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docx
《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网
飞向月球教学反思
我在本次活动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通过查书、上网等方式收集有关月球的相关图片和资料等信息。
然后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
学生在活动中,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收获。
从效果上看,它既是对前一阶段有关自主研究性学习、资料收集方法的一次练兵,又在学生的情感和意识能力方面有一个促进的作用,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正如我目标定位中提到的:
学生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了一些亲身探究的体验,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
可以看到,孩子们在提出问题、归纳问题甚至一直到最后分组时始终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极高。
此次活动我把活动的组织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的主动地位。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教师的组织管理作用逐步蜕变成引导和交流的合作方式。
我们可以在他们的活动中发表意见,然而对于全权参与整个研究过程的小组成员来说,他们则更有权力去争取自己的意见。
总之,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注重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成为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
爱我中华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因此,本堂课我自始至终以调动同学们的爱国情感为主线。
在结尾处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建设我们的国家,引导学生联系学生自己的实际谈。
如:
可以增设这一问:
“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为国家做了什么?
”这样,学生就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从身边的小事激起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一、关于目标的达成情况:
本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在分组竞赛的时候表现得非常热情,而且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也较高,这说明学生在这节课中确实学到了知识,真正掌握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才能准确地分辨出少数民族音乐。
而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二、关于音乐性的问题:
由于本人对初三年级的音乐教材不熟悉,要严格按照课本教学,所以只能把课本内容作一定的延伸,而本人在准备时只想让学生尽量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所以教学内容很多,以至于在课堂中教师说得太多,忽略了音乐的“表现性”,这是本课最大的遗憾,应该让学生尽可能的动起来,让学生在自身的身体语言中去领悟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
三、关于自身问题的反思:
本课的“竞赛答题”部分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课堂表现还是非常热情,但是在这一环节设计上没有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导致了某些学生很想发言却没有机会的局面,这是一个失误。
另外,由于教学内容太多,出现了教学时间差点不够的问题,也让我这个老师在课堂中来不及示范,没有发挥出本人的专业特长,而且和学生的互动也不够,所以这一点也不太让人满意,也是一个遗憾。
综上所述,我觉得作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个性化的教育思想,专业的教育理论,扎实的专业素质,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
尽管有时需要以时间分配作为决定取舍的代价,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应该尽力做到尽善尽美,让我们的音乐教学成为艺术中的艺术。
让我们的学生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包括教师的授课艺术。
草原教学反思:
1“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写的,这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于一体的感人之作。
我设计本课时的主要学习目标是:
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鉴于学生没有到过草原的经历,即便是从电视上领略过草原风光的学生也很少,为达成这个学习目标,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初读,理清线索;再读,借助幻灯图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最后,在品味课文重点词句来充分领略草原的自然美。
多幅草原风光幻灯片的播放,把学生带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草原的无边和美丽。
文字幻灯片和风光幻灯片的配合使用,使学生的品味不再是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学生的理解和品味有了具体表象的支撑,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后,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不少学生都喜欢上了这段话,并能有感情地流畅地背诵下来。
这节课,我的课堂设计主要是围绕下面的问题来展开的:
“草原景美在哪里?
