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4010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移动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移动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移动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移动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移动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docx

《移动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移动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docx

移动医疗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

 

移动医疗(移动健康、智慧医疗)

客户端产品可行性分析

 

2015年03月

 

1概述

1.1概念

移动医疗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只要是互联网与计算机结合医疗和健康的案例,统统都被称作“移动医疗”。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对移动医疗的定义为,mHealth,就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

国内的移动医疗概念出现在2011年,2013年开始成为投资热点。

这个新兴行业却在2014年迎来了爆发式发展。

我国目前的移动医疗公司大多针对单项的应用或者提供平台化的服务,狭义的移动医疗几乎没有。

移动医疗产业链主要由运营商、医疗器械厂商、医院、系统集成商、互联网公司以及医疗健康公司组成。

移动医疗盈利模式多样,向患者、医生、医院、药企、保险公司收费皆有可能。

移动医疗的兴起或将大大改善不均衡的医疗体系,甚至改变医院的服务方式和方向。

1.2发展背景

1.2.1国外发展情况

移动医疗跨界融合信息通讯和卫生医疗产业,具有很长的产业链。

产业链上包括电信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商、系统集成商、软件方案商等众多参与者。

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RNCOS的美国医疗保健信息技术市场报告分析,由2011年底算起,从2012年至2014年,医疗保健信息技术产业开支将增长24%,即400亿美元。

该调查指出,目前美国每年已有约800亿美元用于医疗保健信息技术产业,其中硬件构成该市场的65%,紧跟其后的是软件和服务。

在美国,移动医疗保健市场将在2012~2014年增长22%左右。

而在中国,据业界人士预测,移动医疗目前带动的市场规模约在数十亿人民币。

移动电话的普及为移动技术支持医疗服务提供关键基础。

据国际电信联盟等组织统计,目前约有64%的移动电话用户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预计到2012年,所有边远地区的居民将会有一半拥有移动通信设备。

德国市场研究公司Research2guidance预计到2015年,在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将使用医疗保健类的移动应用程序。

面对如此之大的市场规模与潜力,大量民资进入移动医疗产业并迅速抓住机遇。

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2011年2月医药行业报告,2010年医疗信息技术公司增加了78%,研发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公司占41%。

12款全球最热门软件中有一款Epocrates,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数以千计的处方药和数以百计的非处方药的信息查询。

此外,Epocrates公司的创始人还建立了一个新的医疗保健技术公司Doximity,该公司推出了一个医生联络网络平台,通过iPhone、Android设备或计算机连接专业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协作治疗或寻找合适的专家。

据国外咨询报告称,2012年全球移动医疗产业将达到600亿美元规模,目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40%,在中国,移动医疗带动的市场规模,约在数十亿元人民币。

根据CubeLabs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有62%的内科医生使用平板,50%的医生会将平板用于临床诊断,71%的护士在工作中使用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在医护人员中已达到一定的普及。

1.2.2原因

中国的人均医疗资源非常紧张,这也造成了人们看病难、排队多、医患关系紧张等诸多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中国医疗行业中所存在的最大缺陷,让大部分中国人,谈医色变,然而,医疗APP应用软件的出现,有效的为广大中国人们解决了遇到一点小毛病就要去医院就诊的尴尬。

千里迢迢地奔赴北上广的大医院,排队、挂号、候诊,一去就是一整天……随着移动医疗的迅速发展,这些不方便,在未来都能减少。

拿起手机,上网或打开APP(手机应用软件),一些常见病症和用药方案、药品疗效和不良反应都能轻松查到,还能在线就诊;医生则可以通过网站、APP,实现随时查房,甚至远程手术。

这种新兴技术手段既方便又省钱,市场潜力巨大。

但同时,它也在全球都面临着安全和监管的问题。

1.2.3发展进程

移动医疗的形式不仅仅获得一些公司的支持,同时,国家也是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

在北京举行的2014移动医疗与创新服务高峰论坛大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宝国如此表达:

“未来健康数据将会和技术系统相衔接,个人健康数据将逐渐被重视。

”“未来三甲医院为中心的体系将逐渐被弱化,现在有的二级医院、基层医院将得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将促使以医院为中心的救治转到治疗后的护理和跟踪。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到移动医疗,最终页就导致2014年的爆发式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内的移动医疗APP软件正如雨后春笋搬的涌现出来。

2015年全球由移动医疗带来的收入将达到240多万人民币。

因此可以证明移动医疗行业拥有着广大的开发市场,在不久的将来,移动医疗APP软件将成为最为热门的投资行业。

1.3移动医疗形式

可穿戴设备是目前常见的移动医疗形式之一,九安医疗携ihealth新品参加CES盛会的时候就引起与会者热烈关注。

其中发布的两款产品就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强烈关注。

可穿戴血氧监测仪(wirelesspulseoximeter)可穿戴血氧监测仪,由主机和软指套组成,主机佩戴在手腕处,软指套戴在指尖,可与iOS和Android设备连接使用。

穿戴式单导心电仪是一种佩戴在胸部,单导联动态心电记录器,其最长可连续记录72小时的心电信号。

两款全新产品的设计理念、用户体验较前期产品有很大改进,不仅专业性强,外形和工程设计也都堪称perfect!

移动医疗的APP是另外一种形式。

其中较为知名的要算春雨医生。

《春雨掌上医生》是一款专业手机医生问答软件。

春雨掌上医生是一款“自查+问诊”的健康诊疗类手机客户端;用户可通过春雨掌上医生,查询有可能罹患的疾病,免费向专业医生提问。

当然,目前还有一些其他的代表,其中以《如医》较为突出,如医也是一类健康诊疗类手机客户端,但是和春雨的差别在于他的侧重点不同。

如医的侧重点在肿瘤治疗方面,相比较春雨更加的垂直。

因为专业,所以放心,这也是如医给我们传导的最好信号。

1.4市场分析

1.4.1国内市场分析

近两年来,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移动医疗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大概十年前,包括远程查房、远程手术在内的远程医疗就已经开始在一些医院实施。

近几年,普通患者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获取医疗信息也越来越频繁。

目前所说的移动医疗主要指医院所使用的包括远程监测、远程诊疗等设备,而移动健康是个更大的范围,目前市场占有量最多的便是APP,网站的相关业务则正在萎缩。

国内医疗行业有部分巨头开始采取“措施”即开发医疗APP,争取在移动互联网上争夺一杯羹,一度卷起医疗APP开发热潮”。

据App开发业界统计:

到了2016年,全球移动医疗应用下载量将会达到10亿次。

对于移动医疗APP,很多APP开发公司看好其发展前景。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

“目前,国内医疗健康类APP已多达2000多款。

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

预计到2017年底,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

美国市场研究grandviewresearch2014年3月发布的报告称,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的规模预计到2020年有望达到490亿美元。

业内人士表示,移动医疗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和工具,将改变人们传统的监测、看病、保健的医疗方式,并逐步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

目前我国的一些政策也在鼓励和支持移动医疗的发展。

如《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为移动医疗示范项目提供支持,《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确定移动医疗为重点技术发展领域和重点产品开发领域。

移动医疗已是全球大势所趋,国内也已掀起热潮。

2010年医疗信息技术公司增加了78%,而其中研发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公司就占了41%。

在此背景下,国内相关部门对移动医疗APP的监管应未雨绸缪,预防未来可能存在的市场混乱和医疗保健风险。

据多方消息证实,网售药品新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极有可能于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这不仅将使原本已在电商渠道进行销售的OTC(非处方药)与保健品进一步正规化,此前被严控的处方药网上销售或也将首迎解禁。

