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冀三省七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地理试题中图版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2460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6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鄂冀三省七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地理试题中图版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湘鄂冀三省七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地理试题中图版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湘鄂冀三省七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地理试题中图版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湘鄂冀三省七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地理试题中图版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湘鄂冀三省七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地理试题中图版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鄂冀三省七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地理试题中图版解析版.docx

《湘鄂冀三省七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地理试题中图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鄂冀三省七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地理试题中图版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鄂冀三省七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地理试题中图版解析版.docx

湘鄂冀三省七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地理试题中图版解析版

2020~2021学年度湘鄂冀三省七校联考高一地理试卷(中图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请勿在答题卡上使用涂改液或修正带,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

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0年4月美国宇航局(NASA)表示在开普勒历史数据中发现了一颗隐藏的类地行星(Kepler-1649c),它距离地球约300光年,接受的光照约为地球的75%,有望供生命繁衍生息。

完成下列小题。

1.行星(Kepler-1649c)位于()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

2.依据材料信息推测,行星(Kepler-1649c)()

A.运行的轨道环境不安全B.可能存在固态和液态水

C.公转轨道半径一定大于日地距离D.具有适合生物呼吸和生存的氧气

【答案】1.C2.B

【解析】

【1题详解】

从材料可知,类地行星(Kepler-1649c)距离地球约300光年,超出了太阳系的范围,但位于银河系的范围,C正确,故选C。

【2题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有望供生命繁衍生息”,是类地行星,说明这颗类地行星运行轨道是安全的,A错误。

是类地行星,因接受的光照为地球75%,可能有固态和液态水,B正确。

接受的光照为地球75%,公转轨道半径有可能大于日地距离,C错误。

无法判断是否有适合生物呼吸和生存的氧气,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天体系统,根据材料的信息进行分析寻找答案。

凌日和冲日是两种天文现象。

太阳系中的行星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一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

所谓的冲日,通常是指在地球上观察的行星和太阳的位置相差180度,即该行星和太阳分别在地球的两侧,行星、地球、太阳排成一条直线。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某行星冲日图某行星凌日图

3.太阳系中地球两侧相邻的行星是()

A.木星与土星B.金星与火星C.金星与木星D.火星与土星

4.下列关于凌日和冲日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外侧的行星,可发生凌日现象

B.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的行星,可发生冲日现象

C.在地球上既可看到火星凌日,也可看到火星冲日

D.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的行星,可发生凌日现象

【答案】3.B4.D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两侧相邻的行星是金星与火星,故正确答案为B。

4题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能够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应该位于太阳和地球轨道之间,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的行星,即地内行星可发生凌日现象,D正确,A错误;冲日现象通常是指在地球上观察的行星和太阳的位置相差180度,即该行星和太阳分别在地球的两侧,行星、地球、太阳排成一条直线时可发生冲日现象,行星和太阳分别在地球的两侧,说明地内行星不能发生冲日现象,B错误;火星位于地球轨道外侧,会出现冲日现象,但不会出现凌日现象,C错误。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距日远近的排列顺序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

其中,能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为地球轨道内侧的行星,包含水星和金星;能发生冲日现象的行星,为地球轨道外侧的形成,主要为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

如图所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太阳系是我们的家园,地球处在一个得天独厚的空间位置上。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图中所示天体系统的层次共有()

A.一个B.二个

C.三个D.四个

6.地球得天独厚的位置是指()

A.日地距离

B.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C.有大气层的存在

D.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

【答案】5.B6.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

【5题详解】

天体间相互吸引和绕转构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依次是: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读图可知,图示有地月系、太阳系两个天体系统.故选B.

【6题详解】

地球位于“得天独厚的位置”是指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自转周期、有大气层的存在、地球质量和体积不是位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察天体系统的层次和级别,属于基础题.

