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8398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例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范例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范例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范例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范例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例精.docx

《范例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例精.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范例精.docx

范例精

一、项目名称:

壮医发掘整理与推广应用

二、完成单位: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

三、完成人员:

庞宇舟、黄汉儒、黄瑾明、吕琳、钟鸣、黄贵华、林辰、韦英才、王柏灿、方刚、李凤珍

四、项目内容简介:

(一)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与项目背景

本项目属于医药卫生领域。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医药在本民族生存繁衍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由于历史上壮族没的形成统一规范的文字,千百年来缺乏文献记载特别是总结形成理论,壮医只能以口耳相传,师传徒受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在党和国家民族医药政策的指引和支持下,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项目组成员潜心投入壮医药的研究,经过三十多年的挖掘整理和总结提炼,构建了壮医理论,研究开发了壮医特色方药和诊疗技术,形成了完整的壮医学术体系,使壮医从无规范文字记载的民间医药上升为壮医学,成为我国民族医学发展的典范。

(二)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主要研究内容

(1)壮医学术源流研究:

通过开展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壮医的起源、历史、传承和发展脉络进行广泛的挖掘、梳理和总结,摸清壮医独特的医学观念、伦理方法、物质基础和防病治病经验,奠定壮医理论构建与特色方药和诊疗技术研发的基础。

(2)壮医理论构建研究:

基于壮医对人与自然,人体的生理特点、病理现象和疾病发生与防治的认识与经验,通过总结提炼、理论思维,构建壮医理论,使壮族民间医学经验上升为理论。

(3)壮医特色方药的研究:

通过广泛收集壮族民间用药和验方,对其中特色鲜明、效果确切的壮药、壮药方进行整理、总结和验证,创建壮医方药学。

(4)壮医特色诊疗技术研究与开发:

通过广泛收集壮族民间诊疗方法,对其中特色鲜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整理、总结和验证,开发壮医实用适宜诊疗技术,建立壮医特色诊疗方法技术规范及应用标准。

(5)壮医临床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壮医临床实践经验,通过系统总结、梳理和分化,构建壮医临床学科,创立壮医临床体系。

2.创新点及意义

(1)首次创立构建了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的壮医天人自然观”、“脏腑气血骨肉、三道两路、巧坞主神的壮医生理病理观”、“毒虚致百病、壮医毒论的壮医病因病机论”为核心的壮医理论体系,“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结束了壮医没有理论的历史,确立了壮医的学术地位。

(2)首次明确了壮药的范畴、分类、药性、功用,总结出了常用壮药和壮药方,创立了壮医方药体系。

(3)首次制定了壮医目诊、甲诊、指诊等特色诊断方法和壮医药线点灸、壮医经筋、壮医药物竹罐、壮医刺血等特色治疗方法等技术规范和应用标准,创建了壮医特色诊疗方法技术规范和应用标准体系。

(4)首次构建了壮医内、外、伤、妇、儿等临床学科,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壮医临床体系。

(三)研究成果

本项目公开出版包括《壮族医学史》、《中国壮医学》、《中国壮医针灸学》、《中国壮药学》等在内的学术专著近20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普类)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

(四)应用推广情况

以本项目成果为支撑,带动形成了广西壮医医疗(60多家壮医民族医医院、中医院壮医科、数百名壮医执业医师)、人才培养(壮医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壮药研发(10余家民族药制药企业,数十种壮药制剂)的壮医药体系。

壮医药成果引起了国家对广西民族医药的关注和重视,国务院和自治区在国家和广西重大发展规划中专门提出了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同时壮医特色诊疗技术广泛应用于周边省区,并辐射港澳台、东盟各国和欧美部分地区,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项目对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适应新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促进我国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创新点:

1.理清了壮医的起源、历史、传承和发展脉络,总结了壮医独特的医学观念、伦理方法、物质基础和防病治病经验,奠定了壮医理论构建与特色方药与诊疗技术研发的基础。

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没有形成本民族规范统一的通行文字,有关壮医的史料散见于历代的汉文史料中,十分零散,壮医挖掘整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其史料进行收集、总结,弄清壮医真实的历史面貌。

本项目应用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方法,对散在于大量广西地方志、博物志、中医药典籍、汉文史籍、正史、野史中的壮医药史料进行广泛深入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在占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第一次对壮医起源、历史、传承和发展脉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经过归纳、分析总结出了壮医独特的医学观念、伦理方法、物质基础和防病治病经验,不仅证实了壮族医药的客观存在,而且从史料的角度,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壮医药的历史风貌,展示了壮医在壮族漫长的生存、繁衍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为壮医学术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创新点的代表性成果《壮族医学史》是壮族第一本系统地总结壮族医药史的专著,对继承和发扬壮族民族医药,丰富我国传统医学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基于壮医对人与自然,人体的生理特点、病理现象和疾病发生与防治的认识与经验,创建了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的壮医天人自然观”、“脏腑气血骨肉、三道两路、巧坞主神的壮医生理病理观”、“毒虚致百病”为核心的壮医理论体系,“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结束了壮医没有理论的历史,确立了壮医的学术地位。

壮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曾经在创用针刺治疗、制造金属针具,应用毒药与解毒药,防治痧、瘴、蛊、毒、风、湿等病以及内病外治,导引按矫、目诊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医学水平。

但由于缺乏文字总结的文献记载,壮医千百年来没有形成理论,一直以经验医学方式在民间流传。

本项目运用多元综合理论构建原理,根据壮医对人与自然,人体的生理特点、病理现象和疾病发生与防治的认识与经验以及壮医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古老而通行的本民族语言以及新老壮文,加上壮、汉文化交流等因素,已具备了上升为理论的条件。

通过总结提炼、理论思维,构建了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脏腑气血骨肉、三道两路、毒虚致病学说和调气解毒补虚治疗原则”为核心的壮医基本理论体系,

