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评价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3858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改革评价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程改革评价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程改革评价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程改革评价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程改革评价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改革评价方案.docx

《课程改革评价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改革评价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改革评价方案.docx

课程改革评价方案

高坝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2012——2013学年课程改革评价方案

一、理论依据

(一)认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知识具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

确定的一面指人的认识对象是客观的,认识作为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映,具有确定的内容;不确定的一面指知识作为人类认识的结果,它并非必然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似是而非,半是半非的“知”与“识”是人类认识过程中常有的现象。

从人们的认识过程来看,由于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主体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所得的结论也就不同。

(二)科学观基础现代科学揭示:

知识作为一种动态的存在有它的易变性和开放性及互动性。

所谓易变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是人类知识长河的一个环节。

人类不可能穷尽对真理的认识。

把人类一个阶段的认识的成果当做终结的成果,无疑是自我封闭发展的道路;开放性有多种含义:

其一,学科之间是开放的。

各门学科有着紧密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一门学科的发展可以为另一门学科提供基础,另一门学科发展了起来,反过来又可以推动这门学科的前进。

学科与学科在相互推动中向前发展。

其二,知识与环境之间是开放的,社会对知识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

这一变化的要求促进了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丰富又促进了社会之间交流,认识往往在争鸣中得到发展。

互动性是指知识与认识主体的互动性和认识主体之间的互动性。

知识改革了认识主体,认识主体的改变也同时改变他对知识的认识。

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主体使自己不断地丰富了起来。

与此同时,认识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高,主体对知识就会有更新的看法与更深的理解。

学科发展了起来,反过来又可以推动这门学科的前进。

学科与学科在相互推动中向前发展。

其二,知识与环境之间是开放的,社会对知识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

这一变化的要求促进了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丰富又促进了社会之间交流,认识往往在争鸣中得到发展。

互动性是指知识与认识主体的互动性和认识主体之间的互动性。

知识改革了认识主体,认识主体的改变也同时改变他对知识的认识。

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主体使自己不断地丰富了起来。

与此同时,认识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高,主体对知识就会有更新的看法与更深的理解。

(三)教育学基础:

当代教育基地由“内适质量”、“外适质量”向“个适质量”转化和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内适质量”观以学科教学内容为核心,由于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中,这一要求直接导致了“教材中心”程模式,教育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几乎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外适质量”观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就是依照社会需要制订教育目标,并据以设计与组织教育活动,最后以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判断教育质量的高低。

这种评价模式的特点是注重外部需要,并以外部满足的程度作为评价课程质量高低的标准。

依据外适教育质量观制订的评价标准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是一种目标参照的绝对评价。

“个适质量”观强调学生作为人自由与独特性、整体性,自我指导性,认为学生智能的训练、心智的发展和完善比利的目的更重要;人格的陶冶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这种强调学生个体自由发展的“个适质量”观,与强调知识本位和外部需求的质量观相比,给了学生以自主人的地位,学生不再被作为适应外在目的被训练的对象,而是在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一定阶段上自我实现的人。

二、理念基础

(一)在评价的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根据<纲要>的精神,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课程的发展,改变评述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

承认评价对象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但评价的基本目的不是为了检查课程、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状况或具体表现,鉴定出他们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使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明确化、凝固化,而是要从这些差异的分析中去判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发掘适合评价对象发展的教育方法,促进她们的发展和表现,让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

(二)在评价的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传统教育评价由于其目的重在甄别、选拔,所以只关注教育活动的结果,对教育活动过程很少关注,而新课改倡导的是以促进发展为基础的过程性评价,认为只关注结果的是终结性评价,其实是对“过去”的关注,并不利于促进发展。

评价是一个过程,不仅仅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后,同时也应伴随和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促进发展的评价不仅需要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需要形成性的过程评价,应是通过关注“过程”修而促进“结果”的提高,评价的重心在“过程刀”。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三)在评价的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传统教育评价主体是比较单一的。

