至此,我们遭遇了第三座壁垒,阻碍我们完成一部包罗万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人类中心主义。

它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定义着我们这一学科的特征,而今,如同古老的民族中心和西方中心主义一样,遭受到挑战。

在新一代史家看来,世界史应当不仅聚焦于“人类之网”,也应关注“生命之网”,亦即这个星球的生态。

——摘编自(美)唐纳德沃斯特《什么是世界史》

长期以来,人们对世界史的认识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

请从材料中提取任意一个观点加以评析并形成新的见解。

(要求:

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以青铜礼器作为随葬品是周礼规定下西周中原文化的重要特点,因此这一时期南方的越族墓葬中出现大量仿青铜利礼器的原始瓷器明显也是受到周礼文化的影响,故选B项;从越人的墓葬中出土大量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器不能证明礼崩乐坏,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不是青铜器功能的变迁,排除C;材料内容与手工业形态无关,排除D。

故选B。

2.C

【详解】

材料信息“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二千年来如一日,此秦汉之所赐也”强调了秦汉时期为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故C正确;秦朝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于地方的管理体系,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强调大一统王朝出现的原因,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说明制度传承,故D错误。

3.C

【详解】

“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

农民只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这说明北宋时期租佃制进一步发展,农民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即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故C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思想演变,故A错误;租佃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表现形式之一,故B错误;材料无法说明“重农”政策受到冲击,故D错误。

4.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李二曲等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因此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书籍。

这反映了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故B正确;《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书籍的流传,说明中学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窠臼,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说明中西文化同源,故C错误;“普遍认可”说法欠妥,故D错误。

5.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土纱比例下降,机纱比例曲线上升,反映出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故选D;根据土纱、洋纱比例的变化看不出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是否密切,排除A;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此时商品经济并没有取代自然经济,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并没有确立主导地位,排除C。

故选D。

6.C

【详解】

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制后,革命派、改良派、保守派等反应冷淡,农村地区的下层读书人也无可奈何。

这说明当时社会各阶层并不太关注科举制的存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复杂,各阶层自顾不暇,故选C项;材料信息不是说“新政”的过程,故A错误;此时中国公民意识尚未觉醒,但这和材料无关,故B错误;“新式教育日渐普及”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7.B

【详解】

由材料信息“新谷米上市后,粮食调剂局以高出市场1/3的价格,向农民收购米谷,待到青黄不接之际,再按市场价格的95%卖给农民”可知,粮食调剂局的成立有利于平抑粮食价格,维护农民利益,这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故B正确;这些措施增加了农民对苏区政府的信任,但和反“围剿”的胜利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征收粮食税,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这有利于稳定苏区的粮食市场秩序,故D说法错误。

8.A

【详解】

题目中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故选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延续传统,没有发生转变,排除B;土改运动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恢复,而非保障工业化战略,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与题意无关,排除CD。

故选A。

9.D

【详解】

设立专门的官员,负责监督公民集会,防范有公民利用集会攻击法律,表明古代雅典注重规范公民政治运行,D项正确;古代雅典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古代雅典注重“法律程序的正义性”,B项错误;“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错误。

10.A

【详解】

由表格信息可知,15—18世纪自由的内涵在不断的发展,经历了从意志自由到认识自由再到思想自由,这体现了从文化复兴到启蒙运动的变化,体现出人文主义内涵的发展,故A正确;工业化时代开始于工业革命,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B错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故C错误;“政府的言论控制日趋解体”不符合材料信息和此时的史实,故D错误。

11.D

【详解】

“19世纪30、40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运动提出了“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英国宪章运动则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享有普选权等要求”表明工人开始意识到谋求政治权力,但还没有明确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故选D项;19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诞生,工人运动还没有获得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A;此时的工人运动主要是争取政治权力,还没有将资本主义制度作为斗争对象,更没有以夺取政权为目标,排除BC。

故选D。

12.A

【详解】

“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1970年比1950年下降了4%,而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在同期上涨了44%”,这种不等价交换使发展中国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世界产油国针对这种现象自发联合起来,抬升油价,导致了石油危机,从而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滞胀”,故A正确;这种现象根源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故B错误;不结盟运动成立于1961年,故C错误;材料主旨无法体现政治多极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故D错误。

13.