1.4.2美国移动医疗市场分析

美国健康软件多有诊疗功能

美国是较早利用移动手段开展医疗的国家,自2010年起就迅速发展。

在苹果手机的APP中,有8700种以上用于医疗,既有免费推广的体重指数计算器,也有需要购买昂贵附加装置的复杂应用。

美国媒体曾报道,2012年,全球手机健康APP及相关行业共创造了约7.17亿美元收入。

2012年,由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委托进行的研究显示,30%的智能手机用户会在2015年前使用健康类的手机APP。

有专家认为,移动医疗技术是继听诊器问世以来,最受医生欢迎的技术,它还可让患者在家中获取医疗信息,减少去急诊室的频率。

在美国,移动医疗的手机APP很多具有特定的诊疗功能。

例如美国“AliveCor”公司开发的一款应用程序,配合便携设备,能让智能手机检测并绘制心电图。

患者只需将手指放在检测仪的传感器上,信息就可以通过无线装置传至手机制出心电图。

根据全球健康保健中心的调查,59%的使用移动健康服务产品消费者认为,这些服务让他们看医生的次数减少。

此外,有64%的医生认为,移动健康市场的未来充满可能性。

智能手机用户的热情推动了医学界使用移动医疗产品。

过去十年中,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已批准近百个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其中有四成在过去两年中获得批准。

和药品不同,它们不需要经过任何冗长昂贵的临床试验,因此很多企业愿意开发。

但在近年来的使用中,由健康类APP带来的隐私安全引起了美国的关注。

健康应用程序搜集了各种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身高、体重、电子邮箱等,有的要求更加详细,如生殖诊疗软件要输入生理周期,锻炼软件会记录每天的跑步路线等。

美国保护隐私权交流中心的报告显示,健康应用程序对消费者隐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风险,只有13%的免费应用、10%的收费应用对应用程序和研发者网站之间各种数据连接实行了加密。

很多应用根本没有隐私权规定,即使有,也没能充分描述潜在的风险。

1.5移动医疗发展方向

1.5.1与传统医疗机构共赢

近年来,BAT巨头纷纷涌入移动医疗,2014年五月,支付宝正式对外公布了“未来医院”的计划,将对医疗机构开放其平台能力,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等,以帮助医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高效。

马云更是在刚刚闭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放出话:

三十年后让医生找不到工作!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不以为然,移动医疗的各种设备和服务必须通过医生的对接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其最终的目的是和传统的医疗机构形成共赢,树立医生个人的品牌形象,通过移动医疗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通过移动医疗,医生可以建立个人的患者库,积累临床的资料,而患者也可以在挂号前了解准确对应的科室。

1.5.2商业保险买单“高级”医疗

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卫生费用以平均每年超过15%的速度大幅增长,产业消耗逐年提升。

有意思的是与其他领域以科技为驱动力降低成本不同,医疗界的科技投入反而会增加费用,提升成本。

与此同时,中国正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医疗开支在日常百姓家庭消费中的占比持续走高,巨额的医疗投入已经成为政府一项沉重负担。

而随着互联网因素的渗透,医疗服务面临新的变局,政府、保险公司和个人谁又会成为移动医疗的买单方?

市民健康意识逐年提升,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呼之欲出”,但通观世界全球,大部分国家政府只能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增值服务的空缺将会促使社会资本的涌入。

而在国内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商业保险已经逐渐被普通家庭所接受。

保险公司一方面提供增值服务,促进购买欲望,同时还将通过移动医疗的方式对客户的健康进行实时管理监督,量身定做,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而客户也要为个人行为买单。

1.5.3随时随地的“医疗管家”

“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方便”的抱怨声声不断,究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医疗体系尚不健全,医疗资源面临紧缺的“瓶颈”。

利用“移动医疗”让有限的资源普惠更多民众将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一片新蓝海。

随着互联网因素的渗透,医疗健康的发展将由临床向预防转变,由仅在医院就诊到健康全方位管理过渡。

基于移动技术的发展,未来健康数据将会和技术系统相衔接,健康可以实时监测和感知,个人健康数据将逐渐被重视。

未来三甲医院为中心的体系将逐渐被弱化,现在有的二级医院、基层医院将得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将促使以医院为中心的救治转到治疗后的护理和跟踪。

