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2077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复习.docx

《语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复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复习.docx

语文复习

《为政以德》

1,先富后教

孔子把富民置于为政十分重要的位置,施行“德治”如果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那就失去了“德治”的意义,“民富则国强,民安则国安”。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2.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取信,两者有没矛盾,你如何理解?

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是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何异?

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藏富于民

藏富于民:

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会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然会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这种“富民”思想至今有借鉴意义。

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等贵贱、均贫富”是从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均无贫”则是从统治者治国的角度上提出的,用于调和矛盾、稳定社会、是仍有等级差异的政治理想。

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5,德治?

法治?

政和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道德和法律作为治国之道,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道德是自觉的法律,法律则是强制的道德,它们功能互补,相辅相成,成为治国安邦的最重要的政治步骤和环节。

为政以德的现实意义?

(1),在德治的实施上,孔子重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认为当政者“正己”和“正人”的先决条件,这些思想对后来当局者的影响,都有积极意义。

(2),今天我们学习借鉴先人实施“为政以德”方略时,要剔除糟粕、吸收其精华,把“德治”和“法治”很好地结合起来,把“以德治国”与落实“三个代表”紧密结合起来,把孔子的进步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与并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样才能把孔子为政的思想真正落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每一个实处

《克己复礼》

1,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的基础上提倡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

2,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义有什么不同?

(1),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

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而宋以后,又将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2),孔子讲君臣父子的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

孔子曾说过: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

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

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3,克己复礼为仁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这样就是仁了。

仁的根本:

孝悌

4,

(1)“礼”的内涵

 礼是用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形式。

周礼的核心是“宗族嫡长继承制”和“等级制”。

“礼”在当时对巩固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a从社会作用的角度讲礼。

认为礼的作用在于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矛盾,既能“养人之欲”,又能维持等级差别。

b从人兽区别的角度讲礼。

认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在于语言而在于礼,礼是人与兽区别的标志。

c从处理人我关系的角度讲礼。

认为礼的特点是自卑以尊人,礼可使人尊重他人而约束自己。

(2),“礼”与“仁”的关系:

孔子的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孝悌、节信等) 

“礼”是“仁”的前提,“仁”是“礼”的必然。

《知其不可而为之》

1、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

2、儒道之辩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谏。

认为过去的理想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

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3,你赞成哪方观点?

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4,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

请简要分析?

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

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仁者爱人》

(1)“仁”的内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2)“仁爱”与“兼爱”: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

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3)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

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立“三归”、“反坫”、“塞门”。

(4)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的他的人。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

①他反对一个真正仁者只善于拘泥小节小信,也反对人们只从小节小信方面来要求一个真正仁者。

②他推崇真正仁者就应该是坚守正道,担当大任,思量大事,化育万民,泽被后世的大人和君子。

③管仲在春秋诸侯争霸中,多次促成齐桓公召集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尊王攘夷”,“匡正天下,保存中原文化,不以“事其主不忠”的一时过错为意。

他才是真正的仁者。

仁与圣的区别:

“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论语>选读》复习:

君子之风(学案)

一、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3)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二、重要思想概述

1.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吕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2.“浮云”的比喻义:

“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

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

《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

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3.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可见孔子倡导诚信经商。

4.仁者和智者:

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与“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质,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三、重要语句默写

1.子曰:

“志士仁人,                    ,有杀身以成仁。

2.子曰:

“                      ,小人喻于利。

3.子曰:

“贤哉,回也!

          ,一瓢饮,在陋巷,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4.子曰:

“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

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曾子曰:

“                 ,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

                 ,不亦远乎?

四、问题探究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2分)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根据上述章节,简要分析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把它放在首位。

如第一章,先是“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在此基础上,才是“学文”;第二章,也是先“志道”“据德”“依仁”,然后才是“游艺”。

                                                                                       

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一)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二)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三)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四)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1)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

(2分)

(1)孔子所说的“乐”是指在物质条件很艰苦的情况下仍能坚守信念、提升修养、追求仁义,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快乐,包含修道、悟道和得道之乐。

                                                                                       

(2)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

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

(不超过50字)(3分)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

启示:

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

                                                                                      

                                                                                         

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曾子曰: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综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

(2分)

(1)应具有如下素养:

坚守正道,追求道德,心怀仁爱之心,志向高远,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安贫乐道等。

                                                                                       

                                                                                         

(2)你认为这些素养中哪种最重要?

为什么?

(2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7.16)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4.9)

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14•28)

(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上述第一、二语段所表达的主要思想。

(1分)安贫乐道                             

(2)“浮云”这个比喻可以使人产生诸多联想,你是如何理解它的含义的?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的?

(3分)

 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以此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也具有虚无、难以捉摸的特点;

浮云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

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

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3)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杜甫因忧国忧民而为后世称颂。

这些与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是否矛盾?

请作简述。

(3分)

仁者拥有高远的目标,仁厚的情怀、宽和的气度,内心安静、坦然,宽以待人,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因此说“仁者无忧”。

      仁者以天下百姓为念,不患一己之得失。

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是指仁者不为个人的利害、得失、安危而忧,他心忧的是天下苍生。

孟子所言之“生于忧患”意指人要有忧患意识才能生存、发展;屈原、杜甫不计个人得失,为国为民而忧,这正体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的特点。

                                                                                                                                                                                                                                                                               

5、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4.16)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7.16)

 子曰: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课外选文)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

请加以概括。

(1分)

 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要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借鉴意义?

(3分)

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财富、利益,我们要“义”字当头。

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事,获得利益。

                                                                                                                                                                                

6、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请写出这一章所包含的两个成语(1分)         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2)有人认为“患得之”一句有脱文,应该是“患不得之”。

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为什么?

(3分)

 认同。

前文是“未得”,这里当是“患不得”,也照应后文“既得之,患失之”。

不认同。

这里“患得之”的意思是“所忧在于得”,是为如何得到私利而发愁,即唯恐不得。

《高山仰止》

重要思想陈述

1.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汉郑玄注解说:

“古人有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行之。

” 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仰慕;“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运行的准则。

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矛盾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3、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的畅所欲言的风貌跃然纸上。

 

4.墙

子贡在回答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时把自己比做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要在外面把头一伸,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自己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

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围墙”里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

所谓“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对于我们而言,当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

5.《论语》中叠句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

       

《论语》中的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

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有极强的感染力,处处表现出孔子浓烈的爱生之情。

这与《论语》语录体有关。

语录体是以人物在一定生活情景下的对话形式的体裁,这些对话多为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

如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

“归与!

归与!

”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

子路非常刚强,但有勇无谋,孔子唯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说: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话里是老师深深的忧虑和牵挂。

《诲人不倦》

1、启发诱导式教育(第8章)

这是孔子认为的一个根本性的教育原则。

他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精神和热情,具体体现在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因材施教(第5章、第12章)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个性化 ”教育理念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是一脉相承的。

3、有教无类(第7章)

 “有教无类”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而不是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两者是有区别的。

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

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4、教学相长(第11章)

孔子强调在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互有助益,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在积极思索后作出的反馈,能够进一步促动教师的思考与教学。

5,学生主体原则和注重身教原则(第13章)

这一原则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首先,作为教师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这能使学生在模仿和学习中得到教育;其次,言传有时不如身教,高尚的行为比单调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沂水春风》

重要思想归纳

1、子路之志及性格

子路:

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子路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努力而达到大治。

他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有大政治家的气魄。

2、冉有之志及性格

冉有: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为国以礼”的道理,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来解决。

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公西华之志及性格

公西华: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