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4115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本.docx

《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本.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本.docx

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本

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本

根据《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我市编制了《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主要目的是明确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更快更好的跨越式发展。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五”回顾

  “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我市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点。

服务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达到705.2亿元,年均增长12.4%,是2000年的2.1倍,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7%;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156.9万人,比2000年增加46.5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比重由31.1%提高到38.5%。

服务业结构逐步优化。

到2005年,全市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达到168亿元,是2000年的1.8倍,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6.7亿元,是2000年的2倍;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达到176亿元,是2000年的2.1倍,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5%;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达到92.3亿元,是2000年的2.2倍,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13%;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金融保险业成为郑州市服务业三大支柱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1.8%;200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78亿元,是2000年的2.7倍;房地产业增加值达57亿元,是2000年的2.2倍;物流、会展、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

  郑州市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服务业总量不大,比重偏低,并呈下降趋势,2005年比2000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服务业内部结构仍不尽合理,传统服务业比重大,新兴服务业份额小;服务业吸引力和辐射功能不强,缺乏龙头企业和强势品牌;市场化改革滞后,行业资源分散低效,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发展机遇

  现代服务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十一五”时期,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即将结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我市参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分工,发展开放型经济。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中原崛起看郑州”,提高郑州“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要求郑州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集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中原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市现代服务业具备了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条件和环境。

  二、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摆在重要战略地位。

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为方向,以优化结构、扩大供给、增加就业、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优化传统服务业,不断扩大生产服务业,发展完善生活服务业,全面提升城市服务业,积极拓展农村服务业,加快改革开放,推进结构调整,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二)发展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服务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服务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会展、信息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交通运输、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全面推进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医疗卫生等适应消费升级的公共服务业,形成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50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44.5%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42%左右。

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机制灵活、结构优化、高度开放、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三、发展重点和任务

  

(一)现代物流

  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物流设施,建设物流园区、扶持现代物流企业,着力打造物流配送、仓储运输和公共物流信息三大平台,构建完善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确立郑州在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地位。

到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

  1.加快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构筑物流发展平台。

紧密依托机场、铁路和公路枢纽等重要的物流集结点,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中原国际物流园区。

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在物流园区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带动物流园区的发展。

结合城市特点和产业布局,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设施,重点发展粮食、棉花、煤炭、建材、汽车、食品、农资、邮政等八大行业物流。

加强物流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建设,实现物流在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之间的合理组织和高效集散。

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配置高效、功能完善的物流网络,充分发挥物流集散、配送、加工、检验和信息服务等功能。

  2.大力培育物流企业集团,发展第三方物流。

传统运输及物流服务企业根据现有资源和自身优势,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开展采购代理、加工配送、储运分拔等现代物流业务,逐步实现向现代物流的转变。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进驻郑州,对中小物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促进传统物流业转型提升。

大力扶持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其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

鼓励金融、保险、电信、邮政等部门与现代物流企业结成合作联盟,创立物流名牌,提高物流市场竞争力。

通过政府引导、行业协会组织协调,促进不同行业的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3.增强物流载体功能,构筑现代物流设施体系。

加快建设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进一步完善郑州铁路枢纽功能,扩容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和郑州铁路港的营运能力,吸引更多的企业依托“公路、铁路、航空港”封关出口,形成直达、中转国际、国内货运物流的货运网。

改建、扩建和整合现有的仓储、运输设施,实现物流资源的有效利用。

完善相关道路、电力、给排水、供热、通信设施,逐步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设施相互配套、功能齐全的物流设施体系。

  4.推行信息网络技术,构筑物流信息平台。

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信息化建设。

建设以电子身份认证、公共密匙安全体系、电子支付和电子数据为基础的企业物流信息平台。

建设以互联网为载体,包括数据交换中心、商务认证中心和金融结算中心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通过加快物流信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不同物流信息系统数据的顺利交换,实现物流基地和运输、仓储、配送等相关领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全面实现报检、报关、报税电子化。

