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1275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docx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docx

专题二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专题二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1.(2011·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二质检)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的大量稻谷的遗存

【解析】B理解材料中“满天星斗”的关键词。

A、C项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农业起源,D项不能反映材料中“满天星斗”的特点。

B项多处遗址发现人工栽培水稻,说明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

2.(2011·北京海淀高三期中练习)北宋有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符合诗中描绘的选项是()

A.筒车用于山地灌溉

B.江南地区出现了水田

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

D.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

【解析】A诗句出自北宋李处权的《土贵要予赋水轮》“吴侬踏车茧盈足,用力多而见功少。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

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绕。

绿云看即变黄云,一岁丰穰百家饱。

今年小荒人菜色,斗易衾稠逮昏晓。

古来善政抑兼并,贫富相通俗淳好。

闭粜待价良忍哉,客主遑遑不相保。

令尹贤於郑子产,视民恐伤心皎皎。

朝来戒谕甚丁宁,令下翕然风偃草。

我今亦有在陈厄,回首田园迹如扫。

他年归计一廛氓,抱瓮甘同汉阴老。

”题干所选部分描述的是筒车。

筒车(chinesenoria)亦称“水转筒车”。

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称“水转筒车”。

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胜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3.(2011·梅州曾宪梓中学高三期中考)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解析】B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经分析《荀子·王制》强调气候的影响;《农书·粪田之宜》强调施肥的作用;《吕氏春秋·上农》强调节气的重要性;《齐民要术》强调耕作技术轮作制的作用;所以应该总结A、C和D项,应该选择精耕细作,因此此题正确选项是B。

4.(2011·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三)董谓《救荒活民书》“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脆弱性D.连续性

【解析】C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贫民下户、中产之家流离饿莩”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遇到土地兼并和水旱灾害农民经失去财产,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5.(2011·厦门高三三校二联)“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

C.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解析】A本题考查明清海禁政策。

可用排除法解答,B项均可生产太绝对、C项人民生活富足错误、D项虽然正确但并非主要原因。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基本自给自足,才产生“可谓中国不缺耶”的认识,选择A项。

6.(2011·福建师大附中高三期中考)《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材料反映的经济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

【解析】C材料反映古代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时的小农经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7.(2011·濮阳华龙区高级中学三摸)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

”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析】B。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即使在文学家的渲染下在小农经济体制下农民始终过着贫穷的生活,所以此题应选择B。

8.(2011·沈阳二中高三二测)就证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

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B.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解析】B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当属史迹或者史书记载,当然文字由来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而传说公信力最小。

9.(2011·安徽名校高三第一次考试)明代冯梦龙有诗感叹说“春秋篡弑叹纷然,宋鲁杀君只隔年。

列国若能辞贿赂,乱臣贼子岂安眠!

”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赫赤宗周,褒姒灭之”

B.“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王室衰微,群雄逐鹿”

D.“公田不治”,“私田”发展

【解析】D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及其原因。

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A、B、C三项同材料信息一样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社会现象而不是原因。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遭到破坏,私田出现并得到发展,分封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被动摇,因此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故正确答案是D项。

10.(2011·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摸底考试)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

”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

”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①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土地制度问题,先理解材料的含义,海瑞认为“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恢复春秋时期的井田制,这是历史倒退,所以不能说它是科学的办法,排除①;丘浚认为废除井田制后“田不在官而在民”,出现了社会贫富不均。

他更认为均田制不适宜长期实行,可排除④;从材料里分析,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现象,丘浚分析的比较客观些,所以②③判断正确,而①④判断是错误的。

选D。

11.(2011·北京海淀高三期中练习)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包括()

①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②促进了私田的大量开垦

③加速了旧贵族的分化没落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加快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A组合选择题用排除法。

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加快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况,所以,排除④即可。

12.(2011·河南郑州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

后汉武帝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

材料认为实行专卖制度()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C.是一种与民争利的行为

D.是政治专制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解析】A专卖制度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长期推行的一项重要经济制度,本题中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制度,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

