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评讲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评分细则发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4100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模评讲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评分细则发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二模评讲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评分细则发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二模评讲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评分细则发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二模评讲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评分细则发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二模评讲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评分细则发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模评讲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评分细则发汇编.docx

《二模评讲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评分细则发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模评讲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评分细则发汇编.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模评讲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评分细则发汇编.docx

二模评讲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评分细则发汇编

谒见:

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侪辈(侪辈)cháibèi:

1.同辈;朋辈。

颀长:

修长;细长。

窠臼,旧式门上承受转轴的臼形小坑。

 

2015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

(二)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永泰元年,仆固怀恩卒,诸蕃犯京畿,子仪统众御之。

至泾阳,而虏已合。

子仪率甲士二千出入。

虏见而问曰:

“此何人也?

”报曰:

“郭令公。

”回纥曰:

“令公在乎?

怀恩谓吾,天可汗已弃四海,令公殂谢,中国无主,故某来。

今令公在,天可汗在乎?

”子仪报曰:

皇帝万寿无疆。

回纥皆曰:

“怀恩欺我。

”子仪使谕之。

回纥曰:

“令公若在,安得见之?

”子仪出。

诸将皆曰:

“戎狄不可信也,请无往。

”子仪曰:

“虏有数十倍之众,今力不敌,奈何?

但至诚感神,况虏乎?

诸将请选铁骑五百为从,子仪曰:

“此适足为害也。

”及传呼曰:

令公来!

初疑。

皆持兵注目以待之。

予仪乃数十骑徐出,免胄劳之曰:

“安乎?

久同忠义,何至于是。

”回纥皆舍兵,降马曰:

“是吾父也。

”。

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

~辅。

~辇。

京~。

;门限,门槛

1.驾驶车马:

~车。

~者。

2.封建社会指上级对下级的治理,统治:

“百官~事”。

~下。

~众。

3.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用。

~览。

~旨。

~赐。

~驾亲征。

4.抵挡:

防~。

~敌。

~寒。

死亡:

~落。

~谢。

~陨

子仪长六尺余,貌秀杰。

于灵武加平章事,封汾阳王,加中书令,图形凌烟阁①。

有子八人,婿七人,皆重官。

子暧,尚升平公主。

诸孙数十人。

每诸生问安,颔之而已。

事上诚尽,临下宽厚。

前后连罹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等谮毁百端。

时方握强兵,或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以危亡回顾。

亦遇天幸,竟免患难。

田承嗣方跋扈,狠傲无礼,子仪尝遣使至魏州,承嗣辄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

“此膝不屈□人若干岁矣,今为公拜。

”麾下老将若李怀光辈数十人,皆王侯重贵,子仪麾指进退如仆隶焉。

始光弼②齐名,虽威略不见,□宽厚得人过之。

岁入官俸二十四万,私利不预焉。

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代宗不名,呼为大臣。

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罪。

富贵寿考,繁衍安泰,终始人伦之盛无缺焉。

卒年八十五。

古代的“一尺”,是指成年男子从腕关节到拐关节的长度,约相当于现在的24cm左右,(而女子这个长度要短些,只有23cm左右,因此叫做“一咫”,所谓“咫尺之遥”就是表示距离很短的意思。

[zèn]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

~言。

弼辅佐:

~士(辅佐的人)。

~匡(辅佐匡正的人)。

~导。

~谐。

亲仁里亲仁坊,又称“亲仁里”,按唐时长安城序列,在朱雀街东第二街之东,北临宣阳坊,南临永宁坊。

唐代时,亲仁坊毗邻皇城,位于长安城的核心地区,距国子监仅一坊之隔,是典型的“黄金地段”,多为名门望族、公卿大臣所居。

富贵寿考汉族传统吉祥图案。

寿考,犹言高寿,《诗经·大雅·棫才》:

“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朱熹《集传》:

“文王九十七乃终,故言寿考。

”牡丹寓意富贵,寿石(或松)寓意长寿。

以牡丹、松石等组成“富贵寿考”吉祥图案,在明清装饰上常见应用。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免胄劳之曰:

“安乎?

