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8177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4.docx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4.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4.docx

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4

单元整合提升

纵向贯通

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历程

时 间

表 现

原 因

认 识

初步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北平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建国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完善

(3)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惕“右”,更要防止“左”

构建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期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左”倾错误恶性发展

发展完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善

[考题例证1] (2018·焦作模拟)1949年8月,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召开时,有人评论说:

“过去被人瞧不起的穿着‘短衫’和‘工装’的工人、农民,现在能够同穿着‘西服’和‘长袍’的人坐在一起平等地共商大事,这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

”这表明此次“代表会议”(  )

A.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B.以广大工农阶级力量为主体

C.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地位D.完全仿效了苏俄苏维埃体制

解析:

依据材料“过去被人瞧不起的穿着‘短衫’和‘工装’的工人、农民,现在能够同穿着‘西服’和‘长袍’的人坐在一起共商大事,这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可知此次“代表会议”实现了社会各阶层身份、地位的平等,故A项正确。

答案:

A

二、中、美、苏“三角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

1.第一阶段。

(1)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

原因是美国奉行称霸世界的政策,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

(2)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后来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控制中国,造成中苏关系恶化。

2.第二阶段。

(1)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原因是这一时期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2)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

3.第三阶段。

(1)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美国在售台武器等问题上双方矛盾突出。

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2)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

其原因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

[考题例证2] (2017·沧州联考)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在一次访华的谈话中提到有关“合资经营”,将其比作“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

中方认为他说得有道理。

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这说明(  )

A.中方认识到了西方制度的局限性

B.“左”的思想依然影响着国人

C.改革开放初期尚未达成思想共识

D.中美关系尚未得到明显改善

解析:

依据材料“中方认为他说得有道理。

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可知,“左”的思想依然影响着国人,故B项正确;材料“合资经营”与西方制度的局限性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1978年10月”可知,此时中国还未实行改革开放,故C项错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B

横向链接

一、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异同

比较项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

不同点

经济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行使权力主体

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

议员由竞选产生,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

权力机关原则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有权组织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

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相似点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考题例证3] (2017·威海模拟)1954年1月15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电报里开列了10种中外各类宪法的书目,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

(一)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

(二)1918年苏俄宪法;(三)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四)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五)法国1946年宪法。

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订(  )

A.主要受苏联宪法的影响

B.以资本主义宪法为反面材料

C.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

D.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

解析:

材料反映了1954年宪法制定前毛泽东要求借鉴苏联、东欧等国以及中国近代宪法。

A项和B项都比较片面,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与确立社会主义原则无关,故C项错误;宪法的制定借鉴了历史上的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法律文献,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国际形势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

时 期

国际形势

中国反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尖锐对立。

在欧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掀起“冷战”,企图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

在亚洲,美国扩大朝鲜战争,对中国进行战争威胁。

同时,扶植日本,力图构建对中国与苏联的包围圈

形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为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这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毅然参加朝鲜战争,有力地捍卫了国家独立和世界和平,内政上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西欧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不结盟运动不断发展;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苏联霸权主义不断发展,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中国的安全

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

内政上,20世纪60年代恶劣的外交形势加剧了“左”倾错误

改革开放时期

两极格局逐步瓦解,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不结盟的政策。

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内政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考题例证4] (2017·莱芜模拟)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

其中20世纪九十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重视周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C.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苏东发生剧变,许多国家宣布独立

解析: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苏之间并没有断绝外交关系,不存在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的说法,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在2001年建立的,故B项错误;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苏东发生剧变,许多国家宣布独立,故D项正确。

答案:

D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二——历史解释

概念界定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内涵阐释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典例] (2017·日照模拟)从1949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到1971年的20多年间,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到支持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

这表明(  )

A.苏联态度的转变与中美关系变化密切相关

B.中苏关系恶化使苏联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

C.苏联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苏关系发展状况

D.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倾向日趋明显

解析:

材料反映的时间中,中美之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处于敌对状态,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说明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后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三次转变受中苏关系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出利己主义的日益发展的趋势,故D项错误。

答案:

C

备考指导

(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

(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一、“三个世界理论”

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他说: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第三世界人口众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

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详细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指出,目前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经过长期的较量和斗争,发生了急剧的分化和改组。

“从国际关系的变化来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

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

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

”邓小平还表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

并宣布,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

二、“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对方国家制度发生变化。

“和平演变”就是一种非暴力的衍生变化过程。

这个词汇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冷战时期,由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

由于它所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战争,所以叫“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1961年,肯尼迪在当上美国总统后不久,就立即炮制了煊赫一时的“和平演变”的战略目标。

三、上海合作组织

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

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从此,“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正式建立。

“上海五国”会晤机制为推动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1年6月14日至15日,“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

15日,六国元首举行首次会议,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六国元首在首次峰会上还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上海合作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