据此实行专卖制度加强、巩固了中央集权,本题选A项,其他各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13.(2011·辽宁沈阳四校高三期中考试)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说“煤则各处有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日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

”材料中“礁”做为冶铁燃料始于()

A.汉B.唐C.南宋D.明

【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燃料发展历史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礁”即焦炭在南宋已经广泛使用在冶铁业上。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4.(2011·湖南雅礼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田庄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

【解析】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相关内容。

从南京云锦的织造工艺“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可判断其最有可能生产于官营手工业。

答案为B。

15.(2011·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考)下列表述,与唐代的社会生活相符的是()

A.瓷器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

B.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C.城郭、乡村人口稠密、贸易繁荣

D.民俗画和木刻版画深受民众喜爱

【解析】A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经济情况。

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

明代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棉布取代麻布成为纺织品的主流产品。

至明清年间,民间木刻年画异军突起,河南朱仙镇、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锦竹的木刻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

16.(2011·北京海淀高三期中练习)《唐律》规定“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当官司,各减三等。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D.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

【解析】A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7.(2011·湛江一中高三10月测)《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的大意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耕织结合,平时不论织与不织,都得吃饭,这样一来,家庭手工业是不用核算成本的。

所以,材料强调的是生产成本较的问题。

18.(2011·沈阳二中高三二测)《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郭沫若释“美金”、“恶金”分别指青铜和铁器。

与郭沫若得出这一结论相匹配的历史事实是战国时期()

A.青铜主要用作武器;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B.青铜颜色亮丽;铁器颜色深暗

C.青铜高贵,宜作武器;铁器低贱,仅作农具

D.青铜质地坚硬不易酸化;铁器质地粗糙且易锈蚀

【解析】A“……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从材料可以看出青铜主要用于武器(剑戟);铁器已用于农业生产(试诸壤土)。

19.(2011·盐城高三摸底考)今年6月19日瑞典公主大婚,皇室送给各国要人的尊贵国礼是来自中国唐山的陶瓷制品。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向瓷的过渡阶段

B.宋代民窑超过官窑,处于瓷器生产的主导地位

C.宋元以后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D.清朝前期瓷器只能通过广州销往国外

【解析】B官营手工业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B的表述是错误的。

20.(2011·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一)明朝成化年间有人说“松(松江)民之财多被徽商搬去”这说明()

A.徽商聚集在松江一带

B.徽商控制了江南的丝织业

C.优质棉布是徽商经营的重要商品

D.徽商造就了“织造尚松江”这一局面

【解析】C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

从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ABD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松江地区盛产棉布,是徽商重要的经营商品。

21.(2011·山东潍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这一观念的形成()

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②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B本题较常见,材料大致反映说,当时人们的一个观念认为金银财宝,遇到火灾等灾害马上会失去,只有土地,不管怎样的灾害不会有意外。

所以有钱的如士绅、富户,一般的手工业者、商人、官府胥吏有钱了以后,都会马上置地。

反映了当时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也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重农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本题选B项,商品经济繁荣一说与材料不符,恰恰完全相反。

22.(2011·浙江宁波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解析】B根据所学,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规范营业时间和区域,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

本题中A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指“草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C项夜市最早出现在唐代后期扬州等地,北宋开始才较为普遍;D项清代时出现繁华的商业市镇,如汉口、佛山等。

本题选B项,汉代“九市”是指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23.(2011·浙江慈溪中学高三期中考试)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

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解析】B荈(chuǎn,指采摘时间较晚的茶),A项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不具有史料价值的说法错误;C项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因此就确定茶起源于唐代,说法不成立;D项神话传说不能成为信史,此项说法错误。

本题正确的是B项,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仍不能据此就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24.(2011·江苏三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易经》曰“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

【解析】B从材料我们可以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很明显,材料所述农民既务农又在农闲经商,所以排除ACD。