这样的评价模式,使评价信息来源单一,评价结论也很容易出现片面、主观等问题,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而且评价价值取向实质上还停留在目标取向的评价水平上,即使有时强调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理解,被评价者仍然只是被评价、被理解的对象,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这样的状态往往造成被评价者对评价的对立、拒斥心理,非常不利于评价结果的反馈、认同,不利于评价的改进和发展功能的发挥。

新评价强调改革这种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实施多主体评价,即加强学生、教师、学校的自评和互评,畅通多方面信息反馈的渠道,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学生、学校以及一切与教育有关联的对象的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为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真实,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被评价者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评价各方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与技巧的增强。

(四)在评价结果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而是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传统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和评比,因此非常关注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公证性和客观性,运用各种标准的评价工具进行纯客观的评判,拒斥被评价者对评价的介入,漠视被评价者与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与协商,使评价变成了一个机械、死板、对立的过程,非常不利于评价结论的反馈、认同,更谈不上根据评价结果实施改进,新的评价理念非常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并在反思中变“结果”为“起点”,在更高水平上获得发展。

注重被评价者在评价中的作用,鼓励被评价者本人对评价的主动参与,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五)在评价的内容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传统课程评价的范围往往比较狭窄,极易以偏概全,新评价理念则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强调对评价对象各方面活动和发展状况的全面关注;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倡从单纯注重知识转变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库的体魄,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能力等方面发展。

(六)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性评价。

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是量化范式下的标准化测验,常规测验,而这样的评价则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僵死化,简单化和表面化,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被抽象成一组组僵化的数字,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也被简化为可能的几个数量,而质性评价则是在反思量化评价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更逼真地反映教育现象的一种评价,也就是说质性评价能够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

(七)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主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在传统教育评价中,由于评价者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被评价者是诚惶诚恐的服从者,两者之间的关系常常是死板,僵化甚至对抗的。

在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是拥有主体性的人,两者之间是平等、互惠的和谐友好关系,两者之间更多的沟通、理解和协作,评价者更多的是给予被评价者关注和关怀,关注被评价者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和积极评价,以帮助每个个体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拥有自信,挖掘潜能,发挥、发展特长,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三、评价对象及内容

(一)关于学生评价

1、发展性评价。

所谓发展性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

(1)基本特点

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在实施中制定明确、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评比

发展性评价注重过程

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发展性评价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2)基本程序

①明确评价内容一般说来,促进学生全面发表的评价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两个方面。

学科学习目标评价体现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并据此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和具体的评价指标,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不断收集各种信息,监控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例如,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可以分解为主旨、格式、语言等三个方面,而语言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等指标。

一般性发展目标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目标涉及了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道德品质,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公正,关心集体,保护环境,富有同情心与责任感。

学习的愿望与能力’能承担学习的责任,并努力使自己优秀;能运用各种学习才略来提高学习水平,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拥有熟练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考和推理的能力,能提出有创造性的思想并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

交流与合作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定目标:

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包括理解和赞赏人们之间的分歧与独立;能把自己当做集体中的一员,评价和管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为;能解决因观念和信仰的不同而造成的分歧和冲突。

个性和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表现出勤奋、坚强和独立、自律以及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体品质。

②选择评价方法,设计评价工具、

可供选择的方法除一般的纸笔测验外,重视使用质性评价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情境测验法,行为描述法-,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等。

一般用评价表作为评价工具。

设计制作此类表格时注意以下几点:

评价表的形式既可以是评价表格,也可以是评价项目清单。

不仅要有反映学生成绩的评价表,而且争取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表。

评价表的设计要体现出“以质性评价为主"的评价理念。

评价表的设计要考虑评价主体多元化需要,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其他方面的评价都体现出来。

 [示例1]

 

 XX学科学习情况评价表

 

评价范围

 

考核成绩

轶事记录

内容甲

单元A

 

 

单元B

 

 

单元C

 

 

内容乙

单元A

 

