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2960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1km=103m

1m=10dm

1m=100cm

1m=103mm

1mm=103µm

1µm=103nm

1m=106µm

1m=109nm

2.刻度尺的使用

(1)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2)如果刻度尺折断、损坏或零刻度线磨损了,应选取刻度线清晰的一段,从某一整刻度开始测量。

(3)度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4)在测量时,读数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误差与错误

减小误差的三种方法

(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若有错误的测量数据,应先将错误数据去掉,再将剩余的数据取平均值,结果位数应和测得的数据位数相同)

(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3)改进测量方法

4.停表的读数方法

大针代表秒,小针代表分钟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1)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路程,经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快。

(2)路程相同时,比较所花的时间,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的快。

2.速度公式:

v=S/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1m/s=3.6km/h

2.人步行速度:

1.1m/s;自行车速度:

5m/s

3.V平均=S总/t总

4.速度的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第四节测平均速度

1.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金属片停表刻度尺小木块

2.实验步骤: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4)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2

3.斜面为什么要保持很小的坡度:

便于测量时间,减小误差

4.金属片的作用:

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便于测出小车通过相同路程的时间。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音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较慢,气体中最慢。

5.15摄氏度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

6.回声。

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0.1s时,人耳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人与障碍物的距离为17m时)

7.骨传导: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声音的高低。

(1)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Hz)

(2)人耳的听觉范围:

20Hz~20000Hz次声波:

低于20Hz的声;超声波:

高于20000Hz的声。

(3)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声音,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为声。

2.响度:

声音的强弱。

(1)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2)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3)利用减少声音分散的方法可以增大响度

3.音色。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4.波的疏密决定音调,波的高低决定振幅,波的形状决定音色

5.力量的大小改变振幅,从而影响响度;

弦乐器的琴弦长短,粗细,松紧决定音调(琴弦越短,越细,越紧,音调越高)

管乐器的空气柱长度决定音调(空气柱越长,音调越低)

5.盛水的瓶子,水越多,敲击声音调越低,吹瓶口时,音调越高。

6.次声波传播距离远,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强烈。

第三节声的利用

1.声可以传递信息(蝙蝠的回声定位,倒车雷达,声呐,B超)

大自然的一些活动会产生次声波,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

2.声可以传递能量。

(超声波清洗物体,去除人体内的结石)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4.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5.控制噪声:

(1)防止噪声产生

(2)阻断噪声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要点: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5.体温计特点:

只升不降

6.体温计量程:

35~42℃分度值:

0.1℃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

2.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熔化吸热

3.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凝固放热

4.实验:

探究固态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实验器材组装顺序:

从下到上

(3)注意:

①试管内装固体,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放在固体的中央;②大烧杯内的水要以没过试管内的固体的高度,且试管不能接触烧杯底部为适量;③水浴加热法的目的是受热均匀且较为缓慢,温度上升较慢

(4)固态分为两类:

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

(5)同一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6)非晶体有蜡、松香、玻璃、沥青

(7)晶体有冰、海波、各种金属

(8)水中加入酒精或盐会使凝固点降低(防冻液)下雪后在路面撒盐能使冰在较低温度熔化。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汽化吸热

2.汽化有两种形式:

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缓慢的汽化,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只有达到沸点才能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4.液体沸腾条件: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5.不同液体沸点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受气压的影响,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6.要缩短实验的加热时间可采取的方法有:

①减少水的质量;②提高水的初温(用温水);③给烧杯加盖;④增大酒精灯的火焰

7.沸腾现象:

沸腾时形成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8.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煮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内的水沸腾时,碗中的汤不会沸腾。

因为碗内的汤只能达到沸点,与锅里的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

9.液化:

物质从气体变为液态,液化放热(水蒸气烫伤比热水烫伤更严重)

10.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液化气)

11.电冰箱被称为热的搬运工,氟利昂在冰箱内汽化吸热,在冰箱外部液化放热

12.水蒸气遇冷液化(戴眼镜的人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上有白雾;冬天屋内的玻璃上有小水珠)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升华吸热

2.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凝华放热

3.升华:

樟脑片变小、冬天结冰的衣服变干、

4.凝华:

霜、雪、窗玻璃上的冰花、雾凇

5.先升华后凝华:

碘、灯泡变黑

6.温度比较低时,水蒸气遇冷液化;温度低于0℃时,水蒸气遇冷凝华

第四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子、激光掘进机、瞄准时三点一线、日食、月食

3.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放大、缩小、等大都有可能,与物体和光屏的距离有关

4.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

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的速度非常接近于c;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4c,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c

5.光年是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

第二节光的反射

1.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实验:

将光屏沿法线向前折或向后折,在光屏上均不能找到反射光线,可得出: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6.作图:

例1.如图1所示,AO是入射光线,MN为平面镜,在图1中正确画出反射光线。

例2.物体AB上的B点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在B”点,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例3.小明用平面镜将一束太阳光反射到竖井中,如图5所示。

请在图上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镜面与水平面夹角的度数。

例4.有一光源S在平面镜前,经平面镜的两束反射光如图7所示,请你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确定光源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两种作图方法:

光的反射定律-做法线;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平分)

例5.自行车尾灯

例6.雨后的夜晚,迎着月光走与背着月光走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也可以表述为: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3.应用:

医生检查牙齿的小镜子,军事上的潜望镜,塔式太阳能电站

4.实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利用玻璃板既能成像,又能看清后面物体的特点,来确定像的位置

(2)用未点燃的蜡烛代替点燃的蜡烛的像,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

(3)玻璃板和桌面一定要垂直,否则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不能和前面蜡烛的像重合