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写得美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有时想想,的确是呀,在课堂上,做教师的并不须要提太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问题,学生能从多方面进行挖掘理解,把他们自己在读书中领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了,不到位的教师略作点拨,这就足够了。
2《草原》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
景美、人美、文美,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
针对本次我们语文组的教研主题“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的理论,我先从理解内容入手,让学生说说草原的“美”体现在哪(风光美、人情美);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风光美与人情美的段落,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感悟,走入文本,感受草原的美。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抓住关键词“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色渲染”等词以及句子: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等等同时还结合图片让学生观赏,再品读感悟、理解、,从而体会草原风光的美。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感到满意的地方。
但由于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加上自己对电脑操作得不够熟练,以至于不能很好的去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时也不到位,板书时不够及时,没能与学生说时同步进行,提问的面也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顾到后进生等,不足的地方可真不少呀。
总之,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上好一节课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啊,课前备课,了解学生学情,在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少了哪一环节都不行,要全面把握才行呀。
从这节课也可以看得出自己的课堂还很不成熟,但我会通过总结经验,取他人之常补自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走向成熟的。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尽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花香。
落花生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老文章,其中父亲的话哲学意味很浓“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旧教材强调花生的朴实无华,藏而不露,打击石榴、苹果、桃子的高高在上及迷人色泽。
而新教材的理解则更加富有人文性,更加丰富多彩。
文本中父亲在百忙之中能过来参加收获节,可见教育意图明显,文中姐弟对花生的评价体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识,父亲并没有刻意拔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是如此。
课堂上学生质疑时就能提出:
石榴等既外表好看而且好吃有用。
这种思维方式是和时代相吻合的,现今是一个追求美的社会,但是这种美要以实用为基础。
因此我采用辩论的方法让孩子充分阐述观点,同时让他们在辩论中交换思想,交流看法,使之在现有理解基础上,对花生和其它水果的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
从而明确:
内在美和外表美的结合是人们所追求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在美,即是否具有实用性。
也就是:
评价一个人的根本标准是是否实用,如果你达到了就是好的,至于美好的外表能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是锦上添花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不同的时代就有对《落花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眼中就有不同的“哈姆雷特”。
同时教学中不能仅仅体现孩子的独特感受,对于儿童认知水平上的局限性,必须“给予”的东西,不能期待他不学就会,好比从未使用过筷子的婴儿,只有教他使用方法,今后才能摸索出更适合他使用的技巧。
对于课文中花生的样子,生长情景,我不但让他们观察生长图,还告诉他们花生种植条件。
在这基础上孩子通过上网搜集到的资料交流花生的实用价值,对“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句话才有自己更深的理解,也才能引经据典证明“外表好看又有实用更好”。
综上所述,阅读课教学要引导孩子独特体验,变“你应该学会的”为“我能够学会的”是根本,但不排除教师合理的传授,及时的给予。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还要给他渔具,让他马上去“渔”。
那时兴趣也有了,技能也有了,阅读的自信心就能逐步增强。
拾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而,在教学时《拾穗》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一、图文结合,激发情感
初读课文时,我教给学生欣赏一幅画的方法:
①按一定顺序来欣赏;②确定图画所描绘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四要素;③视频出示画作的有关背景资料,感悟、品味画图所要表达的情感。
后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自行观察画面,充分交流后让学生读课文,看作者观察的和自己观察的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领悟出仔细观察的重要性。
然后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进行品读,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来进行感情朗读,再读后,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
二、阅读批注,体会写法
本文的重点是2-5段的内容,让学生了解19世纪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审美能力。
我的教学紧紧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让学生抓住描写拾穗妇女的神态、动作的语句来理解第2、3、4段。
课文对三位拾穗妇女的神态动作作了细致的描写,“他正深深地弯着腰,一手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
”“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
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
”通过让学生找出三个农妇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等。
让学生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农民劳动的辛苦,体会到画家在对其动作神态栩栩如生的描绘中表现出来的同情,体会到作者如何把事情写生动具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写实+联想”是本文表达的特点。
因而,我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勾画句子,哪些是描写画面的,哪些是作者根据画面的推测,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勾画,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即在描写和欣赏绘画作品时要根据画面内容加上自己的推想,从而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学生领悟后还设计了练笔的环节,通过观察图中的清洁工人的动作神态推想他的生活,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写作方法表达出来。
在授完课文的同时,让我深深认识到我教学方法选择、教材处理上的不足:
1、我对学生还是过度约束了。
四年级的学法指导有一条是:
能指导学生自己勾出重点词句,然后品读重点词句,以及了解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但在这方面我还是统一了要求,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来体会重点词句。
如果,我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自己勾画重点词句,并引导学生体会勾画重点词句的方法。
告诉学生凡是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都是重点词句。
然后,进一步让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说说自己能从这些词句当中体会到什么。
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理解词语,并体会他在文章中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渗透了理解词语方法的指导。
2、这单元的主题是收获,而这节课上并涉及到这一主题的却很少,前半节课一直在图文结合,欣赏画面,后半节课则重于写法的感悟,训练了想象力。
我不禁自问:
难道穷人就一定是悲观的,痛苦的?
她们就不能享受快乐?
