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4143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 1《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 1《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 1《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 1《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 1《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1《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1《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1《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⒈理解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思,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⒉了解“颂”这一种文体的特点和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⒊了解全角度写景铺陈的写法,体会排比在颂中的作用。

 

⒋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思,品味独具魅力的散文诗语言。

 教学重点:

了解全角度写景铺陈的写法,体会排比在颂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独具魅力的散文诗语言。

教学方法:

⒈文本研习。

⒉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媒体设计:

  

⒈拟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⒉在课前搜集有关祖国山川的图片,播放《我爱你,中国》。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一:

由专题内涵的讨论导入:

⑴“祖国土”三个字你怎么理解?

⑵实际上“祖国”不仅仅是“土”,还应该包含哪些?

⑶专题导入部分告诉人们:

自己与祖国的关系需要用一生来思考,更需要用行动来热爱。

你怎么看?

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说过: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意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

“要把心灵里的美丽的激情献给祖国。

法国大作者雨果说:

“人民不能没有面包而生活,人民也不能没有祖国而生活。

我国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以“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倾诉了拳拳报国之情。

设计二: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的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爱国是无地域限制的,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祖国都有着深深地眷恋之情,就象一支风筝,无论身在何处,无论飞多远,总有一根线紧紧地攥在手中,祖国永远是人们心灵的归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黄药眠,他又是如何在《祖国山川颂》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吧。

设计三:

播放音频《我爱你,中国》导入。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

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

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

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

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

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

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

我爱你中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二、作者与文题:

⒈作者简介:

黄药眠(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家。

广东梅县人。

1927年在上海参加创造社,并出版诗集《黄花岗上》。

1929年被中国共产党派赴莫斯科,回国后遭国民党政府逮捕。

1937年保释出狱后,先后在延安、桂林、香港等地从事新闻、宣传、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出版有散文集《美丽的黑海》等。

1944年后,主持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办的一些报刊,并参与民盟的领导工作。

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委、副秘书长等,著有《沉思集》《黄药眠文艺论文选》等。

⒉文体知识: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

“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艺文类聚》中也提到:

“颂,诗之美者也。

”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文本:

⒈诵读全文,思考:

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

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⒉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

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

还写了“人民”、“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

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

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

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⒊文章是否仅仅赞美了山川?

这些内容围绕什么中心来写?

  明确:

歌颂了祖国的山川美景,还赞美了祖国的人民、文化和语言。

这些内容看似散乱,但“形散神不散”,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四、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四人小组交流后,全班讨论)

⒈哪些段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爱意?

  明确:

第一部分(第1-2段),这是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第3-32段),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

 

 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

  第8-12段是第二个层,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13-25段是第三层,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26-32段是第四层,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对主题的升华。

小溪汇入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瞭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⒉铺叙的特点: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②表达热爱劳动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五、再读课文,体味“颂”与结构特点:

⒈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抒情的语句如:

第1、2节,第5、8、9、10节开头,第3、4节等。

讨论:

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

为什么?

第3、4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感。

⒉结构特点:

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六、研读重点语段,品味语言。

⒈欣赏图片,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段,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莽苍)的黄土高原

(茂密)的西双版纳

(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

(一泻千里)的黄河

(浩浩荡荡)的扬子江

(广阔无垠)的牧场

小结:

“莽苍”准确地表现了高原的迷茫的特点,“茂密”写出了草木生长的茂盛,“一望无际”写出了华北平原的辽阔,“一泻千里”则写出了黄河流势的迅急,“浩浩荡荡”强调了扬子江气势非凡,“广阔无垠”则表现了牧场的广大无边。

作者用词精练,惜墨如金,准确地概括出了这些景色的特点。

⒉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幅场景?

为什么?

作出点评。

(分小组讨论)教师提示:

从修辞美,结构美,意韵美等三方面中任选一方面鉴赏。

明确:

⑴分析黄果树瀑布的描写,体会妙处。

第31—32段:

这一段写的是黄果树瀑布,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而且长短句交错,对瀑布的雄壮宏伟的气势,奔腾冲激的力量,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既绘声又绘形且绘色,既有修辞美,又有结构美。

⑵分析第35—37段:

小溪流“冲击着涯岸奔向大海”,象征了祖国的儿女在成长过程中追逐理想的过程;群山目送水波远去,写出了祖国对儿女的期待与美好祝愿;流水化作羽云了望故乡,则写出了祖国儿女对祖国的依恋。