  

(二)金融

  以金融创新为手段,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保障,建设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到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

  1.健全金融体系,促进金融机构协调发展。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

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股份制改造,整合、提升地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力。

加快建设郑东新区中心商务区金融聚集区,使其成为中西部地区体系健全、机构集中、最富活力的金融机构聚集区,增强郑州市金融业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加快引进境外金融机构,规范发展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典当行、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2.激励金融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在大力发展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鼓励金融创新,加大金融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发展票据、拆借、债券、离岸金融等业务,培育金融衍生产品。

通过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居民投资消费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探索建立联户联保、行业担保和区域担保中心三级信贷担保体系,解决民营经济和居民贷款难的问题;重视发展低保额、低保费、符合实际的财保、人保险种,积极开拓城乡保险市场。

 3.培育期货市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郑州商品交易所。

重点完善以小麦、棉花、白糖为主导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

尽快上市小麦期权、等期货品种,进一步扩大交易规模,建成国际知名的主要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价格中心和信息中心。

  4.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不断提高融资规模。

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资本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丰富证券投资品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发展,提高监管水平,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建立资金来源广泛、投融资方式多样、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的开放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积极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资产证券化等新兴的项目融资方式。

  5.加强社会信用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建设“信用郑州”,提高全社会信用意识。

支持金融业发展,维护金融债权,促进企业与金融业良性互动,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安全、宽松的金融生态环境。

  (三)文化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依托郑州自身优势条件,打好开放牌、特色牌、市场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培育,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

  1.壮大文化产业。

按照“二带、三区”的发展布局,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化旅游等主导文化产业,积极发展网络服务、广告会展、文化创意和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支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艺术培训和艺术品业等社会文化产业发展。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整合文化资源,实施品牌战略,完善支持政策,培育一批强势文化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文化产业基地、特色文化产品生产园区和知名文化品牌,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推进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大市的跨越。

  2.发展文化事业。

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发掘传统中原文化精华,做好重要文化遗产、优秀地方剧种和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开发,建成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工程,逐步形成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建设。

壮大文化艺术人才队伍,推进文化创新,繁荣文艺创作,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积极创作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郑州作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影响力、辐射力。

  (四)旅游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加大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提升旅游产品品位,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业成为新兴主导产业,将郑州建成中国旅游热点城市和全省旅游服务中心。

到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

  1.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按照“双心两翼,一带五线”的发展思路,谋划旅游发展蓝图。

双心,即嵩山少林寺旅游中心、郑州旅游服务中心;两翼,即以宋陵旅游区、黄帝文化旅游区为两翼,突出嵩山旅游区的旅游中心地位;一带,即完善郑州周边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形成环城游憩带;五线,即彰显佛文化、始祖文化和武术文化,以郑州为原点形成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具体指:

中岳嵩山旅游线、北部黄河文化旅游线、南部黄帝文化旅游线、西部宋文化旅游线和东部生态休闲旅游线。

通过快速、舒适、便捷的旅游网络,建立以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环城游憩带、一小时中原旅游圈。

  2.加强旅游设施建设。

完善各景区的基础设施,提升景观知名度,努力达到4A级旅游区(点)的要求。

力争更多景点进入国家级旅游线路。

高度重视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加强风景名胜、自然和文化遗产及城市生态的保护和规划控制力度。

  3.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增强中原旅游服务中心功能。

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形成多元化的市场结构,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形成多层次的旅游产业体系。

将郑州建设成为包括游客集散、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信息咨询在内的中原旅游服务中心。

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发展各类旅游公司,组建旅游集团,提高旅游组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开发民间手工艺品、名胜古迹纪念品、地方特色产品旅游商品;提高商务酒店档次,适当增加涉外旅游星级宾馆,改造中低档旅馆硬件设施;鼓励举办经济、卫生、舒适、方便的大众旅馆、汽车旅馆、家庭旅馆等;加快建设一批武术表演、大众娱乐、生态休闲旅游度假设施;完善旅游餐饮服务设施,满足各种档次、不同风味的餐饮需求;完善旅游交通、导游、信息、安全、咨询、投诉服务系统,形成旅游咨询服务网络。

