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1018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近代学者陈寅恪说:

“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体的系统图式B.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潮

C.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D.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2.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有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理学又称为“道学”、“新儒学”。

这反映了理学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儒学的

A.研究方法 B.行为准则和是非标准

C.“仁”的思想  D.性善论

4.董仲舒主张“限民名田,以澹(赡)不足”,“塞兼并之路”。

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反对土地私有制

C.初步提出了社会保障思想  D.主张建立平均主义社会

5.顾炎武倡导分权众治的思想,“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这一思想在清朝社会中的实际作用是

A.纠正了君主专制弊端B.废除了君主制

C.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D.强化了君权

6.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

“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

7.黄宗羲说:

“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

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

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在此,黄宗羲()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

C.反对实行分封制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

8.史学家认为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是“史实”、“史论”、“史识”。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流派纷呈,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韩非子“法不阿贵”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

C.对诸子百家思想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实现其古为今用

D.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说:

“财者,国之宝也、民之命也,宝不可窃,命不可攘。

……因其自然之利而无一扰之,而财不可胜用矣。

”下列与唐甄思想相似的一项是

A.制定经济计划B.国家干预C.建立福利制度D.自由主义

10.夏曾佑指出: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

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①仁义恭俭②“君权神授”③“天人感应”④“三纲五常”   

A.①②B.②③C.②④    D.③④

11.某文学青年喜欢自诩尊重史实,酷爱续写武侠名著。

下列续写情节符合历史常识的是

①续写《寻秦记》:

(战国)赵盘怀疑《九章算术》中隐藏着武功秘籍 

②续写《神雕侠侣》:

(南宋)杨过和小龙女行侠仗义,救了理学大师程颐

③续写《大唐双龙传》:

(隋唐)寇仲率领五牙战舰从水路攻打扬州

④续写《七剑下天山》:

(清初)韩志邦很欣赏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13.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

14.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15.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

“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

”黄仁宇评价的是

A.孔子“仁”的思想B.孟子的“性善说”

C.墨子的“兼爱”思想D.陆九渊的“心学”

16.有同学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欧洲的17~18世纪、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在一起寻找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

他的研究性学习主题应该包括

①政治民主化  ②阶级结构变化   ③新旧思想观念冲突   ④制度创新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7.“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自由

C.认为儒学不能经世致用D.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18.“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明清进步思想彻底批判儒家文化B.明清进步思想主张实事求是

C.明清进步思想批判继承儒家文化D.明清进步思想反映平民需求

19.董仲舒新儒学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但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君权神授”,迷信思想没有价值

B.彻底和先秦儒学决裂,抛弃“为政以德”

C.强化君主专制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顺天道”

D.主张“顺应天命”,实行“无为而治”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下列主张与材料思想一致的是

A.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D.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以治国也。

21.“民本”语出《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意谓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

“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其字面意思就是“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

下列关于“民本”与“民主”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两者都具有限制和约束统治者行为的作用

B.两者的区别在于“民”是否是国家的基础

C.两者都利于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社会地位

D.两者都鼓励百姓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奋斗

22.顾炎武说: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皮肤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人人平等,平民都有参政权B、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爱国

C、论证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D、否定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

23.李贽说:

“商贾亦何鄙之有?

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

“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

”上述主张()

A、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B、奠定了“工商立国”思想的基础

C、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D、肯定了商人追逐功利的精神

24.一位理学家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这体现下列哪一种理论观点?

()

A.理在气先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25.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市坊融为一体②活字印刷首创③儒家信仰重建④世俗文学兴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6.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C.知行合一的认识论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27.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所持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主要原因是

A.两人的阶级立场不同B.两人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同

C.两人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D.儒家是主流思想而法家不是

28.南宋学者金履祥说:

“国,天下之国;家,天下之家也。

君之者,长之而已,固非其所得私也,况可以专其利以自私哉?

