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1659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艺术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艺术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艺术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艺术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学名词解释.docx

《艺术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学名词解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艺术学名词解释.docx

艺术学名词解释

1、意境:

1.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情与景高度融合后体现出的艺术境界,多指艺术形象或情境所呈现出的境界和情调。

2.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并诱发和开拓人类的审美想象空间。

3.是主体情感和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

2、艺术典型:

1.是指艺术作品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体系,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

2.典型人物是艺术典型的主体,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的核心。

3.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要求在个性中体现共性,特殊性中体现普遍性,偶然中体现必然,在现象中体现本质。

3、形象性:

1.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2.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3.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感受到。

4.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4、主体性:

1.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2.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会具有主体性特征。

3.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生活,但是这种形象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作型和创新性。

4.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5、审美性:

1.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2.从生产角度来说,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人类生产劳动的产品。

二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属性。

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3.艺术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6、艺术形象:

1.(概念)是艺术家根据社会生活加以艺术概况所创造出来的蕴含情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生动图画。

2.(内涵)艺术形象的内涵是艺术家的创造、是社会生活的反应、是生动的图画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7、艺术的真实:

1.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表现主观世界。

2.艺术真实是假定的真实,艺术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再现,仅在视觉或听觉上感到他们的存在。

3.艺术的真实不仅是现象的真实,而且是本质的真实。

通过对现象的真实反映达到对本质的把握。

4.不仅是再现的真实,而且是表现的真实。

8、艺术美:

1.(概念)是指经过艺术创作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

是美的形态之一。

2.(和现实美比较)是艺术创作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

3.(形象性)艺术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仅要反映自然和社会的美,而且要现实艺术家自我心灵的美。

4.(与生活关系)艺术美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是艺术家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感情形象。

9、艺术革新:

1.革新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

是艺术的任务,本质,欣赏者审美需求决定的。

2.(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从艺术作品看,艺术革新表现在艺术作品内容形式的革新。

3.从艺术家角度看,艺术革新主要表现在对他人和自我的超越。

4.从革新程度看,可以区分为同一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不同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10、西方现代派艺术:

1.萌芽于19世纪中期,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艺术流派,而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数量繁多的西方文艺流派的总称,几乎遍及艺术的各个种类和题材。

2.总体上看,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是各种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

3.内容上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个人危机,反映出危机社会中的隐患。

4.形式上大多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间。

11、艺术直觉:

1.是指在一定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2.具有不经过逻辑思考,瞬间把握事物的特点,标志着艺术家艺术素养的超长水平,但他的发生往往要以雄厚的艺术实践经验和长期的积存的艺术心理定势为前提。

12、艺术心理定势:

1.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2.是长期反复运用艺术知识、审美观念、创作经验和世界观等形成了习惯意识和习惯无意识,作为主体的既定心理态势,对以后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

13、艺术体验:

1.是艺术家观察或接触生活后,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

2.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或准备阶段,艺术家只有对生活有深刻的和独到的体验,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才能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得心应手的进行加工与创作。

3.艺术体验一般包括自发体验和自觉体验两种,呈现出“取精用弘”“厚积薄发”的原则和特点。

14、意象物化:

1.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

2.是指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是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15、灵感:

1.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突然出现精神高度亢奋、思维极为活跃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基础上,由于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出新概念或意象的一种顿悟式思维。

2.灵感具有突发性,超常性和易逝性。

它的产生看似是因偶然触发而在无意识中创造性发生,实际是建立在艺术家长期艰苦思考的基础上。

16、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2.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艺术发展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创作方法之一。

3.它的基本特征是:

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17、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1.指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

2.(基本特征)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创造奇幻的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3.在艺术表现上,浪漫主义常常运用对比强烈、绚丽的色彩,昂扬的节奏、夸张的语言、离奇的情节等构成奇幻的特色。

18、艺术流派:

1.指在中外艺术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批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2.艺术流派的形成,有的是自觉地,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宣言,有自己的创作队伍和代表艺术家,如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

3.有的是不自觉形成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似或相近而组合在一起,如威尼斯画派。

4.有的是被后人归总为特定的流派,如意识流文学。

19、艺术思潮:

1.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潮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

如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等。

2.艺术思潮的产生具有特定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

3.艺术思潮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产生新的艺术思想,包括新的创作方法、创作倾向、艺术手法及体现出的风格特色等;二是形成影响广泛的群体性潮流,表现为一定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群体性活动。

20、主题:

1.是通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题材本身的客观艺术在契合中发生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

2.是作者对题材不断认识理解,从中提炼出的明确的思想。

3.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内容的核心与灵魂,是作品思想意义的集中体现,具有明确性与集中性的特点。