“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在图中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温度条件B.恒星质量

C.行星体积D.大气成分

8.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应该是(  )

A.金星B.地球

C.木星D.天王星

【答案】7.A8.C

【解析】

【7题详解】

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及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适宜的温度主要取决于行星与恒星的距离。

从图中可以看出恒星质量越大,“生命宜居带”离恒星越远,这说明可居住带行星的温度条件基本是相同的,故在图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条件。

A正确;图中不能反映恒星质量、行星体积、大气成分对生命的影响,故BCD错误。

故选A。

【8题详解】

读图,由图中信息可知,恒星质量越大,出现生命的行星距离恒星越远。

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即太阳位于纵坐标“2”处,那么“生命宜居带”会向距离太阳较远的地方移动,刚好覆盖木星,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应该是木星,故C正确。

金星、地球位于宜居带内侧,天王星位于宜居带外侧,都不会出现生命,故ABD错误。

故选C。

据新疆天文台太阳活动情况预报中心预报,2019年10月以来,太阳活动很低,日面上无可视黑子,该期间无C级及以上耀斑发生,地磁场平静。

左为太阳日面图和右图为光伏发电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材料中的“日面”指的是

A.太阳内部圈层B.色球层C.日冕层D.光球层

10.新疆天文台所在区域适宜发展光伏发电站.其原因是

A.新疆地处低纬.太阳高度角大B.新疆地处内陆,多晴朗天气

C.新疆海拔很高,空气稀薄D.新疆多盆地.热量不易散失

【答案】9.D10.B

【解析】

【9题详解】

由材料“太阳活动很低,日面上无可视黑子”可知,当太阳活动强烈时,黑子会出现在日面上,而根据所学可知,黑子发生在光球层,故材料中的“日面”指的是光球层,D项正确。

故选D。

【10题详解】

适宜发展光伏发电的区域太阳能资源丰富。

新疆地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多晴朗天气,少云,日照强烈;且纬度较高,夏季的白昼时间长,故其太阳能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光伏发电,B项正确。

新疆处于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较小,A项错误。

新疆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海拔较高,空气相较于青藏高原并不稀薄,C项错误。

新疆地形特征为三山夹两盆,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但空气厚度大,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资源条件较差,故D项错误。

故选B。

下图为上海和昆明两地多年平均太阳辐射量统计图。

完成下面小题。

11.两地最大太阳辐射量的月份有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B.气象C.地形D.海陆位置

12.昆明太阳辐射量年内变化幅度小于上海,主要因为

A.纬度低,昼长变化小B.植被多,地面反射弱

C.气温高,大气对流强D.云量多,吸收作用强

【答案】11.B12.A

【解析】

【11题详解】

昆明最大太阳辐射量的月份是4月份,此时昆明雨季未到,春季晴天多,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导致4月份太阳辐射量大;上海最大太阳辐射量的月份是7月份,此时出现伏旱天气,降水少、气温高,云少,太阳辐射强,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导致7月份太阳辐射量大;两地最大太阳辐射量的月份有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气象,B正确。

纬度差异不大,地形、海陆位置影响不大,ACD错误。

故选B。

【12题详解】

昆明太阳辐射量年内变化幅度小于上海,主要因为纬度低,昼长变化小,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变化不大,因此太阳辐射量年内变化小,A正确。

植被、气温差异不大,昆明四季如春,云量少,BCD错误。

故选A。

【点睛】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关键在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昼长时间的变化。

科学家预测在2019年至2020年太阳表面将再度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

①全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②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将扩大

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④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4.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下列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A.岩石圈板块运动B.夏季我国盛行东南风

C

动植物蓬勃生长D.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

【答案】13.D14.A

【解析】

【13题详解】

“白太阳”现象即无黑子现象,太阳黑子数量少说明太阳活动处于低峰年,耀斑、太阳风等太阳活动均较弱。

地球气候的变化与太阳黑子有相关性,但有的地区呈正相关有的呈负相关,故全球降水都增多的说法错误,①错;太阳风活动弱时,由此引起的极光活动也较少,②错;耀斑会干扰地球磁场和电离层,影响磁场和无线短波通信,耀斑活动少时对二者的干扰也会减少,③④对,选D。

【14题详解】

岩石圈板块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能;我国夏季风的形成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而海陆气温的变化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动植物的生长需要太阳辐射;煤炭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具有整体性,当黑子数量多时,耀斑、太阳风也较强,称为太阳活动的高峰年,反之则为低峰年。