”。

以下持相似观点的思想家是

A.陆九渊B.顾炎武C.王守仁D.黄宗羲

29.朱熹说:

“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所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朱熹表达的本意是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30.“仁政”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31.《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的作者钱乘旦这样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

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钱乘旦认为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C.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D.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3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提倡“实学”,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的政治联系起来,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B.工商皆本C.经世致用D.民主科学

33.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34.“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35.有的学者将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这些流派按顺序应是()

A.儒、道、墨、法B.道、法、儒、墨

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36.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国,其治国指导思想应不包括()

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B.“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尧舜不能以为治”

C.“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37.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3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C.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39.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

A.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B.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

C.宗教信仰D.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

40.《三字经》中写道:

“人之初,性本善。

”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①墨子②荀子③老子④苏格拉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1.中国儒家“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有何主要不同()

A.讨论主题不同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价值取向不同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42.《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说:

“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中华”的主要内涵是

A.地域B.文化C.法律D.种族

43.“僧问:

如何解脱?

禅师曰:

谁缚汝?

又问:

如何是净土?

禅师曰:

谁诟汝?

问:

如何是涅般?

禅师曰:

谁将生死与汝?

”与禅师观点相似的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44.西方一本描写宋朝的书《中国转向内向》中说:

“理学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后,

整个社会走向宇宙统一规范的文化操控。

加剧了中国儒学中对工具技术的攻击反驳,中国学

问一向就少逻辑,所以中国古代科学虽然发达,但出不了像几何原本那样的体系理论。

”上

述材料的中心意思是

A.中国古代科技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封闭性

B.以人伦为中心的理学束缚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中国古代科技虽然比较发达但欠缺逻辑性

D.欧洲近代科技伴随实验科学的发展而兴起

45.《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46.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47.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48.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核心内容D.关心社会进步为核心内容

49.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它是:

A.追求天下为公B.崇尚秩序C.主张仁政D.天人感应

50.2011年2月8日天文教育专家赵之珩说,在我国农历辛卯兔年,全球将发生3次日食天象,我国可欣赏到其中的一次。

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本始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

(宣帝下罪己诏)诏曰:

“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

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

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

”从中可以看出汉代儒家言灾异的思想实际起到的作用是

A.限制君权B.警惧小人C.神秘皇权D.为皇帝推卸责任

51.周敦颐在《通书》说:

“礼,理也;乐,和也。

阴阳礼而后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存天理,灭人欲

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D.先天下之乐而乐

52.“在天之变,日月薄蚀。

四十二月日一食。

五(十)六月月亦一食。

食有常数,不在政治。

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

”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阐释了佛教的“生死轮回”B.宣传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批驳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D.与“天人感应”说针锋相对

53.胡适说:

“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胡适对于社会变化与思想状况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是

A.正确B.错误C.片面D.表面

54.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55.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环境”:

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

B.“个人理智”:

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

C.“廉洁和诚信”:

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

D.“形成丛林”:

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56.明代商人王现曾说:

“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

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

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

”(《故王文贤墓志铭》)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

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D.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

57.有学者认为: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58.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A.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B.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59.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

“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D.“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60.“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材料显示黄宗羲

A.反对儒家正统思想B.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学

C.反对君主专制制度D.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61.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

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材料二 到一八七五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这个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女学校也有增加。

到一八九九年止,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两千所左右,学生增为约四万名以上,开始出现大学。

材料三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材料四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另据大众网报道,从2005年秋季开始,济南市有50多所小学开始全面推广儿童经典古文诵读,从浅显易懂的《三字经》到晦涩难懂的《孟子》、《论语》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加入到“读经”行列。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

(2分)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教会学校的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分)

(3)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古代太学相比有何相同之处?

(2分)又有何新的时代特点?

(2分)

(4)当年蔡元培主张废除读经的目的是什么?

(2分)你是否赞成当今小学生读经?

(1分)为什么?

(2分)

62.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

见识)有男女,岂可乎?

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二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

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

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动的。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

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

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

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

当宣布要处死他时,他说:

“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

(6分)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

(4分)

(3)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

(6分)

6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须是认得个仁,又将身体验之,方真个知得这担子重,真个是难。

世间有两种:

有一种全不知者,固全无摸索处;又有一种知得仁之道如此大,而不肯以身任之者。

今自家全不曾担者,如何知得他重与不重。

所以学不贵徒说,须要实去验而行之,方知。

----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五》

材料二 

革命之建设所以无成,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