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说明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4113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9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文说明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正文说明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正文说明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正文说明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正文说明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正文说明1.docx

《正文说明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文说明1.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正文说明1.docx

正文说明1

一、概述

(一)规划背景及意义

“十一五”时期至2020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鄂尔多斯市铁路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科学制定并努力实施好铁路建设规划,对优化全市铁路网络布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为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未来我国经济将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民生活开始迈向全面小康,生活质量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入新的阶段。

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将日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力。

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经济翻两番,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能源需求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需要更多的能源支撑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煤炭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会有所下降,但富煤贫油的能源资源特点及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煤炭在国内能源生产和消费中长期占主导地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格局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煤炭是我国最可靠的能源,今后仍是我国能源的支柱,具有不可替代性。

面临未来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我国将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这为鄂尔多斯市发挥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在国内的能源基地地位提供了良好机遇。

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富集,全市煤炭已探明储量为1496亿t,预测远景储量10000亿t,其中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16.67%,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的50%。

天然气已探明储量7504亿m3,占全国的31.8%,是全国最大的整装气田。

基于鄂尔多斯市丰富的煤炭资源、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战略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自治区“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明确要将鄂尔多斯建成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同时,鄂尔多斯市区位优势明显,与呼和浩特、包头共同构成呼包鄂经济圈,今后将是自治区最具发展活力的经济核心区。

呼包鄂经济圈是沟通华北、东北和西北经济联系的枢纽,距首都北京不到500km,距天津出海口仅有600km,毗邻俄罗斯和蒙古国,是连接京津冀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

京津冀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和中部地区的崛起及与国外国外各个领域的合作层次和规模的逐步提高,为呼包鄂参与区域间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自治区鼓励鄂尔多斯市率先发展将为鄂尔多斯市铁路建设带来极好机遇。

“十一五”时期至202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进入产业开发新阶段,铁路建设作为西部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国家必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同时自治区鼓励鄂尔多斯市率先全面落实科学观、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到与呼市、包头交替领先,这将有力地促进鄂尔多斯市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3、国内能源需求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增长以及鄂尔多斯市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将为铁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二十年,国民经济将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支撑这个速度,必须有充足的对能源做保证,各种物质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增加,对运输的需求将持续上升。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能源资源分布与工业布局的不平衡对能源运输的影响很大。

造成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煤炭运输格局。

根据我国能源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最可靠的能源。

鄂尔多斯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煤炭运输仍将是运输的主流,必将依靠成本低、效率高的铁路完成,因此,能源需求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增长也将为全市铁路运输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运量保证,是对铁路建设的又一有力支撑。

4、鄂尔多斯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为铁路建设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时期至2020年,鄂尔多斯市按照集中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将在20%以上。

在推进工业化方面将培育壮大煤炭、电力、化工、绒纺、冶金、建材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到2010年将形成3亿吨以上煤炭、1500万千瓦电力装机、2500万吨化工产品生产能力,到2015年将形成近4亿吨煤炭、2000万千瓦电力装机和5000万吨化工产品生产能力。

在推进城镇化方面将通过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河城镇带,201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70%。

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将对铁路运输产生更大的需求,也为铁路建设提供物质和资金保障。

5、国家产业政策及改革开放的深化将有利于加快鄂尔多斯市铁路建设步伐。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一向是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支持的对象,这对加快鄂尔多斯市铁路建设非常有利。

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化,国家将进一步放开铁路建设准入市场,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铁路建设和经营,这必将推动铁路建设进入新的高潮。

此外,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市内外的经济联系和人员、货物交流将更加频繁,这将对鄂尔多斯市铁路建设提出更快、更高的要求。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区域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铁路提供强有力的运输支持,以保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因此,把铁路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及时对区域铁路网进行规划研究,贯彻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及铁路“十一五”规划,推进铁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对促进区域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运输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二)规划年度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及政治、经济、民族团结等方面的需要,在近远结合的基础上,确定本次研究的规划年度2015年、2020年。

远景展望年度:

2050年。

二、鄂尔多斯市社会经济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鄂尔多斯市社会经济概况

1、基本情况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三面黄河一面城”。

东、南、西与晋、陕、宁接壤,北与呼和浩特、包头市隔河相望。

全市东西长约400km,南北宽约340km,总面积8.7万k㎡,2006年末总人口151.45万人,其中蒙古族16.76万人。

行政区划辖有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东胜区等7旗1区。

2、经济特征

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

2006年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0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5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39.6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17.8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163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3:

55:

39.7;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二三产业比重达94.7%,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共实现4.9亿美元。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46亿元,比2005年增长5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2元,比2005年增长17.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08元,比2005年增长15.37%。

鄂尔多斯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见表2-1-1。

表2-1-1鄂尔多斯社会经济指标表

指标

单位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年末总人口

万人

131

133

134

136

137

150

152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150

172

205

279

396

595

800

第一产业

亿元

25

24

28

33

37

41

43

第二产业

亿元

84

95

110

142

197

313

440

第三产业

亿元

42

52

66

150

163

242

31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1505

13014

15324

20596

27143

40169

5316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6

18

22

29

42

93

14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56

64

93

106

131

152

18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50

59

69

136

263

404

617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2

2

3

5

6

6

4.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502

6058

6224

7204

8770

11025

1300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453

2258

2470

3090

3908

4601

5308

原煤

万吨

2679

3629

5919

8103

12777

15253

17625

水泥

万吨

126

129

130

259

281

366

7 

粮食

万吨

67

59

76

76

100

118

122 

油料

万吨

12

9

9

6

5

8

6 

甜菜

万吨

9

8

8

10

11

14

12 

肉类总产量

万吨

9

8

8

12

14

18

18 

发电量

108kwh

91

95 

119 

150 

191

233

275 

3、资源状况

(1)矿产资源及开发:

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丰富。

鄂尔多斯市8.7万km2的土地上,含煤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0%,探明储量为1496亿吨,是世界上罕见的优质环保动力煤。

此外,天然气已探明储量7504亿m3,占全国的31.8%,是全国最大的整装气田。

煤层气探明储量10000亿m3,化工、建材资源富集,探明天然碱储量6000万t,食盐1000万t,芒硝70亿t。

探明储量石膏35亿t,石灰石120亿t,高岭土65亿t。

(2)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主要以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大漠生态、黄河峡谷、草原温泉和珍惜动植物为主。

全市现有旅游景点26处,其中,成吉思汗陵和银肯响沙湾为自治区十佳旅游景点。

治沙综合示范基地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反映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的苏勒德文化旅游村、晋蒙准格尔黄河大峡谷、横穿库布其沙漠的穿沙公路百里响沙带、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等一批新兴的景点迅速形成。

2006年全年接待国际旅游者1.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27%;接待国内旅游者3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9%;旅游收入23.38亿元,增长25.5%,创汇570万美元。

“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将进一步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组织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创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到2010年,预计接待境内外游客65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50亿元。

4、工农业现状及发展

(1)工业

该市依托全市丰富的资源优势,目前初步形成了毛纺、化工、煤炭、电力、建材五大支柱产业。

200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67.68亿元,比2005年增长36.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6亿元,比2005年增长2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势强劲,原煤产量达17625万吨,比2005年增长15.55%;水泥428万吨,比2004年增长17%,发电量275亿度,比2005年增长18.23%。

鄂尔多斯市资源型产业特征明显,低附加值的能源、原材料及以高能耗为主的加工工业和冶金、化工等资源开发工业占有较大的比重。

规划今后将重点建设准格尔煤田、东胜煤田两个亿吨级以上煤炭生产基地和塔然高勒、乌审、上海庙、西卓子山等千万吨级煤炭基地。

电力以煤电热联营和西电东送电源点建设为重点,发展大型坑口、路口电厂,在沿黄河区域和煤炭富集区建设托克托、准格尔、达拉特电站群。

建成大路、棋盘井、树林召、纳林河、蒙西、乌审召、乌兰木伦、上海庙、独贵塔拉工业园或工业基地。

初步实现鄂尔多斯由能源城市向能源加工业城市转变,由资源型城市向重化工业城市转变。

根据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到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750亿元,年均递增2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0亿元,年均递增27.9%,工业占GDP的比重达50%。

“十一五”期间,要规划建设3亿吨以上的煤炭、1500万千瓦电力、2500万吨化工基地,形成棋盘井、上海庙、大路等一批大型工业集中发展区。

充分发挥集中发展区的集聚辐射效应,有效聚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大基地支撑大产业。

(2)农牧业

2006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3亿元。

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552万亩,较上年增长7.3%。

生产粮食122.21万t、油料6.23万t、肉类18万t。

牧业年度末牲畜存栏总头数1383多万头,年产绵羊毛912万公斤,皮张233多万张,被誉为“软黄金”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年产量172万公斤,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六分之一。

