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2284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目录

引言1

一、金融危机对贸易的影响2

(一)贸易规模严重萎缩2

(二)国际市场需求锐减2

(三)世界服务贸易处于下滑态势2

(四)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3

二、全球贸易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3

三、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4

(一)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有效地规避风险。

5

(二)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应收账款制度,有效地防范风险5

(三)企业苦练内功,不断地自主创新,有效地抵御风险。

6

(四)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7

(五)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7

(六)提高出口退税率,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7

(七)加强研究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8

(八)选择产业升级、出口市场多元化、做强品牌转内销等多种方式10

1、产业升级,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10

2、出口市场多元化10

3、做强品牌转内销10

结论11

主要参考文献13

后记14

摘要

在美国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向全球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由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拉动经济增长1.5到2个百分点。

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势必降低它们对我国的进口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量自去年11月份持续走低。

本文通过对影响出口的几个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政府与外贸企业应对危机的措施。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金融危机;出口;国际贸易

 

引言

最初由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动荡逐步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对世界各个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随着这一场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出口贸易已经严重受挫。

中国海关总署3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中国出口额64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5.7%;进口额约600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4.1%,自去年11月以来,我国已经持续了4个月的贸易负增长。

 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我们也应看到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欧洲媒体称这次金融危机使很多欧美消费者改变了以往的消费习惯,从高档商品转到对中低档商品的消费,我国出口商品中有很大部分是中低档商品,生活基本必需品占出口总量的60%左右。

这些商品的需求弹性小,具有很强刚性,加上更多欧美国家对中低档商品需求的增加,这给我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进入、扩大欧美市场带来了机遇,同时,政府已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

2008年下半年2次调高出口退税率,2009年1月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税则,有效发挥了关税政策的经济杠杆作用,在融资方面,政府着手为中小企业拓宽渠道,提供企业信用系统,这无疑有利于增加外贸企业的信心,这场经济危机是全球性质的,我国整体竞争优势也没有变化,企业如能在政府的协助下努力完善自身的生产经营,我们有信心外贸企业能抓住机遇渡过难关。

  一、金融危机对贸易的影响

  

(一)贸易规模严重萎缩

在这场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世界贸易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期,贸易额一路飙升,贸易增速比世界经济增速更快、更强劲。

但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及世界经济形势的急转直下,全球贸易颓势显现,贸易额严重萎缩,贸易增速明显滑坡。

主要发达国家先后陷入经济衰退,进口增长趋弱;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受阻,经济增速减慢。

2008年第4季度,全球贸易甚至出现罕见的负增长。

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今年4月发表的报告显示,在截至今年2月的12个月中,全球贸易量出现2002年8月以来的首次下降,其中今年1月和2月全球贸易量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7%和15%。

另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8年世界贸易量仅增长2%,明显低于2007年6%的增幅。

  

(二)国际市场需求锐减

由于全球贸易及相关行业陷入寒冬,导致经济对外贸依存较大的欧盟、日本及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急速回落甚至萎缩。

自2008年第4季度,世界贸易大国的进出口均出现两位数的下降,显示世界贸易进入急剧衰退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今年4月底公布的报告显示,2008年第4季度,其成员货物进、出口额分别负增长11.2%和12.7%。

对发展中贸易大国而言,出口需求骤减、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打乱了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节奏,普遍面临着出口增长趋弱、整体经济增速显著放慢的情况。

(三)世界服务贸易处于下滑态势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仅影响到世界货物贸易,而且也影响到世界服务贸易。

在危机全面爆发前,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活跃,服务贸易出口呈现加速态势。

据WTO统计,2008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73万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1%,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增长8.5%和15%。

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下,世界服务贸易形势逆转,由2008年上半年的增长态势转变为第3季度增长减慢,第4季度更是出现负增长。

(四)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9月15日报道,中美轮胎特保案引起外界的激烈争论,被看做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标志。

受世界银行、英国政府和独立智库支持的一个贸易分析组织周一发布报告,称全球保护主义将愈演愈烈,中美特保案只是冰山一角。

拥有153个成员的世界贸易组织昨天同样也发表声明,称取消保护主义的努力正受到挑战。

世界银行3月2日发布的《贸易保护:

初现端倪但趋势令人担忧》报告指出,尽管2008年11月在华盛顿召开的G20峰会承诺要致力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并避免出现新的世界贸易壁垒,但自那时起,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最终实行了47项不同程度的限制贸易的措施。

WTO3月26日发布的关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形势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23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85项贸易保护措施,较1月末首次调查时的19项增加4倍以上。

这些贸易保护的措施主要包括:

提高进口关税、禁止或者限制进口数量、对进口产品实行非自动许可证、限定进口商品入关的口岸、提高进口商品的标准、扩大出口补贴范围、采取救济保障措施(如反倾销)、在经济刺激计划中规定优先购买本国产品的条款,或督促消费者购买本国制造的商品等等。

  二、全球贸易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第一,全球需求锐减。

金融危机发源地美国正在经历严重的经济衰退,欧盟经济下降的幅度超过了美国,而日本经济衰退程度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最为严重。

由于世界主要国家同时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规模缩小导致缺少必要的进口需

求,贸易下降速度加快。

第二,贸易融资困难。

目前全球贸易量下降很大一部分归因于贸易融资能力的下降。

金融危机使得全球信贷紧缩,并造成贸易资金不足,使原本可进行的交易无法进行,贸易活动大幅减少。

第三,贸易模式已发生巨变。

经济全球化已形成全球生产链,很多产品的生产过程延伸为多个连续的生产阶段,并形成跨越许多国家的贸易链。

这样,贸易的扩张或萎缩不再仅限于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贸易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其影响迅速扩散到相关的国家。

这意味着在形势好的时候贸易增速会加快,但在形势差的时候贸易下降也会更加明显。

第四,贸易保护措施加强。

目前世界各国的贸易依存度大大提高,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传染性随之增大。

而全球贸易保护措施的使用呈上升趋势,恶化了全球贸易环境,让贸易的下降雪上加霜。

随着低利率以及各国经济刺激措施逐步发挥作用,加上经济周期的发展,目前国际金融形势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全球经济出现趋稳的迹象,但在短期内复苏的可能性不大。

同时,全球贸易的急剧下滑似乎也正在触底,但也将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准。

  

  三、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

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开始趋稳回升,宏观经济已越过“V”增长的拐点。

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有三个特点:

一是经济增下滑趋势得到遏制,经济趋稳回升;投资需求与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经济回暖增长伴随着物价下降。

二是投资需求与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三是经济回暖增长伴随着物价下降。

据此预测,下半年经济增长会逐月递增,增长速度有望超8%,全年可望实现保8%目标。

但在经济增长开始出现止跌回升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主要是出口难以出现恢复性增长,社会投资乏力,

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

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改善对外贸易环境,缓解企业的经营压力,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度过难关。

我国出口企业应借政策之“利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化危为机,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一)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有效地规避风险。

我国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和欧洲的风险已经变为了现实,从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显示,我国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增幅都有所下降。

但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基本面向好,1月~10月份全国进出口总额21886.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4%。

其中出口12023.3亿美元,增长21.9%。

这种在逆势中保持良好的势头,主要归功于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美欧等市场少增的部分。

例如前三季度我国对巴西出口增长90.2%,对印度出口增长43.1%,对韩国出口增长41.8%,对东盟出口增长28.4%。

这是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果。

拉美、非洲和大洋洲是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比例较低。

因此出口企业应在尽量维持传统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将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作为新的出口目标市场。

目前,我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

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二)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应收账款制度,有效地防范风险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国外的进口商和银行的信用普遍下降,这意味着在我们出口贸易中将会产生更多的信用风险。

出口企业作为风险的主体,应主动防范风险。

1、企业建立起信用评级体系,加强对国外客户资信的了解,对老客户要及时

掌握其商业信用、债务偿还能力等动态信息,对新客户可借助信用管理公司对客户信用度进行调查,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准备。

2、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应尽可能选择信用证、银行保函等依托银行信用的贸易结算方式,努力减少商业赊账的额度。

3、企业还应充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等信用工具,大力推广国际保理等风险防范工具,减少企业收汇风险。

4、企业应加强出口合同管理,完善合同责权条款,严格履行合同,避免对方以不符合同为由拒付货款。

5、企业应建立一套健全的应收账款制度,以保证降低风险。

美国商业法律联盟对应收账款的统计表明,过去12个月其成功率只有26.6%,也就是说应收账款拖延的时间越长,追回的可能性就越小,一旦发生了坏账就要抓紧追收。

(三)企业苦练内功,不断地自主创新,有效地抵御风险。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中小企业受到严重的冲击,究其原因,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更重要的还是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不强,所以遇到环境变化,就会出现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练好内功,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1、企业应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越。

2、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建立中国的自主品牌,实施名牌战略,使自己的品牌走出国门,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提高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进行内部挖潜,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抵消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利润的负面影响。

4、企业还可以在行业内进行并购和整合,适度提高行业集中度,以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四)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

金融机构走出去发展海外业务是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的战略必然选择,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开放。

通过金融机构走出去,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能够将业已形成的周边地区人民币流通纳入正规的银行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不规范的流通方式给交易者带来的风险,促进人民币流通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同时也有利于对人民币境外流通状况的监测与分析。