学生要熟记三种太阳活动的含义、出现的位置和三种活动对地球产生的相应影响。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2018年09月28日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5.地震发生时,正在附近海域潜泳的游客感觉是()

A.上下颠簸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左右摇晃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16.此次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外核

17.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建筑物的抗震系数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答案】15.A16.A17.D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通过固、液、气三态介质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传播,故地震发生时,潜泳的游客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感觉不到左右摇晃,因此本题正确答案选择A。

【16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震源深度10千米,而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说明此次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故正确答案为A。

【1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地震发生后先出现上下颠簸后出现左右摇晃,相对来说,横波的破坏性更强,故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

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

这就意味着,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危险就大了。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8.图中地理事物,属于水圈的有()

A.草原和森林B.冰雪与湖水C.森林与湖泊D.冰雪与森林

19.图中“湖泊”涉及到的圈层主要有()

①生物圈②水圈③岩石圈④大气圈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18.B19.C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的圈层属于水圈的湖水与冰雪,B正确。

草原和森林属于生物圈,A错误。

森林与湖泊,属于生物圈和水圈,C错误。

冰雪与森林,属于水圈、生物圈,D错误。

【1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湖泊中有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这涉及到的是生物圈,湖泊本身属于水圈的一部分,且湖泊的边缘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可知其涉及到了岩石圈。

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湖泊”涉及到的圈层主要有生物圈、水圈以及岩石圈,故C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地球外部圈层中各圈层的地理事物,把握好各圈层特征事物即可。

下图为地球上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0.地质时期,地球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海陆变迁B.频繁的火山爆发C.生物呼吸作用D.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21.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

A.海生藻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

22.下列叙述中,反映古生代自然环境重要特征的是()

A.蕨类植物全部衰退B.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

C.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D.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

【答案】20.D21.B22.D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D正确。

海陆变迁对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A错误。

频繁的火山爆发,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B、C错误。

故选D。

【21题详解】

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B正确。

海生藻是前寒武纪,A错误。

裸子植物是中生代,C错误。

被子植物是新生代,D错误。

故本题选B。

【22题详解】

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且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A错误,D正确;中生代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B错误;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C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考查地球的历史,需要明确每个地质时期相应的生物演化特点。

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漫长的未来。

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3.下列关于生物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古生代寒武纪出现了鱼类B.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繁盛

C.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哺乳动物D.古生代早期出现了森林生态系统

24.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

A.原始鱼类B.蕨类植物

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D.古老的两栖类

25.人类

出现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

人类的出现在()

A.古近纪B.新近纪C.第三纪D.第四纪

【答案】23.B24.C25.D

【解析】

【分析】

【2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鱼类出现在古生代中期,寒武纪为古生代早期,主要以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为主,A错。

中生代时期恐龙出现,在侏罗纪时期达到繁盛,B对。

卵生哺乳动物在中生代早期的三叠纪已经出现,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在白垩纪出现,新生代是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不是出现的时期,C错。

森林生态系统是在古生代晚期的石炭纪时期出现,早期主要是水域生态系统,D错。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灭绝于中生代末期,同时灭绝的包括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故本题正确答案选择C。

【2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人类出现于新生代第四纪,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对照表

二、非选择题:

共4题,50分。

26.用简洁直观的“地理模式图”表现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过程,是我们在地理学习与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____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____的公转轨道。

(填行星名称)

(2)若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

(3)若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____。

(4)若模式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三叶虫动物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____代。

【答案】

(1).土星

(2).地球(3).日冕(4).黑子(5).地壳(6).古登堡面(7).古生代

【解析】

【分析】本题通过地理模式图考查了太阳系八大行星、太阳大气层及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

(1)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再根据行星轨道距日远近可判断,①为土星轨道;②为木星轨道;③为火星轨道;④为地球轨道。

(2)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①②之间位于色球层以外,为日冕层;③④之间位于色球层以内,为光球层,出现在该层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

(3)地球的内部圈层从地表向内部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①②之间位于表层,为地壳;③表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界面。

(4)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反映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三叶虫繁盛的时期是古生代。

【点睛】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

通常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接收的辐射量来衡量。

下图为我国110°E、90°E与全球年太阳总辐射量在下垫面随纬度分布。

材料二:

下图为到达我国地面的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1)读材料一:

分析全球太阳总辐射量平均状况随纬度和高度变化规律。

(2)读材料一和材料二:

对比30°N附近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两地太阳辐射量有何差异,并说明原因。

【答案】

(1)变化规律:

随纬度增高而减小,随高度增高而增大。

(2)差异: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量大(为丰富区),四川盆地太阳辐射量小(为贫乏区)。

原因: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偏少,光照强,太阳辐射量大;四川盆地降水量大,阴雨天多,太阳辐射量较小。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考查图表信息的阅读和提取能力。

【详解】

(1)读图可知,从北纬25°到北纬45°之间,全球太阳总辐射量随纬度增高逐渐下降;根据材料信息“经过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可推知,海拔高的地方,空气稀薄,太阳光经过的大气路程短,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越多,因此全球太阳总辐射量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

(2)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太阳辐射量最大;四川盆地因地形和气候原因,一年中降水较多,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最少。

【点睛】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8年1月15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的研究团队的一项科研成果。

他们发现了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巨嵴彩虹龙。

下图为巨嵴彩虹龙复原图。

(1)恐龙生活在代,这一时期被称为“时代”。

(2)在白垩纪,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恐龙也从地球上消失,成为的标志。

(3)恐龙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动物,在6600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猜想,代表性的有“陨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气候变化说”等。

请从以上几个猜想中任选一个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

【答案】

(1)中生爬行动物

(2)中生代结束

(3)陨星撞击说:

陨星是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小行星,如果陨星体积、质量较大,与地球撞击会在地球表面形成巨大的撞击力,产生强烈震动,引发森林大火,烟尘遮蔽阳光,植被难以生长,破坏恐龙的生存环境。

火山爆发说:

大规模、大范围的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熔岩喷出地表,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亡。

气候变化说:

地球气候发生变化,由温暖湿润的气候逐渐转变为寒冷干燥的气候,导致恐龙灭绝。

【解析】

【分析】

本题立足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的我国关于发现新属种恐龙的成果,考查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注重对学生调动与运用知识、论证与探讨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

(2)根据所学知识,恐龙在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灭绝,此时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

(3)根据所学知识可推知,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使恐龙食物匮乏,最终灭亡。

因此,不论哪个猜想都离不开恐龙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言之有理即可。

陨星撞击主要从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烟尘遮蔽阳光,导致植被大量死亡从而破坏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的灭绝;火山爆发说与之类似,火山烟灰云进入大气,遮蔽阳光,改变和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绝;气候变化说,也是从气候出现异常改变,导致恐龙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从而导致恐龙灭亡。

【点睛】

【探究性试题】

29.课题名称:

生命存在的条件

课题资料:

材料一:

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首先,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

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两颗行星的表面温度都在﹣200℃以下,条件十分恶劣。

材料二:

在太阳系中,火星环境与地球环境最相似,因此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

火星昼夜温差极大,其日间温度能达到20摄氏度,而其夜间温度低至零下80摄氏度,昼夜温差可达100摄氏度左右。

另外,火星大气层稀薄,大量辐射弥散在星球上空。

同时,星球氧气含量极低,还不及1%。

材料三:

木卫二(Europa)是距离木星第二近的卫星。

它比月球体积还要小一些,还不到地球体积的2%。

木卫二的组成与类地行星相似,含水量巨大。

木卫二的表面温度很低,在赤道地区平均为﹣163℃,两极更低,只有﹣223℃,所以表面形成永久冻结的冰层.由于其存在内部能量源,冰下深处或拥有液态水,有资料表明木卫二有内部分层结构,并可能有一个小型金属内核。

1994年,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光谱仪观测到,木卫二的表面包裹着一层极其稀薄的大气,含有氧气。

课题思考:

(1)材料一反映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独特的优越条件是。

除此以外,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另外两个“金锁链”条件是,。

(2)读材料二:

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火星上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原因。

(3)读材料三:

木卫二上是否存在生命是科学界长期争论的话题,请根据材料及自己的认知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具有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液态水

(2)大气稀薄(密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