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是对主题的升华。

这段话体现了文章的意韵美。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铺陈,多角度全景式的描写。

在铺陈的过程中,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大家可以更真切的体会到作者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款款深情;时而面带微笑,时而表情凝重。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⒊实例引导:

  散文作品很讲究语言的运用。

纵览古今散文佳作,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考察,无一不具有形象、优美、朴实和简洁的特色。

作者的感情、心声与客观事物的融合和谐,这是散文所独具的。

试比较以下两段话:

  ⑴根据埃及朋友的介绍,我在一个夜晚去看金字塔,想多了解一些这个民族的历史。

  ⑵听埃及朋友说,金字塔的月夜,朦朦胧胧的,仿佛是富有幻想的梦境。

我去,却不是为的寻梦,倒想亲自多摸摸这个民族的历史。

  前一段是通讯报道的写法。

后一段,才是散文的语言。

它的特色是富有形象性,从动人的境界中显示出一段特别的情致和韵味。

朦朦胧胧的月夜,被作者写成“富有幻想的梦境”,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却说成是“摸摸这个民族活生生的历史”。

这就显得优美、生动、充满情韵和魅力。

  ⒋品读、思考、讨论(学生只要说出一两点,就应给予鼓励):

  作者黄药眠是著名美学家,他的散文也充满了诗情画意,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品味、感悟,把你的鉴赏结论写出来并与大家一起分享。

(小组交流、讨论)

  引导提示:

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

①诗化的语言,②形容词、动词的准确形象地使用,③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④句式的特点,⑤意境的创设,⑥富有哲理,⑦直抒胸臆等。

但一定要结合本文的“神”,并注意措辞。

⒌再读,做到声情并茂,深切休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思及优美语言。

⒍语言特点,讨论归纳:

①诗化的语言;②直抒胸臆;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

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七、练笔强化。

  下面是从原文中摘录的一句话——“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

果然不久,红光满面的太阳出来了,它愉快地抱吻着每一个树梢,发出金色的笑。

  ①这小段文字最典型的修辞手法是(   )

  ②请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以“夏日的风”为写作对象写一段话。

(注意修辞手法、诗化的语言、定语及动词的准确形象的运用)

明确:

①拟人。

②夏日的风像一个淘气的小孩,一会儿神清气爽,送来凉风习习,轻抚着我们的脸,一会儿满脸杀气腾腾,掀翻了瓦房的顶,拔起了大树的根,一会儿又扭着腰肢和杨柳冒跳起了伦巴。

夏日的风耍起了野,见谁不顺眼就与谁作对,这不,它跟王大叔结仇,寻找时机,狠狠地报复了一番,把王大叔辛辛苦苦搭起的大棚撞翻了身。

八、布置作业:

㈠语言知识

⒈选出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

A.烧灼(zhuó)盎(àng)然堆垛(duò)铿锵(jiāng)

B.湖泊(pō)哺(pǔ)育苍苔(tái)遐(xiá)思

C.汲(jí)水双颊(jiá)涟漪(yī)颓(tuí)然

D.斑斓(lán)溪涧(jiàn)丘壑(hè)瞭(liáo)望

⒉选出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他的演讲,逻辑混乱,头绪纷繁,始终叫人不可理喻。

B.这个人四十多岁,举止威严,一望而知是颐指气使惯了的“大亨”。

C.越来越多的人介入,使这件案子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D.不知经历了多少曲折和起伏,最后它才容纳了许多清的和浊的支流而形成了茫若无涯的、浩浩荡荡的大江。

⒊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两年,这个县通过兴修水利基本建设,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B.面对着巨流滚滚的扬子江,我想起了它的发展历程。

C.昨天,在下夜班时他被一辆货车撞倒受伤,然后逃之夭夭。

D.整天忙着工作,他已经快有一个多月没有回来过了。

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被细雨浸润、滋养的苏堤醒了。

新柳夹道,枝头舒展,一片鲜嫩的绿色。

这可爱的年轻的垂柳,温柔轻盈;;。

生命中最美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墨重彩描绘而成的,,,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

⑴婆娑起舞,像垂披分散秀发的古代美人;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⑵像垂披分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像凌波微步的仙子,万般风流

⑶它深藏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印迹

⑷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印迹,但它深藏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A.⑴⑶B.⑵⑷C.⑴⑷D.⑵⑶

⒌下面三句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

它最先不过是    ,逐渐才变成     ,然后是               。

①苍苔滑石间的细流

②深谷里跳跃着喜悦的白色浪花的溪涧

③雪山冰岩下面滴沥的小泉

A.①③②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

㈡分析理解

6.补充语段中空缺的词语,对照原文,体会其运用的准确。

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

狂风曾来过它,冰雹曾来过它,霜雪曾来过它,大火曾来过它,大雨曾来过它,异族奴隶主的铁骑曾来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曾来过它。

