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3871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1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x

《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x

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2021年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1所示:

表1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

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

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

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5.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

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

这反映了()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6.图1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

这一作品()

图1《冰嬉图》(乾隆时期)

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

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7.据表2可知,当时中国()

表2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1867年

1894年

数量

货值(海关两)

数量

货值(海关两)

113,441(担)

264,503

1,185,411(担)

2,467,590

33,502(担)

582,146

97,008(担)

2,046,897

火柴

79,263(箩)

71,384

6,615,327(箩)

1,638,931

113,430(吨)

992,649

486,295(吨)

3,221,343

186,176(担)

754,609

1,823,890(担)

9,507,153

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

武汉的这一状况()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9.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

’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

思想界这一状况()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10.图2、图3是中国抗战时期两次战役形势图。

这两幅图反映()

A.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

B.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

D.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11.表3所列活动()

表3

时间

活动名

主要获奖或展演(展出)作品

1956年8月

第一届全国音乐周

《广陵散》《阳关三叠》《嘉陵江号子》《祖国颂》《长征大合唱》等

1957年1月

第一次群众性电影评奖

《董存瑞》《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

1957年12月

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292位作者的321幅作品,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以人像、静物、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

A.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B.推动“双百”方针的提出

C.表明文艺领域出现“左”的倾向D.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

12.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

这一转变()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13.伏尔泰提出人类历史上有四个“值得重视”的时代:

伯利克里时代、奥古斯都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和路易十四时代,并将路易十四时代作为最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大加赞颂。

伏尔泰的观点()

A.体现历史进步的信念B.肯定君主享有至高无上权威

C.强调历史的延续不断D.反映启蒙运动天赋人权思想

14.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

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期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

这反映了()

A.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B.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D.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

15.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

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

据此可知,美国()

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16.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共识是“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与革新,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

这种变化反映当时日本()

A.修改宪法无法阻挡B.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C.大国主义思潮抬头D.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4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

从194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城市特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

接管各大城市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保甲制度。

参照乡村经验,不少城市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这种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

不久,街政府被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

1954年,国家颁布条例,规定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

通过街居体制,无单位、无组织的群众被全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

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

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

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

——以上材料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

(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

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表4所示)。

现有研究表明,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

表4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

10亿法郎)

1870

24

45.5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1910

85

162.4

1913

100

192.4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材料二

图4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以1900年为100)

——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

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

(要求:

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二)选考题:

共10分。

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材料

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

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

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

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

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

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

——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1)根据材料,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

(4分)

21.[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材料

1956年爆发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加剧了阿拉伯各国与以色列的冲突与矛盾。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发动军事进攻,数天之内便占领加沙地带和整个西奈半岛,并攻入苏伊士运河区。

后来双方在联合国调停下停火。

这场战争仅6天即告结束,史称“六日战争”。

战争使以色列控制面积增加到原来的4倍。

战争发生后,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以及美国政府的援助大量涌入以色列。

这使以色列犹太人原有的忧患意识明显消退,许多人追逐物质享受,不愿再从事艰苦的生产劳动。

战争的残酷性也使一些人转向宗教,宗教领袖与宗教政党在世俗犹太人中的影响明显增加。

与此同时,一般民众的鹰派倾向不断加强,以色列政府在处理阿以关系问题上的态度也日趋强硬。

——摘编自张倩红、宋静静《“六日战争”对以色列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日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六日战争”的影响。

(6分)

22.[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材料

1921年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

表5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

出生年份

籍贯

备注

何叔衡

1876

湖南

秀才,新民学会会员

董必武

1886

湖北

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

李达

1890

湖南

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

李汉俊

1890

湖北

曾留学日本

毛泽东

1893

湖南

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

包惠僧

1894

湖北

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

陈潭秋

1896

湖北

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

王尽美

1898

山东

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恩铭

1901

贵州

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刘仁静

1902

湖北

北京大学学生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

(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

(6分)

 

参考答案

  单选题:

  1-5:

CBDAD

  6-10:

CDDBB

  11-16:

ACADBC

  简答题:

  17:

 

  

(1)中共在解放区基层治理总结经验教训;国民党政权崩溃,保甲制度弊端丛生;城市三级政府制度效率低下;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制定和颁布“五四宪法”。

(6分)

  

(2)变化:

居委会职能扩大;社区式管理渐趋主流;新型社会组织出现参与社区管理;基层管理民主化程度提高,协商式民主逐渐发展。

  意义:

提高了基层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创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扩大基层民主,保障民主权利。

(9分)

  18:

 

  

(1)原因:

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联系的日益密切;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本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的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6分)

  

(2)历程:

①一战后~二战结束:

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下降趋势。

  原因:

两次世界大战阻碍了经济交流;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资本主义对其经济封锁;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造成货币贬值、汇率混乱,很多国家提高关税、实行贸易壁垒(6分)

  ②二战后至今:

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上升趋势。

  原因:

战后和平的国际环境;美苏冷战一定程度上限制金融一体化和移民,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战后世界经济从无序到有序、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市场经济发展;各国注重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的推动。

(9分)

  19:

 

  示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变与不变”

  自西汉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

在漫长的两千多年当中,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其历史地位,直到晚清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变”。

首先体现在历史地位上,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政权更迭的频繁使得儒家的“纲常礼教“深受冲击,同时也因人们饱受战乱之苦,使得佛教和道教盛行。

直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深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其次从思想内容的发展来看,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思想文化,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增加了神话色彩,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儒学与佛教和道教三教合流,宋代形成理学,儒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明清时期,李贽、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对儒学批判继承。

李贽反对”三纲五常”,提倡”男女平等“。

黄宗羲等人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将传统的民本思想向民主思想转变。

由此可见,无论是儒学的历史地位还是其思想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当中都发生着变化。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变”。

儒学自汉代以来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明朝时期将程朱理学确立为统治思想,直至晚清始终处于统治地位。

儒学的基本内涵和道德素养始终不变。

孔子创立儒学所提倡的思想核心“仁“和政治上的”民本“思想贯穿始终。

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修养,如”舍生取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传承。

这些思想也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精华所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在漫长的两千年历史中经历了“变与不变“。

儒家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但其历史地位和思想精髓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曾起到抑制思想发展的作用,但其在维护政治稳定和传承并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12分)

  20:

 

  

(1)因素:

政治上,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6分)

(2)不同:

前者强硬削藩,削夺诸侯王封地,后者以温和方式,改变继承王国的方法;前者引起七国之乱,后者有利于政局稳定;前者并没有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后者将王国越分越小,再也没有能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4分)

 21:

  

(1)历史背景:

美苏争霸在中东地区争夺激烈;在美苏的支持下阿、以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领土矛盾不断升级;联合国因大国操控,维护世界和平的效力受到影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等泛阿拉伯运动兴起。

(4分)

  

(2)影响:

使以色列的实际控制区域大为增加,确定了其战略优势,影响到中东格局;美国援助及犹太人的大量涌入进一步促进了以色列的发展;使以色列部分犹太人消减了忧患意识;以色列宗教影响加强;阿拉伯国家损失严重,加强了阿拉伯国家的联合报复;不利于世界和平、中东和平,中东失业、流民、政治等许多问题解决更加复杂。

(6分)

  22:

  

(1)代表多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两湖地区;都是知识分子,多是青年知识分子;都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有差别。

(4分)

  

(2)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旧民主主义失败,中国革命呼唤新的阶级和政党;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