久同忠义,何至于是。

”(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郭子仪)脱下头盔慰劳他们说:

“你们安好吗?

长期以来我们共同效忠朝廷,互讲义气,现在怎么到了这个地步呢?

(4分。

“免”“劳”“何至于是”各1分,大意1分。

【补充细则】

(1)免:

解释为“脱下”“卸下”“除去”均可。

(2)劳:

解释为“慰劳”“慰问”“问候”“安抚”均可。

(3)何至于是:

解释为“怎么到了这个地步”“为什么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发展成这样”均可。

(4)大意分:

①“免胄”前补主语“郭子仪”;②“安”解释为“安好”“好”“平安”均可;③“忠义”解释为“效忠朝廷、互讲义气”“忠诚、义气”均可。

答对任何一个给1分。

【评分示例】

4分示例:

郭子仪脱去盔甲安抚他们说:

“还好吗?

以前长期与你们忠诚大义地相待,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呢?

3分示例:

卸下甲胄慰问他说:

“还好吗?

长久以来遵守忠义,为什么还是到这里来了?

”(“卸下”得1分,“慰问”得1分,“好”得大意1分)

2分示例:

还好吗?

做了那么久的兄弟,为什么要到这个地步呢?

(“好”得大意1分,“为什么要到这个地步呢”得1分。

1分示例:

不用劳费力气地说:

“安心了吗?

我们长久相处而产生忠诚和义气,是谁让你们到这里的?

”(“忠诚和义气”得大意1分。

0分示例:

示例一:

推掉一些犒劳的东西,说:

“怎么样?

我们一起忠义、诚信这么久了,至于什么吗?

”(没有得分点)

②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

(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天下把郭子仪的存亡作为国家安危(的标志)大概有二十年。

(3分。

“以……为……”1分,“殆”1分,大意1分。

【补充细则】

(1)以……为:

解释为“把……作为”“把……当作”“把……看作”“将……看作”“把……看成”均可。

(2)殆:

解释为“大概”“大约”“差不多”等词语均可。

(3)大意分:

“……者”本是名词性结构,应翻译成“……的标志”“……的保障”“……的象征”“……的凭借”等;但学生只要能答出大意,如“天下人把郭子仪的安危当做国家(朝廷、天下、社会等)的安危”,就可得1分。

但如翻译成“……当做个人(自己、百姓)的安危”则不给分。

【评分示例】

3分示例:

天下的百姓把他生命存在死亡作为国家的安定动乱大概二十年。

2分示例

天下的百姓把他的生死当作天下的安危已经长达二十年了。

(没有解释出“殆”的意思)

1分示例

天下的百姓将他的生死当作自己的安危已经长达二十年。

(没有解释出“殆”的意思;没有解释出大意)

0分示例

天下认为郭子仪的生死是安全或危险的人生存二十年。

(没有得分点)

(2)郭子仪为什么能做到“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明。

(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因为郭子仪侍奉皇帝竭尽忠诚。

②因为郭子仪手握重兵,面临外敌入侵,皇帝征召,他从不顾虑自己的安危。

(3分。

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

【补充细则】

(1)完全摘抄原文不得分。

(2)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或者翻译原文相对应的句子都可得分。

(3)第一点如果既答了对皇上的忠诚又答了对下属的宽厚,不扣分。

【评分示例】

3分示例:

①因为郭子仪对皇上做事尽心尽责,对下级宽容厚待。

②手握重兵常不顾个人安危受命讨伐外敌。

③不受贿赂。

2分示例:

①在其他边疆部族一起兴兵进犯京畿时,郭子仪挺身而出,自带几十个随从赴约;②常常不顾个人安危受命讨伐外敌。

(只答出一点)

1分示例:

郭子仪对上级做事诚心诚意,尽心尽力,对下级宽厚仁爱,他不谋私利。

(表述不准确,将“皇上”或“朝廷”表述为“上级”扣1分。

0分示例:

从郭子仪带兵去见回纥人体现了他的足智多谋,最后他权倾天下,皇帝没有猜忌他,因此能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没有得分点)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秋前风雨顿凉