 

单元B

 

 

单元C

 

 

内容丙

单元A

 

 

单元B

 

 

单元C

 

 

期( )考核成绩:

 

 

 

教师评语:

 

 

 

 [示例2]

XX科课堂观察检核表

 

学生姓名:

                  所学内容:

                 

 

项     目

 

1

 

2

 

3

 

说   明

 

是否认真(听讲、作业、讨论)

 

 

 

 

 

 

 

1=认真2=一般3=不认真

 

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言、提问、讨论与交流)

 

 

 

 

 

 

 

1=积极2=一般3=不积极

 

是否自信(提出异议并大胆表达)

 

 

 

 

 

 

 

1=积极2=一般3=很少

 

是否勇于与人合作(协作、听取别人建议)

 

 

 

 

 

 

 

1=能2=一般3=很少

 

是否有思维条理性

 

 

 

 

 

 

 

1=强2=一般3=不足

 

是否有思维创造性(独立和创新)

 

 

 

 

 

 

 

1=强2=一般3=很少

 

总 评

 

 

 

 

 

 

 

 

 

2、成长记录袋评价

[示例2]

XX实验探究活动评价表

参照以下各项给予评价: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孤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2、成长记录袋评价

所谓成长记录袋(档案袋)评价是批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其最终意义在于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运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

⑴展示型

收录学生自己选择出来的最好和最乐观的作品,作为学习成果展示的依据。

⑵文件型

收集同学的反映、教师的评价以及成绩测验等表示学生成绩的系统性,持续性资料,以此作为量化和质化的系统参数。

⑶课堂型

集成依据课程目标描述的学生所有的成绩,教师的随堂说明以及教师的教学计划及学生的大成情况,以此作为对学生的部分评断。

xx年级关于阅读及写作目标和达成情况的问卷评价

学生姓名:

·你是否已成为一名出色的读者和作者,你有哪些长处和不足?

·回顾自己的历程,你会为自己成为出色的读者和作者确定什么目标?

·自我反思:

当你看看自己的档案袋,作为一名读者,你的感觉如何?

为什么这样认为?

(二)关于教师评价

1、基本特点.

·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

·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

·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

·评价应多元化,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2、基本方法和步骤

(1)初次面谈

在一个评价周期的开初,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共同拟定过程和内容的具体框架,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明确评价宗旨:

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明确评价的过程和步骤,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心中有数。

·明确评价重点,以及评价信息和数据收集的种类、渠道、方式和步骤,确定征求意见的人选。

·为整个评价工作确定时间表

(2)收集信息

·课堂听课

以协商和随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后共同讨论,确定评价意见。

·教师自我评价

·征求第三方意见

评价者为间接了解和全面掌握被评价教师的情况而与有关人员(如学生、同事、家长以及社区及主管部门等)进行的访谈和问卷。

·查阅文献资料

包括被评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与总结,教案、学生的笔记、考试成绩、作业、作品等。

(3)评价面谈

·总结被评教师本评价周期内的工作,探讨其优点和成就,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求解决问题和

不足的方法。

·商定被评教师的发展目标,从而起到引导和激励教师发展和为下周期评价提供评价依据的作用。

·撰写评价报告。

由两部分组成:

其一,如实地、充分地反映评价者和被评教师在评价面谈中的谈话要点和结论,记录被评教师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其二,确定被评教师来年一个阶段周期的个人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活动计划和具体时限等。

(4)复查面谈。

3、评价标准(参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1)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基础目标

指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

·提高目标

即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目标。

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三方面。

自主性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自由控制自己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为,.表达自己的见解的意识和行为;主动性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的选择性、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求知欲和主动积极参与以及合作交往能力等;创造性是指对现实和历史的超越,更多地表现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上。

·体验目标

指课堂活动中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心理气候,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到课堂生活的乐趣和愉悦。

(2)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确定重点、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