4.艺术作品的主体可以是政治性、哲学性、理论性、宗教性的。

21、题材

1.是艺术作品内容的主要构成因素,有广义、狭义之分。

2.广义上的题材是艺术作品中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也称为取材范围,如绘画中的人物题材,花鸟题材等。

3.狭义的题材是指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的材料,也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如小说中所描绘的时间、人物和故事。

22、艺术作品的形式:

1.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方式,主要指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

2.艺术作品的形式一般可以分为艺术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式两部分。

3.其内部联系包括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

4.其外部表现形式即借以传达内容的手段和方式,包括艺术媒介、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

23、艺术语言:

1.艺术语言是艺术创造主体在特定的艺术种类的创造性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方式和手段。

2.艺术语言即艺术作品中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呈现方式。

3.是各门艺术创造的媒介和表现方式的总称,他是在艺术活动中实用的构成形象、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

24、艺术形象:

1.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效果。

2.是艺术家依据客观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具有可感性,富于感情色彩和审美性的感性形式。

3.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又包括其他负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或者意境、

25、艺术意蕴:

1.是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

2.具有多样性和模糊性的特点。

26、风格:

1.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体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2.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更为本质的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的审美理想等在内的特征的外部印记。

3.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创作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

4.艺术风格既有鲜明多样性的特点,又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27、格调:

1.是艺术作品的重要属性,是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美学评价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评价的总汇体现。

2.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

高雅的作品一般来说具有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并能体现出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

3.独特的艺术风貌只有与崇高的格调统一起来,才能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

28、品味:

1.原本是矿物学的术语,指矿石有效成分含量的百分率。

2.在艺术理论范畴,品味则是指作品中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高低层次。

艺术作品不同品味的形成,是艺术家从不同的艺术观念出发,把握生活的结果。

3.艺术家对待世界的态度不同、对艺术的追求不同、对审美趣味的特定偏好,都是形成不同品味的艺术作品的主要因素。

29、隐含的读者:

是由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不是指真实的读者,而是对读者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的潜在考虑,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之中支配和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

30、审美期待:

1.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指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即成的结构图示,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艺术欣赏中得到满足。

2.审美期待是接受者进行艺术鉴赏的心里前提,它影响着接受者与艺术作品的交融互动,影响着创造的积极发挥,影响着艺术鉴赏的现实展开。

31、审美直觉:

1.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或者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所具有的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忘却一切,聚精会神的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中,

2.审美直觉体现为对形式美的敏锐感受和对审美意蕴的瞬间领悟,具有整体性,直观性,自然性等特征。

32、审美态度:

1.指对艺术作品采取一种无功利的观赏态度。

2.不仅是一种接收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

3.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4.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不是绝对超然的。

33、审美效应:

1.是艺术欣赏活动中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

2.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能够陶冶欣赏者的情操,净化他们的灵魂,以及能够升华人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34、共鸣:

1.是指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2.可以发生在不同鉴赏者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中,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鉴赏者之间。

3.共鸣的产生一般具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艺术作品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迷人的魅力。

二是鉴赏者应该怀有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心态。

35、建筑艺术:

1.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人类运用物质材料修建和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2.所为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是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

36、有意味的形式:

1.出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为艺术下的定义。

2.就平面艺术而言,所谓“意味”是指艺术品所流露的某种朦胧宽泛的情绪或气氛。

3.“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指能够传达和体现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意味的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外部形式。

37、青绿山水:

1.是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

2.大青绿多勾阔,少皴笔,作色浓重,装饰性强。

3.小青绿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

38、纪实主义摄影:

1.是摄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2.从照相机能够真实还原客观事物的形象面貌出发,强调了摄影的纪实性,注重直接而逼真的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崇尚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39、造型艺术的瞬间性:

是指造型艺术能够以形传神,以静写动,从而在事物的运动的动静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瞬间形象,并将其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

40、表情艺术:

表情艺术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活动的一类艺术的总称,主要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的艺术。

41、旋律:

1.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把高低、长短不同的音乐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以致调式、调性关系等组织起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和情感,是音乐的灵魂。

42、蒙太奇:

原来是建筑学用语,直译为“装配”、“构成”的意思。

最先由路易,德吕克借用到电影中来,到现在已成为世界通用的电影艺术专门术语,即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剪接、组接镜头的意思。

43、艺术:

1.运用特定物质手段,按照美的规律,塑造感性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

2.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化和物态化,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审美掌握的高级形式。

是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审美反映,根源于社会生活,但又比社会生活更高,更强烈,更理想,更集中,更典型。

3.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和形象性。

4.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属于一定的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决定制约,同时有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然而他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又比较间接,与政治及哲学、宗教、道德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也能相互影响。

5.在促进人类健康全面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其中一审美功能为主,还兼有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