(五)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币值稳定是对承担国际货币或区域货币职能的货币的一项基本要求,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扩大人民币流通、使用的范围,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是必要的条件之一。

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实施至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持续升值态势,近几个月则趋于平稳。

可以说目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趋势,是符合成为区域货币的基本要求的,未来应继续适当采取调节措施,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为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提供良好的条件。

(六)提高出口退税率,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工业产品出口增长较上年回落了8.6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出口增速的大幅回落,对我国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劳动就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事实上,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已经分别提高了部分纺织、轻工、机械、电子等行业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实现出口退税政策的合理化、高效化,就需要根据各行业的不同特点灵活、合理地制定相关的出口退税率。

对一些因资源条件等“先天因素”限制而需要长期保护的薄弱产业,如农业(指初级农产品的出口)等,应采用“少征多退”的模式加以保护和鼓励出口;而对一些发展层次较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机械、电子、汽车、医药行业,以及一些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国有经济比重又高,但有利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和外贸出口结构,具有高附加值、高创汇率、高技术含量,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和潜力的产业,如石油、钢铁行业等,应采用“少征多退”的模式加以保护和鼓励出口;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尽管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相对低,但在国际市场上已形成一定的出口竞争力,创汇较高,加入WTO后将有利于出口的产业,如纺织、服装、普通日用消费品工业、玩具制造业等,要采取积极的保护和鼓励政策,因为它是关系到国际民生、百姓就业社会稳定的大事,在退税模式上可以选择“征多少,退多少,彻底退税,一分不留”的退税政策。

而对于一些稀缺的天然资源或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如天然牛黄、屏香、稀土、铜及铜基合金、白银以及煤炭资源、石油原油资源等)的出口不应鼓励,应采用“多征少退”或禁止出口的措施。

(七)加强研究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1、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发挥技术创新对贸易的促进效应,就必须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贸易促进自主技术创新体系。

为了加强外贸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和完善大型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企业要提高自己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加大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二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扶持体系。

许多国家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在推动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政府有关机构应当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贴息贷款及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并鼓励这些企业积极向国际市场挺进,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和活力。

2、对于一个创新体系而言,技术创新的选择能力,即对市场、产品以及技术和创新资源做出创新性选择的能力是影响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而技术创新选择能力又取决于搜索和监控相关技术经济信息、确认技术和市场机会以及利用这种技术所必须的知识、信息和技能的能力。

建立和完善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中介机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中介机构,这些机构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收集和整理科技、经济、市场等信息,能够及时地把握世界前沿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

同时,不断强化对世界市场需求的前瞻性研究,在此基础上,中介机构根据已有信息资料和预测结果,协助企业对技术创新做出取舍。

并且,技术中介机构还可以利用它所建立的技术源、技术吸收企业以及与技术流转应用有关部门的信息网络,

为外贸企业、研究机构牵线搭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

3、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和促进技术创新,是建设我国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中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来看,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意识都比较淡薄。

中国每年有3万多项科技成果,只有10%左右申请了专利保护。

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中国专利局累计受理发明申请专利38万多件,其中向国外申请的不足4000件。

这意味着中国每年90%的科技成果可以被世界共享,99%的发明专利可以被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无偿使用。

现在,发达国家不断强化对中国的“专利壁垒”,而中国的科技成果却不设防,这显然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

为此,要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引导外贸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运用法律制度维护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4、一个国家创新活动所面临的社会氛围对其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或经济活动过程,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

中国的要素资源禀赋特征决定了目前在中低档产品生产以及在加工制造业的中低端(特别是组装)上的低成本、低价格态势,这是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优势。

在这方面,中国的许多产业进入国际市场时几乎是“所向无敌”,这直接表现为中国加工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一度迅速上升,这种现状使许多企业在技术发展路径上青睐于技术引进,认为自己组织力量搞开发,花钱多且费事。

其结果是企业开始“变懒”,自主创新意识淡薄。

为此,应充分认识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持久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下生存发展的关键。

5、在现今新的贸易自由化主导的世界贸易格局中,传统的贸易保护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但是,从目前的贸易格局看,发达国家利用自己拥有的先进技术,更多地依靠知识产权、贸易技术壁垒等新的手段控制市场。

中国对外贸易中受技术标准影响的额度约有1/4,每年直接影响100多亿元的贸易出口。

必须密切注视国际标准化发展动态,建立既符合世贸规则、又能保护中国利益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从而改善国内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条件,并且在出口方面增强中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从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开始向经济实体蔓延,将对我国的出口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我国出口企业应该提高市场的风险敏锐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将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