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结构。

同时,教学内容应充实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的成果。

·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综合。

一方面,从科学理性出发,努力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并具有科学意识、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能力。

另一方面,从人文性、社会性出发,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意志、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关注学生及师生间的社会交往和课堂教学环境的潜在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人品质。

·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策略和方法:

学生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高自我表现的机会,给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

根据人们对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研究的结果,一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为一个教学单位的1/2以上,最好达到2/3以上。

·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合作、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但不能流于表面形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

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差异,个别指导,分层教学,使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当前高考思想和模式情况下,科学稳妥地探索和实践。

·鼓励创新

教师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行为,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教学能力:

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课堂驾驭能力

能较好地对课堂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不同地情况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教学容量适当,教学结构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

·实践操作能力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演示实验以及教具的运用适时适度,且操作规范熟练。

·现代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规范、精练、简明、生动;板书版画设计合理,字体规范。

四、过程管理

l、建立学校课程改革领导组和业务组。

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

李杰

副组长:

虞博阮荣全

成员:

叶祖芳李玉王鸿海任守斌寇越有

业务组:

吴克来孙莹刘晓胡赵波刘智民

2、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课改动员报告会、专家专题报告会、分科课改培训等活动。

3、围绕课改实验,结合学校特点,确立课改实验课题,进行扎实有效的实验研究工作,并确保每阶段的研究成果。

4、备课组每周组织一次课改研讨课,实行课前集体备课、课后个案分析、讨论总结,推动课改进行,教研组每两周举行一次课改例会,研讨下周课改活动方案:

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专题“课程改革研讨会",汇总情况,做好总揽、交流、平衡工作。

5、组织教师积极撰写论文,优化课程设计,参与上级组织的课改教学设计,论文、优质课和CAL课件设计,向校刊校报等杂志专栏投稿。

6、建立学校“课改档案夹修,收集优质活动的相关文字、音像、图片资料,做好档案化管理。

7、学科组每周上一节体现新课程思想的示范课;学科组的课改研究成果、典型经验每月以书面形式上报课改领导小组。

成立学习研究中心组,学习教育名家名著,记录学习心得笔记,及时把握为新动态,创设新课改研究的浓郁氛围。

8、充分发挥班集体、班团等团体的教育教学功能,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进一步开辟校园文化资源,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促进作用;把团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基础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提高课实施的社会化水平。

五、时间部署

1、准备阶段:

(2012年9月2012年10月)

(1)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国家课程标准

(2)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

(3)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及中心业务组。

(4)在各科教学实验中先进行课改实验为实施阶段作准备。

(5)优化教师办公环境,设立学校网站和教研组网页,促进教师互动教学。

提高办公室电脑的利用效率,为教师的课改准备充足的条件。

(6)利用校刊、校报等宣传阵地,作课改起始准备,为课改顺利实验打好前阵。

(7)聘请专家、学者指导课改工作。

(8)购买和交流有关课改的资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广阔空间。

(9)与兄弟学校学习交流。

2、实施阶段:

(2012年10月一12月)

(1)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组织有关教师参加由市局统一组织的课改通识培训。

(3)全校所有实验科目整体联动进行实验。

(4)召开学科组长会议,落实课改实验工作重点以及过程管理办法。

(5)各科开设一系列研究课,反映各学科教师教学中的课改理念。

(6)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实质性开发校本课程。

(7)全面展开新教材的教学研究。

(8)强化各学科及学科间的综合研究。

(9)完善教育评价、教学评价体制。

(10)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学科组长每月上报一次集体备课情况。

(11)继续利用《教育科研论文集》及教育论坛等交流和展示课改成果。

(12)落实、检查各学科过程管理情况,注重材料收集、整理,实行档案化管理。

3、总结推行阶段:

(2013年2月一2011年7月)

(1)全面总结课改成果与经验,撰写课改实验总结报告。

(2)全面汇总每年课改档案。

(3)进一步修正和健全适应形式发展和本校实际的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体系。

(4)汇编教改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