不过,尽管受了这些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存在着。

一到了春天,它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表现出盎然的生意和万卉争荣的景色。

                                    

                                    

⒎下列文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简要分析。

这是祖国大地对劳动者的回答:

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长袍,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沟谷变成了辽阔的田园,长满了葱绿的禾苗,沼泽变成明镜般的湖泊,层峦叠嶂表示低头臣服,易怒的江河也表示愿供奔走……

                                    

                                    

⒏体会下面这段带有象征意味的文字,说出其中的含义。

小溪唱着愉快的歌流走了,它将冲击着涯岸流向大海。

静静的群山,则仍留在原来的地方,目送那盈盈的水波远去。

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瞭望故乡。

                                    

                                    

⒐“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

“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艺文类聚》中:

“颂,诗之美者也。

”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则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体的都可以称“颂”。

请说说作者是如何歌颂祖国山川的。

                                    

                                    

㈢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小题

回去,是为了过去!

董桥

胡适之第一次从美国学成回国,一到故乡,母亲就对他说:

“你种的茅竹现在已经成林了。

你去菜园看看。

”胡适说:

“妈,我没有种过竹,菜园里哪有我种的竹?

”母亲说:

“你去看。

”胡适进了菜园一看,果然长满了茅竹,总有成千根了。

母亲后来告诉他说,在他十二三岁的时候,有一天傍晚,房族里的一位春富叔用棒柱挑着一大捆竹子走过,他看见胡适站在路旁,递了一根竹给他,说是给他做烟管。

胡适拿了竹子回家对母亲说:

“春富叔给我做烟管,我又不会吸烟,把它种在花坛里罢。

”漫漫十多年,那根竹子在花坛里生长得很快,发旺起来,花坛太小了,母亲叫人把它移到菜园里去,真的旺满了菜园,还向别人的园子里发展了去,连胡适自己都记不起、认不出了!

国不破,故乡才是故乡,可以随时回去追寻旧梦,讨个意外的惊喜。

抗战一胜利,颠沛流离的中国人经历了一次结伴还乡的乐趣,在断瓦颓垣之中辨认亲人的泪痕和笑语:

山河无恙,来日的甘苦总算有个凭藉。

到了一九四九年的剧变,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从此几成陌路,乡不成乡,国不成国,古老的家山情愫黯然变质,心头抹不掉的是仓皇避秦的旧事。

胡颂平追忆一九四九年秋季从重庆撤退的情景,说是十月十一日从广州飞到重庆,不久,酉、秀、黔、彭等险要地区相继失守,然后是中央航空公司和中国航空公司起了变化,重庆对外交通完全断绝了。

重庆街头整天是来来往往搬运东西的车子,局势一天比一天紧张。

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各部负责人都到台湾去了、院长朱家骅要他照料总办事处的事,总算在万分困难的情形下包到民航队的一架飞机,可以直飞香港。

包机是由行政院、国防部和特种调查处三个机关会同核定的;搭机人员的身份,也要这三个机构审核,每人的照片上都要盖上审查合格的印戳。

那天晚上,他们在曾家岩行政院楼上一个房间盖印,电灯突然熄掉,他用火柴一根接一根的亮光照着盖印的人盖上印戳。

到了动身的那天,重庆下午六点起就戒严了,办总务的出高价雇到一辆破旧不堪的大卡车,车前的照路灯都坏了,还得有一部车子在前头引路才能动身。

他们的车队贴上“特准通行证”,沿着山路蜿蜒前进,好几次停下来受军队盘问、查验通行证,开到白市驿机场已经是翌日的清晨四点钟了。

大家在机场苦候至下午五点钟,才等到一架民航队的飞机,却因飞机抢运政府人员,不飞香港了,先把他们送到成都再说。

那天下午起,白市驿机场开始拆除无线电台设备,同时布置地雷,准备破坏机场了。

“我一家八口,就在这个惊险的大风浪中安全撤退出来。

”胡颂平说。

……

一晃三十多年了,海峡两岸疑云弥漫,大江南北愁雾深锁;有乡归不得:

雨天的墨盒,风中的香炉,卖花声里的长巷,风雪迷离的石桥,河边柳梢的冷月,都只剩了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凝成一枕幽梦。

中国人念旧近乎偏执;最难忍受倒不是烽火连三月,而是家书不敢说的故园消息。

乔治?