使壮族民间医学经验上升为理论,实现了壮医发展的重大突破,作为壮医理论体系主要载体的《中国壮医学》专著的出版,是壮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和基本形成,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规律,为我国一些尚未进行总结的少数民族医药的研究探索作出了榜样,具有示范作用。

3.在“毒虚致百病”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三毒病因说、二元病机论、四项治疗原则”为核心的壮医毒论,突出了壮医理论的特色,创造性提出了“从毒求因,以毒论病,辨毒设法,解毒施治”的壮医毒论四位一体应用新理论,形成了壮医理论与临床研究的新特色。

“毒”是我国传统医学一类重要的、常见的致病因素。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壮族先民对毒有更深的感受和认识,对因毒致病及其治疗解救方法高度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壮医对毒的认识源远流长并独具特色,贯穿于壮医药从萌芽、形成到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于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壮医对毒的认识和使用处于经验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虽然近年来壮医药工作者对壮医毒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大多仍停留在整理总结阶段,缺乏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壮医的特色和优势的发挥。

本项目基于对壮医毒的历史渊源、内涵、分类、特点、致病机理、毒病诊断、防治原则、解毒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挖掘、整理、归纳、总结、系统阐述,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壮医毒论理论,并提出“从毒求因,以毒论病,辨毒设法,解毒施治”的以毒为核心,贯穿病因、病机、治疗、用药“四位一体”的壮医毒论应用新理论,并运用壮医解毒法对典型壮医毒病进行临床干预研究,搭建了以壮医毒论为指导,以解毒法为主要方法的干预风、湿、热、毒、痧、谷道病、两路病等壮医毒病的新平台,形成了壮医理论与临床研究的新特色。

4.完善了壮医诊断学、治法学、方药学、预防学等基础内容,创建了壮医内、外、伤、妇、儿等临床各学科,构建了完整的壮医学术体系。

壮医历史上没有形成诊断学、治法学、方药学、预防学等基础内容,更无内、外、伤、妇、儿等临床各学科。

本项目通过了大量的挖掘、整理研究,系统地总结形成了以“望、询、闻、按、探为基本诊法,目诊、甲诊、腹诊为特色诊法”的诊断学;以“内治法为基础,突出外治法作用”为特色的治法学;以“调气药、解毒药、通三道药、通两路药、治巧坞药、补虚药等10多类500余种壮药,300余首方剂”的方药学;具有浓厚壮族文化和壮医特色的预防学等壮医基础内容。

同时,根据壮医临床实践经验,系统总结、分化、创建了壮医内、外、伤、妇、儿等临床各学科,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壮医临床体系,为壮医2009年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序列并成功开考,壮医成为继蒙、维、藏、傣四大民族医后第五个获得执业医师考试资格的民族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5.挖掘整理了壮医目诊、甲诊、指诊等特色诊断方法和壮医药线点灸、壮医经筋、壮医药物竹罐、壮医刺血等特色治疗方法,进行了临床验证和规范化研究,建立了一批壮医特色诊疗方法技术规范和应用标准,并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目诊是最具壮医特色的诊断方法,本项目通过挖掘整理、临床验证、实验研究,进一步完善、规范了目诊观测方法、目诊器具、适应范围、优势病种等内容,建立了目诊诊断技术规范与应用标准,使目诊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壮医甲诊是壮医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病人爪甲的形状、质地、色泽和斑痕等变化进行观察,来辨别疾病所在的脏腑区域、寒热虚实、邪正盛衰和疾病预后或转归等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一直以来,壮医甲诊在壮族民间广为流传使用,本项目通过制定壮医甲诊技术规范与应用标准,使得这一特色诊疗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运用。

壮族地区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发现针刺器具实物的地区,本项目通过深入的挖掘、整理,完善了流传于民间的壮族针灸特色疗法,首次提出了壮医针灸“气血均衡学说”新学说,绘制了壮医针灸特定穴位图谱,为壮医针灸临床操作提供准确的指导。

形成了壮医针刺、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壮医药线点灸三大壮医针灸疗法。

对壮医针灸疗法及护理操作进行规范化研究,正确有效地指导了壮医针灸临床应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上世纪90年代初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民族医学适宜推广技术,在全国各地区300多家医疗构推广使用,接受此项疗法培训的各类人员超过10000人以上,同时,“壮医药线点灸疗法”,2011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医经筋疗法是来源于壮族民间的一种疗法,本项目挖掘、整理了“壮医经筋查灶法”弥补了现代医学对“筋结”病灶的形成并隐蔽于体内,且医疗设备不能检测的缺陷。

经筋筋结病灶的发现,对提高按摩、针灸、拔罐等疗法的疗效都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壮医经筋疗法规范化研究,目前已形成了“壮医经筋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效果。

本项目还对壮医药物竹罐、壮医穴位刺血等特色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整理及规范化研究,形成了“壮医药物竹筒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壮医刺血疗法技术操作规范”,为壮医特色疗法技术操作规范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总之,壮医各诊疗技法长期散落在壮族民间,加上没有文字记载,病证名称不统一,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不统一,至今无法准确评价各疗法的临床疗效。

通过选择代表性的诊疗技法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及规范化研究,形成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为全面的开展壮医诊疗技法的规范化研究提供可行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目前“壮医目诊”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壮医风湿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重点专科。

6.开展了壮医优势病种与壮医治疗有特色的病种研究,提升了壮医临床诊疗水平,增强了壮医临床服务的可靠性和可及性。

本项目通过开展系统的文献收集、专家咨询与实地调查、筛选、分析研究,总结出了壮医药防治妇产科疾病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筛选出了壮医妇科的优势病种。

在明确壮医妇科优势病种的基础上,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