后来想想,引导学生去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是对的,还应巧妙地引导,使学生明白,即使生活很艰苦,很不如意,我们也要坚强、乐观地去面对。
这样,不但激起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理解与同情,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教师不但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还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这样才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
“飞夺”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也是对文中“抢时间”“攻天险”两个重点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时最能体现红军战士不谓艰险、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
因此,教学时要紧扣重点段落,解难释疑,帮助学生领悟课文中心。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
教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听”,而是自主的“学”,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在学习与探究中,学生情、作者情、教师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
总之,自读自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
教师只有用联系的眼光,用辩证的方法去处理好教材,设计好教法和学法,组织好课堂上师生的活动,才能寻找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体会、感悟,促使学生的理解逐层深入。
桥之思教学反思:
“桥之思”是指关于桥的思考。
文题直接点明了课文中心。
本文围绕桥写了三个部分内容。
有直观上认识的桥和心智上联想到的‘心桥“,循序渐进,由桥的功能、材料样式,写到了有实用性的观赏桥和立交桥极其作用,又写到了人与人之间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的“心桥”,突出了路桥不可少,“心桥”更可贵的主题。
由于在课前,要求学生查阅课文有关资料,事先了解了国内外著名的桥梁,学生预习充分,再结合联系语文天地里对各种桥的介绍,学生对桥有了较多的认识,学习兴趣浓厚。
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紧扣题眼“思”,以“你想到些什么了吗?
”引发学生的联想,通过熟读课文,让学生理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并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句来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
最后的环节设计是交流讨论:
你想象中的桥是怎样的?
你觉得人类更需要怎样的桥?
桥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让学生畅所欲言,抒发感想。
学生的发言使我看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有一名学生就站起来说道:
老师!
读了文章,我想到了路桥虽然可贵,但心桥更为珍贵。
人们要细心的呵护各自之间的心桥,才能建立更深的友谊,彼此充满尊重,信任,生活得更和谐。
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我好开心!
美丽的集邮册:
《美丽的集邮册》是一篇优美的诗歌,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熟读了课文,让他们对诗歌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集中解决了字词问题,这样为下面的诗歌理解打好基础。
第二课时,我和学生们一道品析了这首诗歌,在讲评中我发现学生的几个问题,首先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对理解诗歌有一定的障碍,如“日月潭、半屏山做着思乡的梦。
”这一句,当问到“你知道日月潭、半屏山在哪吗”,我班学生中竟没有一个知道,还有诸如“布达拉宫、唐三彩”等等的许多内容,学生也是知之甚少,无奈,只有一一讲解。
但又不能上成历史、地理课,所以都一带而过,也不清楚学生是否能接受。
再者,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这本来并不很难,但学生在表达时,感觉很欠缺,极少有学生能说出一句完整的意思准确的话来。
看样子,学生的口语训练我平时没有十分注重,而对字词、书写、作业之类的硬性指标过份强调。
这样做也可以说是无奈之举,现在虽说强调“素质教育”,但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家长们对学校、对孩子的要求只有一点——学习成绩,只要学习成绩上去了,什么都好。
这也让我们这些老师们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的成绩作为第一关注点,学生的其他才能、兴趣、特长都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也感到这是一种“畸形”的教育,但作为教师,我们也是感到很被动。
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家长,说实话,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想把成绩提上去真是太困难,本身这些学生的天赋很有限,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不如别的孩子,老师讲过几遍的内容,别的孩子大多掌握了,可这些学生却睁大了眼睛,一脸的茫然。
但他们的家长又对这些孩子过份的关注、期待,那架式非得让自己的孩子得到班级第一,这可能吗?
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不去,这些家长对老师又颇有微词。
唉!
没办法。
现在的社会氛围,现在的家长心态,包括我们教师本身,都是“唯分数论”,要想真正实行“素质教育”,恐怕绝非教育行政部门发一个文件所能解决的,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
罗斯福集邮:
邮票是常见的东西,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平常用到的机会很少,所以也较少有集邮的活动。
对于理解老舍先生的话:
“集邮长知识,嗜爱颇高尚。
切莫去居奇,赚钱代欣赏”则成为难点之一。
讨论这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交流并细细品味集邮的价值——拓展视野、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并体会出罗斯福集邮高尚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集邮的兴趣。
然后再来阅读老舍先生的话,学生大部分都能谈到自己的看法。
钓鱼的启示:
虽谈不上精心准备,但是面对陌生的课文,面对懵懂、畏惧的语文课堂,心里是一点把握都没有,所以之前看了许多有关这篇课文的资料,以及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真可谓是海纳百川。