范成大

秋期如约不须催,雨脚风声两快哉。

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景似潮来。

酒杯触拨诗情动,书卷招邀病眼开。

明日更凉吾已卜,暮云浑作乱峰堆。

 

范成大号石湖居士。

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

乾道六年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

淳熙九年退隐到故乡石湖。

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

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

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起联写“秋前风雨”。

立秋有固定日期,不烦人力去催。

不过日期虽固定,但暑气却未必在此时能消,故雨后凉有快哉之感。

次联,写喜凉之情。

写秋凉用“如寇退”,对句用“似潮来”把晚年暮景比为卷地而至的秋潮,将蒸人暑热喻作为非作歹的盗寇。

显出瞬息间心情的变化,表示宁为前者而牺牲后者。

以坚决语气强调。

第三联写天凉后生活的变化。

天气凉爽了,故觉酒杯可亲近,亲近酒杯又收到“触拨诗情”之效;天热、眼病都不利于看书,天气凉爽了,读书的兴致又起,“眼病”也就“受邀”而继续去看书。

结联,预料未来情况。

今日之凉,是否已现即退,开头尚有难卜之意,但由于观察到“暮云”全作“乱峰堆”,云气犹浓,雨自不会骤歇,故能肯定明日更凉,由当前写到未来,使"喜"意更深,余味盎然.

(1)诗中哪些地方具体体现了题目中的“顿凉”?

(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前三句体现了“顿凉”:

“如约不须催”,秋天如约而至,说来就来;“两快哉”,风雨迅疾到来,天气瞬间变凉;“暑光如寇退”,暑气像盗寇逃跑一样迅速消退。

[3分。

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

【补充细则】

(1)三点中答对任意一点并解释合理给1分。

(2)三点中答对任意两点并解释合理给3分,但解释不大准确,表述不大规范,给2分。

(3)如只是照抄诗句,没有分析,只有三句全部抄对,才给1分。

【评分示例】

3分示例:

诗中的首联中描写秋天如期而至,风雨飞快而来,体现了夏末秋初的景象。

秋不催自来,吹散了夏天的闷热。

示例二:

①秋天如期而至,忽然间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下来。

②风雨同时到来,让诗人感到畅快。

2分示例:

①秋天如期而至,风声雨声又加快了脚步②夏天一下就退去了。

③远处的云像乱峰一样滚来。

(“风声雨声又加快了脚步,夏天一下就退去了”表述不准确,扣1分)

1分示例:

示例一:

“但得暑光如寇退”可以看出天气转凉之快,就如贼寇逃跑一般迅猛。

示例二:

“雨脚风声两快哉”,雨夹着风吹来,脚步比平时都要快。

“暮云浑作乱峰堆”,天上的云被风吹得乱作一堆。

0分示例:

示例一:

暑光寇退,老景潮来,体现了题目中“顿凉”。

示例二:

秋期、雨脚、风声、寇退、潮来、暮云等体现了题目中的“顿凉”。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通过写秋天风雨到来,暑气消退,表达了诗人对天气“顿凉”的喜悦之情;诗人不在意晚年暮景的到来,饮酒、作诗、读书,体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4分。

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赋分说明:

分析2分,思想情感2分。

(2)答“诗人期待暑光如寇退,不拒绝“老景”的到来,表达了对暑热的厌恶”也可得2分。

(3)答“诗人饮酒触发诗情,书卷招邀,体现了诗人的悠闲自在之情”或者“通过坚信明日更凉,表现了诗人的自信之情(对秋凉的向往)”也可得2分。

(4)给分的情感:

对“顿凉”喜悦、愉悦、喜爱(放宽标准,对秋天的喜爱也算对);轻松惬意;乐观豁达;安然闲适,对“暑光”的厌恶。

不给分的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仕途不顺,想报效国家;借酒浇愁的愁思;年华老去的忧伤;光阴流逝的感叹;闲适自由;对以前辉煌的怀念;老年处境的悲凉;苦中作乐。

【评分示例】

4分示例:

示例一:

首联写秋天匆匆而至,颔联亦写暑光退去,写出了对秋天凉爽的喜爱;颈联凭酒作诗,凭书度日,后文再写诗人相信明天天气“更凉”,抒发了作者的洒脱乐观之情。

示例二:

诗的前两联描述了酷暑刚过,秋凉将至的闲适惬意;由于天气渐好,作者病弱的身体也投入诗作当中,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3分示例:

示例一:

作者从风雨中感受到了秋天即将到来,拿起酒杯突然触动诗意情怀,睁开老弱多病的眼睛写诗,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秋景的喜爱之情和对以后秋凉的信心。

(感情2分,分析1分)

示例二:

诗人对秋天到来的愉悦,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憧憬(情感1分)。

触碰酒杯引发诗意(分析1分),表达了诗人的悠闲之情(情感1分)。

2分示例:

示例一: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来到前的风雨、暑光退去,暮云像山峰一样堆叠(分析1分),体现了作者对夏天逝去,秋天将至的期盼和喜悦(分析1分)。

示例二:

诗人看到暑光离去,看见风雨的到来,便占卜得知明日将会更凉(分析1分)。

表达了诗人内心苦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1分)。

1分示例:

示例一:

这首诗通过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渲染了一种喜悦的氛围;后文将不开心的情绪通过喝酒弹琴吟诗来发泄,从而表达出诗人的复杂情感。

(感情1分)

示例一:

首联和尾联前后呼应,借助秋天的景色,抒发作者对“顿凉”的喜悦之情(分析1分);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夏天“暑光”的期待之情。

0分示例:

示例一:

作者希望贼寇可以像暑光一样退走,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

而“明日更凉”象征战乱会不断增多,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对句意理解有误,导致情感理解有误,不得分)

示例二: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陈年往事的回忆(情感理解有误,没有任何分析,不得分)

14.如何理解“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中的“正名实”,请根据文本内容简析。

(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名”指哲学(哲学思想),“实”指政治(政治思想),“正名实”指哲学要与政治思想相一致。

[4分。

“名”“实”的解释各1分,“正名实”的解释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补充细则】

(1)如未分开解释“名实”,但对“正名实”的整体解释正确。

给4分。

(2)如未分开解释“名实”,“正”应解释为“统一”“符合”“一致”等相似意思,但把“正”解释为“纠正”“改正”,属理解错误。

但对“名实”解释正确。

给2分。

(3)如把“正”解释错误,同时未提及“名实”的具体所指或把名实关系弄错的。

给0分。

4分示例:

示例一:

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

“正名实”是指使哲学与政治思想的关系相统一,才能“化天下”。

(哲学、政治思想各1分,统一2分)

示例二:

“正名实”即使名实关系一致,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统一,是哲学与政治思想密切相关的体现,内圣外王之道,“正名实”是“化天下”的第一步。

(关系一致2分,哲学、政治思想各1分)

3分示例:

示例一:

正名实就是纠正哲学和政治思想的不正关系。

(纠正……不正的关系1分,哲学和政治思想各1分)

示例二:

正名实就是让哲学和思想行为统一起来。

(哲学1分,统一1分)

2分示例:

示例一:

1.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分不开。

2.哲学家提出的哲学既包含着哲学思想也有着政治思想,“正名实”是为了给政治家纠正那些不正的关系而提出的。

(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分不开2分)

示例二:

1.我们常常看到,今天世界上每个政治家都说他的国家如何希望和平,但是实际上,他讲和平的时候往往就是在准备战争。

2.由于哲学家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

(哲学、政治思想各1分)

1分示例

示例一:

“正名实”就是纠正哲学思想和行动的问题。

(哲学思想1分)

示例二:

“正名实”就是自己嘴上说的与自己的政治思想是不同的,就是言与行不同,应该纠正。

(政治思想1分)

0分示例

示例一:

(1)正名实,则是说明要存在名实关系正确。

(2)文中政治家讲和平,但却又准备战争,这就是不正名实。

(3)正名实就为对外宣称的,与自己实际做的要相对应。

(三点中没有涉及“名”与“实”的解释,并且没有说出两者的关系,得0分)

示例二:

“正名实”指政治家说他的国家希望和平应与他们的行动一致,而不是一面准备战争。

应该让政治家们所说的与他们实际行动存在正当关系。

(没有对“名”与“实”解释,在讲两者关系时,只说“正当关系”没解释“正”的真正含义,得0分)