为企业前进的动力,为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作好一切准备。

(八)选择产业升级、出口市场多元化、做强品牌转内销等多种方式

1、产业升级,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

在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出口生意不景气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墨守成规、继续在产业链下游进行低价格、低技术含量的拼杀,这样的出口企业,将无法熬过这个全球经济下滑的冬季,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有能力的出口企业要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

如果能够借金融危机之机将“中国制造”进行产业升级、产品更新,变成“中国创造”,那么我们的企业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次危机,而且能够在世界经济复苏后脱胎换骨,更上层楼。

2、出口市场多元化

面对美欧市场衰退,出口企业应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

从目前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最为明显,对欧盟日本次之,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影响不大。

我们应有意识开拓新兴市场,通过新兴市场的增长来弥补发达市场的下降,借助市场多元化减小金融危机的影响。

3、做强品牌转内销

数量庞大的中国出口企业正普遍面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银行贷款利率上涨、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困扰。

出口产品提价的力度赶不上成本上涨的幅度,出现了企业不敢接出口订单的现象,中国产品在国外已经失去了价格优势。

在此情况下,已经有一些出口企业采取了做强品牌转攻内销市场的策略,一旦成功,企业将摆脱在出口市场低价竞争的僵局。

从宏观背景来看,我国经济结构也正在进行大的结构调整,扩大内需被提高到了与出口、投资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出口企业加大投入转型做内销也就顺理成章。

当然,这种转型决非易事,需要较高的资

本投入、正确的策划、较强的执行能力。

同样,也意味着要面临较大的转型风险,但有所作为总胜过坐以待毙。

 

结论

目前从包括失业率在内的各项经济指标观察,基本可以判断美国经济有望触底并逐步呈现企稳回暖态势。

此外,欧洲、日本经济先行指标也出现一定程度回升。

总体而言,世界经济向好因素不断增多。

预计下半年在美国经济企稳的带动下,欧洲、日本经济亦将结束深度调整,全球经济增长将缓慢恢复。

下半年,在世界经济逐步企稳、市场需求预期改善的情况下,预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大部分企业将进入库存温和回补阶段。

国际需求在各国回补库存的带动下将呈现阶段性回升趋势,我国出口面临的外部需求环境亦将有所好转。

就国内宏观经济运行基本面与政策面而言,下半年尽管存在少量不利因素,但支持外贸回暖的有利因素较强,预计我国进出口急剧下滑局面将得到控制。

部分地区和行业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投资快速增长,消费保持平稳,工业增速逐步回升。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向好,国内市场需求将逐步恢复,对于能源资源产品、战略储备产品、装备制造产品的国际需求将相应提高,这对于进口增速止跌回稳具有积极作用。

二是外贸支持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针对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中国外贸出口明显下滑的情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出口发展的调控政策,并确定了下一步继续稳定外需的措施。

下半年,随着各种外贸鼓励政策的实施与落实,外贸企业资金紧张情况将得以缓解,相关出口费用下降,对外贸易信心得到提振。

政策作用将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部需求萎缩影响,促进未来出口产品海外市场份额增加。

三是出口先行指数略有回升。

中国指数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已升至扩张区间,10个月来首次站到临界值之上,6月达到了13个月来的最高水平。

另外,本次出口急剧下滑,本质原因是世界经济衰退引发全球需求锐减,而不是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品质等比较优势丧失。

下半年美国经济运行有望触底企稳并带动世界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国际市场需求将有所恢复。

尽管目前仍然存在短期抑制出口增长的因素,但我国外部需求严重萎缩局面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加之中国支持出口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预计下半年出口下滑速度将日渐放缓,其中需求弹性较大的机电产品出口减速幅度有望缩小。

同时进口需求改善。

国家前期扩大内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宏观经济触底反弹,政府采购力度加大,内需企稳将有利于进口回暖。

此外,去

年三季度我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达到峰值,此后快速回落,受去年同期价格因素影响,预计下半年我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将稳中趋升,由于价格因素导致进口名义增长下滑的趋势将有所减轻,名义增速将逐渐向实际增速靠近。

再则,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经过多次调整后,除“两高一资”商品外,目前大部分产品已经接近全额退税,降低了企业出口成本,帮助企业增加效益,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可喜的是根据海关总署8月11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外贸进出口从今年3月开始,已经连续反弹达5个月,逐月回升的趋势基本确立。

2009年7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002.1亿美元,同比下降19.4%,环比增长9.6%;其中出口值今年以来首次突破千亿美元,为1,054.2亿美元,同比下降23%,环比增长10.4%;进口为947.9亿美元,同比下降14.9%,环比增长8.7%。

根据海关总署9月11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当月,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