欧威尔一九三八年逃出劫后的西班牙回到了英国,但觉英国依然是他童年的英国:

铁轨两旁的野花,牛马憩息的草原,垂柳夹岸的清溪,村舍门前的飞燕草;再有就是旧识的伦敦街巷,板球比赛和宫中婚礼的招贴,头戴圆顶硬礼帽的路人,特拉法加方场的鸽群,红色的公共汽车,蓝色制服的警察——全部沉沉睡入英国这个梦乡里,教人疑心只有震耳的炮声才能轰醒它!

可是,中国人期待的不是炮声,是归人跫然的足音。

如今,温山软水慢慢从噩梦中醒过来了,城郭如故,明月依旧,燕子来时,关心的是昔日的黄昏深院,不是日月换了的新天。

onetravelledtodiscoverthepast:

菜园里真的长满了千根茅竹吗?

⒑文章第二段开头说:

“国不破,故乡才是故乡,可以随时回去追寻旧梦,讨个意外的惊喜。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⒒人们总是难以割舍对故园的思念,这似乎是一种传统,延续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

在本文中,作者的故园之思中隐含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⒓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回去,是为了过去!

”的含义?

                                    

                                    

【试题答案】

1.C铿锵(qiāng)哺(bǔ)育瞭(liào)望

2.A不可理喻:

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

形容人不讲道理。

3.BA项“粮食”前加“使”C项“逃之夭夭”的主语不明D项删去“快”或“多”

4.B“婆娑起舞”“万般风流”置后更突出垂柳的姿态和韵味。

“但”既是转折,也是突出的重点,虽然是“淡淡的印迹”,却被“深藏”。

5.D按照水流的积少成多的顺序,从点滴到奔腾的水流。

6.扫荡打击封锁烧灼冲刷践踏轰击不同的主语对应不同的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祖国的土地曾经遭受的种种苦难,突出其默默的忍耐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7.拟人、比喻、排比①拟人手法体现在赋予大地以生命来回答劳动者的辛勤,将大地和劳动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②回答的内容用排比句式呈现,句式整齐,反映出劳动者们对祖国山河的改造。

③在排比句式中同时又采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群山穿起长袍,山峦臣服,江河愿供奔走用了拟人,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将山上的植被比成墨绿色的长袍,将湖泊比喻成明镜则又表现出了山河被改造后的美丽。

8.小溪象征了祖国的儿女;“它将冲击着涯岸流向大海”象征了成长发展追逐理想的过程;“静静的群山”目送“水波远去”写出了祖国对自己儿女的期待与美好祝愿;流水“化作一两片羽云瞭望故乡”则写出了祖国儿女对祖国的依恋。

9.作者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类似于古代诗文中“赋”的手法,但又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逐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也有独特的创造与思考;同时还借助了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如文中第1、2节,第5、8、9、10节,第34节等。

10.这句话承上启下,是对第一段胡适回乡一事的总结,也是对下文叙事议论的开启。

它的含义是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破裂,故园就有存在的可能,而只要故园还存在着,那旧时的一切也就不会消失,我们也就有重拾回忆的可能。

那些能够证明自己曾经在这片故土上生活过、劳动过的事物或多或少会存留下来,甚至还会有像茅竹一样的惊喜,便会感激涕零。

11.对于故园的深切思念还夹杂着有乡难归的无奈,所有关于故园的一切便只能浓缩在旧照片里,重现在幽幽睡梦中。

这种故园之思一刻都没有停止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越来越浓烈。

12.回去,是为了找寻失却的时光、记忆,是为了过去曾经留下的足迹,魂牵梦萦的是那熟悉的山水和心中的故园,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那份依恋和不舍,这种情感很简单也很复杂。

 

2019-2020年高中语文1人生的境界(第一课时)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说课

本篇课文属于学术随笔,学术味较重,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课文有其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

课文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含金量,学习它有助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陶冶。

课文的题目又是“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也是颇有吸引力的。

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说,相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引起共鸣,产生联想。

基于此,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展示才智的平台。

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要把握的原则就是深文浅教,要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具体做法就是,尽可能地抓住课文的紧要处、精彩处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

教师设置几个通道,使学生透过课文繁难的、深奥的说理处能联系实际,从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交融起来,这样就有了亲切感,具体感。

披文以入情,不能空泛地分析课文内容,而要引导学生借助于课文语言走进课文,这样就更要选好教学的切入点,点准穴道,实现一穴得气,百穴皆通。

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就要注重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试图弄清文中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的意义,势必要造成少慢差费。

事实上课文中有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