1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4分)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圣人。

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言行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曾平定宸濠之乱,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被贬至贵州时,他仍积极开化教导当地人,得到了民众的爱戴。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中国哲学认为圣人具有“内圣外王”的人格。

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

王阳明精神成就极高,其“心学”影响深远,体现了“内圣”的人格;他战功卓著,开化教导边民,体现了“外王”的人格。

所以成为历史公认的圣人。

[4分。

观点引述正确2分,材料分析恰当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补充细则】

(1)观点答出“中国哲学认为圣人具有‘内圣外王’的人格”,给1分;答出“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给1分。

(2)观点也可以答: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1分)完成出世和入世的统一(1分)就是圣人。

但这种情况的只能从理论和行动两个方面分析材料,而不能从出世和入世的角度去分析材料,因为“心学”的研究不一定是“出世”的体现。

(2)如答“儒家认为,处理日常的人伦世务,不是圣人分外的事。

处理世务。

正是他的人格完全发展的实质所在。

”给观点1分。

如能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给分析1分。

(3)在运用观点来分析材料时,如果观点和分析明显不对应,只给观点1分;没有单独呈现观点,而是将观点糅在分析之中呈现,只给分析1分。

(4)如果只摘抄观点,完全不涉及对材料的分析,不给分。

【评分示例】

4分示例:

示例一:

中国圣人的人格是“内圣外王”。

(观点,1分)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

(观点,1分)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所以他精神成就极高;(分析,1分)他平定叛乱,开化教导贵州人,说明他社会功用高。

(分析,1分)所以王阳明是历史公认的圣人。

示例二:

圣人就必须“内圣外王”,(观点,1分)是指有高的修养成就和高的社会功用。

(观点,1分)王阳明不仅在修养上有“心学”的成就,(分析,1分)而且他平定战乱,对国家有功,并不忘开导教化他人,(分析,1分)做到理论上和行动上的统一,可说是圣人。

3分示例:

示例一:

(1)圣人的人格是所谓的“内圣外王”的人格。

(观点,1分)

(2)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在修养上有极大的成就。

(分析,1分)他为国家立下战功,说明他在社会上的功用。

(分析,1分)(观点中缺“内圣外王”的含义解释)

示例二:

中国圣人拥有“内圣外王”的人格,(观点,1分)是修养的成就说以及在社会上的功用说。

(观点,1分)而且还视天下为已任,乐于为人民服务。

(2)王阳明不仅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而且被贬后还积极开化教导当地人,履行职责;其还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圣人。

(分析,1分)(分析只是扣住了“外王”来说)

2分示例:

示例一:

圣人具有内圣外王的人格。

(观点,1分)王阳明为国立功,他乐于为人民服务,履行职责,体现圣人处理世务。

(分析只是暗含了“外王”,1分)

1分示例:

示例一:

王阳明具有很高的精神成就,在社会上的功效很大。

在处理事务的同时,注重作为公民的任务,乐于为社会履行职责。

(分析,1分)

示例二:

王阳明具有内圣外王的人格,他具有很高的精神成就,他平定宸濠之乱,符合了对社会上的功用说。

(分析了“外王”,1分)他在理论上和行动上完成了入世和出世的统一,他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积极开化教导贵州当地人。

0分示例:

示例一:

“出世的哲学”是一个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而王阳明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事务,只讲道德,不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入世的哲学”注重为社会做贡献。

(选择观点错误,也没有分析到要点,不得分)

16.作者为什么“不无自豪地说:

我是河畔人家”?