1.5.4质量和服务的底线

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药企,必须通过多层次的合作实现优势最大化,把握核心医疗资源才是王道。

医疗行业是事关生命的行业,无论医疗再怎么互联网化,质量和服务的底线要守住。

1.6存在问题

1.6.1发展风险

对于移动医疗未来的发展趋势,持乐观态度,APP等移动健康类产品肯定要大发展,但是要嫁接在服务上,医疗的性质和其他APP不一样,它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必须有服务功能,要与临床结合。

安全性有待提高

国内的移动医疗产业在稳步推进过程中,同样会面临以下问题的阻碍。

诊断的科学性。

由于医生不能看到患者,用药也有个体化要求,故通过网站、APP进行诊疗能否确保诊断的科学性有待检验。

信息安全。

美国移动医疗中发现的隐私问题,在中国也需要解决。

原来医疗档案必须在医院里,今后可能通过APP就能查到患者档案。

如此一来,患者和医院的核心信息是否会被泄露是个问题。

管理机制。

在医院开处方算一个单独的动作,可以很方便地对其合法性进行界定,但在APP上开处方算什么行为,很难界定。

因此,需要严格的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

医生和机构的资质。

在政策和监管尚未完善阶段,确定医生和机构是否具有资质是个大问题。

钮文异指出,网站、APP是否有行医资格,需要相关部门证实,医生虽可能有行医资格,但只在其所属医院合法,在其他地方执业目前都是非法的。

后续责任追溯。

面对面的医疗尚且有如此多的纠纷,对于虚拟世界中的医疗责任如何鉴定,更是难题。

钮文异强调,万一出了问题,到底是医生负责,还是提供服务的机构负责,医生所属医院有无责任,目前都不明确。

因此,完善法律、加强监管是移动医疗发展的前提条件。

1.6.2盈利模式未成形

不过,到目前为止,移动医疗在国内的运营模式仍然是“看上去很美”。

由于还未形成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整体集成,盈利模式依旧还在摸索阶段。

免费的APP一般采取广告形式,而收费APP则不被大众接受。

就现状而言,还不是移动医疗收获的好时机,一些较大的上市公司酝酿着如何最早的占领市场并探索盈利模式。

如丁香园的盈利模式探索落脚点于“数据+服务”,从招聘,到电商,再到药企营销,试图找到一个闭环。

而国外可借鉴的模式是,向药企、医院及保险公司进行收费。

如welldoc是美国一家专注慢性病管理的移动技术公司,他们和药企合作,利用药企的医药代表向医生销售该服务。

●谁来为移动医疗买单

付费是决定移动医疗能否成功的核心问题。

在整个医疗的价值链,最有钱的是药企和医生。

如果可以给医生提供更好的服务,相信药企也是愿意支付这笔钱的。

这是中国的一个现实,给医生提供工具,给药企提供市场。

今年中国卫生论坛移动医疗联盟CONTINUA举行的分论坛上,业内人士纷纷认为,尽管移动医疗行业前景广阔,但国内还未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仍然存在盈利模式有待摸索、厂商难以切入医疗系统、产业配套技术不够成熟等问题。

首先,移动医疗运用还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据悉,在好大夫网站的三个在线产品中,只有电话咨询服务是收费的。

如果面向患者收取问诊费用,就会涉及到网络行医执照问题。

而这在法律上是否允许并没有明确的规范。

此外,国内公众对手机软件的付费习惯还有待培养,且移动设备的用户以年轻人为主,他们的医疗支付意愿并没有想象中高,向普通用户收取软件费用显然还不太现实。

其次,厂商难以切入医疗系统。

厂商在切入医疗系统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制度阻碍。

医疗行业是中国还没有开放的行业、市场化低,医院不愿意开放病人和医生的信息作为共享。

目前,行业发展环境还不规范,国家在制度上还没有将移动医疗纳入统筹规划。

而各地厂商与医疗机构展开合作还仅仅限于地方卫生局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层面,这与真正的移动医疗服务还有距离。