课前我一遍又一遍地理清教学思路,想着自己要说的每一句话,自认为各环节安排比较合理了,可事实上,一堂课下来,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
首先,在朗读指导方面,课堂中我让学生多形式地读,也抓住了重点语句进行指导朗读,希望从而体会作者的心情。
读是读了,但何以感天动地,何以平淡中见真情,是我以后努力提高的一项技能。
第二,老师课堂艺术需提高。
教育机智讲究随机应变,可遇不可求,比如学生在概括课文大意的时候,老师如果就能结合作者不同时间的心情变化而开展教学,那么,学生的体会将会更深刻,情感会更丰富。
第三,字词教学安排有些不妥,花的时间过多,使得整堂课的教学节奏都不够紧凑,这跟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有很大关系,要学会适时引导,适当小结。
孙双金老师曾说:
钻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处理教材,要在“浅出”上做文章。
或许,这正是我们听许多名家大师上课娓娓道来,徐徐推进中,彰显沉稳大气;稍加点拨,令学生豁然开朗,体现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精妙;润物无声,在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中闪耀教育的智慧之原因所在吧。
总结本课教学,自己做得还很不够,要走的路还很长。
谁说没有规则:
《谁说没有规则》是一首现代诗歌,从诗歌的内容看,作者选材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不守规则的场景:
“往狗熊嘴里扔饼干、糖果”;“翻越界栏横穿过街”;“把果皮往长椅上一搁”;“硬挤乱插”……这些素材都富有生活气息,学生很容易理解。
因而也就从反面告诉人们遵守规则的必要性,进而认同:
从现在做起,从遵守身边的小规则做起,人人树立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
诗歌有四个小节,结构相同,语言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模仿创作。
让学生学习创作诗歌,理解现代诗不受字数和押韵的局限,而自由表达的特点。
从学习角度看,虽说诗歌的内容和结构通俗易懂,较好把握,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少,如果在课堂上闭门造车,学生思路封闭,会造成内容单一,千篇一律。
要想达到教育学生遵守生活中的规则的目的,(本文来自第一范文网,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就必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社会实践中切身体会到规则与每个人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重要意义。
因此,在教学本课的前两天,我让学生到生活中搜集相关的规则,调查人们遵守规则的情况。
经过两天的调查,学生们知道了社会生活中的许多规则,如:
红灯停,绿灯行;节约用水;严禁下河游泳;请勿吸烟等,也发现了许多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如“不许缺斤少两”,却有人在秤上作手脚;“请爱护家乡河流”,却有人往河内扔垃圾、排污水;“不准踩草坪”,却有许多人在草坪上悠闲自在地走着……同时也发现了不守规则带来的许多危害,如交通事故的增加,生活环境的脏、乱、差,河水的严重污染等。
进而认识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收获到了知识,收获到了应做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人。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今天,我与孩子们共同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学完之后,是意犹未尽,更让我觉得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之一是应该看孩子是否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共鸣。
在了解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诞生、传唱过程之后,我们又继续学习了“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的一部分,在分析是否应该修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的“最危险”时,孩子们对周恩来总理说的“倒不如留下这句词,使我们警钟长鸣”有了质疑。
于是,我打开电脑,找出了我平时到贴吧上搜集到的一个视频播放给孩子们看。
视频上播放的是零八年以来中国遭遇的种种阴谋和诡计:
国外资本对中国金融的全面控股和恶意圈钱,人民币在国内外各种心怀鬼胎的人们的策划下的不正常升值,东南小丑蹩脚的独立闹剧,西方主流媒体对于国内政治事件的造谣和歪曲,奥运火炬的艰难传递……在悲壮激昂的背景乐中,一幕幕令国人愤慨的场景刺激着孩子们的爱国神经,他们攥紧了拳头,浑身在颤栗!
“孩子们,此时,你认为是否该将“最危险”修改一下呢?
”我不失时机地问道。
“不应该修改!
因为它可以使我们警钟长鸣!
”“不能修改!
因为它可以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
”“正如视频开头毛主席所说,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们中国人不能放松警惕!
”“我们爱我们的祖国!
我们一定要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对!
对!
对!
”教室内顿时一片群情激昂,我似乎看到了中国更灿烂的明天!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
起来!
起来……”激越慷慨的歌声在学校的上空回旋,在这震撼心灵的一刻,我和孩子们的眼中已泛起了盈盈泪光……
月光曲:
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
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
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
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林中乐队》教学反思
《林中乐队》这篇课文是写作者聆听森林里动物的声音,课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长期贴近大自然,酷爱森林,酷爱动物的情怀。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1理顺中心句,分点落实。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从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林中乐队》言之有序的写作方法。
课文伊始学生即纵览全文找到中心句,再紧紧围绕中心句体会课文是如何将它写具体的。
通过多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创造,在读中学写,这一问题的解决贯穿了课文的始终,。
2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