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大全哲学常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2944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大全哲学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大全哲学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大全哲学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大全哲学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大全哲学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大全哲学常识.docx

《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大全哲学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大全哲学常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大全哲学常识.docx

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大全哲学常识

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按考点分类大全·哲学常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08江苏卷)27.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C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2.物质  

(08江苏卷)26.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B

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

(08海南卷)20.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

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D)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08广东卷)39.(11分)乔治·贝克莱指出:

“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感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

”他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

  

辨析:

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①贝克莱的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视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存在。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会因为人的意识是否感知而忽生忽灭。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贝克莱所认为的物质依赖于意识。

  

3.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10多个省区持续降雪.出现低温冰冻的极端天气现象,造成严重的灾害,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极大灾难和损失。

有专家指出,极端天气如果发生在远古或者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就不会构成如此严重的灾难。

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灾害,和时值“春运”、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以度防灾准备不足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有密切关系。

鉴于此,我国政府提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高度重视防范灾害的工作。

回答29~31题。

  

(08全国一卷)29.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极端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表明C  

①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随之深化和发展  

②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和失控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使人类超越自然而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4.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08四川卷)30、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D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08四川卷)39·(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

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材料六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

恩格斯说:

“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马克思说:

“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  

(6)联系材料五、六,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12分)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人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的需要。

人类认识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多方面影响,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保护自然,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

5.意识  

6.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08上海文科综合政治)6、依据人物性别、年龄、职业、身份、性格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不同,京剧的行当可以划分为生、旦、净、末、丑。

每一行当都有不停地脸谱造型,这些脸谱是对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后艺术加工。

用哲学的语言来说,C  

A.艺术源于艺术家的主观创作   B.客观现实以艺术作为摹本  

C.艺术是对客观现实能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是对艺术的再创造  

7.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8.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08广东卷)40.(17分)材料l:

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

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2:

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

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

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0分)  

①从材料1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

②材料2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

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08四川卷)29.在维生素摄入问题上应有的科学态度是A  

A.根据身体需要确定维生素摄入量B.根据别人经验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C.根据个人感受确定维生素摄入量D.根据最新研究报告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

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回答16—17题。

  

(08海南卷)16.“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创建思路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A)  

①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②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中发掘有利因素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旅游业的规律、商机和条件④把握原生态文化凝固不变的特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1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08全国二卷)32.为了节约资源,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一些地区试行教科书免费循环使用。

学期结束后,教科书由学校收回,供下一个年级使用,几年更新一次。

教科书之所以可以循环使用,从哲学上看是因为C  

A.思想内容的存在同物质载体无关  

B.思想内容的稳定要求物质载体的稳定  

C.物质载体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思想内容  

D.物质载体的稳定有利于思想内容的稳定  

(08山东卷)19.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A)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13.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4.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08全国一卷)30.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D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5.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08全国一卷) 3l .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B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6.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7.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08宁夏卷)21.“100-1= 0” 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

“100-1= 0” 蕴含的哲理是C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08广东卷)25.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某小区居民全员参与共建文明小区。

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B)  

A.部分依赖整体B.部分影响整体  

C.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D.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08全国一卷)39.(60分)根据材料和图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西方把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太的叙事史诗”。

  

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10  

分)  

整体和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

系。

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国家整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家作为整体在矛盾同一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强大了,民族自治的地方将获得快速发展;作为部分的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了,国家整体将更加强大。

(08上海卷)35.(3)温家宝总理说:

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那个最慢的船只。

如果我们发送了最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请用联系的观点并结合材料简要解释这段话所蕴涵的哲学道理。

(4分)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辨证统一,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只有改善最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才能改善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08海南卷)26.(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材料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编列的2008年度中央财政预算有关民生投入的“清单”:

——用于教育的投入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增长45.1%,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9.4%提高到11.83%。

  

——医疗卫生事业安排预算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增长25.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5.8%提高到6.3%。

  

——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投入2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增长24.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20.12%提高到20.91%。

  

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使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至于人们将今年的中央财政预算称为“民生财政”。

  

(3)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8分)  

整体与部分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

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分)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同时,要把改善民生置 于社会建设的全局中,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3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2分)  

18.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08上海卷)14.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

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B)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19.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20.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1.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也称作“大部制”改革。

  

(08天津卷)32.“大部制”改革是1982年以来我国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

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体现了C  

A.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2.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我国工商机关高度重视市场的食品质量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创新食品质量监管方式,如实行安全分类监管、食品市场准入等,降低了食品违法案件数量。

回答24~26题。

  

(08重庆卷)25.监管方式创新属于C  

①认识创新②制度创新③实践创新④思维创新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3.规律  

(08江苏卷)2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早螟蝗。

率皆有法。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4.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5.认识和利用规律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厦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回答31~32题。

  

(08重庆卷)31.农艺师打破“橘生准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C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

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回答22-23题。

  

(08宁夏卷)22.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B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26.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27.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008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2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蕴含的哲学道理釜底依次是  D  

①矛盾双方对立统一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08宁夏卷)38.(1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1)赞成上述哪种观点?

请从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7分)  

文化具有教育塑造人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通过遗址或通过遗址与复建部分的对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提醒人们勿忘国耻,激励人们不甘屈辱,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地位,通过复建或重建推陈出新,可以使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注:

考生赞成任何一种观点,只要答案中包含上述要点,或者其他合理内容,均可给分)  

(2)选择方案的过程也就是权衡利弊的过程。

简述其中所体现的得与弊的辩证关系。

(6分)  

利与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每种方案都既有利又有弊,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

利与弊作为矛盾的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其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只有利大于弊的方案才是合理的。

不同的方案之间也存在利与弊的比较,我们在不同方案的选择中同样需要进行利弊矛盾分析,作出趋利弊害的正确选择。

  

28.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2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08北京卷)26.为了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稳定,宏观调控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

这体现了D  

A.事物之间存在互为因果关系B.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部分决定整体,整体影响部分D.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  

中医、京剧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回答29~30题。

  

(08北京卷)30.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同一类型角色的表演有大体一致的程式,就像唱歌、奏乐要遵循一定的乐谱一样。

京剧演员在表演中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又要努力创造富有特色的角色。

这一艺术要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是C  

A.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B.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D.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08四川卷)31.经验告诉我们,手接触到火会感觉到烫。

甚至被灼伤。

《庄予•天下》中的辩者却提出了“火不热”命题。

分析这一看上去荒谬的命题,可以使我们在一般与个别、主观与客观关系等问题上得到一些有益启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C  

①“一般的火”独立于“个别的火”,前者不热,后者热  

②“一般的火”寓于“个别的火”之中,不能说“火不热“  

③“热”的感觉由“火”引起,但不存在于“火"中,所以说“火不热”  

④“热”与“不热”因人而异、没有标准,所以可说“火不热”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08宁夏卷)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

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B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08上海卷)23.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下列成语体现这个方法论的是(ACD)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08广东卷)2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说明(B)  

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B.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D.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  

3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08江苏卷)33.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

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

父道:

“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

”遂其子不再怨。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B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08重庆卷)39.(60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图11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八新阶段;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为包括西藏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材料五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其他地区大力支持下,近30年来西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状况,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材料六表3西藏自治区经济变化情况表  

                                          

   

   

   

   

   

(8)结合材料四、五、六,概括西藏走特色发展道路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10分)

①立足西藏的自然、人文、社会状况,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

②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具体分析西藏地区的特殊性,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发展本地的优势产业.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③结合国家发展大局与西藏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国家整体发展与西藏本地发展的关系;立足本地实际,勇于探索.同时利用中央和其他地区的扶持与帮助,体现了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