  (五)会展

  发挥郑州市区位、交通、商业、文化、旅游等优势,以建设现代会展设施为基础,培育会展品牌为目标,建立良好的会展运行体系为保障,逐步把郑州建成区域性会展中心。

  1.规划建设会展场馆。

通过资源整合和多元化融资,运用高科技手段对会展场馆进行改造和扩建,提高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完善展馆的综合配套。

结合郑州会展中心,以超前理念和国际水准重点加快郑州国际会展宾馆建设,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会展服务体系。

  2.打造特色会展品牌。

积极与国内外大型会展场馆合作,吸引国际著名会展公司来郑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展会展业务,提高展会的档次和专业服务水平。

关注国际会展发展趋势,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形成实物会展品牌和网络会展品牌。

巩固和壮大已有的知名品牌,促进会展业与农业、工业、商业、文化和旅游业的优势结合,形成农产品、糖酒、汽车、家电、大型机械、建材、旅游等专业会展品牌系列。

以举办少林武术节、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寻根谒祖等节事活动为契机,不断创新会展业的内容、形式和经营理念,丰富会展业的文化内涵,开发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的会展名牌。

  3.培育会展关联产业。

运用先进的营销理念,发展致力于推介、宣传会展品牌的广告业,借助先进工艺和环保技术,发展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产业特色的绿色会展印刷业和包装业。

开发“一站式”服务的会展礼仪业,充分展现郑州会展业强烈的亲和力和接纳力。

  (六)商贸

  加强政策引导和管理创新,合理配置商业资源,提高商贸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立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城市商业新体系。

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00亿元,年均递增13%。

  1.发展现代新兴业态,提高流通组织水平。

通过政策引导和管理创新,向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导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兴业态,逐步确立新兴业态在郑州商业中的主体地位。

鼓励和支持经营机制规范、市场前景广阔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积极扶持商贸企业建立安全高效的配送体系,提高商品统一采购和集中配送的比例;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在郑州建立采购中心。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成果,推广条码技术、商场POS系统、信用卡结算等多种电子交易方式,提升商贸企业的现代化水平。

  2.改造提升商品交易市场,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力。

按照“扩大规模、适度集中、完善功能、提升档次”的原则,着力改造提升现有批发市场,重点建成建材、服装、汽摩配、农副产品等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商品批发市场,鼓励投资商对集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和实惠的服务。

  3.优化零售网点布局,合理配置商业资源。

按照“统筹兼顾、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三个层次的商业中心区。

即高标准规划建设二七、郑东、碧沙、花园等市级商业中心区,使其成为全市商业最繁华的地区;在居民聚居区、商务聚集地和公共交通集散地,建设若干个突出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服务等功能,各具特色的副商业中心;依靠多元资本,融合多种新型业态,建设具有多种服务功能、方便快捷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点。

保证居民享受到不同商圈、不同层次的服务。

  (七)教育

  强化教育事业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

进一步加大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力,形成与郑州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构建学习型城市。

  1.稳定发展高等教育。

坚持质量优先,稳步扩大规模,加快高等教育发展。

继续配合实施省属高校扩容工程,支持郑州大学创办成全国一流大学;加快龙子湖高校园区建设,完善各高校园区的配套设施;吸引国内外名牌大学到郑州联合办学或设立分校,带动高校提升教育和科研水平。

大力推动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探索公办、民办高校与民营资本联合办校的新模式,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坚持高等教育后勤服务社会化方向,健全机制,完善管理,逐步形成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省会各种高等教育资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使在郑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开发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为全省创新体系的主体。

到2010年,全市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60万人以上。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并重,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办学水平,力争把郑州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培养基地。

打破行业界限,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订单式培养和办学模式,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职业培训网络。