(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作者先后居住在水潭、水库与小河的岸边,能够亲近自然,感受村野富有情趣的生活。

(2)“河畔人家”的生活给作者带来了清澈平静的心情,让他感到安定和满足。

[4分。

答对一点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补充细则】

(1)“先后居住在水潭、水库与小河的岸边,”给1分,“能够亲近自然,感受村野富有情趣的生活”给1分;“河畔人家”的生活给作者带来了清澈平静的心情,给1分让他感到安定和满足给1分。

(2)“能够亲近自然,感受村野富有情趣的生活”也可答成“水给了作者一种愉悦和亲近感,成了作者人生中质朴诗意的追求”。

(3)“给作者带来了清澈平静的心情”也可答成“使作者得到抚慰”;“让他感到安定和满足”也可答成“让他感到悠闲自在(安宁、远离喧嚣的宁静)”。

(4)只答“出生在水滨”,没涉及“在水滨居住”这点不给1分。

【评分示例】

4分示例:

示例一:

①作者出生在大水之滨,而且在水滨居住(1分),认为水带给人一种愉悦和亲近感(1分);②作者认为人的视野有一泓清水,人生就有了质朴和诗意的追求(1分),有水相伴的人是安定满足的(1分),所以作者自豪自己是河畔人家。

示例二:

①作者出生在大水之滨,十分迷恋水畔。

在水边筑屋,远离大都市的喧嚣(1分),②水给了作者亲切感,使人就有了质朴和诗意的追求。

(1分)③水潭一直就像作者的心情,一直那么清澈平静,(1分)④使人感到悠闲自在。

(1分)

3分示例:

示例一:

作者出生在大水之滨,水让作者享受四季的迷人之景,亲近自然(1分);水让作者有一种愉悦和亲切感,让他变得安定和满足(1分)。

水可以洗涤万物,一泓清水,便成了人生中最质朴最诗意的追求(1分)。

河畔是作者的安居之地。

示例二:

因为水是自然的心灵,大地的眼睛,可以洗涤万物,人离开了水是不幸的,而“我”在河岸边有小屋,因此自豪。

一泓清水,便成了人生中最质朴最诗意的追求(1分),“我”小屋边的小河正好是一条清澈的河。

“我”在河畔得到了心灵宁静(1分),感到生活安定和满足(1分)。

2分示例:

示例一:

作者先后在水潭边,水库边,小河边居住(1分),在水边,他感受到幸福与安定(1分),而这是喧闹都市没有的。

示例二:

住在河畔环境幽美清静,可以接近自然(1分),心境清澈平静(1分),这是在其他地方都无法相比的。

1分示例:

示例一:

作者认为人离开水是不幸的,而大都市的人则正是不幸的。

作者对水有一种愉悦的亲切感(1分)。

作者十分享受在河畔居住的幸福。

示例二:

因为作者的其中一个梦想是在水边住居,水可以洗涤万物清澈之源,人离开水是不幸的,作者从前出生在大水之滨,对水非常渴望。

作者在河畔生活十分安定满足(1分),河畔景色也异常的沉寂与美丽,与城市喧哗成对比。

0分示例:

示例一:

因为这条长满了芦苇的河日夜不息地奔流着。

1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5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有的洁白,有的碧绿,有的长长的喙,有的高高的腿”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水鸟色彩多样,形态各异。

(2)“在潭边踟蹰的样子优雅之极,它们仿佛没有更多的急切心情”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水鸟优雅的神态,衬托了水潭环境的宁静幽雅,表现了“我”对悠闲平静生活的喜爱。

[5分。

答对一点3分,其中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答对两点5分。

意思答对即可。

【补充细则】

(1)排比,1分;色彩多样,1分;形态各异,1分;若写出水鸟之多、之美也各得1分;

(2)拟人,1分;突出水鸟优雅的神态,1分;衬托了水潭环境的宁静幽雅或表现了“我”对悠闲平静生活的喜爱,1分。

(3)若答“拟人”手法,表现出作者对洁净无污的水潭的喜爱,不得分。

因为“拟人”手法用于写出景物的特征,以及人对景物的情感态度。

此处拟人用于“水鸟”,而非用于写“水潭”。

(4)若答“排比”手法,反映出水潭的干净纯洁或环境优美,不得分。

因为“排比”手法用于写出水鸟的特点,而非用于“水潭”的特点。

【评分示例】

5分示例:

示例一:

这句话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水鸟的行动,踟蹰、悠闲、放松,在作者笔下,形象化,人格化,表现出飞鸟在水潭上惬意悠然地生活,反衬出作者喜悦舒适的心情;一连串的排比,并列式地显现出飞鸟的多种面貌、多种形态,展现出飞鸟成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