25.(2011·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资料记载元月十五日,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灯游行,争奇斗艳,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

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

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

【解析】B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偶尔出现夜市,不是经常性的,所以是唐朝末年,到了宋朝已经常态化了,夜市早市昼夜不绝。

26.(2011·河南洛阳高三统考)“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下列有关古代洛阳商业发展的叙述比较符合史实的是()

A.二里头(今洛阳境内)发现商代的“贝”,表明其在商代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隋朝时期的洛阳商贸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统一监管

C.唐朝洛阳“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说明其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市的界限

D.北宋时期的洛阳商店、酒楼随处可见,商业网点已同居民区紧密结合

【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城市洛阳的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二里头文化是夏朝文明遗址,而贝作为实物货币在夏朝就已经出现故应排除A;隋朝唐朝时期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的限制故应该排除B和C项;北宋商品经济活跃,打破了坊市制度,居住区和商业区已无明显界限故D项符合要求。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27.(2011·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宋朝安徽籍爱国词人张孝祥于1168年作《浣溪沙》一首“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东风。

”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包括()

A.理学发展B.南宋偏安江南

C.城市经济繁荣D.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朝社会发展特征的理解。

本题以安徽文化为切入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该词创作于南宋前期,作品中透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南宋偏安东南为作品创作提供了政治素材,两宋城市经济的繁荣奠定了物质与市民基础,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忠君爱国),而D项应该是明清时期政治特点。

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

28.(2011·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马克圭的《世界文明史》曾述“至宋代,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B.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保护商人利益

C.国家彻底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D.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相当发达

【解析】C宋代对商人态度有所变化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事实上历史是有着巨大的历史惯性的。

29.(2011·浙江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农产品产量增加B.人口数量增加

C.重农抑商政策确立D.水利事业发展

【解析】C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农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ABD三项正反映了农业发展的状况。

C项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他提出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

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政策确立与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无直接关联,本题选C项。

30.(2011·河南郑州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秦朝时期,重视关中地区而压迫剥削关东地区;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

材料体现了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特征是()

A.重农抑商B.区域经济管理C.土地兼并严重D.不均衡增长

【解析】B根据所学,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是不同的。

最高执政集团施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偏差。

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的发展机会,边远地区,特别是远离交通干线的地区,发展速度则要缓慢一些。

材料中秦统一后,对关中秦国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国故地实行了不同政策,使关东地区的经济结构遭受了破坏;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

正反映了古代实现不同区域经济管理政策的反映。

31.(2011·辽宁沈阳四校高三期中考试)《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

”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这则材料反映了()

A.实行抑商政策B.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

C.农业的重要地位D.对“市”严格管理

【解析】A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对商业政策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反映的是汉朝对商业实行严格限制的抑商政策。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32.(201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考)宋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城乡贸易交流频繁

C.集市交易打破了时空限制

D.农业相关产品交易量大

【解析】D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A、B、C三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项可以从“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得出。

33.(201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图片与这一论断无关的是()

 

A.北宋开封城B.《清明上河图》局部

 

C.北宋交子D.宋代蹴鞠纹铜镜

【解析】D本题涉及到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商业革命就是在商业领域的巨大变化,A、B、C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系,D项反映的是手工业中的金属冶炼业的发展。

34.(2011·梅州曾宪梓中学高三期中考)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

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朝初期对商业活动严加管理实行坊市制符合要求的是A;开市时间有严格的限制符合的是D;草市最早出现在宋代符合的是B;而在唐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时间界限被打破即出现了夜市符合要求的是C;故此题正确选项是C。

35.(2011·东北大联考高三阶段考)中国古代城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下列表述最有可能不是宋朝的是()

A.“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

B.“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

C.“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市坊整齐”

D.某富商夜闻“民间酒楼”有“丝竹声笑之声”

【解析】C “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是南宋陆游所描述的小文化夜市;“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是对马行街夜市的深深怀念;“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