“十一五”期间,按照“以畜为本,立草为业”的农牧业结构调整思路,不断提高饲用玉米、优质牧草的种植比例,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二)区域交通运输结构

1、区域交通运输现状及规划

区域交通运输目前主要以公路、铁路为主。

另外有2条天然气输气管道,市内总里程468km,总输送能力11.56亿m3/年。

公路:

目前基本形成以东胜为中心,以109、210国道和四条自治区干线为骨架,连接各旗乡的公路交通网络。

2006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为12184km,其中等级公路9249km,占公路总里程的75.9%。

公路网密度为14km/百km2,“十一五”期间,公路建设以提高国道技术等级为重点,地方公路网络布局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铁路:

目前全市既有铁路主要以地方铁路和工企铁路为主,由包神铁路、大准铁路、准东铁路(Ⅰ期)、呼准铁路、蒙西工业园区专用线构成,国铁干线包兰铁路从本市边缘经过,全市境内营业里程总长364.3km。

在建铁路东(胜)乌(海)铁路、包(头)西(安)铁路、准(格尔)东(胜)铁路二期、酸刺沟煤矿铁路专用线,三(北羊场)新(上海庙),建设里程708km。

水运:

仅限于黄河沿岸横渡或水库、湖泊游渡。

随着黄河万家寨库区城坡码头主体工程的完工,鄂尔多斯市共有渡口43处,各类船舶165艘,码头3个。

民航:

鄂尔多斯机场于2007年建成营运。

2、区域交通运输结构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目前主要是公路、铁路两种运输方式,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公路交通运输业一直呈稳定发展态势,尤其1995年以后客货运量增长势头强劲,增速均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说明区域客货运量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2006年鄂尔多斯市全社会完成货运量28475万t,公路和铁路分别完成货运量21330万t、7145万t,公路和铁路分别完成货运周转量160亿吨公里、117亿吨公里;公路和铁路分别完成客运量2102万人、112万人,公路和铁路分别完成客运周转量16亿人公里,1.04亿人公里。

2005年鄂尔多斯市全社会完成货运量为2.47亿吨,公路和铁路完成货运量分别为1.58亿吨、0.89亿吨,各占全社会货运量的64.0%、36.0%。

全社会完成客运量为2230.7万人,公路和铁路分别为2001万人、129.7万人,分别占全社会客运量的93.9%、6.1%。

由于受铁路网布局及运能的制约,部分货物和客流经公路至包头地区后再转铁路运输。

公路客货运输均占绝对优势。

历年公路完成的客货运量详见表2-2-1。

表2-2-1鄂尔多斯市公路客货运量统计表

年度

客运量

客运周转量

货运量

货运周转量

万人

亿人公里

万吨

亿吨公里

1985

257

230

201

175

1990

300

253

353

360

1995

254

174

1093

840

2000

861

713

3319

2506

2001

1021

730

4007

2786

2002

1045

779

4163

3164

2003

1065

799

4321

3466

2004

1491

1146

9910

7551

2005

2001

1489

15800

12033

2006

2102

1565

21330

15804

(三)鄂尔多斯市未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

根据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要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强化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突破瓶颈制约,构筑煤炭、电力、化工、绒纺四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

切实推进绿色大市、现代化畜牧业强市和大旅游、大运输、大文化建设进程。

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沿河现代农牧业产业带和城镇带初步形成。

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按2005年现价计,下同),年均递增26%,人均生产总值1.32万美元;财政收入达到220亿元,年均递增27%;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0亿美元,年均递增26%;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00亿元,年均递增22%;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化率达到7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万元,年均递增1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

三次产业之比调整为4.4:

60.6:

35。

“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详见表2-3-1。

表2-3-1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规划表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

2006年

2010年规划

年均增长(%)

总人口

万人

149.5

151.45

160

1.5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550

800

1500

22

人均生产总值

37147

53163

93750

20

财政总收入

亿元

93.4

145.86

235

2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403

616.67

1000

20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3

4.87

5

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51.7

182.7

310

15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4601

5308

10000

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025

13002

20000

13

城镇化率

%

54

70

3.2

森林覆盖率

%

16.2

22

1.2

远景目标:

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500亿元,年均递增15%;财政收入达到1040亿元,年均递增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年均递增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年均递增10%。

三次产业之比为2:

54:

44。

三、铁路在鄂尔多斯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既有铁路网现状

1、概述

全市既有铁路主要有国铁干线包兰铁路本市境内62km,包神铁路(万水泉~大柳塔)全长172km,本市境内143km、大准铁路(大同~薛家湾)全长264km,本市境内34km、准东铁路(一期薛家湾~虎石)72.6km、呼准铁路(呼和浩特西~周家湾)全长124km,本市境内36km、蒙西工业园区专用线16.7km。

截止2006年底营业总里程为364.3km里(详见图1),其中电气化铁路142.6km,占营业总里程39.1%,双线里程62km,仅占营业总里程17%。

各线里程详见表3-1-1。

表3-1-1境内铁路里程统计表单位:

km

线别

全长

境内距离

其中

电气化

双线

包兰

62

62

包神

172

143

大准

264

34

34

准东

72.6

72.6

72.6

蒙西工业园区专用线

16.7

16.7

呼准

124

36

36

合计

364.3

142.6

62

目前在建铁路东(胜)乌(海)铁路(鄂尔多斯境内线路长322km)、包(头)西(安)铁路(鄂尔多斯境内线路长162km)、准(格尔)东(胜)铁路二期(鄂尔多斯境内线路长60km)、酸刺沟煤矿铁路专用线(鄂尔多斯境内线路长26.9km),三(北羊场)上(上海庙)(鄂尔多斯境内线路长137km),建设里程708km,详见图2。

2、既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既有路网技术标准详见表3-2-2)。

3、既有线路运力适应性分析

(1)包兰铁路

该线经鄂尔多斯市境内,北起三盛公黄河大桥,经我市杭锦旗巴拉贡镇、鄂托克旗碱柜镇,南至与乌海市交界处的新地,正线全长62km,单线始建于1954年10月,1958年7月建成通车,2001年完成增建二线工程,现为国家Ⅰ级双线,自动闭塞,最小曲线半径600m,限制坡度6‰,到发线有效长850m,采用DF4C型内燃机车牵引,牵引质量3500t,年货物输送能力2400万t,客车平均速度72.8km/小时。

目前,京包兰铁路正在进行电气化改造,电气化改造完成后,京包兰铁路的牵引定数可提高至5000t,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可提高到160km/h(预留200km/h条件),届时,京包兰铁路将成为一条快速、重载的铁路大通道。

(2)包神铁路

该线为神华集团的一条运煤专用铁路,北接包兰铁路万水泉站,向南经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东胜区、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终至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正线全长172km。

为工业企业Ⅰ级单线铁路,到发线有效长850m,最小曲线半径300m,限制坡度9‰,内燃机车牵引,牵引质量4000t,继电半自动闭塞,于1989年建成营运,原设计输送能力1000万t/年,后通过改造输送能力达到2200万t/年。

运输能力已趋于饱和。

目前,该铁路正在进行增建二线的扩能工作。

(3)大准铁路

该线隶属于神华控股的准格尔能源公司,线路东接大同东站,经丰镇市、凉城县、清水河县,西至准格尔旗薛家湾,正线全长264km,其中鄂尔多斯市境内29km,另有陈家沟至点岱沟支线5km,为国家Ι级单线电气化铁路。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煤电油运量的不断增加,大准铁路的外运量已不能满足准能公司煤炭外运和准格尔旗地方煤炭外运的要求。

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公司于2004年下半年,进行大准铁路的扩能改造,整个工程于2006年4月全部完工。

扩能改造使大准铁路的运能上了个台阶,由原来的输送能力1500万t/年,增加到4500万t/年,成为自治区中部最便捷的煤炭外运通道。

表3-2-2既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表

项目

大准线

呼准线

东乌线

准东线

包兰线

包神线

周家湾~虎石

虎石~准格尔召

现状

现状

现状

现状

设计

现状

电化后

现状

电化后

线路等级

国铁Ⅰ级

地铁Ⅰ级

地铁Ⅰ级

地铁Ⅰ级

国铁Ⅰ级

国铁Ⅰ级

国铁Ⅰ级

工企Ⅰ级

国铁Ⅰ级

正线数目

单线(部分双线)

单线

单线

单线

单线

双线

双线

单线

双线

限制坡度(‰)

上行4,下行9

上行7.5,

下行15

6

15

上行6,下行13

6

6

上行4,下行9

上行4,

下行9

牵引种类

电力

电力

电力

电力

电力

内燃

电力

内燃

电力

机型

ss4、ss3

ss4

ss4

ss4

ss4

DF4

ss4、ss7

DF4

ss4

牵引质量(t)

5000、10000

5000

5000

6000

5000、10000

3500

5000、4000

4000

5000

到发线有效长(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