最后,相关配套技术还不成熟。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医疗设备没有相关标准是困扰移动医疗产业链垂直发展的最大问题。

只有实行设备标准化生产才能保证医疗结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满足医疗服务的日常医疗需要。

除此,移动医疗行业的芯片、软件和硬件的核心技术均被国外垄断,国内要完全掌握这些技术,还需要一定的努力。

政府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到了发展移动医疗,但解决不了谁来买单问题,私募投资还是比较谨慎的”。

虽然移动医疗前景很被看好,但不论是针对医疗机构还是针对个人,国内移动医疗软件行业目前都是小公司,没有出现龙头企业。

1.6.3专业性门槛

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医疗领域的程序开发难度不在技术而在内容,如何整合专业的医疗内容知识并在终端上进行良好地展现是难点,这需要长期致力于医疗信息行业得以积淀。

开发移动医疗相关APP需要医疗行业的多年积累,无论在医疗信息还是医生资源上,最好具有先天优势。

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互联网的规则是集成、优化与合作,资金的体量并非互联网医疗最重要的指标。

“打造这个行业是一个费时间的过程,互联网企业与医疗企业都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门槛,都有待突破。

1.7移动医疗的风险

政策与监管、专业与法律、人力资源以及市场是移动医疗(服务类)企业的主要风险。

1.7.1政策与监管风险:

基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移动医疗在中国面临政策和监管方面的风险。

在中国,电子病历是否可以跨医院开放,目前在政策上还是空白。

国家规定医生的执照只在医院内部是合法的,并不允许院外行医,在线诊疗是否触及非法行医界限,使得一些进行远程医疗的App有打擦边球的嫌疑。

医生网上开药可否“破冰”、远程医疗纠纷责任如何认定、如何监管,这些也都迫切需要明确的答案,也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风险。

目前,医疗业界的担心已经变成现实。

随着奥巴马7月上旬正式签署新的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安全和创新法案,美国从法律层面正式确立了FDA对医疗类App的监管。

美国新政已经很快地传导至了大洋彼岸的中国。

对于中国的开发者而言,若不能很好地理解美国的监管机制,未来可能很难向美国市场销售App.此外,鉴于FDA的决策向来是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风向标,那么,中国会“跟风”么?

一旦医疗类App应用软件需要面对药监当局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类似的审查,开发者的成本和产品迭代周期必将增加。

而这对一些小的医疗App开发团队而言是代价巨大的。

但是恒生具备雄厚的资本实力和研发团队,无论是资金支持还是技术支持,都可以在这场风波慢慢走出来,这是其他团队所不具备的雄厚实力。

  风险规避方式:

借鉴美国经验,设立监管法案,明确标准。

在美国,移动开发者和运营商都严格遵守HIPAA法案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监管政策。

目的是保护患者信息的隐私,维护员工、客户和利益相关方数据的完整性。

如果开发者没有办法在技术上满足HIPAA法案的要求,可以通过运营商提供的数据接口,将信息存储在符合HIPAA法案要求的云端,这也极大地降低了开发和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法律层面,美国已正式确立了FDA对医疗类App的监管。

标签、宣称、广告等口头或文字描述中有诊断、治疗、疾病预防等用途的App都被纳入管制范围。

1.7.2专业与法律风险

  移动医疗引起的误诊、医患纠纷如何界定处理,是移动医疗企业面临的专业与法律风险。

医疗行业是一个谨慎特殊的行业,专业性强,风险大,纠纷多。

虽然移动医疗APP看似便利,很多都是让患者自己诊断疾病,属于是“隔空看病”的一种,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这种模式仍然对双方来说都有一定的隐患。

可能出现错误诊断耽误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医生误诊,不仅对患者带来伤害,而且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医生甚至也会遭遇到诉讼以及索赔。