到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数达到1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到8万人,“双证率”90%以上,高级职业技能资格人员占获证人数的20%以上。

  3.巩固提高基础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努力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益。

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优化均衡市区中小学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初高中分设;加强城市中小学建设改造,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市区中小学生入学难压力,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享受同等水平的义务教育。

2010年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8%以上。

高标准、高质量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调整高中教育资源布局,促进高中向城市、县城和重点镇集中;加强薄弱高中改造和示范性高中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提高全市普通高中办学水平。

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段教育。

  4.积极倡导终身教育。

继续加大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力度,建立遍及城乡、服务为民、保障有力的学前教育体系,提高幼儿教育普及率和保育教育质量,农村每个乡镇建1所中心幼儿园。

到2010年,全市学前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7%以上,市区达到95%以上。

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成人教育,鼓励函授、自学、网络等多种教育和学习方式。

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形成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社区为基础的学习网络,逐步建立覆盖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闲暇教育,便捷所有市民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八)科技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统筹科技资源配置。

实施“科技兴郑”战略,打破条块分割,整合优化全市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驻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作用,建立有效的科技数据资源及科学基础研究设施共享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抓好重点企业和优势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除基础研究、弱质产业科技开发机构外,其他市属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全部推向市场。

  2.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科技供给与经济需求的有机结合,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在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开发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为推动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全方位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郑州科技成果信息交易服务网站,发展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组织,沟通研发供求,构建适应市场主体需要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有利于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运行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加大研发(R&D)经费投入,不断提高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引导社会资本向高科技产品与企业流动。

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

办好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充分提高在科技成果转化、高科技企业孵化中的创新能力,形成若干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

  (九)信息

  以现代信息服务业为先导,突出重点领域,构筑服务平台,完善服务网络,建成中部地区信息服务中心。

  1.构筑郑州信息港,加速信息平台建设。

依托光缆城域网和县乡光缆网,在整合和发展商都网、中原电视网、中原信息港三大品牌的基础上,大力构筑综合功能完善的郑州信息港。

以重点创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两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目标:

(1)郑州市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平台。

在全面建成政务内网的基础上,建成电子政务外网,到2010年,完成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重点政务、业务系统、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制度,规划和开发战略性、宏观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的政务信息资源,建立起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化体系。

(2)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

争取在三年内基本建成电子商务CA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货物保险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等电子商务的配套服务体系,为政府、企业及社会各方面开发各种电子商务应用提供有效的服务支持,努力把郑州市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

  2.构筑八大信息服务系统。

继续加快现代信息网络特别是以光纤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整合社会信息资源,积极开发信息应用系统,构建信息服务平台。

(1)教育信息服务系统。

建成覆盖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机构的郑州市现代化教育网络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远程教育系统,形成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公众教育信息服务网络。

(2)文化信息服务系统。

建设文化信息网络,开发数字图书馆系统和数字科学技术馆,实现全市图书文献、电子出版发行、文化设施的网络化、数字化。

(3)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系统。

改造现有网络,建立郑州市卫生系统信息中心,开发医院门(急)诊服务、医院住院管理、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卫生管理、医学科技等信息系统,开发各类医疗卫生信息库,实现各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共享。

(4)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系统。

在现有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开发劳动人口就业失业管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管理、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劳动工资管理等信息应用系统。

推进劳动保障业务的电子化办公和社会化运行,建立公共场所社会保障信息查询网络,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个人保障资源查询和网上社会保障申报、支付服务,实现劳动保障系统各项业务的信息共享和交换。

(5)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服务系统。

建设基于电子地图的公共信息系统,建立城市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开发城市规划建设、三防指挥、环境监测等信息应用系统,通过互联网或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多媒体终端,向公众提供电子地图公共信息查询服务。

(6)旅游信息服务系统。

建设郑州旅游信息网络和网站,与区县及全国旅游管理、交通、宾馆等网络联网,最大限度方便旅游消费。

(7)社会信用服务系统。

联合金融、工商、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开展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开展数据咨询、资质认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