6.艺术可以分为不同的门类,通常根据艺术形象的形态和特点,区分为造型艺术、表情艺术、实用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

7.最初是从人类早期的物质劳动实践中萌生出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成果,生动显示了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仍将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44、艺术的民族性:

1.是艺术的社会属性之一,指特定民族的艺术作品因受到民族历史传统,社会状况,文化氛围,地理环境、审美习俗等因素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基本特色。

2.艺术的民族性体现于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之中,意味着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与民族艺术形式的融合。

民族性是一个成熟民族的艺术区别于其他民族艺术的重要标志。

3.艺术作品只有具有了民族性,才能真正为本民族的人民所理解、接受、喜爱,才能为世界文化做出独到贡献,从而获得世界性的意义和影响。

4.艺术的民族性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的进步,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加强,他也会发生一定的演变。

45、艺术的人民性:

1.是艺术的社会属性之一,指艺术作品形象的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和审美趣味。

2.人民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一般指一定历史时期内推动历史进步的所有阶级、阶层、集团和个人,其中劳动阶级是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具体构成也在不断变化。

人民性是各个时代进步艺术的共同标志。

3.艺术的人民性主要是就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言,但也涉及到艺术形式的大众化问题。

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人民性的体现是多方面的:

或歌颂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抒发人民心声;或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丑恶腐败,揭示历史的发展趋势,表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或传播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尚情操。

有人民性的艺术作品,是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社会主义的艺术是人民的艺术,以为人民服务为基本方向,人民性构成着他的基本内涵。

46、艺术的阶级性:

1.阶级社会中的艺术的社会属性之一,只产生于阶级社会的艺术作品体现了一定阶级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2.阶级社会中的艺术作品一般都带有阶级性,这主要是因为归属于一定阶级的作家,在从事艺术创作室,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阶级倾向渗透到艺术形象之中。

3.艺术的阶级性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具体情况十分复杂。

有的艺术作品阶级性比较单一,有的艺术作品中则混杂不同阶级的思想感情,有的艺术作品阶级性表现得十分鲜明,有的艺术作品阶级性则显露的相当隐晦。

4.为了准确把握艺术作品的阶级性,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无产阶级是自觉的阶级,要求本阶级的艺术具有高度的党性,自觉地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

47、二为方向:

1.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基本方向。

3.是由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总任务和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

4.高度概榜了我国现阶段文艺的性质、任务和目的,不仅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甚本观点,而且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对文艺的历史要求,符合文艺本身发展规律,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新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

5.有了这一明确的方向,社会主义的文艺才有可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地向前发展。

48、双百方针

1.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是繁荣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

2.其基本精神是在人民内部发扬社会主义的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主张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流派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观点、学派可以自由讨论和互相竞赛;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该通过讨论和实践去解决;发展正确和先进的东西,克服错误和落后的东西,用真、善、美克服假、恶、丑,以促进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3.这一方针的提出,完全符合艺术和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繁荣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艺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贯彻和实行这一方针,必须坚定不移的反对来自右和左的两个方面的干扰。

49、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由毛泽东阐述的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四项原则。

2.古为今用,就是从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吸收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有益和有用的成分,经过草新改造,用来为当前的现实需要服务。

也可以从古代优秀艺术作品中,吸取创作经验、创作方法、艺术形式、艺术技巧等方面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创造具有民族形式、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艺的借鉴。

3.洋为中用,就是要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外国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加以消化,使之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艺服务。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我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对于古代和外来文化,我们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一概排斥的态度,又要反对"全盘继承"盲目搬用的倾向,而要做到取其所长,去其所短,为我所用,一切从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目的出发。

50、推陈出新

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具体方针之一,是毛泽东1942年10月20日在给延安平剧院的题词中首先提出来的。

推陈出新指对文化遗产,特别对旧的艺术形式,要剔除其腐朽的糟赖,吸收其有用的精华,并依据新的时代要求加以造利用,从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艺。

"推陈”和“出新”的关系就是对文化遗产批判继承和革新创造的关系,对待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遗产,只有采取这种科学的态度,才能在肥沃的民族文化土壤上创造出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艺来。

51、艺术的功能

1.艺术的社会作用。

主要表现在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个性塑造功能。

2.审美功能,(答审美性)

3.认识功能,艺术根源于社会生活,他可以引导人们直接或间接的认识社会,了解人生。

4.教育功能,艺术作品可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通过生动艺术形象蕴含深刻的教育因素,影响人们的思想倾向、政治观念、道德意识,改变人生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

5.个性塑造功能,艺术可以塑造人的良好个性,培养高雅气质,开朗、乐观、豁达的性格和积极的进取心,促进人的全面完善发展。

此外,音乐舞蹈等艺术种类,还有改善人的身心健康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