从信任角度来看,移动医疗这种电子信息化的诊疗方式更容易带来信任危机,而近年来的医患关系紧张也给医患之间的信任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风险规避方式:

发展移动医疗技术、设备以及对医生的专业指导,缓和医患关系。

移动医疗技术及设备的不断优化发展,以及针对医生的专业指导等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可以大大降低移动医疗的误诊风险。

1.7.3人力资源风险

移动医疗表面上来看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复合型人力资源的稀缺是移动医疗面临的第三大风险。

移动医疗的最大准入门槛,是医生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能否聚集足够多的优秀医生资源为APP服务。

移动医疗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要求医护人员要利用患者提供的有限资料进行诊疗判断,对医生的专业化水平要求更高,而且主要利用医护人员的碎片化时间,相应的医护人员资源相对有限。

另外,对于移动医疗精英团队来看,需要具备很好的产品技术水平,还必须对医疗行业有深刻的理解和第一首经验,这样的团队在中国还较缺乏。

移动医疗企业只有打破人才壁垒,才能在专业技术、服务、管理等各方面形成一定规模。

现阶段我国高等医学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型医院和科研院所,如何提供富有竞争力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机会,吸引人才为己所用,是当前移动医疗行业新进入企业要面对的挑战。

风险规避方式:

国家大力支持,与科研机构合作扩充人才规模。

国家对移动医疗大力支持,将会培养更多相关的专业人才。

移动医疗企业积极吸引人才方面,也可以采取和医院、科研机构合作来扩充专业规模。

1.7.4市场风险

用户的观念错位,用户数量少且活跃度有限,推广难度较大,是制约移动医疗发展的市场风险。

大部分的移动医疗App的用户体验做得都不是十分地好,用户也很少使用。

医生的不愿意使用也是移动医疗发展的一个瓶颈。

医生们把移动医疗看做是对他们以往行事惯例的一个改变、一种颠覆,这种转变和颠覆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情愿。

艾媒资询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手机用户对移动医疗的认知度非常低。

仅有8.6%的用户了解移动医疗,77.1%的用户完全没听说过移动医疗。

风险规避方式:

通过医疗专业人士的推荐、整体服务可承受型以及内容和设备的广泛可用性来降低。

专业人士的推荐指导、移动医疗App内容的不断优化、智能手机的普及帮助移动医疗进入千家万户。

1.8移动医疗,下一个掘金时代

移动医疗通过提供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使医疗保健系统更有效地配置资源,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使更多人为之受益。

移动医疗是机遇,其前景广阔,其发展也任重道远。

中国拥有已达9亿的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用户群,中国也正处于通过政策改革和政府对可及性、质量和效率大规模的投入以提升医疗保健体系的过程中。

这两股力量的相互碰撞为移动医疗的成长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并以此满足中国人多种多样的医疗需求。

在中国,人们都对移动医疗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充满期待,这是由于移动医疗的应用可以使中国消费者驾驭他们自己的医疗保健。

54%的中国消费者相信移动医疗将改善他们管理自己整体健康状况的方法。

另外,45%的消费者希望移动医疗能使就诊更加便利,36%的人相信移动医疗将会减少医疗费用。

通过使用移动医疗解决方案,患者可以在社区诊所获得和在大型学术型医院同等质量的服务;偏远地区的医生也可以获得和大城市医院医生一样的知识和交流;医生和患者可以通过手机监控和管理慢性疾病。

更重要的是,这些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将会降低医疗成本。

需求最迫切的移动医疗解决方案是将病人实时的医疗信息整合到他们现有的医疗记录中,从而增加医生和病人之间的透明度。

24%的中国受访消费者了解或愿意使用信息整合服务,73%的消费者在将来愿意使用信息整合服务。

此外,中国的医生期望移动医疗能改善他们与医院以及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大约44%的受访医生认为移动医疗能给医院到来更好的流程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