(4)玻璃板要薄,厚玻璃板容易看到两个像

5.器材:

白纸,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铅笔,刻度尺

6.实验步骤:

①桌面铺一张白纸,将玻璃板竖直地立在桌面上

②点燃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③将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前后移动,直到它跟平面镜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④用笔继续前后两支蜡烛的位置,即物和像的位置

⑤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复步骤③④

⑥连接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对应的像在纸上的位置,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7.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都是光的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汽车前灯的反光装置、太阳灶),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汽车的观后镜、街头路口的反光镜)。

8.入射光线都是从光源发出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过光源的像

第四节光的折射

1.折射: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3.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4.光在空气中,角最大

5.折射现象:

池水变浅、筷子变弯、海市蜃楼、早晨提早看到太阳

作图:

例1.如图1所示,SA表示从空气斜射向水面的一束光线,在图中画出这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光线(大致方向)。

图1

例2.发光点S发出的一条射向水中的光线,在水面发生折射后,经过P点。

请你在图3中大致做出入射光线及其相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例3.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某种液体中,被水平放置在液体底部的平面镜反射,最后返回到空气中,如图5所示。

请在图中画出这时的反射光线和在水面处的折射光线。

例4.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向一块玻璃砖的侧面。

请画出光线进入玻璃砖的折射光线和从玻璃砖的另一侧面射出时的折射光线。

例5.请在图12中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例6.请在下图中标出入射线,反射线,折射线

第五节光的色散

1.色散:

太阳光是白光,它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2.色带的颜色依次是:

红、橙、黄、绿、蓝、靛、紫

3.白光是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4.红光之外的辐射叫做红外线,光谱的紫端之外的光叫做紫外线。

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不可见光

5.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

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应用红外线夜视、红外线取暖、红外线遥控、红外线探测、红外线拍摄人体热谱图)

6.紫外线:

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于骨骼的生长和身体健康都有好处;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手术室、病房灭菌);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器)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透镜

1.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远视镜片)

2.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镜片)

3.简易测凸透镜焦距:

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调整凸透镜与纸的距离,纸上会出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

用刻度尺测出凸透镜光心到光斑的距离,这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4.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5.凸透镜: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6.凹透镜: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的虚焦点;从凹透镜一侧射向另一侧虚焦点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7.作图:

例1.在图1的甲、乙两图中画出经过透镜的折射光线。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通过平面镜看物体,要翻过试卷;通过凸透镜看物体,要将试卷倒过来

2.

2.实验:

(1)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便于观察像的特点

(2)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得不到像,原因:

①蜡烛在焦点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像成在很远的地方,光屏无法移动到该位置。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1.眼镜相当于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较薄,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较厚。

2.依靠眼睛调节能看清的最远和最近的两个极限点分别叫做远点和近点。

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在大约10cm处。

25cm叫做明视距离

3.近视眼及其矫正

4.远视眼及其矫正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有两组由凸透镜组成的镜片,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做物镜

2.目镜都起放大镜的作用

3.显微镜的物镜是投影仪,望远镜的物镜是照相机

4.视角:

从物体两端向眼睛(晶状体)的光心所引的两条直线所夹的角叫做视角。

视角越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越大,人看物体越清晰,视角的大小决定于物体的大小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一节质量

1.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kg

1t=103kg

1kg=103g

1g=103mg

1kg=106mg

3.一枚大头针的质量80mg;一元硬币的质量6g;一个鸡蛋质量60g;一个苹果0.15kg

4.生活中的质量单位:

公斤、斤、两1公斤=1千克;1公斤=2斤;1斤=10两;1两=50克;1斤=500克

5.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②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要用烧杯或相同的纸

6.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放——将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②拨——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③调——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④测——将物体放到左盘,将砝码放到右盘,用镊子按照先大后小的顺序向右盘增减砝码及调节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⑤读——读数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⑥收——整理器材

7.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第二节密度

1.ρ=m/v变形:

m=ρ/vv=m/ρ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基本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

2.密度与质量的区别:

质量是所含物质的多少,所含物质减少,质量就会减少。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物质的状态、温度有关。

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物质在相同的状态和温度下密度则是相同的。

3.1g/cm3=103kg/m3

4.1m3=10L(升);1L=103ml(毫升);1ml=1cm3;1m3=106ml=106cm3

5.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其物理意义是体积为1m3的水质量为1.0×103kg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

实验中应根据液体的体积先选取量程,应该一次量取;再选择分度值最小的,减小误差。

2.量筒可以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也可以间接测量固体的体积,固体放入量筒中,液面会上升,两次示数之差就是固体的体积。

3.量筒不能放在天平上。

4.测量固体的密度:

①形状规则的固体——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出长宽高。

ρ=m/L1L2L3

②密度小于水,大头针压入水中

③密度大于水,用细线系好。

5.测量液体的密度:

①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m1;

②将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液面对应的示数为V;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m2

∴液体的密度ρ=(m1-m2)/v

6.不要测空烧杯的质量,误差太大不可取,会使测得的密度偏大。

7.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

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温度,气体热胀冷缩最明显,密度

受温度影响最大。

3.风的形成:

一定质量的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了风。

4.水结成冰,质量不变,密度变小,所以体积变大。

冬天的水管不是冻裂的,而是涨裂的。

空水管不会“冻裂”。

5.水的反常膨胀:

水的密度在4℃最大,所以0~4℃水会热缩冷胀,即温度升高,体积减小。

高于4℃时,仍然热胀冷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