(1)都认为竞争有好坏之分;都认为不同性质的竞争对社会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都重视组织竞赛活动营造好的竞争氛围(都有体育或技能的竞赛);都认为竞赛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2)特点:

受进化论的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以民族间竞争为主(与“合群”相结合)。

时代背景: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深入;进化论传入中国。

(3)在全球化推动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通过竞争提升发展品质,通过合作丰富发展内涵,实现互利共赢;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详解】

(1)相似之处:

根据材料一中“都认识到竞争现象的存在”,“都认为,好的竞争能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冲突和杀戮,导致社会的崩溃”可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都认为竞争有好坏之分,不同性质的竞争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同;根据材料一中“古希腊发展出体育赛会制度,在古代中国则有作为‘射礼’的竞赛活动。

这些竞赛活动都带有仪式表演和道德教化的功能”可知,比较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都重视组织体育或技能的竞赛,都认为竞赛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2)特点:

根据材料二中“循物竞天择之公例”可知梁启超受进化论的影响;根据“最关心中国同其它民族特别是帝国主义者的竞争”,“国家之名,立之以应群者”等信息,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梁启超“竞争”观念以民族间竞争为主,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背景:

根据材料二中梁启超“竞争”观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形成的时代背景为,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入中国等。

(3)看法:

根据材料三中“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所有社会生活和交往中都存在着竞争行为,而且形成了竞争文化”,“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一种合作文化正在生成,并将取代竞争文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交流的角度出发,用辩证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竞争与合作可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全球化的形势下,竞争可以提升发展品质,合作能够丰富发展内涵,要争取实现互利共赢;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14.

(1)特点:

党和政府大力推动;全国性运动;时间长;成效显著。

背景:

新中国人民当家的政权性质;旧中国教育受众面有限(中国文盲的基数大);国家建设需要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

(2)意义:

开启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新篇章;提高了人口文化素养;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新政权;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全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

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扫盲运动从5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60年代初……2001年1月1日……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10年间先后有近一亿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概括得出:

党和政府大力推动、全国性运动、时间长、成效显著。

“背景”,依据材料信息“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中超过4亿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以上。

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得出:

旧中国文盲的基数大;由材料信息“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是关键”得出:

国家建设需要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依据所学知识从新中国人民当家的政权性质的角度补充。

(2)“重要意义”,依据材料信息“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向全世界宣布:

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开启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新篇章、提高了人口文化素养、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新政权、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等角度分析。

15.

(1)因素: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了“三八线”,将战火烧到中国边境。

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曾多次通过第三国向中国传递缓和的信息。

(2)影响:

朝韩双方,民族分裂、对峙,消耗资源,影响民生建设;牵制影响中国和平建设、影响东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发展;为美国遏制中俄、监控日本提供口实

【详解】

(1)“美国因素”,根据材料信息“朝鲜战争中,中国毫不妥协地与美国进行了直接的面对面的军事较量,最后的停战协定也是在中国的主导下签订的;而在对待越南战争的问题上,中国只是派出支援部队从后方支援越南,让越南人民自己与美国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战火烧到中国边境;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曾多次通过第三国向中国传递缓和的信息等角度分析。

(2)“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影响朝韩双方民生建设、牵制影响中国和平建设、影响东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发展、为美国遏制中俄和监控日本提供口实等角度分析。

16.

(1)时代背景:

清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

原因:

雷氏家族高超的技艺;中央政府的支持。

(2)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建筑史料;工匠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详解】

(1)背景:

根据材料中“将江南景色仿建到圆明园,并与宫殿建筑巧妙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前期成功修建圆明园修建的时代背景主要有,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等。

原因:

根据材料中“作为清代著名建筑世家,长期担任样式房掌案,从事皇家建筑的设计与营造”,“第二代‘样式雷’雷金玉受命圆明园样式房掌案”等信息可知,“样式雷”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雷氏家族高超的技艺和中央政府的支持等。

(2)影响:

根据材料中“受命圆明园样式房掌案,在圆明园从赐园到离宫转变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等可知,“样式雷”世家参与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根据“雷景修开始注重搜集家族历代图纸、烫样,逐步建立‘样式雷’图档”可知,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建筑史料;根据材料中“雷家玺三兄弟将‘样式雷’世家推向顶峰,声名远播”,综合材料中“样式雷”世家修建圆明园等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样式雷”世家的工匠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17.示例1:

沃斯特反对从单独的民族国家角度孤立地研究世界史(提取观点)。

15世纪后欧洲民族国家出现,各民族国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世界史只是国别史的拼凑。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国际交往日益密切,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以单独民族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史已不能反映世界的发展变化(史实依据、提出理据)。

因此沃斯特的观点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定性)。

当今世界的主体仍然是民族国家,应该超越单独国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书写新的世界史(提出新见解)。

示例2:

沃斯特认为世界史应更多关注地球生态(提取观点)。

我认为这一观点反映了人们对工业化社会的担忧,是合理的(定性)。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发明了蒸汽机、轮船,煤炭被大量使用,对地球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发明了内燃机、汽车,石油被大量开采和使用,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河流污染等情况(史实依据)。

改变世界史研究的角度,有利于改变人们传统的经济思维。

因此,在世界历史研究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有价值的历史研究视角。

(提出新见解)。

示例3:

沃斯特认为世界历史应该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更多关注地球生态(提取观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急剧发展,但也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被破坏等问题。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发达国家转移高污染行业,进一步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压力(史实依据)。

该观点体现了人们对环境的担忧,有其合理性(定性)。

但历史学科是关于“人”的学科,即便关注地球生态,最终仍以服务于人与地球的和谐发展为目的(提出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